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岳阳楼区站东小学专用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主备人课题1、绿叶的梦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是作家葛翠琳对自己童年时代有趣生活的回忆。重点记叙了她和同学们在启蒙老师的引导下,采集树叶,制作标本,并讲述这些绿叶的知识和趣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快乐生活和有益的活动的留恋之情。第2-6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第2自然段是这一部分的总述。教学目标1、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扰”等词语。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大体读懂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3、学会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1、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
2、想感情。学习作者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2、 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教学准备课件,树叶贴画。教学课时二课时学习步骤学习活动导学设计一、个人入学,激趣导入1、 浏览“单元导读”。2、 交流体会。(1)汇报“读懂了什么。”(2)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教师提示)1、绿叶:哪里见过?可以做什么用?2、绿叶的梦;启发质疑。二、小组研学,初知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反复读几遍,并感受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2、利用字典理解字义。3、交流识记方法。1、教师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读音。2、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
3、况。3、重点指导“戒”“汇”和“刺”的笔顺,可以用课件展示笔顺或板书笔顺。三、班级示学,掌握文章内容1、学生回答:重点记叙了她和同学们在启蒙老师的引导下,采集树叶,制作标本,并讲述这些绿叶的知识和趣闻。2、进行朗读练习,小组内看准读得好。3、展示读,各个小组推荐代表比赛朗读。1、想想文中回忆了作者童年的什么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些事?板书设计 搜集标本绿叶的梦 制作标本 绿叶的知识和见闻教学反思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主备人教学课时第2课时学习步骤学习活动导学设计一、个人预学,复习导入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
4、思想感情。2、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二、师生共学,精读感悟1、学生自由读课文,大体了解作者快乐的童年生活,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写“我”的童年是在大自然里度过的。第二部分(2-6):写启蒙老师教我们采集绿叶标本,讲述它们的知识和趣闻真是令人愉快的活动。2、思考后,讨论交流。(是下文的总述,同时也解释了上文的悬念)3、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教师组织各个小组学习,把表现作者收集绿叶觉得快乐的地方画出来,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义。1、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呢?2、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
5、一想,你读懂了什么?3、绿叶为什么会使“我”着迷?齐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段的写法有什么特点?4、展示课件,让同学们欣赏采集绿叶的快乐场面。三、细读全文,拓展延伸1、自主学习,尝试自学第5自然段的内容,看看有什么收获。2、先默读,再讨论。(动词)3、小组交流,互相说说自己难忘的童年生活。绿叶还让“我们了解了许多丰富的生活知识,朗读第6自然段,学生交流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板书设计着迷的绿叶 启蒙老师绿叶的梦 回忆 收集树叶 制作标本 知识见闻教学反思一、读拼音写汉字,你一定能准确而规范地写出来。o lin n q mn su j m sh xin lin( ) ( ) ( ) ( ) ( )二、
6、组成词语。拔( ) 折( ) 膝( )拨( ) 拆( ) 漆( )蓝( ) 提( ) 坐( )篮( ) 题( ) 座( )三、选词填空。审视 注视1他久久地( )着远方。2老师( )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严格 严肃1老师的神情变得( )了。2爸爸对我的要求一贯非常( )。四、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欢乐的( )( ) 密密的( ) ( ) 广阔的( )( )叶( )好( ) 津津( )( ) 聚精( )( )五、阅读理解。牛顿的故事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是在外祖母家长大的。外祖母很疼他。牛顿8岁上学以后,外祖母有时给他一些零用钱,小牛顿一不买糖果,二不买玩具。他把钱积攒起来,买了锤子和锯。他喜欢自己动
7、脑筋,做些手工制品。|一天,小牛顿兴冲冲地跑到外祖母面前说:“外婆,你看这个。”外祖母一看小牛顿手里捧着一面木板,中间钉着一个钉子,四周画着一条条放射形的线条,外祖母问:“这是什么呀?”太阳钟。太阳光把钉子的影子投到哪条线上,就可以看出是什么时间了。”“是谁教你做的呀?”“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小牛顿自豪地回答。|牛顿长大以后,始终保持着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取得了许许多多科学研究成果。|1在括号里填入适当的词一( )木板 一( )钉子 一( )线条2写出近义词。(4分)喜欢( ) 自豪( )保持( ) 成果( )3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在正确答案后画“”)a.牛顿小时候喜欢自己动脑筋做一些
8、手工制品。 ( )b.牛顿善于思考,自己制作了太阳钟 ( )c.牛顿从小就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 )d.牛顿始终保持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长大以后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 )4读了这篇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主备人课题2、芦叶船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是作家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正是通向长江,通向东海的小河和那放在小河里的芦叶船,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无限的希望,也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第3-6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我们”放学后常常做芦叶船,放到家乡的小河里,放到长江里。教学目标1、认识 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读懂课文,感知课文,提出有
9、价值的问题,自读自悟。3、读通句子,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课时二课时学习步骤学习活动导学设计一、个人入学,激趣导入1、学生自由读课文。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这节课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小组研学,初知脉络1、小组合作,互读课文。2、联系课文内容,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3、各个组长发言。1、教师引导要求:读准字音,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查工具书或请教同学)手艺:手工业工人的技术。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浩浩荡荡:原指水势汹
10、涌、壮阔的样子。现形容气势雄伟,规模宏大。保险:本课指保证。2、教师梳理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课文围绕芦叶船讲了件什么事?(2)“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三、班级示学,掌握文章内容1、学生默读课文,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批注问题。2、在文中画出:“我们”放芦叶船时联想到它会一直漂到长江、漂到东海的句子。3、学生交流认字方法。1、把握主要内容:这篇课文是作家对自己童年生活 的回忆,正是通向长江,通向东海的小河和那放在小河里的芦叶船。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无限的希望,也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3、指名学生认读。4、教师
11、指导: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板书设计 做芦叶船 放到小河、长江里教学反思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主备人教学课时第2课时学习步骤学习活动导学设计一、个人预学,复习导入1、能准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教师出示识字卡片,检查认读情况。2、回顾上一节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师生共学,精读感悟1、同桌一起细细地品读课文,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课文是作家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正是通向长江,通向东海的小河和那放在小河里的芦叶船,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无限的希望,也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2、在文中画出“我们”放芦叶船时联想到它会一直漂到长
12、江、漂到东海的句子。3、小组交流,各抒己见。4、通过交流,感悟课文的内容。1、谈话导入。作者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在我们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2、放录音机,小组思考提出的问题: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3、“我们”把做成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4、展示课件,播放芦叶船在小河、长江里远航的情景。三、细读全文,拓展延伸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大体设计一下。讨论交流。板书设计做芦叶船“理想之船”远航教学反思一、比一比,再组词。竖()喇()航()蛛()坚()
13、刺()抗()珠()二、写反义词。横_宽_三、读一读,想一想:下面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一浪接一浪,那小小的芦叶船,怎么会翻不了呢?一浪接一浪,那小小的芦叶船,怎能不翻呢?四、填上作者的联想,并仿写一句。1.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_。2.芦芽上长出第一片芦叶,于是,桅杆上就像。3._像_。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主备人课题3、一只贝教材解读这篇课文是根据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改写的,讲的是海里的贝被浪潮送到岸边后,只剩下美丽的贝壳,被孩子们捡起。有一只普通的贝,因为一粒沙子钻进壳内,它的壳失去了光泽,破烂了,里面却形成了一颗闪光的大珍珠。课文分三部分写的,第一部分(1-2自然
14、段),写大海里的贝被海潮送到岸边后,只剩下贝壳,孩子们把漂亮的贝壳捡起来,做装饰品玩。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这一只贝壳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因为它不漂亮。第三部分(5-10自然段)写孩子们发现了这只贝壳里的一颗大珍珠。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体会词语的意思。2、整体上掌握课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3、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贝为什么可怜又可敬。教学准备字词卡、贝壳、珍珠、挂图、有关课件。教学课时二课时学习步骤学习活动导学设计一、个人入学,激趣导入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1、教师展示贝壳和
15、珍珠的图片。2、设疑: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小组研学,初知脉络1、自然读课文,用笔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普通:平常的,一般的。荣耀:光荣。光泽:物体表面反射出来的亮光。稀罕:希奇。涨潮:由于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海洋水面升高。2、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3、小组合作。(1)利用自制的生字卡,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读、纠正字音。(2)出示课件上的生字,(去掉读音)指名读。(3)小组交流是怎样识记生字的,重点指导“拢”与“扰”的区别;“罕”书写时上面不要加一点。三、班级示学,掌握
16、文章内容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读流利。2、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3、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4、小组成员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想想作者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主备人教学课时第2课时学习步骤学习活动导学设计一、个人预学,复习导入1、同桌互查、改正。1、出示课件上的生字词,指名认读。2、听写生词。二、师生共学,精读感悟1、学生:一只罕见的大珍珠。2、小组讨论:不是的,珍珠的形成是因为有杂物刺激。3、小组讨论交流。4、小组汇报。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光泽,没有了图案,因此失去了做贝的光荣,所以说它是“一只可怜的
17、贝”。它失去了绚丽的色彩,精美的图案,要默默地忍受着失去荣耀的痛苦,忍受着内在的折磨,但它没有悲观失望,它用自己的血和肉磨制成了一颗闪亮的珍珠,所以说它是“一只可敬的贝”。1、教师设疑:海边的贝壳很美,同学们知道这些贝壳是怎么来的吗?2、指名朗读课文。3、教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漂亮的贝壳让人赞美,但有一只贝壳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因为它不漂亮,不引人注目。后来,这只不漂亮的贝壳形成了什么?4、这颗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呢?让生自由读第3、4段。5、珍珠真的像作者描述的那样形成的吗?6、你是怎么知道的?带着问题寻找答案。7、解决小组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课文中写道“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只能默默地忍受”
18、“这是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8、“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怎样理解?三、细读全文,拓展延伸1、学完这篇课文后,你们敬佩那只不漂亮的贝壳吗?为什么?2、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我们周围有这种行为的人吗?说给大家听。1、总结: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奉献出最珍贵的东西。板书设计 1、大海里的贝被海潮送到岸边后,只剩下了一只贝壳,孩子们捡起漂亮的做装饰品。一只贝2、这一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 奉献起,因为不漂亮。 珍贵 3、孩子们发现了这只贝壳里的一颗大珍珠。教学反思一、辨字组词。咸()拢()漂()案()威()笼()飘()按()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稀罕()漂亮()围
19、拢()普通()发现()立即()三、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符号。1.他们发现了这一只瓦砾似的贝壳用脚踢飞了2.啊那贝壳呢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但没有找到四、用带划线的词语造句。他们发现了这只瓦砾似的贝壳。_五、结合课文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意思。_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主备人课题4、快乐的暑假教材解读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儿童诗,描写的是学生们结束了紧张的学习生活,走进暑假,在丰富的暑假生活中,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阳光,感受童年的快乐。这首诗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生活,反映了儿童的天性以及他们对快乐生活,自由成长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告诉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在沉重
20、的学习压力之下,应该积极地利用假期生活来调节自己,学会减压、释压,使自己活泼、快乐、健康地成长。全诗共三节,第一节写“我们”走出学校,走进暑假生活。第二节是对“我们”暑假生活的具体描绘。第三节写“蹦蹦跳跳”“唱唱笑笑”是“我们”孩童的本色,自由地成长是“我们”的美好心愿。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生字“憧、憬、泼、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教学准备提前收集学生假期的生活照、生字卡。教学课时1课时学习步骤学习活动导学设计一、个人入学,激趣导入1、自由读课文,读准
21、字音,理解重点词。憧憬:向往。流光溢彩:形容形象美好,光彩照人。无拘无束?形容非常自由,没有约束。率真:直率而诚恳。1、一个暑假过去了,你的假期生活过得怎样?2、让我们走进课文,体验假期的快乐。二、小组研学,初知脉络小组交流学习成果:1、交流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2、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与停顿。3、学生自由练读。1、出示生字卡,指名读。三、班级示学,掌握文章内容1、小组自由谈读懂了什么。2、组内交流,读懂了各个小节的大体意思?(1)结束学校生活,开始暑假生活,重拾书本外的童年。(2)暑假生活的快乐情景。(3)孩子们在海边开心地嬉戏。(4)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愉快心情。3、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说
22、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快乐。4、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还有哪些活动。5、小组成员纷纷发言。6、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名展示朗读。板书设计 快乐的暑假学校生活 暑假生活紧张 无拘无束严肃 自由成长教学反思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_ ( ) _ ( )_ ( ) _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率真-( ) 绽开-( )灿烂-( ) 惊觉-(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笑声 ( )的小孩儿 ( )的童年( )的海水 ( )的书包 ( )的鱼儿4、仿照例句,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我们绽开的笑脸,比阳光还要灿烂。_5、诗中对“我们”_生活的描绘,表现了_的心情。授课时间
23、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主备人课题语文百花园一教材解读 本次“语文百花园”安排了五个栏目,包括“话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笔下生辉。”这些练习既能巩固本单元的一些基础知识,又可以积累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5、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说会道。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句子的特点。教学准备课件及图片教学课时2课时学习步骤学习活动导学设计一、个人入学,激趣导入1、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一望际
24、的田野、碧绿的田野1、教师出示“童年”开花园,以“童年”为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花瓣上填合适的词语。2、可填入: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金色的童年3、拓展举例:二、小组研学,初知脉络1、小组讨论。2、小组汇报: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1、指名读,看谁读得最正确。2、学生思考:每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三、班级示学,掌握文章内容1、自由读例句,认识句子的特点。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做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3、合作交流:小组互读、纠正。4、自由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
25、读几遍。5、小组互读。6、再读诗句,想象画面。7、用喜欢的方式背诗句。8、小组汇报。1、让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鼓励多说。2、阅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3、再读短文,讨论: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你还想对用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主备人教学课时第2课时学习步骤学习活动导学设计一、个人预学,复习导入1、从中选一件最有趣,或者最难忘的事,想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2、生动具体地描写事情的经过。3、学会修改作文。1、回忆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情,哪些有趣,哪些印象深刻,难以忘
26、怀。2、回忆生活中最有趣、最令人难忘的事,作为作文的材料。从回忆或者日记、周记中,看看哪些事自己感到有趣,或者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再在这些有趣味的,或者难忘的事当中,选一件最有趣或者最难忘的事,作为这次习作的材料。二、师生共学,精读感悟1、选好材料后,想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根据表达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2、重点内容要具体、生动。叙事要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外,对于事情经过的部分,涉及最有趣、最难忘的内容要写具体、生动,这样可以避免像记流水账似的给人平铺直叙的感觉,又能通过把最有趣、最难忘的内容写具体、生动,
27、把我们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更好地表达出来,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3、自己修改完后,再让小组同学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再修改自己的作文。1、修改习作。 鲁迅先生告诉我们“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说明了修改的重要性。写完习作后,自己要把习作多读几遍,看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别跑题。看有无错别字,语句表达是否通顺。自然段之间是否衔接连贯。三、细读全文,拓展延伸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一、填上合适的词语。()的梦()地活动()的树林()地劳动()的贝()出动二、照样子,写句子。例:那月牙儿好像弯弯的小船。(1)_好像_(2)_好像_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宁死不屈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几个凶神恶煞的
28、日本兵押着一位儿童团员向松花江走来。那个儿童团员是个小姑娘,只有十三岁。她犯了什么“罪”呢?她的“罪名”就是组织村里的孩子们学习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以后,敌人为了使东北三省的人民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永远当他们的奴隶,不准东北的少年儿童学习中国语文。敌人问:“你为什么要偷着组织大家学习中国语文?”小姑娘回答:“因为我是中国人!”敌人恼怒了,大声吼道:“难道你不知道违抗命令就要枪毙吗?”小姑娘大声回答:“你们枪毙不了我爱国的心!”敌人没有办法了,换了一副假惺(xng)惺的面孔,对小姑娘说:“你年纪这么小,怎么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只要你当着大家的面,答应以后不再组织他们
29、学习你们的语文,我们就送你到最好的学校去上学。”敌人稍停了一下,接着又恶狠狠地说:“如果执迷不悟,那眼前的滚滚波涛就是你的坟墓了!”小姑娘听后,微微一笑,毫不犹豫地跳进江中(1)敌人在松花江边审讯小姑娘时,用了哪几种方法?_(2)“你们枪毙不了我爱国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_(3)从“小姑娘听后,微微一笑,毫不犹豫地跳进江中”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_(4)根据下面的意思,把短文分成三段,用“”在段首标出。敌人把组织儿童学习中国语言的小姑娘押向松花江。敌人审问小姑娘。小姑娘英勇就义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主备人课题5、古诗三首教材解读 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唐诗都是以写秋景为主的。望洞
30、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把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具匠心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这首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色调淡雅,相得益彰。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则是: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了。诗人的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
31、落俗套。枫桥夜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继。这首诗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乘船来到苏州城外的枫桥,泊船靠岸。看到深秋江边的夜景,触景生情,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孤寂忧愁的情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要结合起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课时3课时学习步骤学习活动导学设计一、个人入学,激趣导入有感情地朗读古诗。1、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2、
32、板书。二、小组研学,初知脉络1、课前搜集关于诗人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2、自由读,要求正确、流利。3、各小组展示读。4、自由理解。5、小组内研讨。6、合作交流。相:相互。和:和谐。镜未磨:未被磨试过的铜镜。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遥望:远望。1、播放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三、班级示学,掌握文章内容1、学生思考交流。2、与课文插图对照,欣赏意境之美。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结合注释,发挥想象,大胆说说古诗的意思。2、指名回答: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
33、然一体,远词表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3、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4、深入探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5、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是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南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 秋月/ 两/ 相和,潭面/ 无风/ 镜/ 未磨。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盘里/ 一/ 青螺。教学反思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主备人教学课时第2课时学习步骤学习活动导学设计一、个人预学,复习导入有感情地朗读古诗。1、唐代诗人元稹,一次在欣赏
34、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2、板书课题。二、师生共学,精读感悟1、学生自学。2、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3、小组汇报: 古诗大意: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其他花了。1、出示自学提纲:(1)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等词。(2)观察插图,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三、细读全文,拓展延伸1、小组讨论交流。2、小组汇报: 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受,菊
35、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3、学生试着读。学生评价读的情况,指出优点与不足。4、小组内互相认读生字。5、交流难字的记忆方法。6、学生书写。7、小组内展示,指出写得漂亮的字。1、提出问题: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2、教师范读。3、指导学生怎样停顿,带着赞美的语气去朗诵。板书设计 菊花元稹 秋丝绕舍/ 似/ 陶家, 遍绕篱边/ 日/ 渐斜。 不是花中/ 偏/ 爱菊, 此花开尽/ 更/ 无花。教学反思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主备人教学课时第3课时学习步骤学习活动导学设计一、个人预学,复习导入1、自主读古诗,读准字音。2、理解字词,想想每句
36、诗的意思。3、小组交流。(1)互读古诗,纠正字音。(2)交流已经读懂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啼:鸣叫;到;传到。1、让学生背诵描绘秋天的古诗望洞庭和菊花。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板书:枫桥夜泊。二、师生共学,精读感悟1、听课文录音,一边观察插图。2、小组交流。3、图文结合思考: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茫茫的江面上点点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4、自读第三、四句,质疑:你还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5、小组交流。1、指名朗读一、二句,质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7、2、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三、细读全文,拓展延伸1、学生交流:诗人张继,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想到了什么?1、指导朗读。2、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板书设计 月落乌啼枫桥夜泊 愁 江枫渔火教学反思一、按照分好的节奏朗诵诗歌,至少三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二、填空。1.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解释遥望:_这两句诗把_比作“白银盘”,把_比作“青螺”。2、“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中,诗人把比喻成未经过的铜镜3、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解释偏爱:_诗句的意思:_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解释乌:_啼:_对:这两句诗写了_、_、_、_、_等几种景物。三、连线:枫桥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