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由xiaoyaocwc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民族服饰及其特点 在我们辽阔国土上,共有56个民族,五千 年的发展史,让中国富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及内 涵,我们的民族也更富有神秘感和吸引力,56 个兄弟姐妹团结一心才能创造出更加富绚丽色 彩的未来 能环学院 环境081 曹伟成 200801144130 赫哲族 赫哲族分布在我国东北 地区,习惯以鱼、兽皮制 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 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 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 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 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 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 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 褶防寒
2、靴,内絮乌拉草。 真 后 东 方 及 江 下 游 族 的 人 愿 们 , 。 一 族 名 为 赫 满 物 有 灵 信 仰 万 萨 。 文 , 相 , 信 汉 字 有 族 教 哲 族 用 文 没 语 语 通 的 。 斯 泰 哲 己 赫 多 民 族 支 语 大 本 满 哲 系 语 通 古 尔 , 赫 自 住 属 语 阿 言 族 有 居 立 为 国 成 “赫 江 流 兰 等 、 里 依 河 的 哲 意 中 ” 苏 、 饶 赫 , 族 。 新 真 乌 川 、 称 “黑 江 和 桦 远 、 抚 同 名 、 花 贤 、 ” 松 集 江 不 等 斤 、 、 同 统 ” “黑 龙 江 锦 省 富 江 哲 “赫
3、 曾 有 黑 、 龙 在 斯 黑 意 、 上 古 木 在 ” 史 自 佳 居 民 本 楞 。 历 先 在 聚 祖 布 要 据 “奇 息 的 分 主 , 根 、 生 族 ” 衍 哲 。 余 。 域 繁 赫 县 , 其 市 县 等 市 在 4000 余 人 族 , 是 中 国 人 口 较 少 的 少 数 民 族 制 衣 , 现 有 赫 哲 赫哲族的民族服饰-鱼皮装 赫哲族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 大衣袖口、衣襟多镶边或染成黑色云 纹。女子多穿鱼皮和鹿皮长衣,式样 很像旗袍,腰身较窄,下身和裙摆比 较宽大,便于走动。衣服的领边、袖 口、衣边都绣上用鹿皮剪成的各种云 纹和动物花样,有的还饰以海贝壳,
4、 美观大方。如今,随着生产的发展和 生活水平的提高,赫哲人穿鱼皮衣服 已经成为历史,棉布毛料等面料已逐 步代替了鱼皮和兽皮。 赫哲族过去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是 我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生和使用够拉 撬的民族。早先多住在比较原始、简 陋的“胡如布”(即地窑子),现在 已住上砖瓦房。以渔猎为生的赫哲人, 饭桌上菜肴也离不开鱼,有着独特的 风味。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突厥语,系本民 族自称,意为“四十个姑娘”, 也有认为是“四十个部落”、 “山里游牧人”、“赤红色” 等含义。但一般解释为“四十 个姑娘”。柯尔克孜族主要分 布于新疆西部地区,绝大部分 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其余分布在伊犁、塔城、
5、阿克 苏和喀什等地区。另外,在黑 龙江省富裕县也有零星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 查统计,柯尔克孜族人口数为 160823。主要从事畜牧业,兼 营农业。 服装特点 柯尔克孜族的服饰,男子常戴用皮 子或毡子制作高顶方形卷沿帽和两 侧有突出护耳式样的帽子。穿无领 “袷袢”长衣,内着绣有花边的圆 领衬衣,外束皮带,左佩小刀等物。 夏天穿立领短袷袢,春秋喜穿条绒 缝帛的宽脚裤。女子通常穿连衣裙, 外套黑色小背心,南部妇女穿小竖 领衬衫。妇女包头巾,喜戴装饰品。 饮食主要为奶制品和牛、羊、马、 骆驼等肉类食榀,辅以面食。常饮 牛、羊、马奶和酸奶,喜喝茯茶。 柯尔克孜族人民逐水草而居,夏季 多
6、住帐篷,冬季多定居在气候温暖 的山谷地带,住四方形土房。 柯尔克牧人崇拜图腾,有名的 图腾是马和龙。 壁挂,是柯尔克孜族家庭的一种必备的装饰, 也是一种民族手工艺品。形状多为长方形,有 大有小,一般宽约1.2米至3米,长约1.2米到 2.5米之间。壁挂多用紫红色或大红色的平绒 做底面,黑色平绒做边,在下沿的边芯相接处, 吊坠有金黄色丝穗。除壁挂中心的整体图案外, 在左右和下方的宽阔黑绒边上,则是妇女们用 双手以刺绣、贴绣、扎绣和镶坠等方法,构制 出一层层结构严谨、色彩对比强烈、纹样优美 的图案。这些图案,主要表现为:变形的山峰、 飞溅的水花、翻腾的云浪、飘香的花卉、绿茵 的牧草和卷曲的枝蔓等等
7、. 京族 ? 京族,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京族,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 渔业少数民族引,同时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渔业少数民族引,同时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京族历史上曾被称为“安南” 越族” 自称“京族” 京族历史上曾被称为“安南”、“越族”引,自称“京族”。1958年5月, 年 月 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在越南,京族是主体民族, 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在越南,京族是主体民族, 在越南的54个民族中 京族占越南总人口近90%。 个民族中, 在越南的 个民族中,京族占越南
8、总人口近 。 京族传统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京族口头文学 口头文学内容 京族传统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京族口头文学内容 丰富, 诗歌占有重要地位 占有重要地位2。 丰富,其诗歌占有重要地位 。 京族人喜欢的“唱哈” 意为唱歌)、竹竿舞、独弦琴, )、竹竿舞 京族人喜欢的“唱哈”(意为唱歌)、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连 系着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系着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独特的民族风俗 竹竿舞 民族服饰 ? 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 衣袖较窄,腰间束带。 京族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 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 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
9、或褐色。 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妇女 喜欢染黑齿、结“砧板髻”。上身束腰, 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婀娜多姿,下摆 舒展,开权至腰际,活动方便。 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现在的京族地区,仍有部分老年妇 女穿民族服装,上身穿窄袖紧身对襟无 领短上衣及菱形遮胸布,下穿黑色或褐 色长宽裤子,外出时加穿白色长外衣, 形似旗袍而开衩较高,结“砧板髻”。 少数妇女还保留染黑牙齿的习惯。 但现在多数青年男女的服饰已与附 近汉族相近。 ? 从小他们就沿袭着 独特的民族文化 “嘲剧”是 京族传统的 戏剧,独具 民族特色。 独龙族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 之一,旧
10、称“俅人” 族之一,旧称“俅人”。分布在 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 怒族自治县独 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 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 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位于高黎 贡山以西,但当利卡山以东, 贡山以西,但当利卡山以东,设 立独龙江乡, 立独龙江乡,是独龙族唯一聚居 目前约有7400人。使用独 地。目前约有 人 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独龙族 原有原始群婚的习俗, 原有原始群婚的习俗,现已不存 男女均散发, 在。男女均散发,少女有文面的 习惯。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 习惯。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 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服饰 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 白
11、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 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 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 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 绳或竹针拴结,腰间佩带弩 弓、箭包和砍刀。女子多在 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 饰,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 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 钱和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 以前有文面的习俗。妇女出 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男女 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 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披 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 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 遮掩臀股前后。 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 围向前方。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 左右皆盖耳尖。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 筒。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衣装,但 仍在衣外披
12、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 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 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 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 独龙族纺织手艺比效发达,所织麻布线毯 质地优良,色彩谐调,特色鲜明。 独龙族的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 ? ? 衣被两用的独龙毯 服饰简朴,过去多用一块或两块麻布披裹全身,日为衣,夜作被。新中国成立以前,独龙族的 服饰非常简单。男女均用麻织布幅独龙毯裹身为衣。独龙毯一般宽约1米,长2米许。多斜披背 后,由右肩左腋围向胸前,在右肩处拴结,袒露左肩右臂。有的妇女用两条,自两肩斜披至膝,左 右包抄向前。一条在腰际用绳系紧,遮蔽前后,另一条则自然披落即可。独龙毯结实
13、耐磨,使用方 便,昼可为衣、夜可当被。一直深受独龙族人民的喜爱。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1年到60年代初期, 国家每年都调拨大量棉布衣裤发放给独龙族人民。后来,随着独龙族地区经济、文化、交通等各项 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时装更是源源不断地输入到独龙族地区。但很多独龙人无论穿什么衣服,仍 喜欢在衣外披饰独龙毯。形成一种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独龙毯用手工腰机织成。过去多用 纯麻线纺制。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内地的棉、毛线陆续进入独龙江地区,因此,妇女们喜欢用各 种颜色的棉、毛线与麻线一直混织独龙毯,使其质地更加柔软,条状纹饰更加美观、大方。 独龙族服饰历史 清朝末年,怒江地方官夏瑚曾对独龙族状况进
14、行过实地调查,在其报告中描写过当时的独龙族 服装:男子下身着短裤,憔遮股前后;上身以布一方,斜披背后,由左肩右掖抄向胸前拴结。左 佩利刃,右系篾箩。妇女的服装是以长布两方自肩斜被到膝,左右包抄向前,其自左向右者,腰 际以绳紧系贴肉,遮其前后,自右妙左者,则披脱自如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独龙族的服 装也没有多大改变。那些未成年的孩子,多数常年赤身裸体,或者只是在下身围一小块麻布,或系 挂一块约三指宽的小木板、小竹板之类的东西。成年之后,男女的服装也仅是一块麻布。男子在腰 部系一根麻绳,用自织的一小片麻布围兜住下体,或是用一块大麻布斜披在背上,然后从左肩拉一 只角,从右腋下拉另一只角在前胸拴起
15、即成。有的男子还裹一副麻布绑腿。女的则用两块麻布分别 从双肩斜披,相互包裹,腰间用带子或麻绳拴紧,上身缠一块麻布,从右向左包裹;拉到前胸用竹 针别牢。有的妇女头上还包一小块麻布头巾。新中国建立后,独龙族的衣着有了很大变化,男女服 装基本上与汉族相同。只有部分老人在家时仍保留着传统装束。男女外出时,仍习惯在身上披一块 独龙毯。 ? 独龙族服饰历史 清朝末年,怒江地方官夏瑚曾对独龙族状况进行过实地调查,在其报告中描写过 当时的独龙族服装:男子下身着短裤,憔遮股前后;上身以布一方,斜披背后,由左 肩右掖抄向胸前拴结。左佩利刃,右系篾箩。妇女的服装是以长布两方自肩斜被到膝, 左右包抄向前,其自左向右者
16、,腰际以绳紧系贴肉,遮其前后,自右妙左者,则披脱 自如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独龙族的服装也没有多大改变。那些未成年的孩子, 多数常年赤身裸体,或者只是在下身围一小块麻布,或系挂一块约三指宽的小木板、 小竹板之类的东西。成年之后,男女的服装也仅是一块麻布。男子在腰部系一根麻绳, 用自织的一小片麻布围兜住下体,或是用一块大麻布斜披在背上,然后从左肩拉一只 角,从右腋下拉另一只角在前胸拴起即成。有的男子还裹一副麻布绑腿。女的则用两 块麻布分别从双肩斜披,相互包裹,腰间用带子或麻绳拴紧,上身缠一块麻布,从右 向左包裹;拉到前胸用竹针别牢。有的妇女头上还包一小块麻布头巾。新中国建立后, 独龙族的衣着
17、有了很大变化,男女服装基本上与汉族相同。只有部分老人在家时仍保 留着传统装束。男女外出时,仍习惯在身上披一块独龙毯。 独龙族服饰发展 纺织技术传入独龙江的时间较晚,之前,独龙人常以兽皮御寒树叶遮羞。纺织技 术传入独龙江后,纺织便成了独龙族妇女的主要劳作形式,她们常以麻皮、水麻皮、 火草等野生植物为原料捻线织布,用野生植物为染料染线织出图案花纹,当地称独龙 毯。独龙毯白天为衣晚上当被,穿着样式分场合而定,劳动、节日、喜庆、生活着装 的样式各有不同,习惯穿法是,将独龙毯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于右肩上方打结, 袒露左肩右臂。独龙族妇女的装饰,头部戴耳环(独龙语“鸣尔锲”)一般用藤篾或 银制作,颈部佩
18、戴珠子(独龙语“额咯”)数串,色彩各异按个人喜好配戴,女子腰 间系数十道染色的细藤圈作装饰,男子服饰较简朴,皆披毯为衣。男女皆裹绑腿,防 止虫蚊叮咬和挎一个用藤篾精制的小篾篮(独龙语“达戈”)盛物。男子喜挎弩箭、 腰刀,显得粗犷强悍。建国后,随着现代文明的传入,独龙族的服饰发生了较大的变 化,独龙毯的制作已由野生植物纤维改变为棉线和开司米毛线纺织,现在的独龙毯色 彩艳丽,美观结实,纺织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独龙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独特的服饰 文化内涵。 ? 独龙族服饰特点 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 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坦露左肩右臂。女子多在腰间系
19、戴染 色的油藤圈作装饰,以前有纹面的习俗。男女不戴帽 ,多披头散发,赤足。 现在服饰已有了较大改观,妇女仿傈僳族穿长袖衣裙,并佩戴彩色料珠链串, 男子喜欢挎腰刀,弩箭。 独龙族服饰习俗 然而,环境的艰苦泯灭不了独龙人的爱美之心,他们的服装虽然十分简 朴,但仍十分注意身上的装饰。独龙族男女都喜欢佩带饰物,他们双耳坠着 耳环,或是双环相扣,或单环垂肩,也有的人仅以竹筒穿在耳垂上。在脖子 上戴项链也是男女的共同爱好,大多数为料珠串,而且认为越多越好,故有 的人颈上挂着十多串珠串。有的人不挂珠串,就用菖蒲根一类的草茎圈成项 圈,戴在脖子之上。独龙族女子还特别喜欢用藤篾做成圈箍;带在腰、大腿 或手腕上,
20、有的圈箍还被染成黑色或者红色。现在,腰、腿箍已很少见,惟 腕圈仍为许多独龙妇女保留。独龙人的发式也很有特色。过去男子头发长长 之后,使用锋利的刀齐齐地截去,前垂齐眉,后披齐肩,左右齐耳,酷似一 顶帽子,如今只有老年男子才剃这样的发式了。一些老年妇女,仍把自己的 头发剃成乌齐恩式,即把周围的头发剪光,只在头顶中央留一绍一掌宽的 头发,披到额眉。除此之外,许多妇女外出时还会在肩上斜挂一只精致的藤 篾箩,既可方便装带物品,又能起到装饰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 独龙族有着与众不同的民俗“ 黥面 ” 文身,古代称“雕题”、“黥肌”、“黥面”、“绣脚”、 “绣面”、“刺墨”、“扎青”等。是用刺、针、刀等尖
21、状 锐器在皮肤上刻刺花纹或符号,渗入颜色,使之保存终生, 永不褪落的身体装饰方法。它的起源很早,是由原始人在肤 体上绘画以为装饰或进行宗教活动的习俗发展而来的。曾广 泛流行于亚洲东南部、大洋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的许多原始 民族中。至今,这些地区的不少土著民族仍把它视为一种不 可替代的装饰,举族挚爱不辍。我国的东南、西南地区,古 代文身之风也很盛行。直到近现代,在黎、傣、布朗、德昂、 独龙、基诺、佤、怒、景颇、珞巴、高山等民族中,这种习 俗还残留有一定的遗迹。 独龙族妇女文身的部位主要侧重于脸部,因此常称之为 “画脸”、“文面”。每当少女长到十二三岁时,便要文面, 以象征成年。施文时,由老年有经验
22、的妇女先用竹签蘸锅烟 水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然后用小木棍敲击荆棘的硬刺或带 针的木棍,使之依图案刺破皮肉,再将锅底灰或草汁揉入伤 口,脱痂后即成青蓝色纹样。纹样大致可分两种:独龙河中 上游地区,多自眉心至鼻梁文刺相连的菱形纹五六个,然后 以嘴为中心,向鼻翼的两侧展开,继续刺联缀的小菱纹,经 双颊至下颌处汇合,组成一方圈,方圈内竖刺条纹,方圈以 上至眼睛的部位横刺点状纹。整个图案就像展翅欲飞的蝴蝶。 独龙河下游地区比较简单,一般只在下颌处文二三行竖条纹。 其他部位不文。 据史籍记载和民间的传说,独龙族妇女纹面习俗的由来,有 其特定的历史原因。近两三百年来,藏族土司和傈僳族奴隶 主的势力不断深入独
23、龙族地区,对独龙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 削和压榨。特别是藏族察瓦龙土司,每年都要向独龙族人民 强收名目繁多的贡赋,甚至连嘴、耳、鼻、头发都要征税。 如缴纳不起,便强掳妇女到藏族地区为奴。特别是年轻、漂 亮的独龙族妇女,常常面临着被掳走他乡的危险。在这种特 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独龙族妇女为了免遭掳掠,逃避土司 的蹂躏与践踏,只好采取一种消极的自救办法:用锅烟子涂 抹脸颊,甚至宁愿忍痛把自己的脸染刻成永远洗不掉的“黛 墨青纹”,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使生人望而生畏,不 敢近前。久而久之,形成了纹面的习俗,并一直延续到解放 初。所以,纹面在历史上是独龙族妇女反抗民族压迫、求得 人身安全的一种消极斗争形
24、式。 普米族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云南省怒江州的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 兰坪县、丽江地区的宁蒗县、丽江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 兰坪县、丽江地区的宁蒗县、丽江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 其余分布在云县、风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等县。 其余分布在云县、风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等县。 ? 普米族与中国古代氐羌族系有渊源关系。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文 普米族与中国古代氐羌族系有渊源关系。 献记载,普米族先民是原来居住在今青海、甘肃和四川交汇地带的游 献记载,普米族先民是原来居住在今青海、 牧部落,后来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
25、脉逐渐向温暖、低湿的川西南移。 牧部落,后来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低湿的川西南移。 公元13世纪中叶 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军,随忽必烈远征云南。从此, 世纪中叶, 公元 世纪中叶,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军,随忽必烈远征云南。从此, 普米族的先民逐渐结束了“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状态,开始了农耕 普米族的先民逐渐结束了“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状态, 生活。 生活。 ? 普米族服饰 根据普米族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 在十三岁以前不分性别,全穿一件右 襟麻布长衫,女 孩发饰前留一辫,上 拴红绿料珠,男孩则在头部的前边和 左右各留一辩,不佩珠。十三岁成丁 礼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转 为成年人装束
26、;普米族成年男子发服 装各地基本相同,上穿麻布短衣,下 穿宽大长裤,外罩长衫,束腰带。普 米族妇女多留长发并以发辫粗大为美, 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 盘于头顶,外包黑布包头;宁蒗地区 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 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 彩线。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 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线去寻找自己 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男女无 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 。 美丽的普米少女和英 俊的普米少年 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丰富了我们国家的 文化,是我们中国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更多的看到了我们多元化的大家族, 也希望我们同学们能多去关注和了解我们 的民族文化遗产,发扬并壮大我们深厚的 文化内涵。 能环学院 环境081 曹伟成 200801144130 谢 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