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甘肃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490879 上传时间:2025-01-0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甘肃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甘肃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甘肃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甘肃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甘肃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对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增长质量、加快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引领、支撑和促进作用。为了贯彻落实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进一步细化未来5年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明确政府工作方向,引导企业主体行为,指导高技术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我省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为重点,积极实施高技术产业专项工程,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产业链建设初见成效,产业聚

2、集效应明显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省完成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07.24亿元,是2005年的1.83倍,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依托资源、技术和产业优势,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生物医药、生物育种、高性能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了产业优势,涌现出了一批在行业内具有明显优势地位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10年,全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0多家。“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8%以上。产业链建设成效初显。以中药材、有色金属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产业链为突破口,组织实

3、施特色优势生物资源产业链项目11项,总投资81612万元;特色中药材产业链项目10项,总投资77065万元;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项目4项,总投资119623万元;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项目19项,总投资179820万元。产业链建设促进了优势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增值转化,实现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与竞争优势的转化。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建设了28个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8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13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在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核技术应用、风力发电、重离子物理、马铃薯育种、重大疾病防治疫苗

4、和新药等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通过引进、合作和自主研发,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4160项,实现技术交易额156.1亿元,为我省高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改造传统产业成果显著。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推进工业技术研发、生产设备制造、生产过程控制和企业综合管理的信息化。以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开发和应用适合行业生产特点的先进技术,有力地提升了传统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改造,一批传统企业转化为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聚集发展趋势明显。以兰州、白银、天水、金昌四个中

5、心城市为核心,以金昌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白银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兰州国家石化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兰州生物产业基地、酒泉国家风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天水国家先进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为依托,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聚集区,成为全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二)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全球高技术产业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孕育着历史性的突破,并且不断催生多种新产业和新业态;世界各国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6、,推进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更深远、更广阔、更直接,创新和变革正在聚集能量;高技术产业在全球范围重新布局的步伐日益加快,产业融合和技术交叉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为发展高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发达国家运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等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挤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国家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优化了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和国务院关于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

7、2009150号)的实施,为我省在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等高技术产业领域实现突破和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国内产业转移已经呈现由低端向中高端提升、由沿海向内地延伸、由生产制造向研究开发拓展的趋势,为我省布局发展高技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国内其他省市区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对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省高技术产业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势头,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省高技术产业规模偏小,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高;科技研发投入强度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偏弱;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8、;投融资体系不够健全,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高端人才资源短缺,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高技术产业链建设尚不完善,存在着“两头小、中间大”的现象。这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需要在“十二五”时期着力解决。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紧紧把握高技术产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高技术成果产业化,着力推进高技术产业聚集发展,着力推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优化高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使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关联和带动作用明显加强。(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

9、导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创新主体和受益主体。积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进一步健全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政策体系,为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紧密结合。立足我省资源和产业优势,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发,集聚生产要素,集中各方力量,率先在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以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为核心,促进产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基地、示范工程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紧密结合。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

10、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促进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加快培育新产业和新兴服务业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主动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和国内分工中的地位。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友好紧密结合。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积极开发、应用和推广环境友好新技术和高技术节能减排新产品,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新模式,自觉服务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技术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坚持发展高技术产业与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

11、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构建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在主动服务于传统产业提升改造的过程中不断拓展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三)发展目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1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15年,研究开发费用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新建3个以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2个以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个以上孵化器和中试基地,初步建成完善

12、的技术研发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优势企业不断壮大。“十二五”期间,培育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优势高技术企业30家,各类创业服务中心孵化企业500家,扶持1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中小高技术企业,形成具有较强创新活力和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企业群。聚集发展成效明显。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上下游企业的聚集和产业链的延伸,企业合作和产品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四区、八基地、多点”的空间布局更具优势。三、主要任务(一)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推进高校和

13、科研院所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工程。以新材料、新能源设备、先进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与装备、新药创制及特色中药现代化工艺技术、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技术集成等战略性、关键性、前瞻性的重大技术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力争在特色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上取得技术突破。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力度。完善项目开发和推进机制,加速高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推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进程。加快建设高技术产业园区以及省校共建大学科技园,提升已建或在建科技园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聚集和技术扩散能力。加强自主创新平台

14、建设。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公司合作,建立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平台,提高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在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和行业影响明显的领域,组织和支持申报国家级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进一步巩固提升优势特色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二)延伸发展特色产业链条。积极推进重点产业链建设。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推进镍钴铜有色金属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型铝合金材料及深加工、稀贵金属及深加工、动力电池材料、不锈钢、丁苯和丁基橡胶、聚氨酯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动物疫苗、中药材种植及加工、马铃薯育种及加工、油菜育种及加工、

15、动物育种与扩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特色软件及服务、大型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核电装备制造、新型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建设。努力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引导企业从产品制造过程逐步延伸到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实现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发展。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技术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技术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将服务延伸到产业链中,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依托产业基础和劳动力等要素优势,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以产业链和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中东部地区创新要素对接,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完善产业链条。

16、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条件,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导,积极扶持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三)促进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产业基地建设。以产业化重大项目和优势企业为依托,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高技术产业园区和基地聚集,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善和产业规模大的高技术产业基地,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加强高技术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健全产业园区发展政策体系,推动机制体制创新,增强对产业和技术的凝聚力,加速推进园区二次创业。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引导各园

17、区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围绕发展方向和重点,走个性化发展道路。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特色领域中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四)加快利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推动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中信息技术的充分有效应用,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企业管理水平。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18、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围绕产业结构升级急需解决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大开发投入,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开发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努力提升和改善产品的可靠性和质量,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围绕具有传统优势的有色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以及特色农业等行业,结合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的实施,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组织开展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国家和地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四、空间布局认真落实“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坚持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聚

19、集发展的原则,以经济一体化区域、中心城市、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等为平台和载体,促进高技术产业向基地(园区)集中,进一步优化“四区、八基地、多点”的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一)四区。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兰州在高技术产业方面的综合科技优势和基础工业优势,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以特色园区、孵化器建设为突破口,持续推进高新区创新园、新材料园、生物医药园、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和安宁园区等高技术园区的建设,突出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新材料、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等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和扶持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现

20、有有色金属、稀土、氟等资源,重点布局和发展领军我国聚氨酯工业的化工及精细化工,具有较强国内竞争优势的有色金属材料和稀土材料精深加工,以高纯碳酸锂、氟化锂、大功率储能电池、风力发电开发等为重点的新能源以及生物医药和中药加工提取等特色主导产业,形成精细化工、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等国内一流的创新产业集群。加速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新型循环经济产业,打造环保生态型开发区。天水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区位优势和特色工业基础,重点发展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六大产业,推进重大项目的建设,逐步形成新的产业聚集区。创新外资利用模式,优化外

21、资利用结构,加速提高创新能力,将天水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我省现代装备制造业中心。金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继续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真空镀膜等产业项目,积极引进镍基合金、电子材料、电池材料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项目,推动产业向高端领域拓展。推进河西堡工业园、永昌工业园、新材料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研发、工业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二)八基地。金昌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依托镍、铜、钴等方面的

22、资源优势以及贵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有色金属精细化工等产业基础,发挥新材料骨干企业的载体作用,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名牌产品,不断延伸镍、铜、钴及贵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有色金属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三大优势产业链,扩大新材料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新材料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成主导特色产业突出、产业聚集效应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辐射带动效应显著的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白银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依托金、银、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和稀土等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着力培育组建多个产业化规模适度、产业关联度紧密的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骨干企业集团,引导先进科研成果在基地

23、内转化,突出做强产业、做大基地,逐步形成铜材、铝材、铅锌材料、稀土新材料、锂材料等新的产业链,扩大现有产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有色金属新材料、稀土新材料及现代加工制造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兰州国家石化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依托现有科技和工业基础,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技术支持,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和信息服务体系,发展以合成树脂及其改性材料、合成橡胶及加工、特种润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精细化工材料、清洁油品等为重点的石化新材料产业,形成完善的石化新材料产业链,将材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以兰州为中心,辐射河西、陇东地区的国家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使其成为我国石化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最集中的

24、区域。酒泉国家风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依托瓜州县和玉门市等地的大型风电场,以风电场建设为牵引,促进网架建设、调峰电源建设、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发展。利用骨干企业雄厚的工业基础优势,带动相关装备制造企业产能扩展,建设以风电装备和核乏燃料后处理设备制造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将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打造成我国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天水国家先进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依托优质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大型数控机床、系列锻压机床、智能电工电气、大型试验机、工程机械、圆锥滚子轴承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加强分工协作,延伸产业链条,快速提高主导产品产量。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大型企

25、业集团,在区域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更为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促进大规模产业集群的形成,提升整体竞争力,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生产基地。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中药材种植特色产业优势,以整合甘肃中药藏药资源、发挥陇药特色优势为重点,完善“国家中药产业现代化(甘肃)基地”及“中药材种植区、中药饮片加工与中药提取物生产区、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中成药生产区、中药物流集散区”的“一地四区”产业布局模式,促进产业要素向功能区集聚,将基地建设成为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产业集群显著、特色优势突出的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兰州生物产业基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人用疫

26、苗、现代中药藏药、重离子束生物医学工程、口蹄疫疫苗等,延伸生物医药产业链,研发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带动我省及周边省份相关产业的发展,建成集科工贸为一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国家级生物技术产业基地。陇东煤化工高技术产业化基地。依托平凉、庆阳两地丰富的煤炭资源,积极引进支柱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再生资源利用技术,遵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技术。不断延伸煤电化转化,建设煤电冶、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产业链,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增值的潜力。围绕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引进国内优势企业,研制、开发和生产井工矿设备、煤焦化设备和煤矿运输设备。大力发展循环

27、经济,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打造我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能源化工产业基地。(三)多点。基于我省高技术产业分布较为分散的特点,在促使高技术产业向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技术产业基地集聚的同时,从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技术水平出发,围绕矿产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中药藏药现代化、动植物良种繁殖、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机械制造等重点领域,选择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高技术产业予以支持,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五、发展重点“十二五”期间,以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和高技术服务等领域为重点,通过重大项目的引领和带动,努力增强共性

28、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一)新材料领域。以行业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强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等,推动原材料与新材料的一体化发展,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努力把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镍钴铜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推动低品位矿和多金属矿综合回收利用技术、有色金属冶炼新技术、羰基镍制备改造技术等的发展。以镍钴初级产品为基础,做大做强镍钴盐类精细化工、镍钴铜合金材料、镍钴铜粉体材料等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镍及

29、镍基合金、钴基合金、纳米镍及镍铜钴粉体材料、镍铜钴金属盐化工材料、高精度铜板带、电解铜箔、新型高性能冷凝管、高效专用铜杆、铜基多元合金材料等产品。扩大高纯金属产能,实现超纯铜、超纯镍、超纯钴产业化生产。稀土功能材料产业链。加快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大力推进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贮氢材料、动力电池、稀土催化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以稀土化合物产业为基础,积极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实现由稀土分离产品生产向稀土应用、功能材料生产的转变,不断拓展稀土产业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及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新型铝合金材料及深加工产业链。依托兰州、白银两个国家级有色

30、金属新材料基地和中铝西北铝加工产业基地,重点开发生产高性能铝板带、大飞机用铝型材、铝箔项、铝挤压材、铝杆和集装箱专用铝板等,加快高性能铸造铝合金、变形铝合金材料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尽快开发高品质铝合金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艺。积极与吉利汽车配套,生产铝合金轮毂、散热器、保险杠等产品。稀贵金属及深加工产业链。按粗银硝酸银银粉导电银浆的思路发展银产业,瞄准国际国内发展前沿,开发粒度形貌可控的球形银粉、片状银粉、银包铜粉等银基功能材料,开发建设细银(氧化银)粉、厚膜银浆系列产品。积极开发应用于石油、化学、医药、环保等领域的铂族金属和稀土系列催化剂产品。重点发展电镀用钯盐金盐、医药行业催化剂以及医药中间体等。

31、动力电池材料产业链。加快动力电池高性能基础材料制备、电池和电池组装技术研究,重点发展超细钴粉、氧化亚镍、四氧化三钴、镍钴锰三元素前驱体、球形氢氧化镍以及锂电池用碳负极、电解液材料和隔膜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薄膜太阳能电池、新型核石墨材料及部件等电池材料产业,大力研制发展二次电池产品。建设混合动力汽车用镍氢、锂离子动力电池基地,联合发展混合动力汽车。不锈钢产业链。加快不锈钢领域的上下游协调合作,依托骨干企业镍矿生产和钢冶炼、轧制生产线的优势,积极发展不锈钢板、管、丝和异型材等产品,形成从原材料生产、冶炼、轧制、制造到最终产品销售的完整不锈钢产业链。丁苯和丁基橡胶产业链。依托兰州石化国内最大丁苯橡

32、胶装置投产和丁基橡胶基地的建设,加快发展丁苯和丁基橡胶下游产品,开发生产苯乙烯、丁二烯、轮胎、胶带、胶管、电线电缆、医疗器具及各种橡胶制品,拉动丁苯和丁基橡胶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聚氨酯材料产业链。充分发挥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生产技术优势和甲苯、浓硝酸等原料优势,进一步扩大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生产规模,整合资源就近配套煤化工和氯碱,开发市场前景较好的煤化工和氯碱化工产品,发展有机氟新材料,促进煤化工、氯碱化工与异氰酸酯一体化发展。(二)生物医药领域。实施现代医药创新发展工程,以企业为主导,着力提升现代医药研制能力,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动物疫苗和现代中药,加

33、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品种的产业化进程,促进生物医药产品的规模化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链。依托优势企业和研发平台,开发基因工程药物、工程抗体类药物、核酸类药物、小分子肽类药物、预防和治疗型新型疫苗以及基因治疗药物等。积极推进生物药物和小分子药物的研究开发,加快人用预防性疫苗及治疗性疫苗生产。加快特色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新型药用辅料等的研制。生物医学工程产业链。研究开发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卫生应急装备和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等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积极开发新型诊断试剂盒、快速检测试剂盒、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发展数字医疗系统和家庭监护等相关产品。加快重离子束治疗肿瘤大型装置的研制及产业化

34、。积极研发生物医学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引进国际先进的自装配、微加工技术和制备工艺,研发生物医用材料新产品。动物疫苗产业链。大力发展预防、诊断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等威胁动物的重大传染传统疫苗与诊断试剂,加快实现疫苗生产的产业化发展。积极推进DNA(脱氧核糖核酸)技术、基因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重点发展新型疫苗,提高疫苗的预防诊断效果和安全性。推广利用活载体DNA载体、植物载体等载体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的稳定性。扩大动物疫苗产业的产业规模,实现疫苗的低成本、大批量生产,形成动物疫苗产业良性发展的局面。中药材种植及加工产业链。加强当归、黄芪、党参等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及品种繁育

35、、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发展中药加工和生产体系,提升和完善中药材加工和提取工艺,增加中药材产业链不同阶段产品品种。对重点中成药进行剂型、给药途径改变和提纯制剂等二次开发,创新中药研发,延长中药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做大做强中药产业。(三)现代农业领域。充分挖掘生物农业技术领域的发展潜力,重点开展马铃薯、油菜、玉米和啤酒花等特色农作物品种选育和畜牧与水产品育种扩繁技术研究,加快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饲料添加剂等农用生物制品的研制开发,提升特色农牧产品品质,推进农牧产品优良品种产业化进程。马铃薯育种及加工产业链。重点开发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快繁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推动新品种向高

36、产、高抗、专用方向发展。在加强微型薯快繁育种基地、一级种薯繁育基地以及马铃薯种植基地建设基础上,不断推进以马铃薯淀粉、全粉、变性淀粉和速冻薯条等产品为代表的马铃薯综合深加工。加强冷藏以及物流体系建设,拓展完善销售渠道和网络,建成集种薯、原料薯生产和马铃薯加工、市场销售等为一体的马铃薯产业链。油菜育种及加工产业链。以油菜良种培育和菜籽加工为基础,拓展油菜下游产业,挖掘油菜的蛋白生产、工业原料生产、美化、菜饲肥兼用的功能。以高产、早熟、高油分、矮杆、抗病、抗倒、抗裂角等性状为育种目标,结合品种配套技术体系的研究,加强品种推广示范,做大做强油菜优良品种。加强高级食用油生产,积极推动低硫低甙油菜饼粕的

37、综合利用,推动浓缩蛋白、植物酸钠、单宁等油粕精细化产品的研究开发。动物育种与扩繁产业链。重点推进先进分子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良种奶牛、专用肉牛肉羊等具有优势的动物良种繁育产业化发展。促进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的应用,加快遗传改良速度,缩短育种进程,实现动物良种的快速扩繁。扩大动物良种的养殖规模,推动具有区域优势的动物产品的产业化开发,显著提高我省畜牧业整体效益。(四)电子信息领域。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特色软件业为重点,积极开发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电子专业设备、光电子材料和器件、军民用电子装备及器件等产品,开发特色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不断提高电子信息业发展水平。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链。

38、加快发展电子专用铜带、多层敷铜板、印制线路板和集成电路引线,大力推动半导体芯片设计和制造、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的研发和制造、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封装测试,积极推进“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的一体化发展。大力推动半导体照明、电子专业设备、通用自动化控制设备、专用通信电缆、电真空器件、直流转直流电源、军民用电子装备及器件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发挥军工电子技术优势,研制开发民用雷达等民用电子产品和特种电子产品。特色软件及服务产业链。以兰州、天水、敦煌等软件产业园建设为重点,积极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软件企业,推进软件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加强对软件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加快工业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应

39、用。重点开发面向能源、通信、交通、制造、生态、金融、煤炭、冶金、电力和石化等领域的特色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广国产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企业资源计划软件和相关的数据库,提升优势软件企业的咨询和服务能力,带动应用软件产业的发展。(五)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根据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以大型装备、新能源装备和核电装备制造为主,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设备成套能力,在重点优势产品的成套设备研制、系列性高技术装备产品的研发和扩大装备制造工业规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型装备制造产业链。大力发展大型石油钻采和炼化设备、大型加氢反应器等大型高技术装备。加速大型

40、工程机械、大型板式高效换热器、大型特种电机等产品的更新换代。重点研发生产高速精密复合和重型数控机床、数控特种加工机床、制管成套设备、大型数控成型冲压设备、重型锻压设备和大型智能化实验机等装备,提高重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开发变频变浆控制、驱动设计制造、数字化风力发电调度控制技术和并网控制系统等关键控制系统,加快兆瓦级风机、叶片的研制和产业化。提高发电机、塔筒、大功率风电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提升利用太阳能选择性吸收真空镀膜技术水平,推动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大型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薄膜电池等的研发和生产,形成风能发电、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及风电设备制造业和太阳能

41、光伏光热发电设备、薄膜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装备产业链。核电装备制造产业链。提高核电站炭素堆内构件、高压开关柜、高等级输电电缆、超高强高韧性铝合金管材等核电装备关键配件和材料的研发及制造能力。重点发展核岛内蒸汽发生器、稳压器、安注箱、板式换热器等高等级压力容器及核电站用泵、阀门、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等核电装备产品。加强核电站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平稳推进大型商用核乏燃料后处理项目。加强核电技术装备研发体系建设,通过技术研发或引进,大力发展核电装备配套相关产品,不断提高核电装备的技术水平。(六)节能环保领域。大力开发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与新产品,着力推行清洁生产

42、和低碳技术,积极鼓励节能型生产工艺、高效用能设备、节能降耗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节能环保高技术企业。新型节能环保产业链。积极研发低温低压余热发电、焦炉煤气提氢、大中型硫酸生产低温位热能回收、低温余热转换器等技术,发展高效燃烧器、换热器、蓄能器、干法炼焦等产品,促进水源地源空气源热泵、太阳能和建筑一体化等技术装备的应用。积极开发高效节能的办公、商用、照明、新能源汽车产品,积极推广低热值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展装置、冶炼烟气余热回收余热发电装置、玻璃熔窑余热发电装置等节能环保设备的应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重点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推进大宗

43、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大力推动有色金属冶炼废渣、废旧电子电器及废旧塑料等再生资源的无害化处理,推动发酵饲料、沼气等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的开发。推广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产品、再生资源制品、再制造产品、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产品的生产与应用。规范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拓展循环经济发展服务平台等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产业,实现从资源粗放利用向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的转变。(七)高技术服务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整合现有资源,重点培育和发展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技术创新服务等高技术服务行业,不断提高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水平。信息技术服务。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培育壮大基于“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下一代

44、互联网等的新型增值信息服务,积极探索新技术条件下的服务模式创新。开展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医护等物联网的应用示范。提升优势软件企业的咨询和服务能力,促进软件服务业发展。加强数字动漫、网络出版等领域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平台建设,引导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发设计服务。鼓励骨干优势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专业设计服务企业。在特色产业聚集地区,依托产业基地建设一批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扶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高水平研发和设计企业,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品研发设计能力。技术创新服务。积极支持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企业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完善信息共享、成果展

45、示、产权交易等平台,构建多领域、网络化的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鼓励全社会开发利用各类知识产权信息资源,提高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大力扶持技术中介机构,重点加强技术转移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的建设,积极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六、保障措施(一)完善政策保障体系。贯彻落实国家鼓励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体系。通过财政投入、财政贴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多种方式,加大对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各方资源投入高技术产业建设。针对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制定产业发展路线图,引导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加强对特色领域中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

46、扶持,鼓励高技术企业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战略重组。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行专人、专门协调,营造绿色通道。(二)加强投融资保障。建立高技术产业创业引导基金,加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实施力度,培育2-3只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积极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支持银行利用信贷、结算、利率等经济杠杆作用,促进高技术企业的发展。积极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高技术产业化、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高技术产品出口等项目提供信贷支持。支持有条件的高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境外的上市融资,加快中小高技术企业上市进程。(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

47、善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高水平专业人才。建立跨区域的人才交流合作服务平台,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针,充分发挥本地人才优势,切实落实好相关人才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鼓励企业与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服务,支持企业科技人员到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修和培训,支持企业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切实落实创新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完善创新人才奖励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充分保障高技术人才对创新性成果的所有权。(四)加强产业规划指导。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开展高技术产业统计监测分析,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加强对高技术产业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管理,对纳入规划的项目优先组织实施。指导各市州从当地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发展高技术产业,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进一步研究和制定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对高技术产业规划的宣传,广泛调动广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群策群力,确保规划顺利实施。24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