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学的探究方法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常用研究方法。(重、难点)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重点)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现象,能发现问题并设计一些简单探究实验,逐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课采用“激趣导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入手,联系生物学的发展史,激发学生探寻知识真理的兴趣。通过对
2、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和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大致过程。学习本节内容应注意生物学家严谨求实的工作和思维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科学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增强实验的说服力,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前准备:巴斯德“曲颈瓶实验”、斯巴兰让尼实验的图片、课件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巩固(5分钟)1.什么是生物圈?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生物圈的哪些范围内?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3.什么是栖息地?4.威
3、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结合上节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后独立回答。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创设情境激趣导入(3分钟)过渡:生活中,尤其是天气气温较高时,我们吃剩的饭菜放置时间久了,还能继续食用吗,为什么?你认为食物长时间放置导致变质的原因是什么?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就已经证实食物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且在此之前人们普遍相信一种所谓的“自然发生说”,该学说认为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是由食物自身产生的,包括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相信这种学说。但是,巴斯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不相信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那么,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是从哪儿来的?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探究这一
4、问题的正确结论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生1:不能,饭菜可能会变质了(变酸了)。生2:食物中可能滋生了大量微生物,导致食物变质。 学生对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的来源产生兴趣,有强烈探寻结果的欲望。以“自然发生说”与学生当前的认知矛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究的欲望。展示目标(2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自读目标,识记了解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自读目标,识记了解本节主要内容。围绕目标进行学习。自主学习(一)(8分钟)过渡:18世纪时,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了如下实验:由此,斯巴兰让尼得出结论:肉汤中的微小生物来自空气,而不是自然发生的。 请同学们分析,该实验的局限性在
5、哪里?为什么没有驳倒“自然发生说”?在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中,为此,人们争论了很多年,直到19世纪60年代,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成功,才彻底颠覆了“自然发生说”,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11中“探究的基本过程”,根据巴斯德的实验,分析并讨论下列问题:1.巴斯德的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他作出了怎样的科学假设?2.在巴斯德实验中,曲颈瓶的设计妙在何处?3.在巴斯德实验中,设置A瓶的作用是什么?4.根据实验结果,巴斯德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小组讨论,该实验的局限性:在煮沸肉汤时把两个瓶里的空气都加热了,冷却后上面瓶中肉汤接触的是自然的空气,而下面瓶中肉汤接触到的是加热
6、后冷却的空气,由于两个瓶中的肉汤接触到的空气不同,因此,并不能排除肉汤中产生微生物所需的是自然的空气,而不是空气中的微生物。阅读巴斯德实验的经过,仔细分析与斯巴兰让尼实验的不同之处,结合教材讨论回答相关问题,体会生物科学探究实验的过程。结合图示中的实验条件,分析该实验的变量是否唯一。阅读巴斯德实验的经过,组织讨论回答相关问题,体会生物科学探究实验的过程。探究点拨(6分钟)巴斯德的实验过渡:结合斯巴兰让尼的实验和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让我们一起来分析:1.为什么说巴斯德实验设计的最精妙处是曲颈瓶?2.在巴斯德实验的两组装置中,有几个条件不同?在斯巴兰让尼的实验中呢?点拨:巴斯德在实验中, A瓶的瓶颈
7、竖直,瓶口向上,B瓶的瓶颈呈S形,除这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完全相同:实验时两个瓶口都敞开;实验前都将肉汤煮沸,杀死其中可能的微生物;待肉汤冷却后,再把两瓶放在同样的环境中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是由本实验控制的唯一变量引起的。3.你认为该实验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点拨:实验中精确地设计了A、B装置作为对照实验,控制了实验变量的唯一。4.请归纳巴斯德实验探究的过程,共经历了哪些步骤环节?点拨:巴斯德证明自己假设的过程,就是一个生物学科学探究的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再次仔细观察实验装置,认真与斯巴兰让尼的实验装置进行对比分
8、析,找出实验成功的关键点。分析讨论后回答:1.曲颈能使自然的空气接触到瓶中的肉汤,而空气中的细菌则不能。2.巴斯德实验两组装置中,只有瓶口形态上的差异,其他条件都相同(两瓶中的肉汤都能接触到自然的空气);在斯巴兰让尼的实验中,两瓶中的肉汤能接触到的空气不同,两种不同的空气中是否有微生物,也不能确定,因此,该实验的设计不够严密。3把A、B装置作为对照实验,控制了实验变量的唯一。4结合教材识记生物科学探究的六个环节,以及各环节的关系。通过探究与点拨巴斯德的实验过程,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认识到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往往需要人们反复探索,不断实践,最终才能得
9、出科学的结论。自主学习(二)(4分钟)过渡:在生物学探究的过程中,还需要哪些方法才能满足我们探究生物奥秘的需要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13中“探究的常用方法”部分,然后完成下列问题:1.生物学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举例说明。 2.“在实际工作中,只需要一种生物学探究的方法即可”,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阅读教材,识记生物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多种探究方法并用。 引导学生自学,了解常用的探究方法。知识整合学以致用(5分钟)过渡: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生物探究的一般方法,我们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0、呢?1.教材P.13“巩固提高”第1题。点拨:(1)该同学完成此探究过程经过了哪几个探究环节;(2)该同学是如何设置变量的?2.教材P.13“巩固提高”第2题。点拨:人们对生命现象进行科学探究时,往往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判断。通常用文字、图表等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结果,以便于和他人交流、合作。认真读题思考后回答:1.(1)假设是“黄粉虫能够吃塑料,并能将塑料消化吸收;控制的“变量”是食物中是否含泡沫塑料。(2)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防止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可信度。(3)可以利用黄粉虫来处理塑料垃圾,消除环境中的白色污染。2.(1)观察法;(2)如:要了解全校学生近视眼的现状,就
11、必须采用调查法;要了解运动与脉搏的关系,就要采用测量法;要探究花的结构,就要采用实际观察的方式进行。引导小组合作交流,练习探究过程,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尝试科学探究的乐趣。展示提高(3分钟)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那些收获?2.小结本节知识点结合本节目标回忆所学知识点。 回扣目标,建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掌握。分层达标检测(9分钟)达标检测题:A类1. 生物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六个环节,分别是: 、。2. 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探究计划包括和,以及所需要的、等。3. 可供生物学探究采用的方法有很多,如、等,在实际
12、工作中,往往多种探究方法并用。4.在设计探究光照对蟑螂生活的影响实验时,除了哪一条件外,其他条件的选择都应相同( ) A.温度 B.湿度 C.食物 D.光照5.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的关键是( )。A.运气好 B.动脑设计了曲颈瓶 C.观察时认真 D.实验用具好看6.探究过程中需要(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和测量法 D.以上多种方法灵活运用B类7.判断下列使用的研究方法。(1)要了解校园生物的种类用 法。(2)要了解鲫鱼的尾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如果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可采用 法。(3)要了解一片湖泊的大小用 法。8.某同学将少量黄
13、豆种子种在花盆的土壤中,适时适量地往土中浇水,几天后,黄豆种子发芽了,因此他得出结论:黄豆种子的萌发需要土壤。请问:他的实验合理吗?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补充和改进?注:完成检测题:A类14题;B类17题;C类18题。学生分层独立快速完成达标检测后,互相纠错、补充、评价。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识记、理解与应用,同时规范学生的答题及语言表述,并及时进行适当的激励性评价。板书设计:第三节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一、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成功的前提 提出问题:有研究价值 作出假设:符合科学事实 制定计划: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方法、步骤、材料、器具等)-探究成功的关键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二、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来创设问题情境:“吃剩的饭菜放置时间久了,还能继续食用吗?”,使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生物学问题是熟悉的,容易激发起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由于是第一次正式接触生物科学探究的实验步骤,所以学习的过程中我尽量遵循当时生物学家的思路,努力引导学生要养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态度和工作方法,仔细分析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如何有效控制实验变量,学生在领会的过程中还有一定的难度,这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强化和落实,以期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更好地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