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儿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小儿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疾病简介及分类 发病原因病理临床表现鉴别诊断疾病的治疗并发症目录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因各种感染因素造成的骨髓炎症。以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骨髓炎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为主。定义1、血源性:化脓性细菌通过循环在局部骨质发生病变,即为血源性骨髓炎。感染病灶常为扁桃腺炎、中耳炎、疖、痈等。2、外伤性:系直接感染,由火气伤或其它外伤引起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未经及时彻底清创而发生感染,即为外伤性骨髓炎。骨与关节手主时,无菌操作不严,也可引起化脓性感染。3、骨骼附近软组织感染扩散:如脓性指头炎,若不及时治疗,可以引起指骨骨
2、髓炎。感染途径:病理特点病理特点l骨质破坏、坏死和新骨形成同时并存。l早期以破坏、坏死为主,后期以新骨形成为主,可出现三种转归,即炎症吸收,形成局限性脓肿和弥漫性骨髓炎。发病病因发病病因1、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乙型链球菌占第二位。2、一般致病菌由位于皮肤或粘膜处的感染灶,在原发灶处理不当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进入血循环。而菌拴受阻于长骨干骺端的毛细血管,在此沉积,引起感染。3、局部外伤可能是诱因。4、小儿特点:儿童集体抵抗力减弱,易在营养状况较差,久病初愈,过度疲劳,或急性病后发生此病。l年龄及部位:儿童多见,以四肢长管状骨干骺端,即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最多见。l发病前往往有外伤病
3、史,但很少发现原发感染灶。l起病急骤。l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寒战,高热至39C以上,有明显的毒血症症状。l1.早期:患区剧痛,局部皮温增高,有局限性压痛,肿胀并不明显,致患儿不敢活动患肢。l2.后期:局部水肿,压痛更为明显说明此处已形成骨膜下脓肿。往后疼痛减轻,为脓肿穿破后成为软组织深部脓肿,但局部红、肿、热、压痛则更加明显。各关节可有反应性积液。如向髓腔播散,则症状更严重,整个骨干都有骨破坏后,可发生病理性骨折。l3.急性骨髓炎的自然病程可维持34周。脓肿后形成窦道,疼痛缓解,患儿体温逐渐下降,病变转入慢性阶段。l4.起病12周后可并发病理性骨折局部症状:临床检查临床检查l1、白细胞计数增高,
4、在1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可占90%以上。l2、血培养结果及药敏实验。l3、局部脓肿分层穿刺。l4、Xray检查:长管骨增粗,密度不均,以增生为主,周围有新的包壳,其内有死骨死腔。早期改变不明显,2周后可见骨质疏松,骨小梁开始紊乱,34周有骨膜反应。l5、CT检查以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l6、核素骨显像发病后48小时有阳性结果诊断诊断l起病急剧,有全身中毒症状。l局部持续性剧烈疼痛,患儿不爱活动。l靠近关节的干骺端有明显深压痛。l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等急性炎症表现。l早期局部穿刺,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鉴别诊断鉴别诊断l1、蜂窝织炎和深部脓肿l2、风湿病与化脓性关节炎l3、骨肉瘤和尤文
5、肉瘤治疗治疗:目的在于尽早控制炎症,防止死 骨形成。l1、及时应用大剂量抗生素23天l2、手术治疗:切开引流 注意事项:1、探查脓腔,避免盲目钻孔造成感染扩散;2、钻孔不能吸尽脓液的用开窗;3、避免周围组织损伤;4、术后应用抗生素;5、抬高患肢,引流管可灌注冲洗。l3、全身辅助治疗l4、局部辅助治疗并发症并发症一、全身并发症 1、贫血,低蛋白血症 2、全身性淀粉样变 二、局部并发症 1、病理骨折 2、骨不连 3、膝内翻或膝外翻预后预后l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在无抗生素的情况下,死亡率很高。在有抗生素后死亡率下降为2%3%,但治疗效果仍然并不理想,疗程长,常按月计算,严重影响健康。对1岁以下的婴儿的骨髓炎,由于全身症状不明显,因此不能早期诊断,一旦发现,骨骺已遭严重破坏,引起肢体发育障碍,造成终身残废,若能及早诊断,及时进行有效的抗生素局部和全身治疗,可获得痊愈。Cunha指出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治愈率达到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