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报告名称 论和谐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年 级 2008级 _学 院 工程技术学院 _专 业 _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_学 号 _04081127_姓 名 郭喜坤 _任课教师 _ 李英林_ _完成时间 _ 2010年5月10日_成 绩 _(报告在给出成绩的同时须由评阅人写出评语)课 程 实 践 报 告 评 语评阅教师签字:年 月 日论和谐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内容摘要: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和谐发展,是发展形式的集中体现。和谐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和谐发展是解决前进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方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法论的核心和集中体现,是
2、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和谐发展的水平决定着社会和谐的发展程度,离开了和谐发展,改革发展中的所有矛盾和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因此,毫不动摇坚持和谐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关键词: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刻全面论述了坚持和谐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这里讲的发展就是指和谐发展。还提出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同时,更加注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这些重要思想,对于我们的深刻理解和把
3、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一、和谐发展是发展形式的集中体现和谐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形式的集中体现。和谐发展,是实现小康奋斗目标的直接动力,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前进的“桥”和“船”。(一)和谐发展,是发展形式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针对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前进中问题的科学方法。归纳起来,就是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的方法,有诸多发展的形式:一是,改革发展。这种思维方法主要是解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机制,使
4、社会主义制度、体制和机制激发活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二是,开放发展。又称合作发展。改革发展针对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方式,打开国门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在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更高层次上坚持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一种发展模式。三是,科学发展。这种思维方法,是坚持运用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思维方式。四是,稳定发展。稳定与发展是连在一起的,没有稳定的环境,经济社会就不能有质有量的发展。因此,稳定发展是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发展方式。五是,和平发展。这种发展方式强调的是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还需一个外部条件,就是和平
5、的国际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世界都离不开和平发展。六是,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方式要求不是单打一的发展, 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的发展,其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节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方法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集中体现为和谐发展。围绕着和谐发展这条主线而展开、而深化。因此,六中全会决定强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里讲的发展办法就是和谐发展的办法。离开和谐发展前进中的什么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和谐社会也难以建成。得出结论,和谐发展是和谐社
6、会方法论的核心和集中体现。(二)和谐发展的内涵和基本精神何谓和谐发展,是兼顾同异的发展、包容多样的发展、激发活力的发展、动态平衡的发展,体现了发展思维与平衡思维的统一、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的统一、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统一、竞争思维与合作思维的统一。和谐发展是求“真”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是硬道理的发展,而不是假发展、空发展,也不是利在一己的发展、利在一时的发展、利在一地的发展,更不是“做秀工程”的发展、“政绩工程”的发展。同时,和谐发展也是求“善”的发展,强调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发展,和平和睦和善的发展,和衷共济的发展,政通人和的发展,内和外顺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和谐发展的精神,是一
7、种公正、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协调;和谐发展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共赢共荣;和谐发展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谐发展的境界,是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三)和谐发展是和谐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和谐发展是和谐与发展两个概念组成,它们之间有机结合构成了一种辩证统一关系。这种辩证关系的特征,早在马克思那里就有明确论述。指出:在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社会中,“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里强调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三大和谐共生关系。这三大和谐
8、关系的过程贯穿着和谐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没有和谐与发展,就不可能实现“自由的人”。和谐与发展的有机结合是未来理想社会的本质要求。2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首次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内容,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里阐明社会主义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其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讲“发展”问题;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则是“和谐”问题;“
9、共同富裕”则是发展与和谐的有机统一。因此,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前提和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达到共同富裕是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的。只有把发展与和谐统一起来构成和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才能从根本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以,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和谐与发展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区别和超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所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坚持了和谐与发展的思想,既强调社会主义不仅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
10、社会成果人民共享,既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又尊重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六中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3这就告诫我们,正确处理和谐与发展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时代重大课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坚持把和谐与发展统一起来,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使之成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法论的核心和集中体现,阐明了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内在逻辑关系,指出了和谐发展的正确方向、着力点和关注点。正如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的,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
11、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和谐发展中,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和谐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和谐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集中体现在和谐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和谐发展决定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程度,和谐发展是妥善解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方法论原则。(一)和谐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和谐发展,关键是经济的和谐发展,加强经济的和谐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经济的和谐发展,是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
1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些思想表明,任何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要受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回顾28年来改革发展的历程,再一次证明,和谐发展的水平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步程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制定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江泽民为核心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13、深刻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总书记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调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总而言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都是在坚持和谐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前提下获得的。(二)和谐发展的水平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程度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目前,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合
14、格、不完全、不成熟的和谐社会,要实现这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目标,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奋斗发展过程。要把我国社会建成一个合格的和谐社会,关键是靠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和谐发展的程度决定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程度。因此,要促进社会和谐就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的协调发展,各方利益主体在前进中各有所得、利益大体协调、公正,社会各层次、各群体才能和谐相处。为此,我们要坚持和谐发展,抓住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着力点,就要在宏观决策中做好统筹兼顾,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群众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部分群体的具体利益与最广大人
15、民的根本利益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五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创造更加广阔发展的良好空间。(三)和谐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在阶级社会中,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阶级斗争,因此,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前进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与旧社会相比,所不同的是矛盾性质发生了变化,基本矛
16、盾由对抗性变为非对抗性。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直接表现为阶级斗争,而是直接表现为和谐发展,和谐发展是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谐发展的动力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1.通过和谐发展解决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和谐的步伐。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和谐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及地区间发展不协调、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失业人员增多,不同群体间利益冲突增多;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障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
17、制机制尚不健全、民主法制不完善;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素质不高、能力作风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等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靠什么化解,根本的是在共产党领导下靠和谐发展来化解,这是一条不变的规律。2.通过实现和谐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决定明确阐述了“十一五”期间和谐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举措,归纳起来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地平稳持续的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创新国家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发挥各地优势,推进
18、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社会相协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公共服务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只有完成党中央提出的和谐发展的任务,才能不断提高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水平。4三、和谐发展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基础上而确立的。早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在论十六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著作中,就提出了和谐发展的思想。毛泽东站社会主义辩证法高度,把十大关系分为经济建设中的五大关系与政治生活中的五大
19、关系有机结合起来,确立了重点论与两点论和谐结合的对立统一观,提出了“统筹兼顾”的和谐发展的新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题目,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确立了“统一发展”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事物的统一性与和谐性。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对立是矛盾双方的性质不同,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前与后、黑与白、男与女等。矛盾对立双方长期的、主要的则表现为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和谐共处、统一发展。只有统一才能发展,只有统一才是绝对的,只有发展才是绝对的。“统一发展”思维方式要求,创造一
20、切条件,使矛盾双方经常处于统一的和谐状态,在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中解决矛盾和问题,实现统一和发展的目的。在统一发展方法论指导下,强调计划和市场的统一,建立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与非公有制经济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相统一的分配制度;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相统一的现代化国家,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统一建设格局;阐明了“一国两制”理论,形成了大陆社会主义与特别行政区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统一和谐的关系;在文化上提出了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统一的文化建设方针,等等。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总书记全面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继承“统一发
21、展”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在“和谐发展”方法论指导下,在经济领域,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与非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和资本、技术、管理等分配要素相结合的和谐分配制度;在政治领域,提出了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奋斗目标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建设新的和谐格局相适应,揭示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丰富创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在文化领域,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谐统一的发展方针,在文艺创作上,在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基础上,提出了贴近生活、贴近实践、贴近群众相结合的新要求;在社会领域,
22、阐明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创造了鲜明的实践形式,归纳如下:(一)一与一的和谐发展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可分为两种情况的和谐发展:一是矛盾双方对抗性的和谐发展。如通过“一国两制”,实现大陆主体社会主义与特别行政区资本主义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和谐发展;遵循“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潮流,实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和谐发展,通过和平发展,实现和谐世界,等等。二是,矛盾非对抗性的和谐发展。如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和谐发展
2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根本手段的和谐发展;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统一;通过党的先进性教育,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和谐统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和谐发展。6(二)一与二的和谐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一与二的和谐发展。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和谐统一,强调大胆地吸收借鉴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强调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坚持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实践中,强调“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和谐发
24、展,实现民主、文明、富强、和谐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在贯彻落实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上,强调稳定与发展、改革相和谐,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三)多因素、各方面之间的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特别强调“多”因素之间的合作共处与和谐发展。诸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四位一体社会管理的和谐发展新格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强调“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和谐发展;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上,强调理论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和谐统一;在社会主义建
25、设格局上,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建设格局;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上,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一致性,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科学发展的价值观;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上,强调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的结合,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的结合和统一;在发展的首要问题上,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依靠谁、相信谁、为了谁”的和谐发展;在建设和谐世界上,强调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和谐相处;在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上,强调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和谐发展相统一等等。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5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5卷。6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