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知情意行协同路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52049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67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知情意行协同路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知情意行协同路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知情意行协同路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年 9 月 第 9 期何 涛1,章 琳2摘要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新任务、新挑战,存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匮乏、劳动教育体系不明晰、考核评价单一、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困境,需要推进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满足学生成长期待的全面性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与知情意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能够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优良的劳动精神、锤炼劳动技能,因此高校要着力构建知情意行统一的劳动教育体系,树立“综合育人”观,坚持劳动教育考核“知”与“行”统一,建设发展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知情意行;协同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

2、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23)9-0046-03基金项目:2021 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基于辅导员工作室的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384);2021 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391);江南大学“知行合一”劳动教育辅导员工作室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何涛(1992-),男,安徽枞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章琳(1994-),女,安徽池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知情意行协同路径研究(1.江南大学 环

3、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2.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并明确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这一重要论述把“劳”纳入全面发展要求,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鲜明的指向。在一段时期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高校劳动教育普遍存在重要性认识不充分、缺乏精准理解与深刻把握、未能形成教育自觉、尚未构建成系统的科学设计与实践等问题。

4、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需要构建知情意行协同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发展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一、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一)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匮乏当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中存在将劳动教育简单化的倾向,部分高校将劳动教育依托于课外实践活动,缺乏专业理论课程支撑。一定程度上大学生在实践体验锻炼中能体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但在缺乏专业课程的教育引导下,并不能感悟实践体验背后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无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良好的劳动情感。部分高校虽然开设劳动教育相关理论课程,由于对师资教育培养不足导致课程质量不高,对大学生的理论价值影响效果不佳。当前高校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和专业特色打造与学生需求相符

5、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劳动课程资源,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教学质量。(二)劳动教育体系不健全高校劳动教育涵盖大学生劳动理论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实践体系、考核评价体系以及结合院校专业特色的品牌体系等。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缺乏清晰的认知,将大学生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存在教育体系不完整的问题;较多高校逐步建立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及实践体系,但对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缺少关注与落实,也存在劳动教育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未建立充分的师资力量,大部分劳动教育教师缺少专业的培训,无法有效保障劳动教育的水平与质量。此外,当前高校也缺乏劳动教育平台。(三)考核评价体系单一

6、考核评价是推动师生提升教育水平与质量的重要载体,是反馈整改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形式。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够调动与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普遍单一,不够健全。有些高校未针对劳动教育出台专门的考核办法,将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与其他课程评价简单归类,不能有效发挥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指挥棒的作用。有些高校的劳动教育出台了考核办法与细则,但大多以提交相关报告或者以课堂考勤、自我总结等形式考核,缺乏过程性考核评价。高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与德智体美教育是相互融合的,但又有实践特色,劳动教育考核评价要突出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分析相统

7、一。46(四)劳动教育机制不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高校融合管理、服务等方面力量,协同全员参与,构建常态化、体系化的机制才能形成劳动教育的最终育人效果。部分高校将劳动教育简单划归到教务处,按照课程教学形式单一开展;有些高校将劳动教育划归到学生工作部门、团委等,将劳动教育转化为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形式,忽视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容易流于形式。部分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中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在劳动教育月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缺乏系统规划,缺少整体推进。对学生而言,缺乏营造足够的劳动氛围,不利于增强其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高校需要协同各方面的资源与力量,系统谋划,有序推进,建设劳动教育

8、的氛围营造、教育组织、有效保障等完整机制。二、劳动教育知情意行协同实施路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2准确认知是劳动教育的基础。“满足认知冲动能够使人主观上有满意感”3。大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契合自身需求,容易产生积极的劳动价值观情感。积极的情感是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点。当大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积极的情感,有助于深化劳动价值观认知,生成更为深刻的劳动教育认知。坚强意志是劳动教育的关键。意志是认知与行为的中间环节,是认知转向行为的基本动力4。劳动价值观意志坚定的学生,能够在面临抉择时坚定地选择

9、正确的方向,促进良好的习惯养成。可持续行为是劳动教育的目的,能够深化认知,通过在具体实践中检验原有的认识,或者生成新的认知,从而升华认知水平。知情意行作为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由表及里,层层发展,才能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教育效果。(一)强化“认知”,构建劳动价值观教育体系1.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师资水平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高校可通过专业化培养、培训与社会招聘相结合的形式建设专业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可对熟悉本专业的辅导员、负责大学生实习的教师中进行培养后选聘为劳动教育专职教师,或者聘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作为兼职导师。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科专业的融合,是

10、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面向专业教师加强劳动教育理论培训,推动全体教师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认知,提升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的能力与素养,形成“尊重劳动意识、弘扬劳动精神、全员劳动”的氛围。2.加强融合,提升课程建设能力高校要将大学生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以劳动教育通识必修课程为主干,专业和学科“渗动育人”的共识,推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在校园蔚然成风,建设实习实践为支撑的多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高校要开发劳动教育通识类课程,设置必修学分,完成不少于 32 学时的学习,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教育内容作为重点,分年级落实。高校要开发“劳动+X”系列

11、选修课程,与学科专业紧密融合,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结合,以“劳动-创新-实践”为主线,将创新理论与“工程实践、智能探索”等动手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创新美丽”的价值观。高校要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与资源,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学科渗透,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3.活动拓展,增强劳动意识浸润高校要定期开展“学术创新文化节”“劳动文化月”“劳动最青春”等主题教育,加强线上线下互动,增强亲和力与针对性,贴近学生,深入学生,倡导劳动文明新风尚,依托第二课堂载体,结合专业特色,构建符合专业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青年特质

12、的劳动教育第二课堂素质拓展项目,丰富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二)升华“情感”,构建劳动教育文化氛围1.榜样引领,推动氛围营造高校可聘任校内外劳动模范担任兼职导师,开设“大国工匠面对面”系列讲座,邀请与专业相关的行业领域的劳动模范走进课堂,讲述其从业经验,展示其精湛技艺,阐释工匠精神。高校还可以特邀校内外专家与劳动模范同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伟大新时代精神,同时,开展“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评选等活动,树立大学生中创新意识强、劳动情怀深的优秀典型,弘扬劳动精神。2.组织建设,推动潜移默化高校应依托党团学组织协同,以线上线下相结合

13、形式,凝聚起推动劳动文化氛围建设的共识,建设党团共建与联系制度,推进劳模特称团支部、党支部争创建设,发挥共建机制,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一体化”育人机制。将劳动精神融入班集体、党支部、团支部建设和日常学习生活,以劳动精神涵养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定期组织主题班会、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根据学生阶段与实际特点,组织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教育活动,从新生转型到毕业生离校,系统谋划,涵盖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工匠气质、激发创新意识等方面内容。开展“寝室文化月”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树立以美化环境、爱护卫生为己任的校园风尚,培育“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文化。(三)锤炼“意志”,构建劳动教育实践锻炼体

14、系1.专业实践,磨炼意志力建设“后勤学校”,对入学新生全覆盖开展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教学,科学设置卫生清扫、绿化、食堂、食品安全检查等劳动岗位,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劳动技能训练。以“高质量的专业社会实践+高品质实习管理”的高素质实习实验室教学模式,利用引入企业进校园、校企联手共同共建实习基地等方式,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开展劳动实践,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2.创新创业,提升创新力基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实践成果”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47模式,完善学生参与各项创新创业赛事网络渠道,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在课程建设中融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元素,

15、将课程教学与学科竞赛通过多种方式融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等综合素养。3.志愿服务,增强道德力坚持“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为理念,抓好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社团组织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开发志愿服务项目;深化大学生在环保、支教、支农等方面的服务培训,开展“菜单式”一体化志愿服务建设,让每个学生每学期完成一定时间的志愿服务,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四)落实“行为”,构建劳动教育协同联动体系1.强化养成教育,落实学校教育常态化结合专业与学科教育,在专业实习实践与竞赛活动中突出培育创新精神、工匠气质,开展系列专业实践竞赛;结合文明修身教育,开展文明卫生建设,强化寝室卫生、

16、教室环境、公共区域卫生建设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结合美丽校园建设,开展植树、盆景置换废旧用品、食堂一日体验、节粮节水节电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尊重劳动。2.优化体验实践,助力社会文明建设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公益劳动中提升自我。组织学生在寒暑假社会实践中申报“弘扬劳动精神”专项,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渗透的劳动精神,启发和帮助学生发掘劳动的价值,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深入服务基层,关注社会民生,在深入基层、调研基层、服务基层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才观,在服务基层中展现青春风采,将实现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之中。3

17、.联动家庭活动,推动劳动教育生活化当前独生子女大学生大多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成长环境,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家庭是未来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基础,因此培育和谐的家庭关系,需要培养基础的劳动生活素养。高校应助力家庭开展日常性劳动教育,如“定制”特殊寒假作业,引导学生从事基本的家务劳动(如算家务账目、打扫卫生、帮父母洗脚、制定一周食谱等),促进大学生培养劳动能力,将尊重劳动与感恩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在劳动中感恩父母,增强感恩素养。(五)构建劳动教育知情意行协同评价机制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之间相互渗透融合,统一于全面发展的整体性教育之中。如果劳动教育离开了作为整体的全面

18、发展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劳动教育,也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另外,劳动教育的成效会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成果中彰显,“五育”之间的界限也很难明确5。因而对高校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要注重劳动素养发展,突出劳动教育发展性功能考核,建设发展性教育评价机制。1.劳动教育评价要树立“综合育人”观要把高校劳动教育的评价置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置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视域下综合考核,着眼于长远,着重考核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品质、劳动技能等,观察其是否具备承担历史使命的基本要求。高校可通过建立劳动教育素质档案,全面、客观地记录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与成果,结合人才培养方

19、案的目标实施多元评价,联动实习指导教师、学校教师、学生自我评估等进行综合评价。高校要将大学生劳动教育综合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之一。2.劳动教育评价要坚持知行合一从“认知”理解方面,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综合评价要关注学生对基本劳动内涵把握的深浅,通过知识竞赛、主题辩论、问卷调查等方式,组织质性评价;要关注学生基本技能的熟练与掌握程度,通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或职业资格考试,依据获得的相应证书和级别,开展量化评价。从“行为”考察角度,高校要注重把握学生在面临如疫情防控与灾害等重大事件中展现的劳动综合素养,考查学生应对重大事件中的劳动态度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可

20、以从学生在创新创业与学科竞赛中水平能力提升与成效考察评价,也可以从学生参加社会服务中的奉献意识与贡献程度考察评价,或者从学生参与省部、国家级重大竞赛中的成绩与突破考察评价。高校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评价,要坚持长远评价,要关注大学生毕业之后社会与企业反馈的就业追踪性评价。三、结语综上所述,近年来高校陆续出台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落实,但也普遍存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匮乏、劳动教育体系不明晰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高校劳动教育需要把大学生劳动素养培养贯穿知情意行,大力增强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劳动情怀,弘扬劳动精神,推动新时代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推动劳动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21、,推进培育大学生劳动素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互为补充,促进劳动教育实践在点滴积累中自省自觉,促进“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文化在示范效应中落地生根。参考文献: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0(1).2葛跃辉.理解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三个向度以 传习录 答顾东桥书为中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8(2):3-7.3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张应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定性和定位J.重庆高教研究,2020,8(4):5-10.5李珂,蔡元帅.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07-110.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