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学校内部子系统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49784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学校内部子系统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学校内部子系统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72023年第08期总第249期No.08.2023Sum 249672023年第08期总第249期No.08.2023Sum 249人文社会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学校内部子系统研究邰仁飞(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0)目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在高校总人数中占据一定的比例,如何引导这一群体成长成才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研究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他们与微观环境的互动模式等内容,在此基础上精准施策,促进该群体成长成才。本研究在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深入访谈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该群体与学校内部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一、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

2、学校内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模式(一)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模式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属于交往实践,以教学生活为基础,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断促进双方的自我生成与建构1。目前,高校依然存在师生交往仅局限于课堂,教育的本质是交往这一主题面临着逐渐失去活力的风险,这也引起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模式显现多样化。1和谐共生的互动模式和谐的师生互动模式对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认为和谐共生的互动模式有以下四个特征:尊师爱生、相互悦纳、教学相长和各司其职2。如小葛在参加技能培训时,常与培训教师讨论专业知识。培训结束后,师生也偶尔探讨专业知识之外的人生困扰等。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师生都能得

3、到进步。2情感淡漠的互动模式情感淡漠的互动模式对教书育人效果大打折扣3,本文研究认为该类型的特点是师生除了课堂见面外,课后很少沟通联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像是表演者与观众,很少会促膝长谈,更不会有情感联络。如学生小贾表示:“平时也不怎么联系老师,除非有困难非找老师不可。平时在校园里,也仅限于与教师打个招呼,但很少长时间情感交流或专业讨论。”这种类型的互动模式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3紧张冲突的互动模式紧张冲突的互动模式主要表现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与教师的矛盾无法缓解、师生之间无法相互理解、师生之间不能互相尊重等4。这种紧张的关系长时间保持下去,而且愈演愈烈的话,容易爆发师生之间矛盾冲突

4、。如学生小张看不惯教师的那种以长者自居、不断训斥的习惯,他也知道老师是对他好,可是他在内心里却不喜欢这种老师。(二)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朋辈的互动模式大学生活是成年期最有影响的阶段,大学生同伴交往的越多,就越能受益。而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与朋辈互动中,呈现不同的模式,按照他们的主动与否为标准,分为积极主动互动模式和消极被动互动模式5。积极主动互动模式的特点是进入大学生活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渴望交到更多朋友,且采取主动联络的形式,表露自身情感。在互动过程中,能够给予朋友支持,能寻求情感上的寄托,提升自身生活的幸福感。如学生小周所说:“在大学挺适应的,在宿舍和班级交了很多朋友,我们之间关系都很好,有困

5、难也相互帮忙。”消极被动互动模式的特点是进入大学阶段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虽然渴望交朋友,但并未积极主动联络其他同学,而是采用被动等待的方式表露自身情感。他们很少寻求其他朋辈作为情感上的寄托,也较少给予朋友社会支持,更多的是宅在自己的世界里。如学生小黄说:“课余时间,一般都宅在宿舍打游戏,不怎么出去和同学们玩,觉得没有意思,目前只有以前的朋友联摘 要: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和人才一起部署,将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文章研究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学校内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模式,并分析形成不同互动模式的原因,从而建议用积极心理

6、开展团体辅导,增强学生心理素养,推行“三全育人”模式,从积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规范学生团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推动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发展。关键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学校;互动模式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8-0067-03收稿日期:2023-03-21修改日期:2023-06-09基金项目:江苏省 2019 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微系统研究”(2019SJB759);2022 年扬州市职业大学“班主任工 作室对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作用机制研究”(2022XGB04)作者简介:邰仁飞(1986.4),女,江苏盐城

7、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68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08期总第249期No.08.2023Sum 249J O U R N A L O F J I A M U S I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68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08期总第249期No.08.2023Sum 249J O U R N A L O F J I A M U S I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系,或者在网上与其他朋友沟通。”小叶则表示“一般只和本宿舍的小伙伴一起玩,不会主动去其他宿舍玩。”(三)有留守

8、经历大学生与高校学生团体的互动模式高校的学生团体在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团体组织的情况,将互动模式分为高参与、低参与和不参与三种情况。高参与互动模式是指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参与了两个及以上学生团体组织,且常参与学生团体组织举办的各类活动。如小曹参加了学院学生会,也参加了学校音乐社团,且经常积极参与这两个学生团体的活动,在学生干部竞选时,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在学生团体的历练中,小曹的沟通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而且对未来发展方向越来越明确。低参与互动模式是指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参与了一个学生团体组织,但不经常参与学生团体组织举办的各类活

9、动。如小贾,虽然参加了院学生会,但是在学生会组织活动时,经常用各种理由拒绝参加,也放弃了学生干部竞选,他的低参与经历并没有给他带来能力上的提升。而不参与互动模式是指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不参与任何学生团体组织,也较少参与学生团体组织举办的各类活动。如小黄,他没有参加任何学生团体,也较少参加学校的活动。通过调查发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中低参与或者不参与的互动模式占比较高。二、不同互动模式形成的原因分析调查研究发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学校内部子系统的互动模式之间是呈正相关的6。具体来说,当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主动联络朋辈群体时,他们更有可能高参与社团组织,且与教师建立和谐共生的互动模式。相反,当有留守经历

10、大学生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与朋辈联络,那他们更有可能不参与社团组织,且与教师建立情感冷漠或矛盾冲突的互动模式。影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学校内部子系统的互动模式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一)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观的留守经历,另一方面是个体的心理特征。从客观的留守经历来看,不少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因少年期缺少父母的陪伴,而导致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且留守开始时间越早、留守时间越长、与父母联系的频次越少、与留守期间的监护人关系越差,成年后心理困扰越多,人际交往的困扰也越多。因此他们虽然都有留守经历,但留守的起始时间、留守时间、与父母联系的频次、与留守期间的监护人

11、关系都不相同,因此呈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从心理特征来看,性格、兴趣爱好、动机需求等都会影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校园内部子系统的互动模式。性格外向、兴趣爱好广泛以及对学习生活有明确目标的学生,他们的活跃程度明显高于性格内向、兴趣爱好较少、对学习生活没有目标的学生,他们可能高参与各类社团组织,与教师和朋辈关系融洽。(二)教师因素高校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但目前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导致教师投入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教师在面对听课的学生时,往往只记得小部分学生。这小部分学生要么是学习勤奋努力,成绩、能力突出,要么是不遵守校规或成绩很差的学生。针对学习勤奋努力、成

12、绩能力突出的学生,教师较易与其建立和谐共生的互动模式,而针对不遵守校纪校规或成绩很差的学生,教师有可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成人成才,但亦有可能放弃引导,直接用严厉的行政管理措施去约束,这就有可能带来矛盾冲突的互动模式。往往大部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属于学习程度和能力水平中等,因此教师对他们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足,从而导致了情感淡漠互动模式的发生。(三)校园学生团体因素校园学生团体是由有能力、有兴趣爱好、有目标的学生组成。在学生团体招新时,有一定的招新条件,比如有某种兴趣爱好或特长、有沟通能力和较强组织能力等,在符合招新条件的基础上,学生团体会组织面试,通过面试方能成为学生团体成员。大部分有留

13、守经历大学生因家庭条件限制,很少参加特长培训,且在参加面试时,会出现紧张、不自信等情绪,不能较好地完成面试,因此只有少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才能进入学校学生团体。通过努力进入学生组织后,需要积极参与或组织相应学生活动,而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组织活动经历较少,因此能够较高参与学生团体的只占少部分。三、改善互动模式的建议(一)利用积极心理,加强团体辅导大学生在共同学习生活中,容易形成相互影响、彼此认同的朋辈关系,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朋辈互动中呈现的消极被动模式对其成长成才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可以采用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帮助其提高人际互动信任水平,增加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心理教育主

14、要通过积极情绪体验教育、完善积极人格,构建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身上,依然存在儿童时期留守的烙印,在提及儿时依旧清晰地体会到父母离开时的悲伤情绪,因此可以在个体辅导时,引导他们记录快乐的人生事件,如详细回忆留守期间和小伙伴们一起快乐做游戏时的场景,深入体会当时的愉悦心情等,获得更多的正面情感经历,从692023年第08期总第249期No.08.2023Sum 249692023年第08期总第249期No.08.2023Sum 249人文社会而培养出对生活和未来的乐观态度;引导他们回想并记录感动的人和事,如详细回忆留守期间监护人对他做的一件最感动难忘的事情,在这过程中,可以用感恩

15、的思想抑制嫉妒、愤怒、痛苦等不良情绪,可以用更为平和开放的心态来对待人生;另外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看待问题、理解问题时,经常用消极思维,总是关注失败、挫折、错误、短处。教师就要引导他们识别自身的消极思维,并及时制止它,用积极思维取代它,成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团体辅导是在专业心理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激发成员潜能,增强成员适应能力的一种助人过程。在面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时,可以设置系统性的团体辅导课程,利用朋辈的能量影响他做出调整和改变。如团体辅导时设置“发掘优势”专题,帮助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认真体会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尤其是发现自身的独立、坚强等优点,学会利用自身的优

16、势资源;设置“感受幸福”专题,帮助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用积极情绪体验主观的幸福感,用团体的力量相互鼓励、支持;设置“宽恕感恩”专题,帮助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理解父母外出工作的行为,促进他们体会并感恩父母和留守时的监护人的付出,提升良性行为循环。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团体辅导的主题,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激发并利用个体优势,增强适应能力。(二)推行三全育人模式,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首先,全校的教职工都有育人的任务,根据不同的岗位科学制定育人的任务清单,育人任务清单中增加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的联系,解决他们问题的指标,引导全体教职工积极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并

17、将育人考核纳入个人年终考核中,对在“三全育人”考核量不合格的教师进行约谈,对育人工作量超额完成的教职工进行适当的奖励。其次,加强全过程育人的引导和监督。全过程育人的实质是将思政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7,因此要举办课程思政比赛,引导教师积极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另外充分利用校督导资源,校级督导要认真指导教师如何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加强教师“全过程育人”的水平。最后,加强全方位育人的融合。全方位育人涉及课内和课外、家庭、社会、学校等多个主体,需要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形成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良好局面。因此,教师不仅要利用好课堂阵地,还要充分发挥课外阵地的作用。在高校里,课外

18、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多,教师应积极利用课外时间,多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及时帮助他们面临的困惑和困难。另外,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还要和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父母联系,实行家校联动,促进其更好地成长成才。(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不仅有具体的活动,而且有育人的功能,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促进作用。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是有其特殊性,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上需有针对性地出台有利于他们成长成才的措施8。一方面,规范学生团体运营,引导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报名参与。学生团体应广泛宣传本组织的宗旨、活动、招新要求和流程,避免发生学生对招新不知情的情况

19、。降低学生团体招新的门槛,允许有兴趣但无特长学生先进团体再学习。另外,学生团体要对新成员一视同仁,认真引导成员成长成才,促使成员高参与活动,而不是空有组织。并且,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学生团体的育人作用。另一方面,认真规划校园文化活动,培养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能力和素养。首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统领校园文化活动,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活动,让他们从活动中感受正能量;其次,调动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他们的视角开办一些活动,如亲子关系改善类活动;最后,合理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和频率,不能让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应接不暇,疲于应付。四、结语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学校内部各因素之间

20、的互动模式呈多样性,这主要是因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过程和心理特征不同、教师投入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学生团体在招收成员和开展活动时较片面化等。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采用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增强学生心理素养;持续深入推行“三全育人”模式,制定相关制度,积极发挥每位教师的引导作用;规范学生团体,增强学生团体的包容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参考文献:1田汉族交往教学论的特征及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04(2):38-422滕兆玮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刘佳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黄值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蓝筱梦,杨传利,刘杏华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为例J高教论坛,2019(9):52-566徐振轩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关系探究J教育评论,2018(6):93-977宋强玲大学生朋辈教育的优势及实践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11):68-698代妮论高校社团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责任编辑:姜懂懂、于淼)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