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瑶族长鼓舞的非遗传承和创新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55627 上传时间:2024-03-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51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瑶族长鼓舞的非遗传承和创新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瑶族长鼓舞的非遗传承和创新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瑶族长鼓舞的非遗传承和创新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学风采瑶族长鼓舞的非遗传承和创新研究蒙妍瑶族长鼓舞蕴含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是瑶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瑶族长鼓舞传承和发展的价值(一)瑶族长鼓舞的历时价值瑶族长鼓舞以中空,畜皮鼓面的长鼓作为主要道具,以“武打”“文打”“高桩”“矮桩”等动作将鼓舞融入舞蹈中,舞蹈风格粗犷豪放,模仿自然和生活现象,富有想象力。瑶族人民在传统节日、丰收庆贺、婚嫁喜事等节日用长鼓舞抒发情志,寄托期望,后演变为受众广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彰显瑶族特色,体现人民生活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瑶族长鼓舞是凝结瑶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提炼而来的生存经验,寄予瑶族人民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坚强勇敢、奔放洒脱

2、的性格。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发展瑶族长鼓舞,便于深入了解瑶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在尊重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促进文化多样性。(二)瑶族长鼓舞的共时价值共时价值因历史变迁而深刻,在时代风貌中表现,瑶族长鼓舞的共时价值可从科学、社会和艺术角度分析。瑶族长鼓舞利落生动,淳朴有力,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地方民俗特征。舞者舞动的节奏、速度、力度不断变化,从而传递出不同的情绪,并在舞者与观众间形成基于美的共识,表现了瑶族人民对美的本真、天然的渴望。瑶族人民在舞动的过程中,能够增强活力,感受生命律动,保持在集体中的存在感和获得感,培养良好友谊。瑶族长鼓舞既体现了瑶民的审美和社交需求,又有利于研究瑶族人民的审美

3、特质,了解瑶族文化在与其他文化交流中展现出的包容性,为各民族文化交流提供借鉴。(三)瑶族长鼓舞的当代价值瑶族长鼓舞是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其内容、形式和地位均得到确认,有效彰显其在当代社会的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体验和研究瑶族长鼓舞,能了解瑶族人民的思维方式,锻炼肢体和大脑的协调能力,促进智力发展。长鼓舞是瑶族人民真正从心理上认同并喜爱的活动,能激发瑶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推动其他民族对瑶族文化的了解,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民族凝聚力。长鼓舞真实记录了瑶族文化的发展,其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在舞蹈教育、舞蹈表演、休闲旅游

4、等领域创造经济效益。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将瑶族长鼓舞的传承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制订扶持政策,挖掘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提高瑶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当地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119文艺风采代以来,长鼓舞舞者陆续受邀参加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和电视台表演,扩大了瑶族长鼓舞的知名度,为培育长鼓舞文化产业奠定基础,有利于突破非遗瑶族长鼓舞在自然传承模式下人才欠缺、普及率低、容易失传的困境,利用资源深度开发增加受众,推动传承模式优化,从而发挥经济效益。二、非遗视角下瑶族长鼓舞传承和创新路径(一)完善传承模式,培养青年人才为了深化瑶族长鼓舞内涵的发掘程度,提高传承质量

5、,应该改变现有以自然传承为主,教育传承为辅的传承模式,发展家庭、学校双线联动的教育传承,培养青年传承人。家庭传承范围小,人数少,教者与学者间因血缘关系而加快思想观念上的同化过程,使得传承的内容不仅包含舞蹈技艺和程式,更能深入到舞蹈的理解和表现。同时,将瑶族长鼓舞纳入当地艺术院校课程体系,由专业舞者开课教学,开设讲座,激发学生对瑶族长鼓舞的兴趣,传授长鼓舞相关知识和技艺。鼓励瑶族长鼓舞非遗传承人开展公益培训,面向社会待业人员、贫困人员提供技艺培训和表演机会。线上线下相结合,吸引瑶族聚居区外的观众认识瑶族长鼓舞,培养潜在受众,选拔有天赋的人才。重视培养青年人才,为瑶族长鼓舞青年舞者、研究者提供多元

6、成长空间。有非遗项目的地区可以政府牵头,合作地方院校,成立非遗瑶族长鼓舞研究和宣传部门,招募艺术文化领域学者和表演经验丰富的舞者,利用各自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丰富经验合作研究,共同开展瑶族长鼓舞资料整理和补充工作。完善青年人才成长体系,以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为青年人才制订“个性化”的成长方案,定期组织青年人才到有非遗瑶族长鼓舞研究基地的高校培训,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从保护、传承、创新、宣传等方面对青年人才进行全方位考察,为人才成长提供清晰方向,因材施教,在教学和实践一体化链条中培养青年人才在具体领域的突出才能。面向青年人才组织类型多样的交流活动,为青年人才搭建自主学习、科学择业的平台。(二)深入调研保

7、护,保留特色风貌瑶族长鼓舞的价值必须存在于其在地方语境下的真实展现,以保证瑶族长鼓舞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原则,组织人员深入瑶族长鼓舞流行地区进行实地调研,用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记录资料,全方位保存瑶族长鼓舞的特色风貌。整合多方资料,对瑶族长鼓舞形成系列数据库,对非遗瑶族长鼓舞资源进行数字化、谱系化、图形化处理,用更加整体和宏观的学术思维进行瑶族长鼓舞资料的保存和整理工作。采用多渠道保存,原生态保存和继态性保存相结合,将各地采风获得的瑶族长鼓舞相关资料按原风格、原程式保存下来。提取加工原始资料,融入时代精神,凸显长鼓舞表演的新时代价值,使瑶族长鼓舞内涵根据时代发展而不断深刻。关注瑶族长

8、鼓舞的辅助性保护,长鼓是瑶族长鼓舞的主要道具,表演时有特定的鼓舞和鼓谱,舞者以横排和斜排排成小方阵、大方阵或队列阵式。调研记录时应将长鼓舞与这些辅助部分紧密联系起来,真实客观记录舞者表演时的服装、道具、乐器、鼓谱等,从细节处全面把握瑶族长鼓舞的形式和内涵。关注瑶族长鼓舞的多样性保护。保护和传承瑶族长鼓舞应尊重其演变结果,全方位了解瑶族长鼓舞的外在表现,保留调研获得的资料,以专业学术思维对待长鼓舞传承中出现的变化,深入洞察其反映的思想情感、风俗习惯、文化内涵,发掘瑶族长鼓舞永续发展的动力。文学风采120文艺风采(三)多方合力宣传,树立品牌效应瑶族长鼓舞整体节奏兼具阳刚和阴柔之美,以舒展飘逸的舞姿

9、展现瑶民对虚实和阴阳的认知,是瑶族文化的缩影,代表中国民族特色艺术。要拯救濒临失传的瑶族长鼓舞,应该在非遗视角下创设瑶族长鼓舞文化品牌,让其从非遗项目转变为文化符号,以可视化的丰富联想空间扩大受众覆盖面。依托瑶族聚居区社区和长鼓舞培训基地开展宣传,社区宣传面向大众,组织长鼓舞表演班,设立长鼓舞学习日,开放长鼓舞图书馆。院校宣传面向专业人士,以“讲”带“学”,以“学”促“研”,以壮大瑶族长鼓舞研究和表演队伍的方式积极打造长鼓舞文化圈。同时可将瑶族长鼓舞作为常态活动持续推行,利用节假日举办长鼓舞展演,吸引游客参与互动。(四)结合地方旅游,布局文化产业发掘非遗瑶族长鼓舞文化基因,以旅游为载体实现文化

10、和经济深度融合,围绕长鼓舞布局多业态文化产业。地方文旅局和各级文化馆发挥阵地作用,从瑶族人民的生活内容提炼表演场景,设计丰富主题,推出系列展演,改善观众观看长鼓舞表演的体验感,以“沉浸式”体验创新瑶族长鼓舞的展示方式。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传播瑶族长鼓舞,保留长鼓舞的原始风貌和少数民族风俗特色,以短视频形式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分享,既能突破瑶族长鼓舞展示的空间局限,让大众即时体验,主动了解,加入非遗瑶族长鼓舞传承队伍。同时发挥瑶族长鼓舞的文化符号效应,以非遗项目为桥梁,让瑶族文化联结大众,协同发展瑶族文旅产业。保持瑶族长鼓舞的原生魅力,发挥传承人效能,为长鼓舞的传承和创新注入活力。调动非遗

11、传承人的市场化意识,鼓励传承人进入景区、院校和文化馆,叙说传承故事,配合地方宣传政策推广长鼓舞文化,指导长鼓舞排练和展演,以传承人的深厚经验和丰富知识把握瑶族长鼓舞传承规律。应为瑶族长鼓舞传承人搭建平台,提供互联网直播、拍摄和发布视频等技能培训,提升传承人在新时代的技能技艺。加大瑶族长鼓舞传承补助力度,重视传承人在长鼓舞系统性保护开发工作中的地位,为传承人开设诸如“瑶族长鼓舞非遗守护人”“与舞者同行”等专项活动,帮助传承人开拓新市场,以传承人为纽带拓展瑶族长鼓舞的新业态。推动瑶族长鼓舞的符号化进程,树立文化品牌,深度开发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基因,发挥其作为文化资本的效应,围绕长鼓舞开发文旅新业态,培育文化产业。综合而言,瑶族长鼓舞的内容和形式在尊重时代的基础上代代传承,既是瑶族传统文化继续存在的需要,也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注入价值。作者单位:梧州学院文学风采121文艺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