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 堂 教 学 导 学 设 计
设 计 人 审 核 人 施 教 日 期 年 月 日
教 学 内 容
一 面
共 几 课 时
2
课 型
新课
第 几 课 时
2
教 学 目 标
1.学习本文记叙的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形式。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的外貌描写。
3.体会本文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情色彩。
4、认真体会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
重 点
难 点
1.学习本文记叙的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形式。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的外貌描写。
3.体会本文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情色彩。
4、认真体会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
资 源 选 择
网络资源
预 习 设 计
活动单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教 师 导 学 设 计
教学反思
修改意见
一、 复习回顾
1、 默写生字词;
2、 背诵课文
3、 背诵鲁迅《自嘲》
二、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① 本文写的人物是谁?
② 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③ 本文的作者是谁?
④本文写作在什么年代?
第一部分: 事情的经过 我想买书有困难;
我与鲁迅一面之缘
第二部分:作者的感想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主要人物(鲁迅)的出场——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中国人。
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喝走了出来。
事情的结果——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三、总结
课文学习
(一)记叙要素
1.知识导入。
第二册以学习记叙文为主。学习记叙文必须掌握它的文体知识,以利于阅读分析课文。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辅以点拨,作出明确概括。
(1)记叙文的要素有哪些?
作为一篇记叙文,记人记事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才能说清楚。
记叙的要素有六个,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叫做“六要素”。
过去,人们通常使用“五要素”说,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为什么(原因和结果)。这“五要素”说中外通用,特别在新闻报道中成为定论。由于这五个词英语的打头一个字母都是“W”,故又称“五个W”。
我们中国传统的说法是“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说其实就包括了前述的“五”和“六”要素,“事件”就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现在称“六要素”表达得更具体了。
任何一篇记叙文,在一般情况下,都必须具备这六个要素,但有时不影响表达,也并不是不可省略某些要素。
这六个要素的表达,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是多种多样的。这点必须清楚。
(2)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什么呢?
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安排材料的先后。
安排材料先后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文章的顺序也不会是一种。主要的有:
时间顺序,也可以说是事物发展的顺序。记叙文以记人记事为主,人物的活动离不开事件,所以,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即时间的先后来展开记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顺序。
空间顺序,即按照地点的不同、空间的变换来安排文章的材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有空间顺序,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
此外,还有按照事物的性质安排顺序、按照感情的发展变化安排顺序等。这些顺序,以后都要接触到,这里了解一下、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时间顺序。
(3)按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安排记叙的材料, 都有哪些方式?
按时间和事物发展的过程来叙述故事,可以有多种方式,通常用到的有: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这是第二册记叙文学习的重点。事实上,我们在前面学过的文章中都有过接触。
按照前面三个提问,边回答、边订正、边总结,依次出现板书。
记叙文基本知识
1.要素:
时、地、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顺序:
时间(事物发展过程)
空间(不同地点)
事物性质
感情变化
3.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4)什么是顺叙?
“顺叙”就是原原本本按照事物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自然过程来安排材料,事物发展的过程往往也是时间先后的过程。所以,时间顺序和事物发展的顺序在文章中是统一的。
我们今天学习的新课《一面》,就是采用“顺叙”的方法来安排材料的一篇范文。
(二)课文学习。
(l)简介课文。
要求。看标题、看预习提示第1段、从头至尾浏览(即视线扫瞄)一下课文。
教师采取边提问、边讲解、边板书的方法。初步明确以下问题。
① 本文写的人物是谁?
② 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③ 本文的作者是谁?
④本文写作在什么年代?
教师明确:
① 本文写的主要人物是鲁迅。
鲁迅,生于1881年•1936年10月19仅去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本文的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
本文写的是作者和鲁迅的一次见面。
(2)快速阅读。
要求:本文约2600多字,按每分钟谈300字算,给10分钟读完一遍,不必细看,了解大概,掌握整体情节结构。本文以空行隔开,分为两个部分,记叙主要在第一部分,带着课后的,练习三”看课文,划分第一部分又可分成几个层次,一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作者和鲁迅的一面之交的。
拿起笔,在每一层次的空白处做上记号,能从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一下这一层的意思写在空白处就最好。
(3)检查阅读。
找上、中、下三类学生回答,看谁分得大体正确,使用的符号最恰当,概括得最准确。教师边订正、边解答。 本文第一部分写了作者进内山书店看到鲁迅然后离开内山书店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时间顺序,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
②本文第一部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l、2两段,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第二层次:3至17段,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 的困难。
第三层次:18至38段,写“我”和鲁迅的会面。
依次板书
结构层次
我去内山书店原因
第一部分: 事情的经过 我想买书有困难;
我与鲁迅一面之缘
第二部分:作者的感想
3.重点批划。
具体划分第一部分的三个层次,在相应的空白处各自概 括这三层的意思。
做练习一。在书上用曲线(或重点号)划出本文写出记叙基本要素的有关语句。
本文详细地叙述了作者与鲁迅先生的一次会面经过,并从不同的角度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进行了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顽强斗志和革命精神.
注意课外积累。
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
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检
测
反
馈
设
计
课
中
检
测
1.这三段都是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但由于距离、光线明暗,状貌也就不一样。第一次作者是站在__处,光线 _ ,而人物形象模糊,作者只作了__ 的描写,这是鲁迅先生外貌的__景。第二次作者站在_处,光线_,因而人物形象刻画得__、细致,这是鲁迅先生外貌的__ 景。
课
后
巩
固
2.这三次描写都抓住了鲁迅先生外貌的最突出的特点:__________ 。
3.第二次有两处突出的细节描写:一是____;一是__
。这些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的__性格和___的精神。
板
书
设
计
外貌描写
视角 特征
暗处(模糊) 长衫、烟嘴
近处(清楚) 面孔、寸发、胡须
对面(仔细) 总体描绘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