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亲民”何以可能.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8262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民”何以可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民”何以可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民”何以可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宁新昌()男陕西合阳人广东白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中国思想史“亲民”何以可能宁新昌(广东白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摘要:“亲民”是大学中的重要范畴也属儒家仁政民本思想之列 王阳明依据大学阐释“亲民”的仁政民本意义其哲学理论也内涵着对“亲民”的前提性批判即“心即理也”是“亲民”的哲学根基“知行合一”是“亲民”的人格依据而“致良知”则是实现“亲民”理想的工夫路径关键词:亲民知行合一心即理也致良知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亲民”属于儒家仁政民本思想之列也是其外王之道的应有之义 一般言之外王应该建立在内圣基础上因为没有内圣便不会有真

2、正的外王 故本文拟通过对王阳明哲学的解读说明“亲民”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实现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亲民”的哲学根基:“心即理也”如果说“知行合一”是“亲民”的人格依据那么“心即理也”则是其本体立论“亲民”的哲学根基就是“心即理”陆九渊曾讲“心之理也”王阳明接着论述而且其论述更加具体实在 关于“心之本体”王阳明讲了不少笔者以为最基本的还是:“知是心之本体”“良知者心之本体”“良知”是“心”之本然性存在 分析言之“良知”属于“德性之知”亦是人心之内在法则人心之法则是由“德性之知”决定的“德性之知”和内心法则是统一的 所以“心即理也”“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自然”乃自由

3、是发自内心而非有待于外 这样一来“心”就是先验的即先于人之道德实践行为而存在因此先验的“心”就成了道德大厦的拱心石道德意义由此而立 因此他不同于以往学说的求理于事事物物不同意朱熹的“格物穷理”王阳明在龙场总结自己的经历和学问时说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深刻认识到人的安身之所在于自己的“心”“性”过去求之于客观事物是错误的因为“心”“性”才是绝对的这个绝对的存在为人提供了精神寄托而相对性的事物不会有这样的意义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第 期文化广角 “心”是宇宙的本体和人类社会生活的价值之源“心即理”的否定式表达就是“心外无理”以及“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学”“心外无

4、义”“心外无善”所谓“心外无理”即在道德良知之外无道德法则“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 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心”是道德良知“理”是道德法则道德法则由道德良知而确立而不是外在的事物或上帝之类只有通过道德良知确立的道德法则才是普遍的和合理的 所以具有道德良知的“心”就不是经验的因为经验不具有普遍性以及合理性的特点 当然这个“心”超越于经验但又不离开经验离开经验的“心”则会变得神秘和不可思议何谓“心外无物”?阳明解释:“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这里的“物”实际是“事”它是由“心”而发没有心思何能成“事”所以“意之所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意”是道

5、德意志是人之“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意”的“感而遂通”便是“物”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本质上即是“心外无事”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人“心”决定的当有人向王阳明提出:“心即理之说程子云在物为理如何谓心即理?”他回答:“在物为理在字上当添一心字此心在物则为理如此心在事父则为孝在事君则为忠之类”在他的语境里所谓的“事父”“事君”之类的“物”实际还是“事”何谓“心外无学”?“学”是“心”之觉悟“学”之在“心”是“尽心”“知性”是“反身而诚”阳明说:“心即理也 学者学此心也 求者求此心也 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学”是学此“心”也是觉此“心”“学”的目的是自觉主体的道德良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何谓

6、“心外无义”?义者宜也 宜由何来?孟子认为由“心”而来而非由外 若是来自于外那就是“义外”之说便是告子的理路告子认为“义”由于外来自于对外物的认知 孟子认为来自于“心”来自于道德良知所以“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仁义”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由仁义行”是无待命令而“行仁义”就是有待命令了 无待命令是有道德意义的而有待命令则不具有道德的意义 王阳明继承的是儒家的道统故其“心外无义”凸显了道德的意义也凸显了人之为人的自由 他也借孟子批判告子的“务外遗内博而寡要”何谓“心外无善”?“善”是“可欲”“可欲之谓善”即值得向往追求的东西才是善的什么是值得追求即它能满足人的需要“善”体现的是人和事物之间的一种意义

7、关系客观事物之属性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能满足人的需要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就是有意义的、就是善的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是人的需要“亲民”也是人的需要它们的意义都与人有关 所以事物的意义是由人赋予其根本在于人“心”是人“心”赋予事物以意义 所以“心”是人之生活的意义之源也是“至善”的存在之源人本质上就是一种意义性的存在“至善者心之本体”如果没有人没有“心”也就无所谓善了在哲学上“心”的意义可不限于道德它还具有宇宙本体论的意义否则不足以体现其本体的价值故需要从本体论上予以说明所以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

8、对 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良知”是本体所在它是宇宙的创生之源它遍在于宇宙之中“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人能从对天地万物的直观中感受“良知”的存在这就是“心”“性”“良知”是宇宙本体论意义“心”“性”“良知”是绝对的和无限的 它们是“亲民”的哲学基础二、“亲民”的人格依据:“知行合一”“亲民”的本意是亲近和关爱民众 用今天的话就是具有百姓情怀和人民立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为政者都能做到而只有那些道德修养好、思想境界高的所谓“大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在王阳明哲学中所谓道德

9、修养好、思想境界高的具体表现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做人的基本标准“知行合一”表面看来是知识论问题实际上是人格论问题因为它讨论是的人格建构及其做人的 年第 期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文化广角标准它所要求的是为人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内心真诚外行端正 王阳明志在圣贤他非常看重“知行合一”并把它看作是自己学说的“立言宗旨”“知行合一”的提出源自对以往哲学理论的批判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在以往的哲学理论中知和行有着严格的区分知是认知行是践行如朱熹有“先知后行”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是知识论上的区分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为人处世的言行不一、言善行恶、口是心非之现象而所有这些皆是人格上的问题王

10、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批判了朱熹的知行二分理论也批判了社会生活中人的知行分离、人格分裂事实所以当弟子徐爱问他:“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他回答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所谓“知行本体”即包含了知和行的内在统一即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两者不可分离 如有分离便是由“私欲”所致 生活中的“常人”不免有“私意障碍”这虽是一般人之存在状态但要明白正是人的“私意”“私欲”成了人实现其本真人格的障碍限制了人自身的发展进步 因为“私意”“私欲”所形成的“知行本体”的二分或因人之“有我之私”和“物欲之蔽”使得自己和世界间隔从而造成人之存在的非本真状态形成人存在的不自

11、由、不真诚何谓真诚?王阳明解释即如大学中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发自内心毫无伪饰 从知行范畴分析知是见好色行是好好色知是闻恶臭行是恶恶臭 在王阳明看来见好色已内涵了好好色闻恶臭已内涵了恶恶臭 如果有人做不到这一点如真的闻不到“恶臭”的味道那是因为疾病、如鼻塞 当然也可引申在知行的意义上那是“良知”有了问题 所以“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知”和“行”是统一的有“知”就有“行”有“行”就有“知”“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逻辑上“知”蕴含着“行”“行”存在于“知”中即“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是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这就是“知”和“行”的辩证关系对于知行关系王阳明还做了进一步的

12、说明:“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说明知行关系是体用关系“知”是体“行”是用“知”是本体“行”是本体的功用和表现“行”必须体现“知”即必须体现“良知”知行在逻辑上是“始”和“成”的关系它内涵了两者之间的源流意义即“知”是源“行”是流从而突出“知”的主体和本体的意义“知”是“良知”、是“德性之知”而非“闻见之知”它是做人的内心法则亦即“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人之所待者是自己的“良知”从“良知”出发是由自亦即自由它体现了人之为人的主体性不从“良知”出发就不是由自因而也不是自由原因是被名索利缰束缚的人是谈不上自由的王阳明曾说:“吾性自足”其中内涵着孔子的“为仁由己而

13、由乎人哉”?孟子的“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为仁由己”“由仁义行”是绝对命令所体现的都是人格的自由 亦即“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人之所依持的是自己的“性”亦即自己的“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事物所以“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正是依凭着“良知”而高扬人的主体性所以他只在乎己只在乎自己的“心”“性”与“良知”而不在乎物不在乎外在的是非善恶“无善无恶心之体”他说:“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意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自能不动”这是他的认知也是他的性格这里有他“敬畏”的思想情怀也有他“洒落”的人格境界对于真正理解并践行“知行合一”者来说“只

14、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 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但是也有不理解“知行合一”意义者 即“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前者属于“行而不著、习而不察”“日用而不知”后者则是“玩弄光景”“簸弄精神”对于前者最需要的是点明“知”的意义而对于后者最需要的则是强调“行”的工夫生活是需要批判的需要经过“良知”去批判“吾日三省吾身”“尽心”“知性”“知天”“反身而诚”“诚”即是真诚地活着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第 期文化广角 故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要知得真切笃实行要行得明

15、觉精察“知行”本身不可分离 这不仅是认知更是人格只有具备这种人格即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才能落实“亲民”的理想三、“亲民”的实现路径:“致良知”王阳明晚年总结自己的学问是“致良知”他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这也应该是对其人生经历和实践经验的一个总结在王阳明的学问中他更看重工夫所谓“致良知”就是他的工夫哲学 本质言之儒家哲学本质上属于工夫形而上学朱熹曾说:“论语一部自学而时习之至尧曰都是做工夫处”王阳明也说:“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王阳明说:“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致良知”是“致知”

16、“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是“格物”“格物致知”就是对道德良知的自觉和道德律令的践行是道德良知和道德实践的统一是“心”与“理”的为一也是“知”与“行”的合一需要说明:在阳明哲学的语境里他所谓的“事事物物”可诠释为“人情事变”所谓“人情事变”就是他常提到的“喜怒哀乐”“视听言动”“富贵、贫贱、患难、生死”以及“非笑、毁谤、欺慢、荣辱”等等“喜怒哀乐”属情然亦事也人们常说的“事情”总是把事和情联系在一起因为“情随事迁”王阳明在南镇观花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其中内涵了心和物、事和情的关系 人有情感也有情绪但需要修养中庸曾说:“喜怒

17、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中节谓之和”强调的是情感的“中”与“和”程颢的定性书亦说:“心普万物而无心情顺万事而无情”实际也是对于情感情绪的一种处理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讲的还是修养 修养总是和“应当”有关如人们常说的当怒则怒当喜则喜“当”就是应当为了更好地做到应当王阳明讲了“致中和”与“谨独”等方法 而“致中和”与“谨独”实际就是“致良知”人有“视听言动”但“视听言动”需要得体所谓得体就是一事如“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得体也是应当 在现代管理心理学中有情绪管理问题情绪管理实际就是修养借用王阳明的话就是“致良知”所以人需要“不怨天、不尤人”“无伐善、无施劳”“不迁怒、不贰过”“

18、人不知而不愠”王阳明也讲:“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这是对于怒的正当性的反思实际也是在“致良知”“富贵、贫贱、患难、生死”是人之所在处它们存在于人的生身命根里故不易去它们是人之生命的实然性存在 对于这些人需要面对因为无法逃避 阳明在龙场时对于生命学问有新的体会:“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依照当时的处境便知他的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人之死生这一终极问题透悟的基础上他确认“吾性”才是自己的终极依赖也是其活下去的理由 所以对于人来说就需要“尽心、知性”“存心、养性”“知天、事天”这同样是在“致吾心之良知”还有人世间的“非笑、毁谤、欺慢、荣辱”之类也都是人的生活状态或许要伴随人的一生 王阳明的态

19、度是“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 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对于生活中负面存在他没有怨天也没有尤人 反而认为这些是为人提供了修养心性的机会认为它们是“致良知”的得力处只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就能呈现人“心之本体”的状态“良知者心之本体”和“良知”一样“至善”“诚”“定”“乐”“洒落”等也都是“心之本体”“心之本体”指“心”的本然状态它们可不是人之对象性存在反而是人自己的本真性呈现 所以“良知”以及“至善”“诚”“定”“乐”“洒落”等人们皆可以从动词的角度诠释之正因为如此才能体现其中的工夫论价值由于事物的复杂性“致良知”的工夫也就多种多样诸如“静

20、坐”“戒慎恐惧”“何思何虑”“不动心”“事上磨”“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等等 对于王阳明哲学中的基本范畴人们皆可以从工夫的立场去理解它们的内涵而不是只做一些对象性的研究因为对象性的研究就会把阳明哲学理解为名言词 年第 期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文化广角章之学就会偏离“为己”之道为什么人需要工夫?因为人往往会被其遮蔽也常常缺乏批判思维即“行而不著习而不察”“日用而不知”从而不自觉失去本有的“良知”和自由 因此人们需要“省察”需要“勿忘勿助”之类的工夫“省察”亦如先儒的“吾日三省吾身”“省察”就是对于生活的批判性思考 但是仅此还不够还需要“存养”王阳明曾论述“省察”与“存养”的关系:“省察是有事时

21、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省察”是反思、觉悟“存养”是“不敢失”“不敢害”“省察”是尽心知性“存养”是存心养性既要知其意也要化于心最终还要见于行不论是“省察”还是“存养”皆需要“勿忘勿助”之工夫相随王阳明说:夫必有事焉只是集义 集义只是致良知 说集义则一时未见头脑说致良知即当下便有实地步可用工 故区区专说致良知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着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着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着实致良知则自无忘之病无一毫意必固我则自无助之病孟子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意即做任何事情都不必有太多预期只需要认真地做 阳明把“必有事焉”释为“集义”“集义”即是积德也即“致良知”随时随事“致良知

22、”就是“格物”也是“诚意”和“正心”能实实在在“致良知”者一定是“勿忘勿助”不懈怠、不急躁一定是“无一毫之意必固我”彻底克服了其主观片面性 这样的话就可以成就自己的健全人格或曰成就“大人”的人格所以通过“致良知”的工夫路径就可为“大人”实现“亲民”理想创造条件 在儒者看来此条件乃是充分的即如果具有了“内圣”条件就可以实现“外王”之道何谓“大人”?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大人能“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实现“至善”是“明德”和“亲民”的理想“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至善”是“明德”和“亲民”之准绳“止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至

23、善”是“亲民”的根本如“明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亡其本矣”“至善”到底是什么?王阳明解释:“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故“良知”是“至善”“致良知”就是“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则是永恒的理想和绝对的目标对于“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王阳明也做了非常清晰的说明当弟子南大吉问政于阳明时王阳明回答:“政在亲民”又问如何“亲民”?王阳明回答:“在明明德”又问如何“明明德”?王阳明回答:“在亲民”并说“明明德”和“亲民”“一也”两者是统一的、一致的不可分开的到此对于“亲民”何以可能以及实现的问题就从哲学根基、人格依据以及工夫路径三方面给予了说明即要落实“亲民

24、”必须领悟“心即理也”的哲学本体论意义必须具有“知行合一”的健全人格同时还必须具备“致良知”的工夫路径 因为只有这样“亲民”才会由可能变为现实“亲民”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古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等其在本质属于德治范畴 而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法治社会建设德治仍不失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法无德不行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社会无德不宁 而德之事业建设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仍然是路漫漫兮!故德之建设、“亲民”之实现则会永远在路上参考文献(明)王阳明撰 邓艾民注传习录注疏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颜渊/陈晓芬译注 论语 北京:中华书局离娄下/孟子著 孟子 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告子上/孟子著 孟子 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吴光等编校 王阳明全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宋)黎靖德编 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七 北京:中华书局责任编辑:方 飒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第 期文化广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