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T∕CAOE 21.5-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5部分:海草床.pdf

上传人:clo****rst 文档编号:75676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85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T∕CAOE 21.5-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5部分:海草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T∕CAOE 21.5-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5部分:海草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T∕CAOE 21.5-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5部分:海草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T∕CAOE 21.5-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5部分:海草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T∕CAOE 21.5-2020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5部分:海草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T/CAOE 21.5-2020ICS 07.060A45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第 5 部分:海草床Technical guideline on coastal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for hazard mitigationPart 5: Seagrass bed2020-07-21 发布2020-07-21 实施中中国国海海洋洋工工程程咨咨询询协协会会发布发布团体标准T/CAOE 21.5-2020T/CAOE 21.5-2020I目次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工作流程.25 资料收集与调查.25.1 资料需求.25

2、.2 生态系统现状调查.25.3 减灾功能现场观测.36 适宜性评价.36.1 评价内容.36.2 生态现状评估.36.3 减灾功能评估.36.4 修复适宜性评价.47 实施方案编制.48 海草床生态减灾修复技术.48.1 物种选择.48.2 种源地选择.58.3 海草床修复方法.58.4 管护.59 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59.1 跟踪监测.59.2 效果评估.510 质量控制.611 成果与归档.6附录 A(规范性附录)海草床海洋减灾功能评估方法. 7附录 B(资料性附录)海草床生态修复主要物种图集. 11附录 C(规范性附录)海草床修复方法.12附录 D(规范性附录)海草床修复效果评估指标

3、计算方法.14参考文献.17T/CAOE 21.5-2020II前言T/CAOE 21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分为以下 11 个部分:第 1 部分:总则;第 2 部分:红树林;第 3 部分:盐沼;第 4 部分:珊瑚礁;第 5 部分:海草床;第 6 部分:牡蛎礁;第 7 部分:砂质海岸;第 8 部分:海堤生态化建设;第 9 部分:连岛海堤和沿岸工程整治改造;第10部分:围填海工程海堤生态化建设;第 11 部分:监管监测。本部分为T/CAOE 21的第5部分,与第1部分配套使用。本部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提出。本部分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

4、协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于硕、陈旭阳、鲍萌萌、陈新平、张沛东、国志兴、宋文鹏、李文涛、赵玉慧、谭皓原、乔莹、尹群健、马笑晚、邢永泽。T CAOE -20181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第 5 部分:海草床1 范围T/CAOE 21 的本部分规定了海草床生态减灾修复的工作流程、资料收集与调查、适宜性评价、实施方案编制、生态减灾修复技术、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质量控制以及成果与归档等内容。本部分适用于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中海草床的生态减灾修复工作, 其他海草床修复工作可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

5、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GB/T 12763.2 海洋调查规范 第 2 部分:海洋水文观测T/CAOE 20.6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 6 部分:海草床T/CAOE 21.1 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 1 部分:总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1海草床 seagrass bed由一种或多种海草组成的海草群落。注:改写 HY/T 083-2005, 定义 3.1。3.1生殖枝 repr

6、oductive shoot具有花或种子的海草茎枝。3.2分株 ramet通过克隆生长产生的新植株,由茎枝、根状茎和根组成。3.3繁殖体 propagule任何可以用于繁殖目的的植物材料,包括分株、种子等。3.4分株移植 ramet transplantation从生长茂盛的天然海草床采集长势良好的分株,将其移栽于待修复海域的一种方法。3.5移植单元 planting unit海草移植的基本单位。3.6种子库 seed bank底质中具有活力的种子总称。T/CAOE 21.5-202024 工作流程工作流程按照 T/CAOE 21.1 中第 6 章规定的要求执行。5 资料收集与调查5.1 资料

7、需求海草床生态减灾生态修复工程区应收集和调查的背景资料(见表1),包括:工程区概况:区域位置、范围、气候、岸滩高程;工程区生态状况:海草床、生物群落(大型底栖动物、大型藻类)、水环境、底质环境等;工程区海洋动力状况:区域的波浪、海流、潮位等的特征;工程区海洋灾害状况:区域的风暴潮、台风、海浪灾害等发生的频次及等级等;工程区人类活动:渔业活动、海洋工程、陆源污染等。表1 海草床生态减灾修复工程区域资料收集与调查内容调查内容调查内容调查要素调查要素调查方式调查方式工程区概况自然条件:气候等资料收集地理属性:具体位置和地理坐标资料收集地形:岸滩高程现场调查政策法规:法律法规、规划资料收集海草床面积、

8、种类、盖度、茎枝密度、茎枝高度、植被带宽度现场调查生物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密度、生物量现场调查大型藻类:盖度、种类现场调查环境要素水环境:透明度、水温、盐度、溶解氧、悬浮物、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底质环境:底质类型、粒度、有机碳、硫化物现场调查水动力环境:波浪、海流、潮位现场调查或资料收集威胁因素自然因素:风暴潮、台风、外来物种入侵等资料收集、 现场调查、社会调查等人为活动:渔业捕捞、底栖生物采捕、海水养殖、海洋工程、 陆源污染等资料收集、 现场调查、社会调查等5.2 生态系统现状调查5.2.1 调查要素调查要素详见表1。5.2.2 调查方法海草床、生物群落(大型底栖动物、大

9、型藻类) 、水环境、底质环境、岸滩高程、人为活动等相关指标调查方法按照T/CAOE 20.6的规定执行。水动力环境资料中须包含近5年内且不少于1次的连续观测数据,具体调查方法按照GB12763.2的规定执行。5.2.3 调查时间海草床生态减灾修复前后各开展1次调查,调查时间应安排在同一季节。T/CAOE 21.5-20203在风暴潮灾害期间,现场调查应在灾后10d内开展生态系统现状调查。5.3 减灾功能现场观测5.3.1 测量断面与测点选取通过设置断面来现场观测海草床减灾功能。 断面应尽量与波向平行, 断面范围内海草的茎枝密度和植被带宽度应当能较好地反应整个区域海草床的情况。 当海草床分布区域

10、特征均匀时设置1个2个断面;当海草床分布区域特征有明显差异时,应选取3个以上断面。每个断面测点不少于3个,其中2个分别位于海草植被区向海侧(向海点)和海草植被区向陆侧(向陆点)。5.3.2 观测要素与方法减灾功能现场观测要素包括向海点和向陆点的波高和潮位。 波高、 周期等海浪要素和潮位的观测方法按照 GB/T 12763.2 的相关规定执行。5.3.3 观测时间减灾功能现场观测时段应包含整个风暴潮影响期间 (风暴潮预警前1d3d至风暴潮预警解除)。6 适宜性评价6.1 评价内容在海草床生态减灾修复前,应开展适宜性评价,编制适宜性评价报告。评价内容包括生态现状评估、减灾功能评估、修复适宜性评价等

11、内容;如果该区域无海草床分布,则无需进行减灾功能评估。6.2 生态现状评估生态现状评估按照T/CAOE 20.6的规定执行。6.3 减灾功能评估6.3.1 评估内容评估海草床对风暴潮和海浪的消减效果。6.3.2 评估指标波高衰减率按式(1)计算,按公式(1)进行计算。?=?0?0 100%.(1)式中:?风暴潮期间波浪经过植被宽度为 L 的海草床植被后,波高衰减量(?0 ?)与原波高?0的比值百分数;?0海草床植被区向海侧(向海点)的有效波高,单位为米(m) ;?海草床植被区向陆侧(向陆点)的有效波高,单位为米(m) 。6.3.3 评估方法见附录 A。T/CAOE 21.5-202046.3.

12、4 评估结果评估结果可根据波高衰减率将减灾功能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具体见表 2。表2 海草床植被的波高衰减率等级表波高衰减率减灾功能等级25%优15%25%良5%15%中5%差6.4 修复适宜性评价6.4.1 评价指标选取退化海草床(现状评估总分 15%5%15%15%5%15%15%5%15%30%2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增加10%5%10%5%赋值25155水环境指标IIIIII1溶解氧(mg/L)65652悬浮物(mg/L)101050503无机氮(g/L)2002003003004活性磷酸盐(g/L)15153030赋值15105底质环境指标IIIIII1有机碳含量2.0%2.0%

13、3.0%3.0%2硫化物含量(g/g)300300500500赋值10519.2.2.3 指标计算方法见附录 D。9.2.2.4 综合评估方法修复后海草床生态状况综合评估指数按式(2)计算。?= ?+ ?+ ?+ ?(2)式中:?修复后海草床生态状况综合评估指数;?海草床状况指数;?生物群落状况指数;?水环境状况指数;?底质环境状况指数。当海草床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指数?80 时,生态修复效果为显著改善; 当 60?80时,生态修复效果为改善;当?60 时,生态修复效果为基本无变化。10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按照T/CAOE 21.1第8章规定的要求执行。11 成果与归档成果与归档按照T/CAOE 2

14、1.1第9章规定的要求执行。T/CAOE 21.5-20207附录 A(规范性附录)海草床海洋减灾功能评估方法A.1 现场观测方法A.1.1 现场观测方法的适用性现场观测方法适用于受灾频繁, 且经济条件许可的待评估区域。 在开展海草床海洋减灾功能评估的年份,应至少有一次风暴潮对评估区域造成显著影响。A.1.2 观测数据分析及计算方法现场观测的有效波高序列(具体见本文件 5.3)选取其中最不利(有效波高最高最大)时段(时长可取为 30 分钟) ,将观测断面前后测点的有效波高?0和?带入公式(1) (见本文件 6.3.2) ,计算得到波高衰减率?。A.2 物理模型试验方法A.2.1 物理模型试验法

15、的适用性区域海洋灾害频率较低 (评估年份内未发生影响待评估区域的风暴潮) 或观测条件限制等导致无法进行现场观测的情况下,可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与经验公式法相比,物理模型实验法的优势在于可以评估具有形态复杂、 分布不均的具有复杂特征的海草床海洋减灾效果。A.2.2 技术方法A.2.2.1 模型物选取物理模型需要选取海草床植被区植物模型, 可根据海草植物的结构特征, 按照长度相似准则确定模型的尺寸,长度相似比尺?如式(A.1)所示。?=?.(A.1)式中:?原型的特征长度,单位为米(m) ;?模型的特征长度,单位为米(m) 。A.2.2.2 模型物布置根据实际海草分布特征布置模型物。模型植物布置

16、密度?和植被带宽度?可根据长度相似比尺分别按照式(A.2)和(A.3)计算。?= ?2.(A.2)?=?.(A.3)式中:?模型的特征密度;?模型的特征密度;?原型植被带的特征宽度,单位为米(m) ;?模型植被带的特征宽度,单位为米(m) 。T/CAOE 21.5-20208A.2.2.3 水位和波浪条件根据待评估海草床植被区的近岸潮汐及波浪特征, 模型水动力参数中波高和水位可采用长度比尺推求,计算公式如式(A.4)和式(A.5)所示。模型试验与原型参数还应符合重力相似准则,即原型弗洛德数与模型弗洛德数相等。根据长度比尺及重力相似准则,得到模型中波浪周期与真实海况周期的关系如式(A.6)所示。

17、?0?=?0?.(A.4)?=?.(A.5)?=?.(A.6)式中:?0?原型水动力参数的特征有效波高,单位为米(m) ;?0?原型水动力参数的特征有效波高,单位为米(m) ;?原型水动力参数的特征水位,单位为米(m) ;?模型水动力参数的特征水位单位为米(m) ;?原型水动力参数的特征有效波周期,单位为秒(s) ;?原型水动力参数的特征有效波周期,单位为秒(s) 。A.2.2.4 水槽及测量仪器布置物理模型实验的实验水槽首端应布设具备主动吸波功能的造波设备。 模型布置在水槽中部,与造波设备相隔一定距离。在模型区后,经过一段距离后设置消波设备。实验室通常采用数字波高仪测量波浪在海草床植被区的传

18、播衰减, 可将波高仪布置在植被区及其前后, 波高仪测点至少为 3 个(植被区的前、中、后边缘各一个) 。A.2.3 试验数据分析及计算利用模型试验得到的数据,将试验工况的水位、波高、周期等水动力参数及植被区的宽度、高度等参数以公式(A.3)公式(A.5)计算相应的参数,并将待评估原型植被减灾区前后的波高?0= ?0?和?= ?以及评估断面植被区宽度 = ?带入到公式(1) ,即可计算得到波高衰减率?。A.3 数值模拟方法A.3.1 数值模拟法的适用性在区域海洋灾害频率较低 (评估年份内未发生影响待评估区域的风暴潮) 或经济技术条件不允许采用现场观测方法时,若掌握了区域植被区长度、宽度等分布区域

19、特征,以及植被茎枝的密度、高度等特征参数、水动力条件,且有成熟的数值模拟技术条件时,可采用此法评价海草床减灾功能。A.3.2 数值模式T/CAOE 21.5-20209现有的植物与波浪相互作用的数值模型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在海流和海浪模型中直接增加一项植物作用力项来表征植物作用, 并对模型在海草床区域的相关参数进行修正; 另一类是使用专门的海草床区域中的波流运动模型, 这一类模型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如将植物区视为多孔介质进行空间平均推导得到的植物区波流运动流体控制方程。 具体的数值模拟可根据实际需求和计算能力等条件选择合适的数值模型。本导则给出多孔介质波流运动流体控制方程的计算方法,具体如下

20、:该模型将植被区植株视为多孔介质,对 N-S 方程进行空间平均推导得到,模型控制方程如式(A.7)和式(A.8) 。该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波浪在植被区传播衰减的过程。? ?= 0 ( A.7 )? ?+ ? ?=1? ?+ ?+ ?2?2? ? ( A.8)式中:?i(二维问题中 i=1,2;三维问题中 i=1,2,3)方向的空间平均速度;? 空间平均压力;?流体密度,单位为 kg/m3;?i 方向的重力加速度;?流体运动粘度;?空间平均雷诺应力,可才用 k-e 紊流模型求解;?空间平均植物作用力。植被区作用力?可概化为拖曳力项和惯性力项,对于单根圆柱可分别采用式(A.9)和式(A.10)计算其

21、对水体作用的拖曳力和惯性力。?=12? ? ( A.9 )?= ?24? ( A.10 )式中:?拖曳力;?惯性力;?拖曳力系数(可根据不同海草植物种类的刚性和柔性特征等具体特征进行确定) ,?惯性力系数(可根据不同海草植物种类的刚性和柔性特征等具体特征进行确定) ;?流体的密度,单位为 kg/m3;D植株的直径,单位为 m;?水流速度,单位为 m/s。A.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及计算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评估减灾功能时, 应采用真实尺度进行模拟计算, 并将模拟得到的待评估植被区前后的波高?0和?带入到公式(1) ,即可计算得到波高衰减率?。A.4 评估方法的选取评估方法的选取, 应结合区域的现场

22、条件、 经济条件、 技术设备以及实验条件综合考虑。在条件允许时,应首先优先考虑现场观测法直接测量计算风暴潮期间海草床的波高消减率。当条件有限,如近些年没有风暴潮影响评估区域,无法进行风暴潮灾害期间的现场观测式,可采用其他方法;如物理模型实验条件允许,可采用物理模型进行评估,要确保原型植物参T/CAOE 21.5-202010数与海洋水动力参数真实可靠;当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评估时,应注意选取可靠的数值模型、确保海草植物特征合理准确的参数化。T/CAOE 21.5-202011附录 B(资料性附录)海草床生态修复主要物种图集T/CAOE 21.5-202012附录 C(规范性附录)海草床修复方法C.

23、1 移植法C.1.1 移植时间不同海草物种的修复时间不同。详见表 3。C.1.2 移植单元采集常用的移植单元包括草块和克隆分株, 按照以下方法在种源地采集。 在采集移植单元时,尽量从海草床不同区域进行采集,以减少对海草床的破坏。草块:采用直径(约 20 cm30 cm)的 PVC 管或铁铲等工具在海草床内连根带底质挖取具有一定形状(圆柱体、长方体)的草块。为方便运输,草块的长、宽度均小于等30 cm,草块深度根据不同海草根系的发达程度而定。采集草块的间距不低于 0.5 m。分株:首先采集草块(方法如上) ,随后就地洗掉附带的底质,尽量选择具有 2 个5 个分株相连的片段作为 1 个移植单元。海

24、菖蒲可选择单个分株进行种植。C.1.3 移植单元暂养与运输采集移植单元后可采用加厚塑料整理箱或暂养池中暂养。 暂养时有条件的可用气泵充氧。将移植单元运输至修复区时,必须保持植株湿润新鲜,必要时可加入冰袋以保持新鲜。海草植株容易腐烂,移植单元采集后应尽快移植(2d3d 内) 。C.1.4 移植单元定植不同的移植单元,将其固定于底质的方法也不同。具体如下:草块:在修复区域挖出比移植单元略大的坑,将草块放入后压实。草块移植间距不超过 50 cm。分株:为防止被海浪冲走,移植单元的固定需要借助其他外物。具体方法有:a)根状茎绑石法:用麻绳或塑料扎带(种植单元成活后可将其回收)将分株的根状茎绑在石块上,

25、然后将其掩埋或投掷于修复区。b)枚钉法:将根状茎用麻绳或扎带固定于 U 型、V 型枚订(类似于订书针)上,再固定到海域底质中。枚订插入底质的长度 15 cm 左右,移植单元均匀分布。c)网格法:将根状茎用麻绳或扎带固定于网片或网格框架上,再固定于修复区。克隆片段在网格上的间距约 10 cm20 cm;网格框架间的距离不超过 1 m。C.2 种子法C.2.1 种子采集不同物种的种子成熟期不同,采集时间见表 2。种子采集方法如下:生殖枝采集:在海草种子成熟季节,采集生殖枝,装入网袋后在海水池或固定于海区中暂养。待种子成熟脱落时,去掉茎枝、叶片等,收集种子。该方法主要应用于鳗草和日本鳗草。种子库采集

26、:若当年海草结实率较低或错过生殖枝采集,可在种源地挖取表层 10cm 左右的沉积物,过筛(孔径不超过种子短径)清洗,挑取种子。该方法主要应用于有种子库的物种,如鳗草、日本鳗草等。果实采集:每年 9 月12 月采集海菖蒲成熟果实,放入网袋后在海水池或固定于海T/CAOE 21.5-202013区中暂养。当果实爆裂后,收集种子。C.2.2 种子保存与运输种子需在温盐条件与自然海水相近的海水池中保存。鳗草和日本鳗草的种子可在 0-4冷藏保存(浸泡在海水中) ;海菖蒲需常温保存(浸泡在海水中) 。播种时,将种子取出,用泡沫箱(加冰块)运输至修复区。海菖蒲种子释放后尽快播种,以防止种子腐烂(3d5d)

27、。C.2.3 播种时间与密度不同物种的播种时间见表 3。不同物种的播种密度不同。鳗草的播种密度不低于 150,000 粒/公顷;日本鳗草的播种密度不低于 300,000 粒/公顷。海菖蒲的播种密度 100,000 粒/公顷。C.2.4 播种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播种法、泥块播种法、网袋播种法、机械播种法、移植幼苗法等。直接播种法:低潮时将种子直接播撒在修复区。该方法成本低,但种子流失严重。适合于种子量充足的物种。泥块播种法: 将细沙与黏土用水混合均匀, 采用直径为 7 cm 10 cm, 高 3 cm5 cm的 PVC 管作为模具制成泥块,并将种子(10 粒15 粒)置于泥块中。泥块干燥 1d2d

28、后,抛掷在海草修复区。该方法适用于鳗草。网袋装种播种法:将海草种子与泥沙混合,装入棉制(或麻制等易降解材料)网袋中(网目规格应小于种子短径) ,将网袋平铺于修复海域,平铺时厚度不超过 5 cm。机械播种法:利用海草播种机械,将海草种子种植于播种海区。种苗法:将采集的种子萌发培育成幼苗,再移植到修复海域。适用于大多数海草。T/CAOE 21.5-202014附录 D(规范性附录)海草床修复效果评估指标计算方法D.1 海草床指标a)海草床面积增加率按式(D.1)计算:?1=?0?0 100%(D.1)式中:V1海草床的面积增加率,单位为百分比(%);A修复后的面积,单位为公顷(hm2);?0初始栽

29、种面积,单位为公顷(hm2)。注:海草床面积的边界界定为盖度为5%。b)海草盖度指标按式(D.2)计算:?=1?(D.2)式中:?修复后海草盖度监测平均值,单位为百分比(%);?第 i 个样方盖度数值,单位为百分比(%);N评估区域样方总数。海草盖度的变化按式(D.3)计算:?2=?0?0 100%(D.3)式中:?2海草盖度的变化率,单位为百分比(%);?修复后海草盖度监测平均值;?0初始栽种盖度。c)海草茎枝密度指标按式(D.4)计算:?=1?(D.4)式中:?茎枝密度监测平均值,单位为株/m2;?第 i 个样方茎枝密度,单位为株/m2;N评估区域样方总数。海草茎枝密度的变化按式(D.5)

30、计算:?3=?0?0 100%(D.5)式中:?3茎枝密度的变化率,单位为百分比(%);?修复后茎枝密度监测平均值;?0初始栽种茎枝密度。d)修复海草床评估指数计算按式(D.6)计算:?=1?(D.6)式中:?修复后海草床评估指数;?第 i 个海草床评估指标赋值(见表 4);q海草床评估指标总数。D.2 生物群落指标T/CAOE 21.5-202015a)大型藻类盖度平均值按式(D.7)计算:?1=1?(D.7)式中:?1修复后大型藻类盖度平均值,单位为百分比(%);?第 i 个样方内大型藻类盖度值,单位为百分比(%);N评估区域样方总数。b)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指标按式(D.8)计算:? ?

31、=1?(D.8)式中:? ?修复后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监测平均值,单位为g/m2;?第 i 个样方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值,单位为g/m2;N评估区域样方总数。c)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变化率按式(D.9)计算:?2=? ?0?0 100%(D.9)式中:?2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变化率,单位为百分比(%);? ?修复后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监测平均值,单位为 g;?0修复前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d)修复海草床生物群落(?)状况指数按式(D.10)计算:?=1?(D.10)式中:?修复后海草床生物群落状况指数;?第 i 个生物群落评估指标赋值(见表 4);q生物群落评估指标总数。D.3 水环境指标水环境评估按

32、以下方法计算。a)水环境每项指标赋值按式(D.11)计算:?=1?(D.11)式中:?第 q 项评估指标赋值;?第 i 个站位第 q 项评估指标赋值(见表 4) ;n评估区域站位数。b)水环境状况指数按式(D.12)计算:?=1?(D.12)式中:?修复后水环境状况指数;?第 q 项评估指标赋值(见表 4);m评估区域评估指标总数。D.4 底质环境指标a)底质环境各项评估赋值按公式(D.13)计算:?=1?(D.13)式中:?底质环境第 q 项评估指标赋值;T/CAOE 21.5-202016?底质环境第 i 个站位第 q 项评估指标赋值(见表 4) ;n评估区域站位数。b)底质环境状况指数按

33、式(D.14)计算:?=1?(D.14)式中:?修复后底质环境状况指数;?第 q 项评估指标赋值;q评估区域评估指标总数。T/CAOE 21.5-202017参考文献1张大勇. 2004. 植物生活史进化与繁殖生态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2李森, 范航清, 邱广龙 等, 2010. 海草床恢复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30(9): 24432453.3张沛东, 曾星, 孙燕 张秀梅. 2013. 海草植株移植方法的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 37(5):100107.4于硕, 张景平, 崔黎军, 江志坚, 张凌, 黄小平. 2019. 基于种子法的海菖蒲海草床恢复. 热带海洋学报, 38(1):

34、4954.5邱广龙, 范航清, 李蕾鲜, 李森. 2014. 潮间带海草床的生态修复.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6国家海洋局. 2005. HY/T 083-2005海草床生态监测技术规程S.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7Calumpong H.P., and Fonseca M.S. 2001. Seagrass transplantation and other seagrass restorationmethods. In: Short F.T. and Coles R.G (Eds.). Global Seagrass Research Methods. Elsevier Science B.V. pp.425443.8Statton J., Dixon K.W., Irving A.D., et al. 2018. Decline and Restoration Ecology of AustralianSeagrasses. In: Larkum A.W.D., Kendrick G.A., Ralph P.J. (Eds.), Seagrasses of Australia, Structure, Ecologyand Conservation.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A.G. pp. 6657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环保科技/生态保护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