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裕固族传统仪式中口传文学的本体描述与功能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60266 上传时间:2024-03-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裕固族传统仪式中口传文学的本体描述与功能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裕固族传统仪式中口传文学的本体描述与功能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裕固族传统仪式中口传文学的本体描述与功能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第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N o 年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o fA r t sa n dS c i e n c e(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J u l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祁连山区各民族口传文学传承保护机制创新研究”(XMZ );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项目“乡村振兴 背景下甘青宁各民族婚俗文化的传播创新路径研究”;西北民族大学 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三交 视域下裕固族 沙特 的传承保护机制创新研究”()【作者简介】张辉刚(

2、),男,裕固族,甘肃肃南人,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视觉传播、传播前沿研究.裕固族传统仪式中口传文学的本体描述与功能研究张 辉 刚,于聪,祁 子 翾(西北民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摘要】在裕固族传统的社会生活中,仪式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话语集合”,它以一种直观、生动、又具规范性和操作性的行为,承载着裕固族诸多的文化现象,作为“仪式话语集合”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仪式中的各类口传文学凭借自身良好的听觉特质成了接受者感受、认知与理解裕固族传统仪式的重要载体.通过类比划分裕固族传统仪式中的各类口传文学,可以构建起更为完整的仪式声音景观;通过对其

3、功能的系统性研究,可以更为准确、全面且深刻地洞见裕固族传统仪式在现代社会中的行动依据与价值重构.【关键词】裕固族;传统仪式;口传文学;功能阐释【中图分类号】I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T e x t u a l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F u n c t i o n a l S t u d yo fO r a lL i t e r a t u r e i nY u g u rT r a d i t i o n a lC e r e m o n i e sZ HANG H u i g a n g,YUC o n g,Q IZ i x u a n(S c h o

4、o l o fJ o u r n a l i s ma n dC o mm u n i c a t i o n,N o r t h w e s tM i n z uU n i v e r s i t y,L a n z h o u ,C h i n a)A b s t r a c t:I n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s o c i a l l i f eo f t h eY u g u rp e o p l e,r i t u a l,a s t h ec o r ep a r to fn a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i sc o n

5、s i d e r e dt ob ea“h u g ec o l l e c t i o no fw o r d s”,w h i c hc a r r i e sm a n yc u l t u r a l p h e n o m e n ao f t h eY u g u rp e o p l e i na n i n t u i t i v e,v i v i d,n o r m a t i v ea n do p e r a t i o n a l b e h a v i o r,a s ad i r e c t e x t e r n a l e x p r e s s i o n

6、o f t h e“r i t u a l d i s c o u r s e c o l l e c t i o n”,a l l k i n d so f o r a l 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c e r e m o n yh a v eb e c o m ea n i m p o r t a n t c a r r i e r f o r t h e r e c i p i e n t t o f e e l,r e c o g n i z ea n d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r i t

7、 u a lo f t h eY u g u rp e o p l ew i t h i t so w ng o o da u d i t o r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B yd i v i d i n gv a r i o u so r a l l i t e r a t u r e i nY u g u r t r a d i t i o n a l r i t u a l sb ya n a l o g y,am o r ec o m p l e t er i t u a l s o u n dl a n d s c a p ec a nb ec

8、o n s t r u c t e d T h r o u g ht h es y s t e m a t i cs t u d yo f i t sf u n c t i o n,w ec a ng a i nm o r e a c c u r a t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a n dp r o f o u n d i n s i g h t i n t o t h e a c t i o nb a s i s a n dv a l u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Y u g u r t r a d i t i o n a

9、 l r i t u a l s i nm o d e r ns o c i e t y K e yw o r d s:Y u g u r;t r a d i t i o n a l r i t u a l;o r a l l i t e r a t u r e;f u n c t i o n a l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裕固族源于古老的游牧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裕固族人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裕固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传统仪式构成了裕固族族群珍贵的历史印记和文化符号,各类传统仪式凭借其专属的歌舞展演、器物服饰、颂词吟唱等视听符号有

10、效形塑了各自不同的仪式景观,诞生于传统仪式母体环境的口传文学更是凭借其在达意传情、指示说明、分章理节等方面的显著效果,成为裕固族传统仪式从“凝定”到“活态”的转化密钥.剃头仪式口头吟唱的祝福赞辞、婚嫁仪式现场演绎的传统歌曲、敬老仪式集体参与的谜语竞猜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口传文学通过身体感官转化为相互交流的观点、彼此表达的情绪、身份认同的标识和宣示存在的信号等功能各异的仪式信息,由此所达成的信息传递和情感共享会在帮助参与者收听并观察口传文学有别于其他对象特殊意义的同时,“全景”再现裕固族传统仪式固有的属性、特质与面貌.一、裕固族传统仪式的体系构成民族文化实际上是由生态环境和社会政治形塑的系列观念和

11、行为集合,裕固族在其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也孵化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受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经济发展和部落演变等因素的影响,裕固族形成了内容丰富、特征明显的传统仪式体系,在裕固族人漫长的人生历程中,独具特色的仪式文化成了族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剃头仪式、婚嫁仪式、祭祀仪式、丧葬仪式、剪马鬃仪式等在内的传统礼仪都是其人生历程的生动展现.(一)剃头礼:人生起步的首次祝福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族群之间的战争,“种的自保”成为每个民族发展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历经迁移之苦,人口稀少的裕固族尤其知道人口增长的重要性.生儿育女、家族添丁便成为了每个家庭,乃至整个裕固族部落的要事.人们通过仪式欢迎

12、新生命的到来,祈佑神灵保护孩子健康成长.作为人生中第一个仪式,剃头仪式对于时间的选择极为讲究,因地区不同,剃头仪式时间的选择会有所差异,但通常会选在孩子出生后的满月、三个月、周岁或者是三岁这四个时间段.在确定了大致的时间段后,孩童的父母要去拜访寺院的喇嘛或族内的老人,请他们为孩子的剃头仪式选定良辰吉日,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通常会被视作当月之内较为吉祥的日子,每日午时则会被视作一天之内最佳的时辰.在正式仪式开始时,先由母亲引导或抱着孩子(不会走路)到长辈面前,会走路的孩子要先给长辈磕头,长辈则会抚摸孩子的头说一些祝福的颂词,说罢,便由他人端来一个盛放着剪刀、牛奶(碗边装点着酥油)、酥油糌粑做成的圆圈

13、等物品的盘子,端盘人要将盘子先端到舅舅面前,由舅舅将酥油圈套在孩子头上,并由其第一个为孩子开剪.舅舅要将剪下的一小撮头发放回盘里.随后,其他参加剃头仪式的亲友则依次各剪一剪,并以献哈达的方式向小孩的父母表示祝贺.待所有客人剪完后,最终由舅舅将孩童所剩头发全部剃光.至此,剃头仪式正式完毕.(二)婚嫁礼:生活重组的人生转折在人生礼仪中,作为象征夫妻家庭生活开端的婚嫁仪式,是属于人生中“划时期”的礼仪,是一种能够体现人们生活价值观的典型仪式活动.对迈入成年的裕固族男女而言,借由婚嫁仪式,新人可以获得亲朋的祝愿、社会的认可,被视为人生头一件大事的婚嫁则会受到新人及双方家庭,乃至整个部落的高度重视.作为

14、新人所属两个家庭结合重组的重要仪式,裕固族婚嫁仪式过程漫长、环节繁杂,在婚嫁仪式前的数月内,两方就会针对婚嫁仪式的时间、地点、嘉宾邀请、扎帐篷、做服饰、组建马队等工作做出详细的部署与安排.在婚礼当天,仪式流程会按照举行地点分为“娘家打尖婆家”三个部分.正式的婚嫁仪式会先从新娘家开始,婚礼当天,娘家人要在自家帐房的周围煨桑祭神、诵经祈福,待婆家娶亲队伍到达娘家后,便会进入黑帐房接受娘家人的饮食敬酒.此时,穿戴整齐的新娘要在黑帐篷内的自家佛堂前点上酥油灯并磕三个头,然后再向父母行礼(磕头),行完礼后,新娘母亲会将一碗纯牛奶端到新娘面前让其喝完.喝完牛奶后,新娘便要遮面,再由伴娘搀扶新娘前去骑马绕帐

15、,之后便会随娶亲队伍前往新郎家.途中,新郎家会举行打尖仪式,即送亲途中迎接女方送亲队伍的仪式.当女方家的送亲队伍到达男方家时并不立即下马,而是要分批展开多轮激烈的踏帐仪式.结束后,送亲马队会在帐篷前进行“浸缰绳”仪式,下马后,娘家队伍会在婆家人的邀请下前往黑帐房,但新娘需在经历完过火堆仪式之后才能进入男方家的黑帐房,过火堆仪式期间新郎要从火堆的一侧箭射新娘,当新娘进入到黑帐房后,会举行饮食供奉和舀茶仪式.在进行完之前各类仪式环节后,所有参加婚礼的客人会聚集在婆家布置好的仪式主场地观看 沙特 唱诵,并为新郎举行“勒系腰”仪式.至此,男方家的酒席便正式开始,婚嫁仪式也宣告结束.(三)丧葬礼:个体生

16、命的脱离终结于裕固族个体家庭而言,丧葬仪式是家人亲属处理死者殓殡祭奠的仪礼;于部落族群而言,丧葬仪式则是族群成员对逝者进行哀悼、纪念和评价的礼节.裕固族丧葬仪式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不计其数,它既有中华民族丧葬文化的特点,又兼具裕固族特有的处理死者的宗教信仰(特别是灵魂的观念)、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裕固族丧葬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火葬、天葬和土葬,不同的丧葬仪式在形式和规模上也会因地位、部落和经济状况因素有所不同.以火葬仪式为例,其具体内容多以出殡前后划分.出殡前,先由死者家人用柏树叶浸泡的水(也有使用烧酒和棉花)从头到脚将死者身体清洗干净,之后再为其换上干净的衣服,并将尸体装入布袋,用五色丝线或棉线将

17、袋口扎住,死者亲属会请喇嘛、僧人为死者念经超度.出殡一般会选在五更天悄然进行,一路上以不迎见别人为吉利,在人多处要避而行之.火化前,亲人会脱去尸体的外衣,将尸体头南脚北、面东背西放置在柴堆上,再在炉壁四周装上木柴,并在木柴上洒上酥油和白酒.待一切准备完毕,就由喇嘛开始念经.在火化后的第三天,须由死者的女性亲属前往火葬地将燃烧后的死者的骨灰捡拾回来,此后,亲属要按死者的年龄辈分将其埋进自家坟场内相应的位置.(四)其他仪式除过有关人生过渡的各类仪式,裕固族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仪式,有与牲畜有关的生产仪式,还有祭鄂博等其他宗教仪式,这些仪式有些在裕固族人的日常生活中仍有发生,而有些则面临遗失的窘境.作

18、为北方游牧民族,裕固族有许多有关生产生活的传统仪式,这些仪式大都与牲畜有关,通过剪马鬃、剪羊毛、留头羊等在内的各类生产仪式,牧民们想祈求神灵庇佑,保护牲畜动物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希望自己的生活在新的一年能够牛肥马壮,富裕安康.以游牧为生的裕固族,古往今来被称为马背上成长起来的民族,当马驹养到一周岁时,要举行与小孩剃头仪式同样隆重的剪鬃仪式.剪鬃仪式开始后,主人家牵来马驹,给马驹披红戴花,由两人左右牵持,把马拉到帐篷门对面站好.主人邀请客人中年长或较有经验的牧人执剪,客人互相推荐并再三谦让后,最终由一位公认的既善剪鬃又熟知剪鬃仪礼的人开剪.操剪者在剪的同时,要在马的前额和鬃毛上涂抹鲜奶和酥油.剪

19、下的头一绺鬃毛,由他(她)亲自放在盛有鲜奶和酥油的龙碗里并敬献在帐房高处干净之地,一般在位于帐房正面供佛龛的桌子上,敬献给“毛神”,祈求“毛神”保佑主人家风调雨顺,生活富足.待第一缕鬃毛剪完献毕后,操剪者会牵马走出帐篷继续剪,剪下的鬃毛则收起备用.马驹的鬃毛不能由其一人全部剪完,还要留给其他客人每人剪一剪.持剪者一边剪马鬃,一边唱 剪鬃歌,此时在场的众人都要合唱.裕固族还有许多宗教仪式,如四月斋会、敬天仪式、祭鄂博仪式等.作为当前裕固族族群部落中规模最大、分布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宗教仪式,祭鄂博是裕固族先民存留下来的最原始的宗教信仰 萨满教的一个重要仪式,是祁连山区游牧民族原始自然崇拜信仰的见

20、证,主要的崇拜对象是山神.“鄂博”原为蒙古语音译,在裕固语中被称为“乌垒或乌鲁额”.在萨满教盛行时,各地裕固族基本上都有属于萨满教的鄂博,而这种隶属于原始自然的信仰崇拜活动,在藏传佛教中也同样存在.在裕固族地区存在分别属于萨满教的“鄂博”和藏传佛教的“鄂博”,其仪式活动分别是在萨满教巫师叶赫哲和喇嘛僧人的主持下完成.在祭鄂博仪式现场,众人在把带来的各种祭品倒入火中焚烧祭祀后,便会排好队伍有秩序地按顺时针方向围绕煨桑台旋涡式前行.在转圈磕头的过程中,人们会用柏树枝蘸上掺了水的牛奶(或煮好的奶茶)洒向鄂博上方,还会在鄂博底部堆放银币、白色石块等.围绕鄂博连转三圈之后,人们会陆续将手中的木棒插到鄂博

21、上,当地人将此行为称之为“填杆子”.木棒插满后,要在上面铺上松枝,再放一盘羊头骨,并用几条哈达将其缠紧绑牢,这便是仪式中象征“神羊”的标志.二、裕固族传统仪式中口传文学的类型划分作为一种与仪式情境同在的动态文本,口传文学是伴随着裕固族传统仪式产生和发展的,相对于文字符号静态凝固的文本文学,口头文学因其创作主体、接受主体的多样性、随意性及发生情境的差异性,其外在形态、内在意蕴的生成也随之呈现出波动不居的特点,故难以对其开展细致分类.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廓清裕固族传统仪式中的口传文学,本文拟从其文本特征及功能作用出发,对已有的口传文学进行类别划分.(一)仪式歌曲:双重空间的再造与延伸由于文字的遗

22、失和游牧生活本身固有的特点,民歌成了裕固族人传承文化、学习历史、传播知识最主要的方式和载体.传统仪式中的歌曲通常会出现在仪式中的不同环节,并与传统仪式过程紧密关联,其内容除过会对仪式环节有说明指示之意,还会对参与传统仪式的个体从文化、理念、精神等方面形成必要且适宜的规训与劝诫.在不同仪式场景所演绎的歌曲,恰似“伴奏曲”般出现在裕固族传统婚礼、葬礼等重要的仪式空间,这些歌词内容、节奏快慢、情感基调和功能指向等特征各异的口传文学,除过能够有效烘托传统仪式现实空间的情境氛围,还可通过“有声讲述”实现对传统仪式神圣空间的拓展与延伸.裕固族传统婚礼在催妆环节所演绎的 待客歌 其大意为:“在那到处鲜花盛开

23、的地方,那里是遥远的故乡,有一个叫德亚代的人家,在他们的马群中出产良马神驹,那是有福气人的坐骑.”歌词中“鲜花盛开的地方”代表着游牧民族对优质自然环境的憧憬与向往,而“出产良马神驹的德亚代人家”则是新娘家人借由口传文学所想象的神圣空间来表达对新人婚后生活的美好祝愿.(二)口头颂词:地方知识的演绎与阐释在裕固族地区流行大量的口头颂词,这些口头颂词中凝结着很多文化代码和内部知识,也是一个民族内部广大民众智慧的结晶,受限于游牧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交流沟通的障碍与阻隔,裕固族族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播和知识互享并不频繁,参与各类传统仪式便成为了族人获取信息与知识最重要的途径,大至族群延续的英雄史诗,小到生

24、活解释的故事传说,这些富含族群文化意蕴的口头颂词,以其特有的展演方式形象生动地演绎和阐释了裕固族所持有的地方知识,传播者通过口头吟诵,可将富含地方知识的颂词内容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教授”给不同受众,接受者也会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之下实现“初次聆听 二次理解 再次接受 最终内化于心”的学习过程.在剪马鬃仪式中,主持人会吟诵专门的颂词,内容多是祝愿马驹健康茁壮成长,祝福主人家庭幸福美满,但也会就一些饲养马匹的相关知识借颂词展演进行现场教授.剪马鬃颂词会提及:一周岁的时候,还是马儿成长的时候,等到了两周岁的时候,你就开始要担当重任啦!通过以年龄为界限所做的马匹饲养任务划分,一方面是在对马的成长阶段做出

25、准确界定,同时也是在提醒主人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等到马驹长至成年方可骑行劳作.(三)地方谚语和谜语:话语体系的重构与呈现在裕固族传统仪式的口传文学体系中,谚语和谜语常常容易被忽略,但这些源自于日常生活的微型口传文学实则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族群智慧.谚语主要表述生活哲理,意在展示普通民众生活背后的道理,谜语则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蕴含着民众认识世界的视角.在仪式中,谚语与谜语不如歌曲和颂词一般有规定的展演环节、专门的颂唱艺人,二者在传统仪式中的流通与传播则更显私密与小众,往往是在仪式间隙由参与个体单独发起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范围活动.极具地方特质的裕固族谚语和谜语用精炼、简短并具想象力的文字

26、构成其话语文本,其中所折射出的正是凝聚了族群文化特质的话语体系,在不断展演、互动、教授、传播的过程中,文本自身所携带的话语体系也会随着被扩散开来.裕固族世代都视老人为族群的智慧和希望,老人在何时何地皆备受敬仰,有关敬老的仪式会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敬老仪式中,老人常会以讲述谚语和谜语的形式向后辈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如“小伙来了添力量,老人来了增智慧”,这一谚语意指社会经验丰富的老人是智慧的象征,即使在当下也应继续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如“一只鸽子在蓝池中喝水,在白池中涮嘴”,这一谜语的谜底是毛笔,在仪式活动借此互动,除过可增添趣味性和游戏性,意在劝告年轻人要勤于学习.三、裕固族传统仪式口

27、传文学的功能阐释表达真情实感的仪式歌曲,生动演绎了源于族人内心的深刻思想和个人情怀;讲述民族史诗的口头颂词,详细记录了裕固族历史长河中耐人寻味的传奇轶事与经典故事;展示族群智慧的谚语谜语,完美再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审美情趣.作为原始、质朴的语言艺术,这些与裕固族人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口传文学成了族人传授知识、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作为生动、直接的听觉符号,这些富含族群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的声音文本也成了重构关系和形成认同的关键媒介.(一)知识传授:族群文化的基础性演绎传统仪式是裕固族族群文化记忆的重要组织形式,仪式活动的定期举办和仪式秩序的有序重复,保证了巩固认同的知识的传达和传承,并由此保

28、证了文化意义上的认同再生产.裕固族传统仪式中的口传文学作为本民族记忆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在举行传统仪式的过程中,族群内部成员会因口传文学的深度展演而被族群文化和族群记忆包裹着,如婚嫁仪式中专供新娘休憩的白色帐篷的方位应该如何确定、应该挑选怎样的成年羊以备制作仪式现场敬献的羊背、仪式各个环节应该在何时何地由何人吟唱哪些内容的颂词、新娘手持的三角饰应该在哪一个环节才可放下等,这些内容都会在各类婚嫁口传文学中予以准确的回答与解释.在传统仪式进行的过程中,族人会借由展演口传文学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仪式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们,参与仪式的主要人员便可全面掌握有关仪式的相关知识,而参加仪式的其他人员同样会在参与和观

29、看的同时,体察感受传统仪式口传文学所传递的重要信息,这种活态且有效的口传文学展演,对于传授族群知识、延续族群文化、保障族群传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情感归属:心理寄托的仪式化满足在裕固族传统仪式现场,任何个体都不想成为割裂于集体之外的单独存在,人人都希望通过参与传统仪式获得更多情感上的满足.“在仪式实践中,人们在仪式空间中感受到了自我在本族群之中的存在,这种感受正是族群认同感和族群凝聚力的核心,是根植于人们深层意识的心理建构.”这种“心照不宣”的集体行为源自于参与者共同的文化认知与相似的实践经验,而传统仪式中整齐、规范且默契十足的口传文学展演,会让所有参与个体产生一种确切的情感归属.因此,

30、在仪式中寻求情感归属,也是人们参加传统仪式的主要目的之一,而这种包含了一系列生理反应和精神反应的完全属于个体内在的情感变化,则可以通过展演、聆听、接受、传播口传文学而获得.作为一种神圣而特殊的仪式,祭祀鄂博可通过达成“人与神”精神层面的沟通,使参与仪式的个体在心灵上得到来自神灵的慰藉.通过参加祭鄂博仪式,人们可以将日常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无处表达的情绪借由仪式向神灵诉说,仪式活动中的各种颂词说唱能够有效达成参与成员与神灵之间的“对话”,祭鄂博仪式正是通过象征的手法,帮助族人宣泄和化解焦虑,成员可以在仪式现场祈求神灵让自己繁忙的生活节奏得到调节,疲惫的身心获得慰藉,进而使其内心逐渐淡化对自然灾

31、害的恐惧、对霍乱疾病的紧张、对生活压力的不满等各类消极情绪.(三)关系重构:社会组织的地域化阐释受游牧生活方式所限,裕固族牧民在夏季几乎没有固定的居所,大都会因草场的长势随季节变化,只有到了冬天各家各户会暂时定居在各自的冬季牧场,但冬季牧场的居住点也较为分散,这就导致亲朋邻里之间的相互走动并不频繁.这种散居的居住分布状态会对部落族群成员关系的建立及稳定产生一定影响,但传统仪式的存在使得原本不属于同一家族单位的两个家庭,甚至是不属于同一部落的两个家族开始产生关系.裕固族传统仪式是族群内部所开展的一种集体性质的行为活动,举办仪式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参与者提供一个可以展开面对面交流互动的现实空间.仪式中

32、现场展演的各类口传文学可为家庭与家庭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提供更多交流互通的机会,展演过程中对于社会关系的重构,也有利于整体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和利益关系的再组合.譬如在为孩童举行剃头仪式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口头颂词的现场演绎来重新分配包括“舅权”在内的族群成员关系及其相应社会角色,进而以此来系统整理和巩固以家庭为主要单位的族裔关系.借由口传文学对仪式秩序的再次强调、对族群文化的再次深化、对角色关系的再次分配,剃头仪式所产生的深刻意义会对日后规制族群的生产生活和稳定成员的相互关系产生积极影响.(四)文化认同:共生价值的集中性塑造“多元统一是中华文化的特征,是中华文化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关键.多元统一的中华

33、文化是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是各民族的文化根基.”在裕固族繁衍迁徙的历史进程中,传统仪式之所以能够吸引族群成员参与其中,正是因为仪式能够借由自身意义的有效传达展现出中华民族共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这种源于文化深层的共性寻求,促使传统仪式可孵化打造出一个有序且稳定的文化共同体,而要想让这一共同体持续不断地产生意义,就要借由传统仪式的传播实践来实现对共同体的有效平衡与长久维系.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和传承的,其历史变迁反映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作用与吸收的共生特征.受多民族交融共处生活方式的影响,裕固族传统仪式不再受区域范围单一族源的限制,而是逐渐发展成

34、为一项开放性的、富有共享性质的、由多民族共同参与的仪式活动,再加上裕固族热情好客、宽厚包容的性格,裕固族族人更愿意邀请更多其他各民族成员共同参与裕固族传统仪式活动.裕固族传统仪式中的祭鄂博仪式现已成为裕固族聚居地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仪式活动,其中的参加者不仅有裕固族,还有藏族、汉族、蒙古族、土族等其他民族群众.这一转变使得祭鄂博仪式在吸收、融合多民族文化因子的同时,被赋予了“多元融合性”的文化特色,并在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时,逐步形成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格局与特征,进而推动着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前进趋势.四、结语作为一支“逐水草而居”的北方游牧民族,裕固族在得天独厚的自然地域的影响

35、下,在族群历史的熏陶中,孕育出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传统仪式作为其中保存最完整、功能最齐全、样式最多元的文化样态,集“通过”“组合”“分离”为一体,形成了裕固族人起伏一生的文化符号.在裕固族传统仪式既有的框架体系之中,通过对口传文学文本的搜集、整理与定型,有助于进一步认清口传文学“形成、延续、突破和裂变”的动态发展轨迹;通过比对研究口传文学的功能再造与历时演变,有助于进一步明辨影响口传文学发展的多义性、隐匿性和多变性等因素,以此所达成的口传文学在新时代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对于裕固族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同样具有深刻的功能意义和研究价值.【参考文献】张辉刚,祁子翾,张馨予多重联动:裕固族

36、传统仪式的听觉认知及拓展分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贺卫光,张鹏社会学视野下的裕固族祭鄂博仪式及其功能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加布域拉奚达与隆雪措哇:藏传山神信仰与地域社会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杨梅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张辉刚,王丹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文化生态与文化传播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李建宗,韩杰,阿尔斯兰,等裕固族口头文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贺卫光裕固族祭鄂博仪式的功能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张辉刚图像叙事与修辞实践:裕固族传统仪式中视觉符号的意义生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高宇,王林平文化自信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生成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责任编辑:王敬儒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