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描述稀动物的生存现状。
(3)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和实例资料,学会归纳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对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增强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教学难点】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法制管理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到目前为止,地球上的生物已经有许多种类灭绝了,如原牛在1627年灭绝,旅鸽在1900年灭绝。统计数据表明,地球上每年约有1万~2万个物种灭绝,这从一个侧面给予了我们警示。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和重大研究课题。
那么,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哪些威胁呢?这些威胁来自哪里?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这节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起来保护人类共享的资源。
二、新课学习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生物的灭绝是进化中的自然过程,每个物种都有其寿命。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万~1000万年。但是,目前人类的活动大大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视频:《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展示17~20 世纪全球鸟类和哺乳类物种灭绝的数量图,归纳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1.滥砍乱伐使森林面积减少;
2.酸雨导致树木死亡;
3.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
4.偷猎使很多物种濒临灭绝;
5.城市化造成动植物栖息地破坏;
6.外来物种严重影响本土生物的生长。
观察思考:
1.森林大面积减少对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影响?(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2.造成一些动植物物种濒危或灭绝的因素有哪些?(人为的肆意捕杀和栖息地丧失)
3.除上述因素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会威胁到生物多样性?(外来生物的入侵)
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人口剧增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都会破坏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甚至丧失。
乱采滥伐和乱捕滥杀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很大威胁。生活在我国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以及生活在美洲热带地区的金刚鹦鹉等,都是由于人类的肆意捕杀或捕捉而濒临灭绝的。
另外,外来生物的入侵往往会威胁当地原有生物的生存。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关链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全面详细地论述了中国濒危动物的濒危状况、致危因素、保护措施等,旨在使政府部门、科学界和公众较为清楚地了解中国动物物种的现状,提高公众对中国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并针对现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为中国物种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该公约从1993年开始实施,每年的5月22日被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分析讨论: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资料一:朱鹮
资料二:扬子鳄
[详阅教材P89]
1.造成朱鹮和扬子鳄濒危的原因有哪些?为拯救朱鹮和扬子鳄,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人类过度捕杀、化肥与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环境恶化等原因,朱鹮数量急剧下降。
人们猎捕的对象,加之近年来长江流域的低海拔湿地几乎完全丧失,致使扬子鳄的数量急剧减少。
措施:建立了陕西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和救护饲养中心,并于1986 年在北京动物园建立了朱鹮养殖中心。我国政府加强了对扬子鳄的法定保护和人工圈养。
2.对栖息地已不复存在的濒危野生生物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才能使该物种得以生存和繁衍?(建立养殖中心和繁育站)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
就地保护是指在野生动植物原来的栖息地对野生生物实施有效保护的策略。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其主要形式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限制或禁止捕杀和采集,控制人类的其他干扰活动。
视频:《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能完整地保持野生生物栖息地的本来面目,是动植物及微生物种类的“天然储存库”;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还是“活的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图片展示重点自然保护区
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人们还把某些极度濒危、具有观赏价值的生物种类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实行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相关链接:我国的自然保护区
自1956 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已建成许多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和珍稀动植物类型保护区,现已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结构平衡、覆盖全国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已建成自然保护区2 640处(不含港、澳、台地区),总面积为149万平方千米,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93%。
我国是最先加入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中国自然保护纲要》明确规定:“对于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除特殊需要经过批准,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这些法律和法规的实施,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保障作用。
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既可为人类造福,又能保持生物生存环境的稳定,从而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三、课堂练习
1.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办法是( C )
A.引入其他物种 B.迁地保护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建立动植物园
3.如果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都从地球上消失了,那么这个物种就已经( A )
A.灭绝 B.濒危 C.再生 D.受到威胁
3.下列我国特产的珍稀动物中,属于水生哺乳动物而且正处于灭绝边缘的是( D )
A.大熊猫 B.扬子鳄 C.大蟒 D.白鳍豚
4.下列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中,恰当的是( D )
A.物种灭绝后,还可以再生
B.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对人类自身不会产生威胁
C.引入世界各地不同的生物,以增加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D.与人类没有直接利益及关系的生物,也应该保留下来
四、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其中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措施。
【板书设计】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1.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
2.乱采滥伐和乱捕滥杀
3.外来生物的入侵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
3.法律保护
【作业布置】
1.P91巩固提高。
2.P92课外实践: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3.P93视野拓展:美国白蛾及其防治。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课上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等形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等他们进入社会时,才能够对某些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采取适当的行动,达到教育和引导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