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51659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1卷第2期2023年4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kmbuir UniversityNo.2 Vol.31Published in Apr.2023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丁雅雪(亳州学院 安徽 亳州236800)摘 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餉铸魂工程,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新时代乡村 文化振兴面临文化建设人才短缺、村民思想观念落后、文化传承意识不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缓 慢等困境。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具有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特殊优势,更是其服务社会的 职能体现和时代使命。地方高校必须培养文化振兴生力军、引领乡风文明建设、传承创新乡村文 化、

2、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并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担起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使命。关键词:新时代;地方高校;乡村振兴;文化振兴;路径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23)02-0032-062021年,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向全国 各族人民交出了一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 答卷。“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全面脱贫 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新征程上,人民群众 的诉求已由“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日益增长的 美好生活需要”。面对亿万农民的期待,必须解决 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乡 村振兴战略是回应农民期待、解决农村问题的“金 钥匙”。乡村振

3、兴,文化先行,构建“产业兴旺、生 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 振兴,要塑形也要镇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解 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必 然要求”,要大力弘扬中国乡土文化,并坚持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乡村文化体系。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 的重要载体和区域的“文化高地”,地方高校与地 方文化发展同频共振,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关 键力量。因此,对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 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迎来新的发展 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挑战,找出文化振兴建 设中的短板,科学分析

4、文化振兴的困境,是新时代 乡村文化振兴的前提。当前,乡村文化振兴存在 文化人才流失严重、村民思想观念落后、文化传承 意识不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低效等亟待解决 的问题。(一)文化建设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乡村文化 建设要能吸引人、留住人。改革开放后,社会资源 流动更加自由、顺畅,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城市化 进程加快,乡村发展主体极度弱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外出农民 工总量达17172万人,较2020年增长213万人。农民工平均年龄41.7岁,其中,40岁及以下农民 工占比48.2%。数据充分表明,首先,农村劳动 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严重流失是当前农村的 普遍

5、现象;其次,由于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大批 农村学龄儿童就近在县城或跟随父母在父母工作 地上学。2021年,进城农民工义务教育年龄段随 迁儿童的在校率达99.6%。农村学校逐渐空心 化,教育发展呈现逆乡土性;最后,由于长期受到 收稿日期:2022-07-22作者简介:丁雅雪(1995-),女,亳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乡村振兴。基金项目:2022年度安徽省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皖北乡村文化振兴研究(2022AH052395)。32“去农文化”的影响,农村出身的高校学生毕业后 就地市民化成为普遍现象。由此,农村年轻人越来越少,知识分子、能工 巧匠、种地能

6、手、民间艺人等各类人才流失严重,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短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增 多,农村陷入“结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的窘境,乡村文化传承难以为继。(二)农民思想观念有待转变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胜利,农村经济建 设取得较大成就,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受封建小农思想的影响和外来文化冲击,农民 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之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受传 统小农思想的影响,部分村民因循守旧、小富即安 的心态根深蒂固,重男轻女、“等靠要”等落后思想 依然存在。此类思想观念弱化了农民自我发展的 能力、消磨了农民的奋斗意识,使农民形成不

7、思进 取、安于现状的生活状态。受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冲击,农村传统的重 义轻利、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优秀价值观念逐渐 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 主义等思想。铺张浪费严重,农村婚丧嫁娶大操 大办、“天价彩礼”时有发生,违背了勤俭节约、艰 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不孝之风日趋严重,老无所 养、薄养厚葬情况增多,违背了孝顺长辈、崇德向 善的传统美德。村民的思想价值观念亟待转变,乡村中的家风、乡风亟待重建。(三)文化传承意识需要加强“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同作为 中华文化的根脉,乡村文化历经五千年的时空转 换、时代变迁,深深扎根于广袤的乡土之中,是社 会的“稳定器”和凝聚良好乡

8、风的桥梁。随着现代 化进程加快和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乡村文化所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发生重大变化,文化 传承意识逐渐淡化。一方面,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下,我国农 村出现了大规模的“离土”潮流,涌入城市的乡村 青壮年,在现代文明的洗礼和冲击下,价值观念受 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1.5%进城农民工中认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 人”,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文化从远离到淡忘再到 陌生,缺乏重拾乡村文化的热情。留守村民、留守 儿童的文化传承意识淡薄。以老人、妇女为主体 的留守农民仅仅将做好农活为主要任务,缺乏创 新意识和盘活优秀传统资源的意识。留守儿童长 期受到“去农文化”和周围环境

9、的影响,将走出乡 村作为人生理想,缺乏帮扶乡村发展的高尚情怀;另一方面,在现代化、城市化的冲击下,乡村社会 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乡村建筑、民间 技艺、与农事相关的各种节庆活动等随之改变,曾 经炊烟袅袅、鸟语花香的乡村变得寂寞萧条,8村 民的共同记忆日益消解。村民对现代文化生活的 一味模仿,使乡村特色文化和乡村原有的文化系 统被破坏,呈现出多元但无序的状态。村民无法 在乡村文化中找到慰藉,进而导致心理失落,乡村 文化自信逐渐被动摇。(四)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低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乡村振兴是辨证施 治的过程,推进文化、思想等上层建筑的振兴,必 须以推进产业、民生等经济基础层面的振兴为基

10、 础。当前,虽然我国已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 利,但总体而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受此影 响,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教育发展、文化事业产业 的发展和城市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 施逐渐健全,全国基本实现了“县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何的建设目标。但乡村 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率低 下,不少乡村的文化站逐渐被改为了会议室、休息 室等。公共文化物品缺乏日常管理和使用规划,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资源浪费严重。在教育 领域,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转向市级、镇级学校上 学,大批乡村学校倒闭。调查显示,仅2019年一年 时间,乡村学校就减少近8000所,流

11、失学生高达 140万人严乡村教育“空心化”问题突出,严重影 响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农村优秀文化资源 开发程度较低,并时常脱离当地风土人情和历史 文化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受市场利益驱动,盲 目模仿成功模式,文化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意和本 土特色,难以实现长远发展。二、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价 值分析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乡村文化遭到不同 程度的破坏,乡村文化振兴迫在眉睫。2018年底,33 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印发,强调高校要主动服务、深度参与乡 村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 命和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题中之义。在服务

12、 乡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地方高校具有地 缘、情缘、人缘等特殊优势。(一)时代使命:新时代驱使高校担当新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习近平总 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做出的重要政治论断。新时 代背景下,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全 面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 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M,乡村振兴战略是 新的历史阶段下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现代 化发展的重大举措。高校作为地方文化发展的重 要力量,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外力。助力乡村 文化振兴是地方高校的使命,更是其进一步发展 的活力和源泉。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越来 越多的农村学生走进高校,成为地方高

13、校的主力 生源。地方高校必须适应时代变化,针对学生特 点,精准定位,为乡村发展培养大批合格人才。通 过思想政治教育,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指引,提 高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及服务家乡的责任感。同 时,地方高校可借助服务乡村的有利渠道,不断扩 大其在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吸引优秀 生源,促进乡村与地方高校的内涵式发展。(二)职能体现:高校基本职能的题中之义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将社会服务作为高校 的基本职能,旨在加强高校教育的实效性,提升高 校与社会发展同进步的意识与能力。高校作为地方的“文化高地”“人才高地”,既 受到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也深得地方文化

14、的滋 养,与地方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地方高校的社会 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与地方乡村文化振兴 具有较强的耦合性,地方高校必须更加积极投身 于地方社会发展,摒弃过去以经济水平作为乡村 发展水平的单向度评价指标,直面乡村发展的真 实诉求,抓住文化振兴的灵魂工程,助力乡村文化 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要进一步 明确自身职能定位,认真履行职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中贯穿社会服务职能,拓 宽社会服务的渠道和范围。培育适合乡村发展需 要的人才,加强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相关专题研 究,增进学校与乡村之间的合作交流,积极投身乡 村振兴,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三)特殊优势:地方高校具有地

15、缘、情缘、人 缘优势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地方高校在服 务乡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具有地缘、情缘、人缘等特殊优势。地理位置是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最有利 因素。从高等学校的总体布局及行政区划看,地 方高校一般连接区县、接近乡村,更易感受到乡村 文化发展状况及其问题所在。因此,地方高校可 通过实践教学、实践研修、师生志愿服务等多种形 式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了解乡村文化发展需求,形成系统、全面的认知。新时代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逐渐成为乡村发 展的主力和引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 方高校发展迅速,办学实力、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社会影响明显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助力 乡村发展的水平进一步

16、提升。同时,来自农村的 大学生对乡土存在一定的依恋情感,在国家对毕 业返乡的大力支持下,他们以自身行动服务家乡 发展的意愿更强。因此,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 此优势,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三、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作为立足于地方的教育机构,助力乡村文化 振兴,地方高校不仅使命在肩,且具有天然优势。地方高校要主动对接当地乡村的发展,从自身发 展和乡村建设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为乡村文化振兴培养人才,为乡风文明建设、乡村 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并建立长效服 务机制,实现自身发展与乡村发展的同频共振。(一)聚焦“立德树人”本业,培养文化振兴生 力军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人才

17、振兴是乡村文化振 兴的关键。”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扎根 中国大地办大学”13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地方高校必须坚持为 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国家政策需求。乡村振兴 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地方高 34 校要发挥独特优势,担起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 的新使命。地方高校应聚焦“立德树人”本业,培养乡村 文化振兴的生力军。一是要立足课堂阐述乡村文 化振兴的历史和现实逻辑,让高校学生真正理解 和认同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思政课及相关课程的 作用,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 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在掌握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坚定马克思

18、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 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高校学生真正成为乡村 文化振兴的认同者、倡导者和参与者;二是要发挥 高校教师的专业优势,通过担任乡村振兴调研员、政策宣传员或“驻村第一书记”等,给乡村文化振 兴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要根据乡村文化振兴需要 及学校特色,调整优化相关专业设置,如社会管 理、文旅管理、电子商务、现代农业技术等专业,培 养能适应乡村振兴文化战略的高校毕业生,源源 不断地向农村输入基层文化人才,以匹配乡村文 化振兴需求。(二)引领乡风文明建设,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其建设是 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新时代乡风文明是 传

19、统和现代的有机融合,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必须 转变村民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通过加强农村思 想道德建设、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等,焕发乡村文明新气 象”M。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多种途径指 导农村进行乡风文明建设。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让大学生深刻认识 到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自发成为乡村思想道德建 设的“助教”;二是坚持精准思维,文化惠民,成在 精准,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全方位、深层次了解 村民对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的满意度、对公共 文化产品的感受度,弄清楚老百姓真正想要什么,并有的放矢地将其最喜欢、最需要的文化送到百 姓身边;三是通过

20、举办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农 村科普工作,指导村民合理使用手机、互联网技术 等,加强与外界信息的联系和学习;四是通过组织 师生面向村民开展文化文艺活动,丰富村民精神 生活,增强村民的爱乡情感,使村民在参与活动中 交流情感、陶冶情操,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激 发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三)加强相关专题研究,传承创新乡村文化“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 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购乡村 文化振兴,必须继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乡贤 文化,守望乡土情结,留住美丽乡愁。作为地方文 化高地,传承创新乡村文化是其基本职能。地方 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 要,不

21、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要加强对 于相关专题的研究,探索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路 径。一是全面动员,围绕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和地 方农村工作会议等积极组织学习研讨,深刻领会 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二是设立乡村文化振 兴专项课题并鼓励师生多渠道参与相关申请和研 究。深入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规 范和人文精神,在进行职称评定、津贴补助等方面 对参与乡村发展和研究的教师适当倾斜;三是在 扎实的科研支撑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的乡土文 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教育。通过开展主题实 践教育活动,将课堂搬进村落,如,在重要时节带 领学生到田间地头体验农耕文化、在革命先烈纪

22、 念馆聆听伟人历史故事、现场学习乡村非遗文化 等,给学生打造全方位感知、互动式体验的“行走 式课堂”,培育学生乡土文化情结,激发传承优秀 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四)发挥高校特色优势,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产业旺,百业兴。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是乡村 文化振兴的基础,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乡村文化 振兴的动力。乡村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既能够 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引导村民文明就业,又能促进 村民增产增收,给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 主体力量和经济动力。地方高校要发挥专业和技术优势,引导师生 积极参与,助推新时代乡村文化事业、产业实现特 色发展。一是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通过实践教 学、社团活动、定点服务等

23、多种形式促进师范专业 学生助力乡村教育。引导思政课及相关课程教师 深入乡村围绕传统文化、科技知识、政策法规等开 展贴近村民和实际的培训活动,为乡村文化发展 提供优秀人才;二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 35 地方原生特色,因势利导,帮助乡村深入挖掘本地 资源,构建能够彰显乡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一村一幅画,一乡一天地”的乡村文化发展 新格局。在此基础上,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拍摄宣 传片、设计特有标志、文艺演出等方式,帮助农村 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品牌,让乡村文化软实 力成为乡村全面发展的“硬引擎”;三是帮助农村 畅通特色文化产品销售渠道,并不断创新文化产 业形态。电子商务相关专业师生可帮

24、助农村建设 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文化”与电商平台的有 效融合,发挥数字对文化产业的放大、叠加作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条集生 产、销售、品牌、体验、服务等于一体的适应现代需 要的新时代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五)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形成文化振兴合力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的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 对策,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以形成乡村文化振 兴的巨大合力。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建 立起师生服务乡村长效机制,为乡村文化振兴提 供实践平台,与乡村文化发展同频共振。一是坚 持产教融合机制。在乡村建立实训和就业基地,推动学校和农村

25、的产学研销大联合。对接基层党 组织和村委会,选派优秀教师通过担任“特派员”等形式定期开展咨询指导服务。落实并打造升级 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 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二是利用好学校的 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开展与乡村文化相关的比赛 活动、打造乡村文化发展创意孵化园等,为毕业生 搭建低成本、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大学生 进行乡村文化发展相关的创业活动;三是制定和 实施帮持机制。对在基层农村进行创业的毕业生 进行长期的跟踪服务,及时为其纾解困难,并加大 对优秀创业毕业生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案例的宣传 力度,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四是坚持党建引领。地方高校党组织主动对接基层乡村党组

26、织,开展 党建共建、加强交流合作,以更好发挥党建对乡村 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结语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同时 把乡村振兴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 必然要求。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文化发展迎 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 解决的问题。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助力乡村文化 振兴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其实现跨 越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契机。因此,地方高校必 须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 现实路径,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中大有作为。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 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

27、EB/OL.2020-12-16(2022-07-12).http:/ 5594969.htm.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杜会主义伟大胜利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17-10-28(3).3 滕翠华.中国特色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杜,2019 2 4 国家统计局.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EB/OL,2022-04-29(2022-07-12).http:/www.stats, 1830126.html.5 费孝通.乡土中国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杜,2013:9.6 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

28、溟全集(第1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 吕宾.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 路径 J.求实,2019(2):97-108.8 种海峰.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文化建设思想研究 M.北 京:人民出版杜,2020:60.9 鄭志辉,秦玉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 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2.10 孙喜红,贾乐耀,陆卫明.乡村振兴的文化发展困境及 胳径选择 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35-144.11 韩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十题 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8:30.12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 M.北京:高等教 育

29、出版社,2020:109.13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的意见 EB/OL 2018-01-02(2022-07-02).http:/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4:605.36 Analysis on the Path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Help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DING Ya-xue(Bozhou University,Bozhou,Anhui 236800)Abstract:Rural cult

30、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soul 一 casting projec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promo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is faced with the shortag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talents,the poor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

31、ity of villagers,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and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industries.As the highland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first position of talent training,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special advantage of help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

32、e,and it is also the embodiment of their function of serving the society and the mission of the times.Therefore,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cultivate a new force for cultural revitalization,lea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inherit and innovate rural culture,boost the development

33、of cultural industries,and establish a long 一 tenn service mechanism,so as to undertake the mission of the times to help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Key words:new era;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ural revitalization;cultural revitalization责任编辑:娜布其(上接第21页)On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

34、r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SHAN Hui(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Yueyang,Hunan 414000)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cultural confidence needs to refer to the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and combine the internal

35、ization and extemalization of two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In tenns of internalization,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be guided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cultural confidence,but also need to improve their recognition of th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more important

36、ly,guide teachers to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terms of extemalization,teachers should be guided not only to integrate th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but also to guide teachers to apply th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s;cultural confidence;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责任编辑:娜布其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