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程名称《自然界的水循环》设计者 乔卫科 单位(学校)安阳市实验中学 授课班级高一2班
章节名称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学时
1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图3.1“水圈的构成”认识水圈的构成
2)能运用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相互关系”思考分析陆地各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3)能绘出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读图、分析、绘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学习目标。
1)读图分析:读教材中图3.1和图3.2,了解水圈的构成并学会分析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2)归纳创造:参考教材的“水循环示意图”,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 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学生特征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水资源”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水圈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难以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给予辅助和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完成新知的建构。
学
习
目
标
描
述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3.1.1
水圈构成
了解水圈的水体形态和分布。
3.1.2
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
掌握水体之间相互补给关系规律。
3.1.3
水循环的过程
理解水循环的主要动力、能绘制水循环过程图并说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类型。
3.1.4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能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1.5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举例说明人类说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并懂得遵循水循环规律、利用水循环规律。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说出水循环的环节
播放视频、问题探究、小组讨论,展示图片
教学难点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
案例分析、播放动画、问题探究
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导课
设问激发学习兴趣
文本、图片、视频
山西水污染影响安阳饮水安全。
B
G
2
网络
3.1.1
了解水圈构成
文本、图片
水圈中各种水体的形态和分布
J
F
水圈构成
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3
教材
3.1.2
知道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
文本、图片、动画
陆地水体互相补给关系图
河流水和地下水相互补给关系动画
E
C
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及规律
5
教材
自制
3.1.3
绘制水循环过程图
视频
文本
图片
水循环过程视频
水循环示意图
E
F
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动力
10
教材
网络
自制
3.1.4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文本
图片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系列图片
H
F
水循环深刻影响全球地理环境(更新水体、缓解热量收支平衡、联系海陆、塑造地表形态)
8
教材
网络
自制
3.1.5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文本、图片
城市内涝图片
黄河断流图
B
B
人类活动会影响水循环、对径流影响最大
7
教材
网络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
书
设
计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结
构
的
设
计
开 始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结构:
设问导入
课件
课件1-3
山西苯酚泄露污染安阳水源
激趣导入:
1、 读图文并归纳水圈构成
2、 读图3.2思考后回答
3、读ppt图,讨论后回答
课件
课件4-11
1、水圈构成图
2、陆地水体补给关系图
3、河水与地下
水、湖水补给动画
4、黄河地上河示意图
一. 相互联系的水体:
1、 引导学生读3.1水圈构成图,提问水圈构成。
2、 引导学生读图3.2后思考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
1.归纳水圈构成,人类利用的主要水体。
2.总结河流与其他水体补给关系规律。
3.利用李白诗句过渡。
4、观看水循环视频
5、读图3.3水循环过程图和文字总结水循环的类型、环节。
6、合作绘制水循环过程简图并结合绘图说出水循环过程。
7、思考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二. 水循环的过程:
3、 播放水循环介绍视频
4、 引导学生读图3.3和文字后说出水循环领域和环节
5、 引导引导学生自制水循环过图
6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过程中动力和能量转换。
课
课件11-15
5、水循环视频
6、水循环过程图和文字
7、黄河流域图和水电站图
4、总结水循环类型、主要环节。
5、 点评学生绘制水循环过程图,补充各环节水量数据。
三.水循环的意义:
8、读图系列图,阅读教材p56文字后分组讨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9、展示小组结论。
7、展示PPT系列图片;
8、引导读图并阅读教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件
课件16-19
8、黄河流域水电站图
9、干旱的沙漠和多雨的江南对比图
10、黄河流域地貌图
11、水自诉文本
7、 总结水循环类型、主要环节。
8、 点评学生绘制水循环过程图,水量数据。
四.人类活动影响水循环
10、小组讨论后展示。
9、展示“到安阳看海”图片并提问。
10、引导学生举出人类活动待会水循环的影响
课件
课件20-21
12、安阳市城市内涝图
13、影响水循 环的人类活动图
9点评学生作答,总结:人类应该遵循水循环原理,合理利用水循环。
结束
形
成
性
练
习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练 习 题 目 内 容
3.1.1
了解水圈构成
1、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储存在 ( )
A.大江大河 B.地下含水层 C.南北两极地区 D.高山高原地区
2、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储量所占比重,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
A.海洋水、冰川、地下淡水、湖泊淡水 B.海洋水、河水、冰川、地下淡水
C.海洋水、河水、湖泊淡水、大气水 D.大气水、土壤水、沼泽水、生物水
下图是“某河流一观测站测得的不同年份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3~5题。
3、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A. 降水 B. 湖泊水
C. 地下水 D. 冰川积雪融水
4、 该河流若在我国,可能位于
A. 西北地区 B. 东北地区
C. 华北地区 D. 东南地区
5、①流量曲线明显有别于②流量曲线,下列有关测得年份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①早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B. ①早于② 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
C. ①晚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D. ①晚于② 流域内开荒种田面积扩大
3.1.2
知道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
下图是三种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关系图。读图完成6~8题。
6、甲代表的水体是( )
A.雨水 B.沼泽水
C.冰川融水 D.地下水
7、箭头a代表的现象一般发生在( )
A.1~2月 B.3~4月 C.6~7月 D.11~12月
8、近年来,鄱阳湖区实行退耕还湖,由此导致的箭头a、b流量的变化趋势是( )
A.a、b都变小 B.a、b都不变 C.a在丰水期变小 D.b在枯水期变大
3.1.3
绘制水循环过程图
2009年8月27日特大台风“莫拉克”袭击了台湾、福建等地,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据此完成9~10题。
9、未登陆的台风参与了水循环的哪一种类型( )
A.海上内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 D.不能确定
10、“莫拉克”登陆属于水循环哪一个环节( )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径流
11、下列地理现象中,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是( )
A.新疆罗布泊的湖水蒸发 B.新疆的坎儿井,引地下水灌溉
C.天山汇入南疆的冰雪溶水 D.唐古拉山的冰雪溶水
12、参与水体循环数量最大水循环的是( )
A.海陆间大循环 B. 陆地循环
C.海洋循环 D.生物循环
16、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以下字母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__。
(2)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____循环。
(4)该图所表示的水循环类型有___种
3.1.4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3、关于水循环地理意义的正确叙述是
A.使陆地水资源不断更新 B.使水呈三态变化
C.加速了冰川的融化 D.使海平面上升
3.1.5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014年9月9日是为西部干旱缺水地区募集用于修建水窖所需善款的“母亲水窖•爱心信用卡”在全国推出六周年的日子。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 “母亲水窖”是重点帮助西部地区老百姓摆脱严重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的工程,人们在地下修建的蓄积雨水的容器,被称为水窖。该工程可缓解水资源的
A. 空间分布不均 B. 时间分配不均 C. 地区利用不平衡 D. 循环利用率低
15、 修建“母亲水窖”,主要对水循环施加影响的环节有
A. 蒸发和降水 B. 降水和地表径流 C. 地表径流和下渗 D. 蒸腾和大气输送
17、 (探究创新题)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地下水,主要来自呈扇形分布于山前平原地带或山间盆地的冲积物中,冲积扇上部是良好供水源地。但是,在某些地区,冲积扇上部是大片的砾石戈壁,而下部能利用的地段,土壤往往产生严重的盐渍化现象。我国劳动人民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早在2 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创建了一种特殊的引水工程——坎儿井。如下图所示,坎儿井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竖井、明渠、蓄水池组成。竖井是开挖地下暗渠的通道,暗渠与地下水流向斜交,上游挖至地下含水层中,渗溢出来的地下水顺着暗渠沿坡流出地面,明渠将暗渠流出的地下水引入蓄水池,蓄水池起了调蓄灌溉水量的作用。
(1)坎儿井所在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为________,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哪些?(4分)
(2)坎儿井的水源主要来自________,最大水量出现在________季,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坎儿井开挖暗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蓄水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4分)
(4)作为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为何采取地下输水的方式?(4分)
(5)坎儿井发挥的重要作用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4分)
形
成
性
评
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地球水圈的构成和陆地水体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大部分同学可以利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对于水循环过程具体表述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基本理解了水循环对于地理环境的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通过案例的学习,知道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能够用水循环的原理来解释和解决部分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中,从提出问题到圆满解决,教师通过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水循环规律的认识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对复杂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方法,达到了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创新。在此过程中,老师只是引导者,多媒体演示只是提供信息的手段,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愉快的探索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