1、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通过比较蝌蚪与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能力目标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学生能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教材分析】教材通过讲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它们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征学生通过对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的观察与学习,获得感性认识质疑、自主探究、生生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学习中关注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种族繁衍、生物与
2、环境关系的意义以及生物进化的规律,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学策略】对于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以设置问题引入,启发式教学层层深入贯穿其中对于蝌蚪和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教师出示图片视频进行对比,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指导采用“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融合直观式、讨论法、比较法、归纳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教学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显示: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蛙声一片的图片教师设疑1看
3、到这个场景后,人们为什么会感到丰收的喜悦?2青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根据学生的质疑板书: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生:观赏图片:联想到辛弃疾的一句名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概括总结:青蛙是田间卫士,蛙鸣又象征着蛙的生殖.师:设疑:1你见过正在鸣叫的青蛙吗?2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在鸣叫?3你见过过正在鸣叫的青蛙吗4出示青蛙的鸣囊图片播放青蛙的生殖图片和录像:生: 观看录像并形成新的疑问1雄蛙鸣叫的意义是什么?2抱对的意义是什么?3青蛙的生殖经历了哪几个过程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总结板书一青蛙的生殖生:表达与交流,对新的质疑进行释疑1雄哇鸣叫为了吸引异性2抱对有利于提高受精率3青蛙的生殖过程包括:鸣叫、抱
4、对、排卵、受精师:过渡:蛙的受精卵又怎样发育成青蛙?你肯定听说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吧生:学生对照图片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师:屏幕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图片学生讲完故事后对照故事质疑: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妈妈?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因为小蝌蚪的形态结构与青蛙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它们不认识自己的妈妈师:1青蛙的生活环境与蝌蚪有什么区别?2青蛙的呼吸器官与蝌蚪的区别是什么?3青蛙的发育经历了哪几个过程?4针对青蛙的发育你还有哪些疑问?生:1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蝌蚪只能生活在水中2青蛙用肺呼吸,蝌蚪用鳃呼吸3青蛙的发育经历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并板书二青蛙
5、的发育受精卵 蝌蚪 幼蛙 成蛙巩固知识屏幕显示青蛙与蝌蚪的区别表格对照表格继续质疑:比较蝌蚪青蛙生活环境只能生活在水中既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外形特征有尾没有四肢有四肢没有尾呼吸器官用鳃呼吸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师:对照表格继续质疑:1蝌蚪与青蛙在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有很大的差别,你认为青蛙的发育属于什么发育?2有人认为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属于两栖动物,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除了青蛙你还知道哪些两栖动物?屏幕出示两栖动物图片生:对教师的检测进行自评小组之间展开激烈的争辩,最后达成共识1青蛙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2两栖动物的定义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
6、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的动物叫两栖动物三两栖类的变态发育师:指导学生阅读生:学生倾听,产生疑问学生阅读资料,观看图片并概括总结:1青蛙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2青蛙的发育特点: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变态发育3蝌蚪发育成蛙的变化顺序:外腮内腮后肢前肢脱尾肺形成4两栖动物种类:青蛙、大鲵、蟾蜍、蝾螈5两栖类的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出示视频图片以及设计问题为主,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以及与环境的关系运用谈话并借助课件一步步引导学生借助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和看到的自然而然归纳出知识要点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提出问题同时通过团队的讨论活动,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使教学真正面向了全体学生,这是以往传统教学所无法做到的本节课不仅要明确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要联系以前学习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变态的含义,两栖动物的含义根据青蛙生殖过程中的体外受精和变态发育过程,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