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4—2015学年度高二第二次月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未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花 裂 膜
B.透 细 酝
C.押 别 堵
D. 防 那 忖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冥顽不化 不骄不燥 惨无人道
B.滥竽充数 和盘托出 语无论次
C.青山绿水 实事求是 奋笔疾书
D.幅员辽阔 闻名遐迩 谈笑风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听爸爸说,那个陶器是祖上 下来的,至今已经两百多年了。
②广告是一种宣传方式,商业广告的目的是 。
③城市的大酒店越来越多,一流厨师供不应求;为了争抢大厨师,不少酒店打起挖对方 的主意。
A.留传 营利 墙脚 B.流传 营利 墙角
C.留传 盈利 墙角 D.流传 盈利 墙脚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上有掌握规律的人,却不可能有事无巨细都未卜先知的人。
B.才能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实践的多少决定的。
C.他的话方音很重,何况又说得快,我几乎没有听懂。
D.在唐诗中,究竟是喜欢杜甫,或者李白,我还真说不出来。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场春雨一下就是断断续续的十几天,刚播下去的秧苗全都变黄了。
B.所谓调配色彩主要指斟酌所用词语的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要注意词语在语体上有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在感情上有褒和贬的不同。
C.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D.罪犯对少女以最毒辣的手段进行最残酷的迫害。
6.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B.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千秋岁·?咏夏景》?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C.闲聊之中,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还要回到这曾让她伤心流泪的地方?她摇摇头,无奈地笑了。
D.“还楞着干嘛?”妈妈大声地训斥我:“还不快去把房间收拾收拾,等会儿老师来了,看你怎么办……”
7.下列各项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他的性格很像他母亲
B、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C、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D、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
8.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离骚》——屈原 ——战国
B.《论语》——孔子——春秋
C.《边城》——沈从文 ——现代
D.《窦娥冤》——关汉卿——元代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0题。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使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选自《晏子使楚》)
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晏子不入 入:进去
B.见楚王 见:看见
C.齐无人耶 耶:吗
D.故宜使楚矣 故:所以
10.下列加点的“使”与“使大门入”中的“使”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晏子使楚。 B.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C.然则何为使子 D.其贤者使使贤主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0分)
11.把文言文中带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翻译:
12.请将下面的话换成以“图纸”为主语的句子。(可增删个别词语)
他看遍了所有的图纸,却没有一个中意的。(4分)
13.不改变句子的原意,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改写下列句子。(4分)
溪水向前流去。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14-15题。(6分)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4.颔联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景象?(3分)
15.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12分)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啊。”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杂草。”
哲学家说:“对,现在旷野里是长满杂草,但是我想知道应该如何铲除这些杂草。”
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行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啊。”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我想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吧,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铲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到此地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
16. 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4分)
17.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他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8..选出下面对文章写作手法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4分)
A.文章以小见大。 B.全文采用象征手法。
C.这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
D.文章采用先事后理,先铺垫,最后揭示文章主旨的手法。
三、作文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19.以“水果”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500字。(30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