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
2、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科学发展观哲学,解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张 清 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1/59,科学发展观十八大确定党指导思想,2/59,社会发展本质和内涵,(1)社会发展是人寻求生存和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标性创造性实践活动;,(2)社会发展是人类不
3、停从自然界对人奴役中解放出来、从社会关系对人压迫中解放出来、从旧思想观念对人桎梏中解放出来历史过程;是人类创造生存基础、改进生存境遇、推进社会和本身不停从低级到高级演进历史进程。,3/59,发展目标:以人为本,是为了不停提升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全方面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结果由人民共享。,发展内容:既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友好发展和人本身全方面发展。,发展模式:要坚持速度和质量、效益统一,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镇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可连续发展。即以人为本,全方面、协调、可连续发展。,什么是科学发展?,4/59,3、什么是发展观?,发展是
4、人类社会永恒主题。,发展观是关于发展本质、目标、内涵和要求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但包含要发展,而且包含为何发展和怎样发展问题。,(要回答为何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三个问题),有什么样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重大影响.,5/59,4、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经过对传统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否定和超越传统理念、能够揭示发展本质、内涵、动力、目标、要求,并能指导社会发展实践思想理论体系。,6/59,解 读 内 容,千呼万唤始出来,科学发展观出场时代因缘,追踪探源觅来历,战后发展观念演进历史轨迹,否定超越释新意,新发展观科学性详
5、细表达,自觉实践利苍生,科学发展观价值诉求和实现路径,7/59,一、,千呼万唤始出来,科学发展观出场时代因缘,(一),全球化历史境遇对社会主义生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二)人本身价值在社会发展中地位日益凸显;,(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反思和对社会发展目标理性自觉;,(四)发展成就和社会病态矛盾呼唤科学发展理论。,8/59,(一)全球化科学发展观提出时代背景,1.,全球化实质资本扩张、生产力高速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普遍交往相互作用世界历史进程;,2.全球化表现经济一体化、政治多级化、多元文化相互激荡、民族国家之间时空距离缩短、不一样民族、制度之间竞争加剧;,3.民族国家竞争实质综合国力
6、、发展战略和发展观念竞争;,4.从民族历史到全球化中国从被动卷入到主动参加;,5.资本主义新改变对中国社会主义正当性与生命力提出了挑战;,6.民族复兴历史使命向中华民族先锋队提出了理论自觉现实要求。,9/59,(二)人本身价值和地位凸显 科学发展观提出现实机缘,1.“人是万物尺度”、社会发展主体、动力和归宿;,2.社会发展轴心从权力、土地、资本等财富转向集健康、知识、智力、技能于一体,含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才;,3.人物化和异化生存境遇要求否定和超越以物为本发展模式,确立人在社会发展中价值主体地位。,4.物质需求基本满足对人全方面发展提出了新要求;,10/59,(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理
7、论反思和对社会发展目标理性自觉,科学发展观提出主体条件和理论前提,1,.,人类彻底解放和人自由全方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终极价值追求(人各种能力和潜能充分发挥,人多样性需求不停得到满足,人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人与自然友好共生,人自由个性充分发展);,2.毁灭剥削、建立公有制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贫穷、实现共同富裕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4.“三个代表”、促进人全方面发展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5.经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全方面进步和人全方面发展新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目标认识。,11/59,(四)发展成就和社
8、会病态矛盾 科学发展观提出现实需要,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所取得成就30年所创造生产力和发展结果超出过去一切世代创所创造生产力和发展结果总和,推进了社会转型和人当代化;,2.发展中出现社会问题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脱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矛盾加剧,在很大程度上使社会成为背离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病态社会;,3.发展成就与病态社会矛盾呼唤科学发展理论来指导新发展实践。,12/59,1.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就,(1)综合国力空前提升,国际地位日益提升;,(2)物质需求短缺贫穷情况得到彻底改观;,(3)人衣食住行等生存条件得到极大改进,选择生活方式自由大为增加;,(4)封闭社会走向开放,人发展空间
9、得以拓展;,(5)人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相当程度发展,13/59,2.传统发展模式引发社会问题,(1)地域、城镇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利益集团出现,发展结果没有惠及社会全体组员;,(2)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重视物质财富增加、招商引资和GDP增加,忽略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指标,践踏人权利和尊严现象频频发生,背离了经济增加目标是为了促进人全方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使人沦为经济发展工具和伎俩;,(3)官本位和金本位相互利用,造成社会生活中对权力崇敬、权力依赖和对权力无赖,为腐败滋生蔓延和利益矛盾加剧提供了土壤;,4物质主义和利己主义交互作用,造成社会生活功利化
10、和人际关系商品化,病态社会环境不利于人生存和发展;,(5)物质主义和消费至上价值导向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生,人性空间萎缩、伦理道德失范、精神家园荒凉,幸福感觉缺失;,(6)过渡消费造成对自然资源恶性开发,加剧了人与自然矛盾,造成耕地面积降低、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冗,使人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遭到很大程度破坏。,14/59,第一部分小结,科学发展观提出是顺应全球化这一时代发展客观要求,对人自生价值在社会发展中地位凸显理论回应,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升华和对社会发展目标理性自觉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现实进行反思、对传统发展观念进行否定和超越产物。,15/59,二、
11、追踪探源觅来历,战后发展观念演进历史轨迹,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时代哲学作为分工一个特定领域,都含有由他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特定思想材料作为前提。”一个科学理论创建既要有时代发展现实需要,理论创建主体条件,也离不开特定思想文化基础。要深刻了解科学发展观科学性,就必须探寻其理论起源,追寻战后发展观念演进历史轨迹。,16/59,(一)战后西方国家发展观念演进历程,1.“发展=经济增加”发展观;,2.“发展=经济增加+社会变革”发展观;,3.“发展=合理+可连续发展”发展观;,4.“发展=以人为中心+社会综合发展”发展观。,17/59,1.“发展=经济增加”发展观,“发展等于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增
12、加”,这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经验为依据传统发展观。它以经济增加为追求目标,并把GDP增加作为评判发展首要标准。这种发展基本理论假定是经济增加能够处理一切社会和政治发展问题。西方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一度出现了单纯追求经济高速增加热潮。在造就了一个全新工业社会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发展危机,社会风险显著增大。基于这么一个事实,传统发展观受到了普遍批评。,18/59,2.“发展=经济增加+社会变革”发展观,这种观点认为发展不单是经济增加,而且包含整个社会结构变更过程,联合国相关组织研究者认为,发展是发展中国家整个社会结构由传统向当代转型。它打破了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狭隘思维,注意到真
13、正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多维整合过程。不足是,这种发展观未能揭示人系统与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内在联络,关注了当代发展而忽略了未来发展。,19/59,3.“发展=合理+可连续发展”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合理、持久均衡发展理念,强调以未来发展规范当前行为,发展必须是可连续。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未来一书中正式提出,发展必须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发展”,即主张实现在地球生态系统基础上人与自然友好相处人类社会可连续发展。这是基于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付出成本以及所造成消极后果或负面效应而作出反应。,20/59,4.“发展=以人为中心+社会
14、综合发展”发展观,这种以人为中心综合发展观,突出了人本身自由、平等和全方面发展,提出发展应以人价值、人需要和人潜力发挥为中心,充分重视人主体性。这就把发展视角从“物”转向“人”,强调发展应以人为中心。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曾在新发展观中谈到:“发展是同时包含经济增加和社会人进步,含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内生性一体化过程”。他这一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同,人们将其称为“综合发展观”。从世界范围看,从传统发展观到综合发展观演进,表明人类对发展观认识在不停改变,从中不难发觉一些发人深省问题。,21/59,对西方国家传统发展观念评价之一,传统发展观遵照是“以物为本”发展思绪,即把物质财富增加看作人
15、类发展最终目标,认为当代化目标就是实现社会财富数量增加。从人性观视角看,这一发展观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即人被看作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存在物。西方当代化语境中发展思绪实际上是一个“以物为本”思绪。这种见物不见人单纯发展模式中,人全方面发展受到漠视,人精神世界陷入危机,人社会交往出现障碍。物质世界丰富却造成了人异化,人个性被压抑。由此可见,这种传统发展观是与人丰富发展需要相悖。,22/59,对西方国家传统发展观念评价之二,因为传统发展观没有考虑自然资源存量消耗和折旧,经济增加往往是经过对自然资源大规模破坏来实现,连续不停经济增加目标,无限制、人为地使物质消费欲望膨胀,消费主义成为社会思潮。沿着这一发
16、展思绪,人类发展轨迹势必以自然资源毁灭性破坏换取经济增加,人类将付出难以承受代价。,23/59,对西方国家传统发展观念评价之三,传统发展观是以科技为本价值取向为语境。17世纪以后,科技长足发展及其应用,使当代科技在西方社会被一些人神化了。许多人相信,科学技术是万能,它能够帮助人类处理经济发展中碰到一切难题,从而确保经济快速、无限增加。依据传统发展观,既然地球资源是无限,人类依靠科技进步而寻求经济增加当然也是无限。在这一话语系统中,自然界被人类征服和改造空间当然也是无限,科技对自然征服,人类对自然索取都是合理。当我们反省“科技本位”价值理性时,深刻历史教训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既能够用于对自然资源合
17、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也能够用于对自然资源无度掠夺。“科技本位”价值观一旦膨胀,其结果势必造成当代社会畸形发展和人异化。,24/59,(三)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观念第一阶段,19501977年,参考苏联发展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实施城镇二元制经济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来推进经济增加发展战略。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初步建立了我国工业化体系。但在发展观上一直存在片面性,详细讲:一是我们在发展问题上坚持是一条简单要素突进战略,即只重视工业发展而忽略了社会多方面协调发展,其结果造成国民经济百分比失调。二是“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发展思想为大跃进“左”倾思潮以及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
18、为纲所代替,中国发展付出了沉重历史代价。,25/59,改革开放阶段发展观念,19781997年,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农村改革推进城市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变革。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施“三步走”和部分地域、部分人先富起来非均衡发展战略。,26/59,世纪之交发展观念,1997年,提出“三个代表”主要思想,明确了中国当代化发展战略目标和基本指导思想,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把促进人全方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价值归宿,并提出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19、27/59,对传统发展观念评价,是从“以物为本”逐步转向“以人为本”发展观念。这种发展观把经济增加作为发展根本目标和价值尺度,偏重于社会物质财富增加和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改进,而忽略了人主体地位和人全方面发展,把经济增加等同于社会进步。这种发展观在历史上对促进经济快速增加、快速积累物质财富、推进文明进步等方面功不可没。但也存在着不足。,28/59,传统发展观念不足表现,1.把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关系排除在发展观念之外;,2.偏重满足人物质需求,轻视社会关系优化和人精神需求满足;,3.把人视为经济发展工具和伎俩,割裂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29/59,三、否定超越释新意,新发展观科学性详细表达,(一
20、)新发展观和传统发展观联络,(二)新发展观理论基础,(三)新发展观科学性详细表达,30/59,(一)新发展观和传统发展观联络,在批判反思我国社会发展得失,借鉴吸收西方发展理论基础上,新党中央领导集体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为基石,在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新发展观继承了党几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基本思想,是对传统发展观总结、否定和超越,是关于发展理论在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中所到达新境界,是在世界与中国双重历史语境中发展观演进必定逻辑。,31/59,(二)科学发展观哲学理论基础,社会有机体理论;人全方面发展理论;生产力发展理论;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理论;唯物辩证法矛盾理
21、论和普遍联络理论;社会发展合目标性与合规律性理论。,32/59,(三)新发展观科学性详细表达,1.新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发展主体、发展动力、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2.新发展观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历史观、辩证法和价值观统一。,33/59,(1)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发展主体,人是社会发展主体,社会是人创造性活动过程和产物,离开了人以及人创造性活动,就无法实现社会活动目标。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发展观,所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坚持人主体地位,依靠人、尊重人生命、人格、个性、尊严、健康、权利。,34/59,(2)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发展动力,人是社会发展主体,也是社会发展动力。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
22、中,必须调感人能动性和创造性,实施人才战略,扩大人才总量,提升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发挥人才作用,构筑科学人才体系,营造人才脱颖而出机制,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社会环境,。,35/59,(3)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发展根本目标,人是社会发展主体,人类历史就是人生存活动不停展开过程,所以,人是全部历史活动所围绕价值关键,人需求不停满足和自由全方面发展一直是社会发展关键内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以人为根本目标,解放人、发展人,一切为了人民,把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有利于认得全方面发展,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究宿。既要满足人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又
23、要民主权利、价值实现、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不停提升人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全方面发展。,36/59,(4)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发展道路,全方面发展,,中国未来发展必须涵盖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关系发展和人本身发展等各个方面。这是发展根本要求。,协调发展,,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发展不一样领域、不一样方面、不一样要素、不一样要求相互适应、有机配合、优势互补与彼此促进,这是发展基本标准。,可连续发展,,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生态、环境与资源相互适应,这是发展主要表达。,统筹发展,,就是新世纪中国发展必须遵照统筹城镇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友好发展
24、、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这是发展战略指导。,37/59,2.,新发展观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历史观、辩证法和价值观统一,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经过人劳动而诞生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生成过程。”“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交往、人身体。”,恩格斯也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胜利。对于每一次这么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结果,不过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一样、出乎预料影响,经常把最初结果又消除了。”,38/59,科学发展观对人与自然关系规范,科学发展观首次把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进
25、程中,既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也有利于中国人进行生态文明自觉意识,学会适度开发自然、善待自然、感恩自然、回报自然,化解人与自然矛盾,为人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自然空间。,39/59,自觉实践利苍生,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一样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其价值目标,推进社会全方面进步和人全方面发展!,40/59,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实质,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全方面发展,根本要求,统筹兼顾,统筹,城镇,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友好发展,统筹,国内发展
26、和对外开放,本质和关键,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经过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方面、协调、可连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全方面发展。,41/59,以 人 为 本 科学发展本质关键,1、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是目标、人是根本和人自由全方面发展,依靠人,尊重人生命、人格、个性、价值和尊严,把人发展作为社会发展最终价值归宿。以人为本是同以物为本截然不一样两种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必须果断反对和克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见物不见人倾向。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物质财富增加。但经济发展目标不在于经济本身,而在于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健康物质产品,“物增加”只是社会发展前提和
27、伎俩,是为“人全方面发展服务,人基本需要满足、人解放、人素质和能力提升,人自由而全方面发展,社会全方面进步,才是发展最终目标。,从这一根本目标出发,就必须认真反思和彻底纠正以往经济社会中存在种种错误做法:只重视GDP、财政收入和招商引资等经济增加指标,忽略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指标;只考虑经济繁荣,忽略在此掩盖下贫富差距连续扩大和腐败、丑恶现象滋生,甚至为了经济发展而不惜践踏人权利和尊严;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增加速度,把经济发展看作是发展终极目标,而把人看作“工具”“伎俩”。,42/59,以 人 为 本 科学发展本质关键,2、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是社
28、会发展根本动力。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和进步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伟大事业。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广大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同时,在一切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关系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集中群众智慧。,在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时候,也不能否定出色人物、人才作用。出色人物是人民群众中佼佼者,人才是各行各业中含有特殊专业知识和才能中坚和骨干,所以坚持以人为本,还要抓好培训、选拔、使用好人才工作,要从战略高度,着眼于扩大人才总量,提升人才素质,优
29、化人才结构,发挥人才作用,努力构筑科学政策体系,主动营造人才脱颖而出机制,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社会环境。,43/59,以 人 为 本 科学发展本质关键,3、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一直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把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停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全方面发展。以人为本与执政为民在本质上是一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牢靠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和真心实意为人民负责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是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真正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
30、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一直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在各项工作、各个步骤都要细心地研究群众利益,体察群众情绪,决不以权谋私,坚持反对搞华而不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果断反对欺上瞒下作风,是群众不停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以人为本,不但能停留在口号和普通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久远目标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现阶段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久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把尊重和保护人权、保障公民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作为人全方面发展主要内容来抓,只有这么,才能把以人为本标准落到实处。,44/59,全 面 发 展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全方面发展,就
31、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方面推进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方面进步。,(1)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大建设,即四大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2)社会全方面进步包含:社会事业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保障、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结构、社会公正、社会友好等方面进步。,(3)人全方面发展:德、智、体、美,45/59,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基本标准,协调发展是指发展各个方面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友好发展。比如人与自然之间友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之间友好;地域之间、城镇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友好等。,46/59,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基本标准,1、
32、“发展动力、发展质量、发展公平”有机协调2、“发展数量、发展效益、发展速度”有机协调3、“点状发展、轴状发展、面状发展”有机协调4、“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有机协调5、“个体利益、团体利益、整体利益”有机协调,47/59,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基本标准,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镇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友好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步骤、各个方面相协调。,48/59,可连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主要表达,可连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3、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不是竭泽而渔发展,49/59,可连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主要表达,1、人类对自然索取,必须与人类向自然回馈相平衡2、当代人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发展机会为代价3、本区域发展,不能以牺牲其它区域或全球发展为代价,4、保持适当发展速度,50/59,可连续发展目标六大平衡,人与自然平衡 环境与发展平衡 效率与公平平衡 利己与利他平衡 可连续供给与理性消费平衡 物质消费与精神富足平衡,51/59,不要卖祖宗田,吃子孙饭,可连续发展是外来一个词,很不轻易让普通人听得明白。其实,用中国一句老话,就
34、能够把它思想表述得十分明白:“不要卖祖宗田,吃子孙饭”。就是说,不能把老祖宗给我们家当都卖掉了,弄得我们子孙没有饭吃。当然,自己也最少必须有饭吃,最好到达小康,不然也保不住祖上遗产。,52/59,可连续发展本质特征,1强调首先要发展。认为停顿发展是消极,是没有出路,它不能处理人类面临各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生态环境恶化一个主要根源是贫困,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提升生活水平,才能为处理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物质基础。把认可各国发展权摆在了十分主要位置。,53/59,可连续发展本质特征,2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联络和不可分割。发展离不开环境与资源,要使环境与资源基础长久保持稳定,使经济发展具
35、备可连续性,只有把环境与发展结合起来。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所能提供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好坏也是衡量发展质量指标之一;经济发展也离不开环境与资源支持,发展可连续性取决于环境与资源可连续性。,54/59,可连续发展本质特征,3可连续发展重视代际公平,即当代人要享受物质和环境方面权利,后代人一样也应该享受这方面权利。,4强调建立和推行一个新型生产和消费方式,也就是循环经济观点,以生态型生产和消费方式去代替那种靠高消耗、高投入以及大众高消费来刺激经济增加传统生产和消费模式。,55/59,可连续发展本质特征,5强调人类应该学会珍重自然,珍惜自然,把自已看成自然中一员。与自然界友好相处。彻底改变那种认为自然界是一个能够任意盘剥和利用对象错误态度。,56/59,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首先,要统筹好五大发展,(1)统筹城镇发展,(2)统筹区域发展,(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4)统筹人与自然友好发展,(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57/59,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其次,要统筹好四大利益关系,(1)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权和利),(2)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3)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4)统筹当前利益和久远利益关系,58/59,Thank you!,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