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机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44039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机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机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机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2 期2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战理抢研究内蒙古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机制王建王琳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不断增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各民族干部群众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一致的共同理解和认同,并外化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行为的过程。现在学术界把“机制”一词从表示生物有机体各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调节的方式扩大为事物内在的运行方式,指的是系统内部各构成要

2、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式。本文探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机制是指在凝聚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一、完善利益整合机制以破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的利益固化“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 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已出丑。”利益,作为与主体生存和发展最直接、最紧密的社会存在,是思想意识形成的基础。思想意识是利益的反映和表达,利益决定着思想意识的性质、内容及其发展变化。从一定程度上讲,利益整合机制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机制。唯物主义认为,民族的形成有其客观基础,是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定历史发

3、展阶段的产物,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中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基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由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有机构成的命运共同体”1 9 4 9年的共同纲领和1 9 5 4 年的宪法都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任何民族歧视、压迫和分裂团结的行为,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因此,“历史发展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如果过分强调一体 而

4、忽视各民族客观存在的历史和现实,中华民族就会失去源头、活力;过于强调多元而忽视各民族的内在联系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我们国家和人民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因此,使得各民族人民意识到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命运共同体,团结一致的民族是所向披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凝聚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发点决不能仅仅是某个民族的特殊利益,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于各民族群众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目前各民族在经济发展、民生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容易262023年第2 期统战理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使少数民族人民心

5、里产生落差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因此,要想切实调动我国各族人民共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必须采取切实举措破解这些问题。破解价值观的差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各民族由于利益关系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也因此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立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是面临具体问题时,各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价值观冲突的根源和基础是利益冲突,因此要凝聚和形成中

6、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就需要正确处理好各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它们之间相互对立和冲突,如果只顾及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经济效益就会忽视甚至损害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两者之间又可以相互转化,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促进国家利益、长远利益、社会效益的实现和发展。因此,要统筹区域发展,正确处理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边疆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要统筹城乡发展、产业发展,正确处理好民族地区发展和各民族群众之间利益关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7、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调整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集中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缩小贫富差距,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都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理应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要使各族人民在共建、共享、共富过程中平等发展、互相团结、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的经济命运共同体意识。二、完善教育引导机制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的思想根基教育是引导各民族群众对各

8、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关系形成正确认识的基本路径,教育引导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作。新时代要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和文化宣传凝聚共识,铸牢各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的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地区的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消除相对贫困的道路很长,各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思潮仍然呈现出复杂多样多变的发展态势。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新的传播渠道的拓展,美西方敌对势力仍然会宣传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文化观和国家观,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使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

9、体认同受到冲击和挑战。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就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习近平指出:“当前,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政权安全面临的现实危险。”因此,当代中国,迫切需要充分利用一切思想文化阵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要充分重视国民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基础性作用和主渠道作用。国民教育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旨在提高各民族群众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和道德情

10、操,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因此,通过国民教育,可以对各民族群众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使其在理性上认知、情感上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而为全社会范围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2023年第2 期2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战理抢研究内蒙古达成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在国民教育的理念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要以正面宣传为主,积极传播正能量,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鞭策人的作用,激发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在国民教育的内容上,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11、意识为主线,开展“四个共同”“五个认同”的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更好地提升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最大范围内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民族群众提供精神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整合各民族群众意识,激发各民族群众的主体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最大范围内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国民教育的对象上,必须面向各民族群众,同时以青少年为重点,以立德树人为价值目标,注重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

12、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国家意识、民族团结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党政干部。党员干部要深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理论内涵和目标使命,采取有力措施,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能力和水平。在教育的方式上,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相向而行的教育合力机制,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长期以来,我国国民教育多是采用正面的、直接的、灌输式的显性教育方式,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单纯的“灌输式”教育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审美疲劳。隐性教育则采用更加隐蔽的手段,以生动活泼、喜闻乐

13、见的形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新闻、出版、期刊、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和文化设施,采用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引导,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各民族群众多样化社会思潮同时,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在服务引导中加强宣传教育,把解决各民族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与解决其实际利益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从而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和物质条件。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融人各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在解决各民族群众日常所关心的收入分配、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

14、、生态环境等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三、完善制度规范机制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的制度保障如果说教育是塑造各民族群众对各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形成正确认识并且做出正确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软约束”,那么,制度则是规范各民族群众的具体行为,保障社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的“硬约束”。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持续深化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人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人们的心灵深处。”西方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

15、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有学者也认为:“规范是反映和体现某一文化的价值的行为规则。价值和规范共同塑造了一个文化的成员在其环境中的举止。”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制度都是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的一套规则体系。而马克思主义从物质资料生产出发解释制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认为制度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止的交往的产物。”制度是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关系,是一定历史时期统治者和各民族群众在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所制定并且遵守的一整套社会规则体系。通过制度的良性运行来协调推进各民族群众之间的

16、利益关系,进而促进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282023年第2 期统战理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同体的认同,从而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因此,建立健全旨在保障各民族群众基本权益的制度规范体系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着力点。一是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确保各民族群众在利益表达上的平等话语权,是维护各民族群众的共同利益,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经济基础。所谓利益表达机制,是指各民族群众的代表,通过合法有序的渠道与方式向政党和政府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从而影响政治系统公共决策的机制。因此,利益表达机制有助于执政党和政府根据各民族群众的利益诉求,对各民族群众的利益进行整合和协调,使个别的、分散的

17、、特殊的利益整合为国家的共同利益,使得公共决策体现各民族群众的共同利益和愿望,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达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各民族群众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要提供相关的利益表达和协商平台,支持、引导各民族群众以理性、合法、有序的形式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要加强立法,规范利益表达的途径、形式、方法;要保持利益表达渠道的畅通,更新表达渠道的形式和路径等。要充分发挥统战、政协、宗教、民族工作部门在利益表达过程中的代表作用,集中表达、维护各民族的切身利益和价值诉求。同时,要有效发挥大众媒体在利益表达过程中的窗口作用,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的社会性、开放性和便捷性,来集中反映各民族群众

18、的心声、表达各民族群众的利益关切二是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增强公共决策透明度,减少社会摩擦和冲突,在各民族群众心中形成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健全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充分表达民情民意,实现各民族群众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民主决策机制是通过预定的程序、规则和方式,广泛听取各阶层、各集团、各代表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各民族群众的智慧和经验,确保决策的公开性、透明性、程序性、民主性和科学性。民主决策机制是包括民主决策制度、民主决策程序、民主决策机构在内的完整统一体系,其中,民主决策制度

19、处于核心地位。民主决策制度是民主决策机制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通过民主决策制度来体现,并通过民主决策制度来规范和保障这一机制的有效、合法运行。民主决策制度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调查研究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巡视制度、监督反馈制度等。民主决策程序是决策过程中的一系列相互衔接、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步骤,这些环节和步骤是保障民主决策机制正常有效运行的重要关节点,如果被简化、省略或颠倒,便会造成决策过程的不完整,最终影响决策的公正性、有效性和合法性。民主决策程序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确定目标、调查研究、形成预案、咨询评估、确定方案、宣传动员、实施方案、监督反馈、修正完善等具

20、体环节。民主决策机构是民主决策机制的载体,是决策制度、决策程序的具体依托。民主决策机构既包括各级党委、政府等决策机构,也包括咨询机构、调研机构、论证评估机构等决策辅助机构。四、完善实践养成机制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的深入持久如果说教育引导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作,制度规范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那么,实践养成则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落脚点和根本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曾经强调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各民族群众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通过日常生活实践体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

21、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深刻认同、主动接受和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从而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实践养成是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机制。首先,完善实践养成机制,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这个和上面的教育引导机制的关系看得还不是很清楚相结合。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要坚持对各民族群众进行系统性国民教育与各民族群众的自我教育相结合,并且发挥各民族群众2023年第2 期29责任编辑:其力木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战理抢研究内蒙古的主体作用,注重各民族群众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各民族群众的价值观教育,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民族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各民族群众自我教育的动机,引导各民族群众主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深刻认同和自觉接受认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自我体会、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目的。其次,完善实践养成机制,要坚持内化与外化的有机统一。思想是行为的理论指导,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过程,不仅仅是内在思想观念的认同和接受,而且是外在行为规范的学习、养成和实现。因此,要完善实践养成机制,坚持内化与外化相结合,实现内化

23、于心、外化于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转化为每一个主体自觉的价值行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共同体意识的内化,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人国民教育全过程以及各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人皆知、人脑人心,使各民族群众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从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人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我们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

24、功夫。”“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地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另一方面,要注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化,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引导各民族群众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来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形成人人践行、时时践行、处处践行的良好氛围,从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良好的社会风尚,并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观念广泛的社会传播。通过内化与外化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双向互动,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各民族群众的共有精神家园,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最广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机统一。(作者王建系鄂尔多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研究中心主任,王琳莉系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网络培训部副主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