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阅读能力就是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书面语言的认识和理解能力。阅读是以了解文字意义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读者首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运用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对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贮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有以下几点认识:一、培养认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认读就是用视觉来感知和辨识文字符号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它是最基本的活动。认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的前提。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从提高认读能力入手。阅读文章,首先要能整体感知文章的大体内
2、容。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也叫“统观”,即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是统观的几个要点。二、理解作者思路,把握文章中心把握文章的中心是对文章主旨的认识,是理解文章的重要环节,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只有在认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文章中心。不可只抓住只言片语,主观臆断,停于表面现象。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文章有着不同的表达方法。例如,记叙文中,中心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和时间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说明文和议论文中有的是通过中心句和中心语段直接把中心表达出来,有的分散在全文的各个部分之中,需要通过
3、归纳加以提炼。三、理解语言的结构及其在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在各种语言结构中,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句子,它是理解文章的基础。理解句子主要是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词语的顺序、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语气、语调等来领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其次是理解文章的段落。段落是文章的直接组成部分,是认识文章结构的基础。对段落的理解,应从各段的内容和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上去领会。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途径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1.抓住标题。一般地说,文章的标题是标明文章内容的简短语句。因此,抓住它,往往能纲举目张,带动全文,窥见全篇,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爬天都峰,就可以把文章的标题作为激活
4、点。第一步,抓住标题中的“爬”字,引起学生对课文描写重点的思考。最后,抓住题目中的“天都峰”二字,引导学生归纳天都峰的特点,并总结全文。 2.诵读体味。诵读是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化课文的文字语言,从而对文章进行理解、品味和记忆的教学方法。正确的诵读有助于领会课文内容,体味文中的感情。比如,荷塘月色运用叠音词,意在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表达作者对荷塘四周景色的喜爱之情,给人以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诵读时,语调宜悠长、舒缓,读出淡淡的喜悦,读出朦胧的诗意,读出协调的韵律,并在头脑中再现语句描写的物象。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
5、,“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清雾等。3.培养兴趣,自主阅读。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发展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还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激励。作为教师,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地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评价激励。如一句精彩的发言,一个独特的看法,一次小小的进步等,都应该给予恰当的肯定。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真诚的肯定等,都能给孩子们巨大的信心!这样,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信心,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4.课内课外,互补互助。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是知识、能力、思想、审美等的载体,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更好
6、地在课外进行其他类似文章的阅读。阅读教学也离不开课外阅读,我们应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互补互助。课内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必然延续和必要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内阅读。5.读写结合,以写促读。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取一个名字,记下课外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句,并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我们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督促检查,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 总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途径很多,在阅读教学中的使用也往往不是单一的,多种方法途径综合使用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激活,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新”字上出彩,“巧”字上下功夫,“激”字上做文章,使阅读能力在课堂这一主阵地上得以广化、深化和优化,形成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