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434399 上传时间:2025-01-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 汽车的制动性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写在该小题后的括号内)1、 峰值附着系数与滑动附着系数的差别( )。A在干路面和湿路面上都较大B在干路面和湿路面上都较小C在干路面较大,在湿路面上较小D在干路面较小,在湿路面上较大2、 峰值附着系数对应的滑动率一般出现在( )。A1.52B23C1520D20303、 滑动附着系数对应的滑动率为( )。A100B75C50D204、 制动跑偏的原因是( )。A左、右转向轮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B制动时悬架与转向系统运动不协调C车轮抱死DA和B5、 制动侧滑的原因是( )。A车轮抱死B制动时悬架与转向系

2、统运动不协调C左、右转向轮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D制动器进水6、 最大地面制动力取决于( )。A制动器制动力B附着力C附着率D滑动率7、 汽车制动性的评价主要包括( )。A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滑动率B制动效能、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滑动率C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滑动率D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8、 汽车制动的全过程包括( )。A驾驶员反应时间、制动器的作用时间和持续制动时间B驾驶员反应时间、持续制动时间和制动力的消除时间C制动器的作用时间、持续制动时间和制动力的消除时间D驾驶员反应时间、制动器的作用时间、持续制动时间和制动力的消除时间9、 制

3、动距离一般是指( )。A持续制动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B持续制动时间和制动消除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C制动器的作用时间和持续制动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D驾驶员反应时间和持续制动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10、 在下列制动器中,制动效能的稳定性最好的是( )。A盘式制动器B领从蹄制动器C双领蹄制动器D双向自动增力蹄制动器11、 在下列制动器中,制动效能的稳定性最差的是( )。A盘式制动器B领从蹄制动器C双领蹄制动器D双向自动增力蹄制动器12、 相对来讲,制动时附着条件利用较好的情况是( )。A前轮抱死拖滑,后轮不抱死B前、后轮同时抱死拖滑C前轮先抱死拖滑,然后后轮抱死拖滑D后轮先抱死拖滑,然后前轮抱死拖滑1

4、3、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为固定比值的汽车,在同步附着系数路面上制动时将出现( )。A前轮抱死,后轮不抱死B前、后轮同时抱死C前轮先抱死,然后后轮抱死D后轮先抱死,然后前轮抱死二、判断题(只判断正确与错误,在正确的小题后括号内画“T”,在错误的小题后括号内画“F”)1、 地面制动力始终等于制动器制动力。( )2、 地面制动力的最大值决定于附着力。( )3、 当地面制动力达到附着力数值后,地面制动力随着制动踏板力的上升而增加。( )4、 汽车制动后,轴荷发生重新分配的结果是前轴载荷增加,后轴载荷下降。( )5、 制动效能稳定性的主要内容是指汽车行车制动系统的涉水稳定性。( )6、 近年来,盘式制动

5、器被广泛应用于高速轿车和重型车辆的原因是由于盘式制动器制动效能比鼓式制动器高。( )7、 改进制动系结构,减少制动器起作用的时间,是缩短制动距离的一项有效措施。( )8、 制动跑偏的原因是左、右车轮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和制动时悬架与转向系统运动不协调。( )9、 汽车制动时,左右轮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特别是前轴左右轮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是产生制动跑偏的一个主要原因。( )10、 空车和满载时的I曲线不相同。 ( )11、 f线组是后轮没有抱死,在各种附着系数值路面上前轮抱死时的前、后地面制动力关系曲线。( )12、 r线组是前轮没有抱死,在各种附着系数值路面上后轮抱死时的前、后地面制动力关系曲线。

6、( )13、 线位于曲线下方,制动时总是后轮先抱死。( )14、 线位于曲线上方,制动时总是前轮先抱死。( )15、 在同步附着系数的路面上制动时,汽车的前、后车轮将同时抱死。( )16、 汽车制动时,若后轴车轮先抱死就可能发生后轴侧滑。( )17、 汽车制动时,若前轴车轮抱死就将失去转向能力。( )18、 雨天行车制动时,车轮很容易抱死拖滑,这是由于路面附着系数过大。( )19、 汽车制动时,轴荷重新分配的结果是后轴载荷增加,前轴载荷下降。( )20、 f线组是前轮没有抱死,在各种附着系数值路面上后轮抱死时的前、后地面制动力关系曲线。( )21、 r线组是后轮没有抱死,在各种附着系数值路面上

7、前轮抱死时的前、后地面制动力关系曲线。( )三、填空题1、 只有汽车具有足够的 制动力,同时地面又能提供高的 ,才能获得足够的地面制动力。2、 为了增加路面潮湿时的附着能力,路面的宏观结构应具有一定的 而应有自动 的能力。3、 评定制动效能的指标是 和 。4、 抗热衰退性能与制动器 及制动器 有关。5、 一般称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维持 行驶或按 行驶的能力为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6、 一般所指制动距离是开始踩着制动踏板到完全停车的距离,它包括 和 两个阶段中汽车驶过的距离。7、 为了增加路面潮湿时的附着能力,路面的微观结构应是 且有一定的 ,以穿透水膜,让路面与胎面直接接触。8、 汽车的地面制动

8、力首先取决于 制动力,但同时又受到地面 的限制。9、 前轮失去转向能力,是指弯道制动时汽车不再按原来的弯道行驶而沿弯道 驶出;直线行驶制动时,虽然转动转向盘但汽车仍按 行驶的现象。四、名词解释1、 汽车的制动性2、 地面制动力3、 制动器制动力4、 制动力系数5、 侧向力系数6、 制动效能7、 抗热衰退性能8、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9、 制动侧滑10、 制动跑偏11、 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12、 同步附着系数13、 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I曲线)14、 f线组15、 r线组五、问答与分析论述题1、 汽车制动跑偏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2、 作图分析论述制动力系数与滑动率之间的关系。3、 作图分析论

9、述“后轮侧滑比前轮侧滑更危险”的道理。4、 设某汽车的同步附着系数为0.5,试分析该车在附着系数为0.3的路面上制动时的制动过程。(作图分析)5、 设某汽车的同步附着系数为0.5,试分析该车在附着系数为0.7的路面上制动时的制动过程。(作图分析)六、计算题1、 已测得某车制动时车轮转速为120r/min,此时汽车车速为36km/h,若该车的车轮半径为0.5m,请问:此时该车车轮的滑动率是多少?2、 某轿车满载质量为3780kg,轴距m,满载时质心至前轴距离m,质心高度mm,当该车在附着系数的水平路面上紧急制动时,前、后车轮的地面制动力均达到附着力,求此时作用于前轮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3、 某轿

10、车满载质量为3680kg,轴距m,满载时质心至前轴距离m,质心高度mm,当该车在附着系数的水平路面上紧急制动时,前、后车轮的地面制动力均达到附着力,求此时作用于后轮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4、 某型货车的总质量为12000kg,质心高为1.2m,轴距为4.0m,质心至前轴距离2.60m,制动力分配系数为0.52,试计算此车的同步附着系数。5、 某型货车的总质量为12000kg,质心高为1.2m,轴距为4.0m,质心至前轴距离2.60m,制动力分配系数为0.42。a)制动系的反应时间为0.03s,制动减速度上升时间为0.04s,制动减速度按照线性变化,制动初速度为5Okm/h,在附着系数0.75的路

11、面上,计算此车的最小制动距离。b)如果该车配备的是前、后制动器分开的双管路制动系,试分别计算前、后管路损坏时在附着系数0.7的路面上的最大制动强度。6、 某型货车装有前后制动器分开的制动系,总质量为11000kg,质心高为1.2m,轴距为4.0m,质心至前轴距离为2.60m,制动力分配系数为0.38,求制动系前部管路损坏时汽车的制动距离。计算时取制动系反应时间为0.02s,制动减速度上升时间为0.02s,路面附着系数为0.7,制动初速度为30km/h。7、 某型货车总质量为11000kg,质心高为1.2m,轴距为4.0m,质心至前轴距离为2.60m,制动力分配系数为0.38,求在附着系数0.7的路面上车轮不抱死时的制动距离。计算时取制动系反应时间0.02s,制动减速度上升时间0.02s,,制动初速度30km/h。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