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16课-中外交往的冲突.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593857 上传时间:2025-01-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课-中外交往的冲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16课-中外交往的冲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郑和下西洋。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教师可利用教材“导入框”中的内容及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教师应充分利用《郑和下西洋路线》计算机课件等,明确地讲解出“西洋”的历史范围。 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教师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讲明郑和第一次航海的经过,和七次远航到达的地区,随后,师生共同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称它们为倭寇; 2、明朝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薏,但愿海波平” 1)这是戚继光的话,大意是:作官不是我的愿望,我的愿望是平定倭寇2)主要事迹是:1561年在台州抗倭 (先明确交待抗倭的历史背景,可结合《戚家军抗倭形势》挂图(或投影、计算机课件等),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指导学生观看《戚家军抗倭形势》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出示有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明确了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就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以及更好地评价抗倭斗争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三、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了我国的澳门,欧洲最著名的传教士是:利玛窦。 4)巩固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走势加以分析。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5)练习: 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联系课文中他的诗句,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6)作业: 材料分析与比较:文献材料:“(16世纪前期)番彝伊朗机假朝贡,占据屯门海澳,时肆剽掠,屠食婴儿。”请将文献材料记载的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略行径同郑和下西洋活动进行比较,说明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一、郑和下西洋: 1、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2、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3、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称它们为倭寇; 2、明朝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薏,但愿海波平” 三、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了我国的澳门; 欧洲最著名的传教士是:利玛窦。 教学反思:本课内容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很好的素材,为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我以情感教育作为基线,首先充分发挥视频、图片资料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创设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动脑、动嘴、动手”,学生们在思维的碰撞中使情感得以升华,从而实现本课潜在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但这节课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谈观点时展开的不够,发表讨论的学生人数不够,讨论略显平淡,如何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保持探究情绪的高涨是自己今后教学的一个方向。还有一点,就是教师讲的有点多,课堂争论的精神没有贯彻到底。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