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年第 11 期陈然然(新疆科技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0)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厨娘”的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因身份的双重性一直游走于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并以此作为其文学创作的主题之一。其代表性作品接骨师之女 用一张老照片、一叠旧手稿串联新旧两个世代,将母亲璐琳的过去与女儿露丝的现在并置,借此表现母女两代女性身上所承载的不同的文化印记,并通过露丝对往事的回忆与对现今生活的自省,达到母女双方的和解,借此表达两种异质文化在碰撞中融合的概念。小说以露丝书写自己的故事为结尾,表现了露丝对自我文化的重构与认同。本文在分析母女关系的基础上,深度解析母女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而分析依
2、恋中国文化的母亲与浸染美国文化的女儿为何无法成为彼此认同文化中的主体,而皆处于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边缘性位置,并结合文本探讨如何在处于两种文化的缝隙中建构自身的文化身份。一、被边缘化的主体在 接骨师之女 中,无论是出生成长于中国、充分浸染传统文化后移民美国的母亲璐琳,还是出生成长于美国、完整接受西式教育的女儿露丝,在美国的生活经历中,二者同样感受到被主流社会所排斥的孤独感,自身固有的文化因子与典型的外貌特征使得她们被边缘化、他者化。璐琳出生于制墨世家,因宝姨之故,从小浸染于传统文化之中。20 世纪 40 年代,她渴望逃离本土生活束缚而移民美国,希望在美国开始新生活,因此努力融入美国社会。但是三
3、十余年的中国生活经历已经内化为她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成为她生命历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璐琳而言,一方面渴求融入美国社会,但另一方面却不舍或不愿丢弃骨血之中的中国习惯与观念。在面对中国与美国的双重文化选择时,璐琳始终将中国文化置于首要位置。然而纯粹的中国文化却无法适应美国社会的现实环境,因此面对现实中的美国生活时,璐琳总是处于一种慌乱与无措的状态,无法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当璐琳舍弃自身的根本,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进入美国时,情感与文化上的无所适从使她将精力投注于家庭之中。只有在这个可以由自己“掌控”的小天地中,璐琳才能完全自由地诉说着自己的语言,践行着自身的行为习惯,并期待将中国文化传
4、递给女儿露丝,以完成文化记忆的传承。璐琳一直习惯性地积攒摘要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其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创作的小说 接骨师之女,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处于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母女关系,并借两代母女间微妙关系的描写引发读者对美国少数族裔文化身份的探求与关注:一方面,华裔因显著的外貌特征导致他们在美国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另一方面,因与传统中国文化环境处于隔绝状态,华裔进而又被建构为中国文化的他者。因此,处于两种异质文化缝隙之间的华裔族群,只有在两种文化的融合与交汇中才得以重新建构自我文化身份。关键词母女关系;文化身份;中国文化;美国文化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959(2023)
5、11-0018-03作者简介:陈然然(1995-),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硕士,新疆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女性文学、文化研究。游走于两种文化间的个体论 接骨师之女 中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身份18小物件,并对长久使用的物品充满依恋,其原因便是这些物件“充满了过去生活的痕迹,有自己的生命、历史、个性,与其他的记忆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璐琳常以翰墨丹青缅怀往昔,“在作中文书画的时候,就像是换了个人。那时候的她很平静、果断、有条不紊”。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璐琳借助于中国习惯建构自我身份。在美国社会的大环境下,璐琳因蹩脚的英语发音、典型的东方长相、异于美国人的行为方式而被边缘化,而这种他者的社会地位并
6、未如她所愿般的在家庭小环境中有所改善,“在家庭之中,母亲与女儿之间往往产生出一种更为微妙复杂的自我-他者的关系”。这种微妙的关系表现为美国女儿对中国母亲的反抗。当璐琳以传统的中国方式对露丝进行教育时,却遭遇了露丝的极度不满与反抗。在璐琳的观念中,“做女儿的不应该对母亲有所隐瞒”,因此她可以毫无负担地探查露丝日记中的内容。露丝的思维方式是完全美国化的,她向璐琳嘶吼着她的不满:“我是美国人,我应该享有隐私权,我也有权追求属于自己的快乐,而不只是为了你的快乐过活。”在此表征美国文化的女儿抗拒着表征中国文化的母亲,使得母亲的权威受到挑战,并且最终以母亲的受伤与和解告终。露丝,出生于美国的移民华裔二代,
7、从小便接受完整的美国西式教育,其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与美国人无异,一直以“我是美国人”自处,但因家庭环境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之下将中国文化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露丝虽然从小便抗拒母亲,但是她身上却有着与母亲相似的生理特征,“女儿与母亲的生理维系,联结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母亲所赋予她的典型的东方女性外貌是露丝所无法否认与回避的。尽管露丝的价值观念、成长经历等方面是完全美国式的,但由于其华人的外貌特征而被美国主流文化排斥。在与爱人亚特的相处过程中,亚特的父母一直希望露丝只是亚特生命中短暂的过客。在中秋晚宴中,当露丝与亚特的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时,亚特等人却下意识地坐到另一桌,而“那桌很快就变成了 非华人区
8、”。这一切都表明露丝在出生并成长的美国社会中始终被边缘化,她是一个始终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中的他者。无论是第一代移民到美国的璐琳,还是出生于美国的第二代华裔露丝,她们都是不被美国主流文化所完全接纳的边缘人物。相较于璐琳,露丝的文化身份建构更为复杂。璐琳拥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她从小接受的中国传统教育深植于血液之中,即便在移民美国后,根深蒂固的观念、习惯仍显现于生活之中。璐琳自觉地将这种文化内涵传递给女儿,即使女儿表现出一定的反抗与拒绝。对璐琳而言,那个永恒不变的中国才是她所认同的根。而对露丝来说,她接受并认同的是美国教育,她始终以“美国人”进行自我定位,但是教授并赋予她美国身份的社会环境却并不完全接
9、纳拥有东方面部特征的露丝。美国文化在赋予露丝身份的同时,却时刻在排斥着她,露丝由此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他者。而相较于露丝所熟知的美国文化,中国文化于她而言是一种遥远的想象,它只存在于璐琳“神经质的言行举动”之中。所以,露丝被建构在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双重边缘位置,她既无法被美国主流文化所完全接纳,又无法与中国文化产生心灵契合,因此露丝必须在两种文化之间汲取养分,建构自身的文化身份。二、重构自我主体霍米 巴巴认为文化认同并不是单一、永久性的存在,它是在流动的过程中逐渐演变的,只有将文化身份的建构视为一种流动的过程,流散于故土之外的华人才可能在全球化的当下准确地进行自我身份定位。就露丝与璐琳而言,二
10、者都已远离了纯粹的单一文化,她们流动于两种异质文化的缝隙之中,在她们身上所体现的是经两种文化杂糅后而自我建构的文化身份特征。在中国生活 30 年之久的璐琳,无论其价值观念还是行为准则都明显带有中国痕迹。移民美国后,根深蒂固的中国习惯依然伴随在其生活之中,但由于远离故土与熟稔的社会环境,璐琳所坚持的中国文化已经是被自我重新建构与想象的“中国文化”,是夹杂着美国习惯的中国文化。在璐琳的文化印记中,中国始终存在并处于主导位置,她会说英文,但在私密场所及想要表达自我意志时却常以中文诉说。在璐琳远离了家国故土几十年之后,除了下意识地坚持中国习惯之外,其思想意识中依然带有西方文化的印记。并且因其生活经历之
11、故,中国在其想象中被建构为“鬼魂与诅咒”。在通过一次次与宝姨鬼魂的对话中,璐琳强化了她记忆中的中国概念。璐琳与露丝身上都带有双重文化的印记,璐琳是在自我自觉的基础上认同中国文化,但处在美国文化环境之中的她却又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沾染了美国文化的因子,如接受露丝的只爱不婚的爱情观念及蹩脚的英语等。而露丝则是完全自觉地在美国文新评论192023 年第 11 期化之下践行生活,同时在潜移默化下受到中国文化的浸染。在未充分了解母亲璐琳的过往时,露丝已然因母亲之故,对中国文化有了浅显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看待事物的态度。如她认为中秋聚餐意义重大,并邀请“所有让她感谢的人,出席中秋节聚餐,她希望借此谢
12、谢大家,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差异的背后所涵盖的是中西文化对于特定节日的理解不一。露丝对中秋节的重视来源于家族习惯及父母对她进行的中国文化的灌输。当露丝开始追寻宝姨的姓名与认同璐琳与宝姨的一生时,她已开始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归属感。正是这种归属感使得流转于两种文化缝隙中的露丝在美国文化中重构自身的文化身份。正是因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使得华裔女儿们能够在美国社会中坚持与主流相异的历史或民族个性,从而自信地去建构华裔独特的文化身份”。在璐琳撰写的手稿中,曾多次提及宝姨姓名一事。宝姨的姓名在历史的洪流中被遗忘,当姓与名被遗忘时,便丧失了个人可以被铭记的基础。因此,宝姨姓名的被挖掘变成了自我
13、个体的被呈现。当璐琳掩藏的记忆被重新挖掘时,宝姨成为记忆中至关重要的存在,她表征着璐琳的文化印记。璐琳是宝姨生命中的传承者,对事物的认知来自宝姨,无论是对文字还是对书法的认识都受到宝姨的影响。璐琳与宝姨甚至以同样的方式将过往传递给自己的女儿。由此当宝姨的姓名即“谷琉星”被重新呈现时,露丝、璐琳、宝姨三人的个体被发掘。于露丝而言,个体的被发掘更多表现为在追寻宝姨姓名过程中露丝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她了解到,无论是她的英文名字“露丝”还是中文名字“如意”都表达了母亲对她的期望和祝福。在细枝末节处感受中华文化的精深,在了解的基础上与它沟通。当露丝追问关于“永心村”“周口店”“人间末道”的种种起因时,她已
14、经开始想要了解母亲的过往及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絮叨的中国,由此她对中国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出生于美国的华裔而言,建构身份的重要前提之一便是对自身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在一个主流社会的 他者 的环境里,根 文化就是最后一个可以依赖的、无论如何也不能丢失的阵地,根 文化的传承与培育,是挣扎在边缘文化里的华裔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前进动力”。当露丝真正开始认知母亲所传承于她的中国文化时,她才具有重构文化身份的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必须融合在地文化,即美国文化才得以建构华裔独特的文化身份特征。只有在继承自身的中国文化与接受本土的美国文化的双重层面之上,露丝才得以重构其文化身份。在小说最后,穿越时空的缝隙,宝伯母
15、与露丝并肩而坐,书写自己的故事。过去犹如生存的根柢,透过过往才可以透析如今有些事情为何发生、如何发生。同样,故土文化是我们生存的根蒂,在对“根”文化的传承中,与在地文化的交融才是生活于故土之外的华人重构文化身份的根本。三、结语小说 接骨师之女 所要探讨与表现的是华裔如何在双重境遇皆被边缘化的情况下,重新建构自我身份。华裔群体的双重边缘化同时也意味着华裔游移的生活在两种异质文化之中,对两种文化皆有所感触,由此重新建构文化身份的关键便是两种文化的交融。作为第一代移民的璐琳,虽将中国文化内化为骨血,但是在其思想体系中依然带有美国文化的印记,例如,同意露丝的只爱不婚的婚姻观念。而对其在美国出生成长的露丝而言,作为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华裔,中国文化是其根蒂所在,只有在对“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基础上,露丝才得以重新建构其美籍华人的身份。露丝与璐琳正因为不再执着于对单一文化的追寻与认同,而得以在原乡中国文化与在地美国文化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以重新建构自我文化身份。参考文献1(美)谭恩美.接骨师之女 M.张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2张琼.从族裔声音到经典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学性研究及主体反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付明端.当代美国华裔女作家笔下女性文化身份的嬗变:从伤痛到弥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责任编辑李新梅)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