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舟记一.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2.理解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3.翻译全文4体会文章二.重难点:重点:找出并掌握文言文实词和虚词。难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的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人瞩目的中华文明,其中有一种手工雕刻艺术,至今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微雕技艺。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微雕技术究竟怎样令我们叹为观止。2.进入新课(一)介绍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其父魏大中,因弹劾奸党魏忠贤被诬
2、陷下狱,冤死狱中。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可惜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二)学习生字罔(wn)膝(x)褶(zh)髻(j)倚(y) 戌(x)篆(zhun) 八分有(yu)奇(j)(三)全部齐读课文,并根据文章注释找出通假字。有:又 诎:屈 衡:横 甫:父(四)画出文中重点句子学生课后自己翻译罔不因势象形: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
3、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五)翻译全文并分段:第一段:(1)概述王叔远高超的技艺,点明核舟主题。(总)第二段:(2-3)具体介绍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形。(分)第三段:(6)总述核舟的概貌和对王叔远技艺的赞美。(六)小结:这节课主要对核舟的初步了解,同学们注意通假字的积累及重点句子的品味。第二课时(一)理解演示,老师给予更正根据第一节课的学习,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从以上的的演示,同学可以知道,在一个这么小的桃核里雕刻出这么
4、形象的动作难不难?王叔远的技术有多高超呢?好,我们根据几个问题聊具体了解究竟技艺有多高超?1.王叔远手艺的奇巧表现在那些方面?答: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文中写的是他的哪个作品?答:盖大苏泛赤壁云。(二)深入了解舟上的全部情形,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阅读该部分。1.标出显示作者说明顺序的词语。舟首尾长中间船头舟尾船背标出各方位的雕刻内容正面:中间(船舱):箬篷、窗船头(游览者):左黄、中苏、右佛印。舟尾(舟子):楫左右各一人背面:船背:刻字2.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知道,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空间顺序:先正面后背面,正面险些中间再写船头船尾。
5、3.在这么小的桃核中又雕刻了又多少东西呢?答: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1.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雕刻呢?答:雕刻是静止的,但泛舟的主题却给人以动的感觉。从“楫卧”及两个舟子的神态可以看出,这样写巧妙地表现了主题,突出了一个“泛”字。(三)总结: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四)写作特色:1.以空间为顺序2.语言准确、简练、生动3.人物描写细致入微(五)布置作业:自选熟悉的一件物品,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准确、简练、生动的介绍,写到小作文本上。板书提纲核舟记 魏学洢(总)高超的技艺(分)具体介绍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形(总)总述核舟的概貌和对王叔远技艺的赞美舟首尾长中间(船舱):箬篷、窗船头(游览者):左黄、中苏、右佛印。舟尾(舟子):楫左右各一人船背: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