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我为什么而活着》导学案
【字词梳理】
1.正音
遏制 ( ) 飓风 ( ) 俯瞰 ( ) 濒临 ( )
答案:è,jù,kàn,bīn
2.辨音
秘鲁 ( ) 折磨 ( )
神秘 ( ) 折腾 ( )
折本 ( )
答案: bì,mì;zhé,zhē,shé
3.辨形
悯(lián) 临(bīn)
水(līn) 繁(pín)
高屋建 (línɡ)
答案:怜,拎,瓴;濒,频
●【词语积累】
1.词语释义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临近。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俯瞰:俯视。
飓风: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
孤寂:孤独寂寞。
2.词义辨析
因此 因而
二者都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连接原因和结果。“因此”不只表示结果,还表示原因,意为“因为这个,所以……”,作用是复指上文,承上启下,除了用于后一分句的开头,还可以用于后一分句的主语之后,如:“月亮每个月绕地球一周,因此每月有一次朔和一次望。”“因而”不只表示结果,还表示推论,作用是连接上文,承上启下。它不连接句子,即不用于句子后,如:“暗藏的敌人比公开的敌人更难识破,因而也更危险。”
天经地义 理所当然
二者都有“理当如此”的意思。区别是:“天经地义”有两个相关意思,一指非常正确的道理,一是按照道理当如此;“理所当然”只与“天经地义”的第二个意义相近。“天经地义”的用法相当于名词,一般都用来作“事”、“事理”、“道理”的定语,有时构成“的”字结构;“理所当然”用法相当于形容词,形容事理非常正确,它的适用面比“天经地义”广。如:“给国家纳税是工商界天经地义的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是理所当然的。”
神采奕奕 神采飞扬
二者都有“精神饱满,容光焕发”的意思,有时可以互相替换。区别是:“神采奕奕”含有“神情庄重、安详”的意思,只适用于人,不适用于其他动物;“神采飞扬”含有“神情振奋、昂扬”的意思,有时意义偏重在愉快、兴奋上,相当于“眉飞色舞”。如:“望着他老人家那神采奕奕的脸。”“他神采飞扬地讲述着立功的经过。”
遏止 遏制
两者都是动词,都有“用力阻止”的意思。
“遏止”侧重于“止”,使停止不前进,对象常是来势凶猛的、突然的大事情,如战争、暴动、潮流、进攻等。例如:“改革开放如滚滚的长江,无法遏止。”“遏制”侧重于“制”,控制住,不使发作或不使随便活动,对象常是自己的某种情绪,有时是敌人或某种力量。例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资料园地】
1.走近作者
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大。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写作背景
罗素是现当代思想文化巨人,他在将近一百年的生命里,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和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几乎各个领域,都有极大建树。一生写过70多部专著,真可谓著作等身,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素同时也是个文学家,尤其到了他的晚年,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即是他写的一篇思想随笔。
【技巧借鉴】
(1)感情真挚、充满理性的语言。
感情真挚,充满理性的力量是本文语言上最大的特点。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文章饱含巨大的激情,字里行间透露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他对人类的关爱之情,尤其令人感动。读这样的文章,能让人感到自己在一个巨人的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它当然也可以激发你追求知识、追求崇高的理想和激情。
(2)结构缜密,开合自如。
本篇文章运用总——分——总的表达方式,开篇提出文章的中心论题:为渴望的爱情而活,为对知识的追求而活,为对苦难的人类的同情而活。接下来的三段紧紧围绕这三层含义条分缕析地予以说明、论述,使全篇文章章法和谐有度。
(3)围绕中心,表达严密。
本篇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首段点出全篇的中心,中间几段在每一段的开头处说明要点,段尾再加以重申,使全段意思集中而不偏离主题,最后一段收束全篇,重申自己的人生信仰与追求。
【图解文本】
●合作探究
1.罗素在文中提出三种人生激情,如果我们将它分出层次,会怎样划分?说出理由。
探究 罗素自己说:“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是把我带回尘世。”可见从不同的指引方向上,作者自己将三种激情分为了两个层次: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的爱情和知识以及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的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区分,如爱情是就人的个体自我而言,知识是就自然与社会而言,而同情是就整个人类或宇宙而言,因而三种激情各为一层,境界逐层提高。
2.罗素在文中说“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第二段也有“世界的边缘”“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等词语。这是否表明作者对生活持一种悲观的态度?为什么?
探究 “苦海”、“绝望”、“死寂”、“深渊”等词语并不能表明作者对生活持悲观的态度,一方面很容易在文中找到“狂喜”、“美好”等相反的词语,另一方面这些地方只是表明三种纯洁而强烈的激情在给他带来了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和痛苦。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当追求过程中遇到挫折,或面对更深的生命奥秘时,人的确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甚至绝望。
3.罗素对现实世界(“尘世”)的态度是怎样的?
探究 作者认为现实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苦难。作者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减轻人间的悲苦,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无能为力,这又会使得他内心更加痛苦,而且作者自己也是苦难的承受者。不管怎样,终其一生,作者对人类悲苦的关切始终没有改变。
4.《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探究 本文开篇提出全文的中心:“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人生。”开篇点题,统摄全篇,这种方法,使中心显得十分突出。中间三段条分缕析,在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先说明要点,段尾再加以重申,使各段意思集中而不偏离中心。最后一段,收束全篇,重申自己的人生信仰与追求。全文分三部分,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段落的中心意思,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非常清楚,鲜明易懂,从而使中心更加突出,使读者倍加感受到其间所蕴含的深沉而激越的感情。
5.《我为什么而活着》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探究 本文是罗素的思想随笔。“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样一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既重大又往往被人忽视。人为什么活着?实际上这是人类始终关心的一个哲学命题,是人类对自身永恒的追问。罗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用文学笔法,对这个永恒的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通俗而生动地亮出了自己的思想——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人类的苦难。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和伟大人格。
6.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人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有生必有死,生死问题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给出答案的问题。对于“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思路提示一 我为自己而活。虽然人们常说:没有我地球照样转,但我想:要因为我在,地球转得更精彩。
思路提示二 我为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而活。如果我死了,爱我的人会伤心;如果我死了,就不能爱我所爱的人。
思路提示三 我是为音乐而活着,为超越周杰伦而活着。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忙碌中失去了活力,我要用音乐去打动他们,带给人们一点美好的东西。
思路提示四 我为父母而活着。因为我明白了父母对子女的那种爱。所以,我活着,一半为自己,一半为父母。
●文苑小憩
霞光灿烂,赏读经典书卷——感悟
【含英咀华】
上帝创造了三个人。
第一个人来到人间,表现出不平常的奉献感和拯救感。他做出了许多贡献,并从无所求。慢慢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善行被人们传颂,他的名字被人们敬仰。他离开人间时,所有人都依依不舍。若干年后,人们还深深地怀念着他。
第二个人来到人间,表现出不平常的占有欲和破坏欲。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择手段,甚至无恶不作。后来,他因作恶太多而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正义之剑把他驱逐人间的时候,他得到的是鄙视和啐骂。若干年后,人们还深深地痛恨着他。
第三个人来到人间,没有任何不平常的表现。他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过着忙碌而充实的生活。若干年后,没有人记得他的生存。
上帝为第一个人打了100分,为第二个人打了0分,为第三个人打了50分。
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
●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0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艾伯特·史怀哲
●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阿拉法特
●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你的存在而更加美好。——茨巴尔
●人生重要的在于确立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歌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罗素的经典名言
青年时期是豁达的时期,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豁达的性格。
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
我的人生正是: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
即使真相并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诚实,因为掩盖真相往往要费更大力气。
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看法。
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凡事不要抱绝对肯定的态度。
【美文欣赏】
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
吴志朋
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合。日历一页一页地翻,年龄无声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永远湮没在黑暗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
“20万天。”
几乎每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台灯。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两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 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人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忙。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与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
于是,我想到一个人,半个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负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黑暗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苏东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梁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一个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那个人,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一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
他“站在太阳痛苦的光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嘀嗒嘀嗒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我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
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灯光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决判》,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 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惟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我们怀着美感想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青春必须苦难重重。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我不希望在20多年的岁月里永远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有人背它只是为了别人可以不背它。
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
(选自《心灵后花园》,有改动)
赏析:这是一篇使人警醒的文章。
作者对人生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由当前人们普遍的生存状态切入,点明人生要有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要使得自己的“灵魂”“饱满”,而不要畏惧生活所给予的苦难,让青春绚烂多姿而没有遗憾。文章反复提到“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让人具有一种紧迫感。
本文不说教,也无指责,却让人读后无法轻松,心中感到沉甸甸的。是啊,生命只有两万多天,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该留下点什么?
●课堂巩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飓(jù)风 俯瞰(kàn)
巷(hànɡ)道 哗(huā)众取宠
B.濒(bīn)临 霎(shà)时
拎(līn)包 汩(ɡǔ)汩滔滔
C.震颤(chàn) 提挈(xié)
狎(xiá)昵 受人辖(xiá)制
D.呼号(háo) 揶揄(yú)
思量(liànɡ) 数茎(jīnɡ)华发
答案:B。A哗huá,C挈qiè,D量liɑnɡ。
2.(2011·德州一中模块检测)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 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②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时,曾提醒官员,“对待人民赋予的 应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③科学传播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谁这样想,谁就会 科学,最终将危害科学。
A.遏制 权利 曲解 B.遏制 权力 误解
C.遏止 权力 曲解 D.遏止 权利 误解
答案:B。“遏止”是用力阻止的意思,并不表示阻止是否有效及效果的大小;“遏制”是强迫使停止的意思,制止并产生效果。 “权力”指的是政治上强制力和职责所赋予的支配、指挥力;“权利”指的是公民依法可行使的职权和享有的利益。“权力”的拥有者多是国家机关或代表国家机关的负责人;“权利”的拥有者多是公民个体。 “误解”是指理解得不正确;“曲解”是指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八岁的小东艳撑起一个家”的故事让众多网友泪流满面,当得知她为照顾妈妈而拒被收养时,大家的情绪更是如日中天,纷纷捐款捐物。
B.时间过得真快,好像昨天刚刚进入高中,可转眼间,离毕业的日子已经是屈指可数,心里不免有些惆怅。
C.达赖喇嘛无视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事实,执意鼓吹“藏独”,这和中国人民的愿望南辕北辙。
D.惨绝人寰的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不是凭几个人的胡言乱语就能掩盖的,历史事实是不容篡改的。
答案:B。A“如日中天”是比喻事物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C“南辕北辙”是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应该用“背道而驰”。D“惨绝人寰”是形容悲惨到了极点,多用于描写景象或悲痛,应用“惨无人道”。
4.下列句子语意表达明确或正确的是 ( )
A.社会生活的和谐,必须有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作保证。
B.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只是“授人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鱼”。
C.企业的第一线既指生产,又指营销,在某种程度上它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更重要。
D.亚洲的朋友担心,日本淡忘历史会成为社会的风潮,导致自己陷入孤立而不能自拔。
答案:A。B意思表达反了,不合逻辑;C“它”指代不明;D“自己”是指“亚洲的朋友”还是指“日本”,指代不明,且“陷入”后应带宾语“的境地”。
5.依次填入下列文字中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假如一个人做了一件(甲) ,或者是一件(乙) ,或者是别人也做过但没有做得那么完善的事,那么他就可以比仅仅追随别人做了一件更难或更好的事的人得到更多的荣誉。
(2)真正的友谊,是需要保持一定距离的。有距离,才会有尊重,(丙) 。
①经人尝试过而被放弃的事
②别人没有尝试过的事
③友谊要天长地久,则需要这种尊重
④有尊重,友谊才会天长地久
A.甲①乙②丙④ B.甲①乙②丙③
C.甲②乙①丙③ D.甲②乙①丙④
答案:D。(1)句的考查点在于逻辑顺序,由题干中“别人也做过但没有做得那么完善”可知甲处应为②乙处应为①。(2)句的特点在于句式都是以前句的结果为后句的条件,况且“尊重”的后面是逗号,所以丙处应为④,如果“尊重”的后面是句号,则应选③。
●课后强化作业
课内挖潜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来说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1.“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答案:强调了孤寂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压抑感,进而从反面突出了爱情具有可以使人摆脱孤寂的作用。
提示: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作者对孤寂的描述来理解,“孤寂”是“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由此可见爱情的作用。
2.“这就是我所寻求的”中的“这”指什么?
答:
答案: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提示:理解代词的指代意义,可从上文的内容寻找。
3.作者为什么说“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答:
答案: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作者心中回荡,贫弱的形象在作者心中萦绕,作者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去减轻这些痛苦,但感到无能为力,所以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提示: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富有同情心,他同情苦难中的人们,但面对这些痛苦,他也无能为力,因此感到很痛苦。
4.在文中,作者在阐述为爱情而活和为知识而活时有何不同?各有何作用?
答:
答案:作者在阐述为爱情而活时,在内容上主要说了爱情的作用,表现了爱情是值得寻求的美好的东西。在阐述为知识而活时,主要内容则说了具体的知识内容,心灵,星星,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全面地概括了人、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
●课外拓展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8题。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对于黄澄澄的稻谷而言,稻草总是容易被人忽略,现在,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履,扔之不足惜!
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稻子的生长期长,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10月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的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槌,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成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而且,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它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
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常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木板生硬少弹性,无法防寒保暖,乡人便用稻草铺垫。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温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像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
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常感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选自2008年2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5.从文中看,作者对于稻草有哪些刻骨铭心的温软回忆?请分条概括。
答:
答案:①稻草是古朴村庄丰收的色彩;②稻草是鸟雀柔软、温暖的巢;③稻草是孩子们的乐园;④稻草是耕牛的粮食;⑤稻草日常用途广泛;⑥稻草能防寒保暖。
6.文章写故乡“温软的稻草”,而第三段文字却主要写了稻子的丰姿和农人收割稻子的热闹场景,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①内容上,描写故乡的美丽画面,以收割情景表现乡村生活的热闹、丰富和诗意。②结构上,为后文续写稻草的种种温软作映衬铺垫。
7.根椐文中内容,从表现手法及效果赏析下面两句话。
(1)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
答:
(2)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
答:
答案:(1)用生动的比喻,从色彩、动态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故乡的风景美和农忙时节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2)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温馨、宁静、平和。
8.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的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表现了怎样的“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
答:
答案:文章选取稻草、草帽、锄镐等大量、具体典型的农村生活物品,描绘了充满着土地与阳光气息,有着劳动的喧闹、丰收的色彩、孩子们的笑声和农人平和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简单、朴素和农人的自然朴实。
9.人生的境界因人而异。请仿照例句,另选一个词概括你所追求的境界,并加以说明。
示例:平淡,是一种境界。高山无语,深潭无波。不是平庸之平,也非乏味之淡,而是内心的平和,是物我两忘的淡泊。
答:
答案:示例:①宽容,是一种境界。海纳百川,胸怀寰宇。不是宽泛之宽,也非放任之容,而是心地的宽广,是兼收并蓄的包容。②宁静,是一种境界。波澜不兴,宠辱不惊。不是苟安之宁,也非沉寂之静,而是处事的宁帖,是明志致远的宁静。③崇高,是一种境界。天高云淡,高山仰止。不是膜拜之崇,也非常傲之高,而是人格的崇高,是胸无尘滓的高洁。
10.(2011·四川卷)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捐献的肝脏在天津成功移植给了一位患者。请你以这位患者的名义给史铁生写一段感激的话。
要求:①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②不写称呼语;③不超过100字。
答:
答案:(示例)我没想到,濒临死亡的我又从死神手中挣脱,感谢你,拯救了我。生前,你用文字留给我们太多的精神财富;离世时,你又无私地将肝脏捐出,让我获得生的机会。铭记着你的这份付出,感恩着你的这种精神,我将会积极地生活,继续去体现生命的价值。
11.有人说:“只要你肯用另一种眼光,从某种角度去欣赏,它将会是一幅最原始而且优美的图画呢。”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在所提供的自然物中,选择一种,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看法。
示例:气球
第一种眼光:你的信念,是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换一种眼光:吹得越大,越接近毁灭的边缘。
备选的事物风筝、仙人掌、竹子、筷子
第一种眼光: 换一种眼光:
答案:示例:风筝:你的志向在蓝天//飞得再高命运仍然掌握在别人手中。
仙人掌:只有你才能在沙漠中绽放青春的风采//浑身是刺,别人怎么与你相处?
竹子:永远虚心向上//外表再美也不能掩饰胸无点墨的空虚。
筷子:吃尽了人间的千辛万苦//一辈子挑挑拣拣,到头来还是被别人掌握。
12.(2011·新课标全国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
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
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
答案:(示例)平凡是山石,孕育着宝藏,只要你肯锤炼;平凡是大地,孕育着生机,只要你肯创造;平凡是种子,孕育着生命,只要你肯播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