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题:第十讲 一次函数
教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会作一次函数的图象,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
2.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3.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难点: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摸底测试
活动内容:课前利用5分钟进行课前测试
1.画出函数y=-x+3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该函数图象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新函数 .
(2)原函数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 ,图象经过第 象限;
(3)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 ,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 ;
(4)当x 时,y>0;当x 时,y≤0;
(理解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会作一次函数的图像,理解一次函数图像的性质)
2.如图,一次函数的图象l1与的图象l2相交于点P.则方程组的解是 ,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
(理解一次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关系)
3.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0,8),B(-4,0),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处理方式:利用课前时间进行测试,学生自主完成.其中第1题为教材母题改编,第2题为助学题目,第3题为2014年益阳市中考题目改编,分别对应三个知识点,布置时可给学生适当说明.
测试时间为5~10分钟,具体时间视情况而定,测试完成后组长或教师批改,收集细致数据,统计每道小题正确率.
答案:1. (1)y=-x;(2)减小,一二四;(3)(3,0),(0,3);(4)x<3,x≥3.
2. ,x<-2.
3. .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利用3道题目测试一下学生的基础,课前测试的反馈可以让老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初步的把握,并可以及时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有侧重点的调整,在每道题目后添加题目所考察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在做题的同时,对本节课所需要复习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
二、以题带点,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函数的基础知识,初中阶段我们所学过的函数主要包括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今天我们先来复习一次函数.
活动内容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课前测试1画出函数y=-x+3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该函数图象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新函数y=-x .
问题1函数是什么函数?其中k,b分别是什么?
问题2第(1)题的结果是什么函数?
问题3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知识点1:
一次函数:一般地,如果 (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特别地,当 时,y=kx+b变为 (k是常数,k≠0),这时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处理方式:教师投影展示答案后,提出问题串.学生思考并回答.其中:
问题1主要引导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的概念,问题2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函数的概念,问题3让学生感受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及联系,其中可渗透“k值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内容.回答完成后填写知识点1内容.
活动内容2: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课前测试1(2)原函数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 减小,图象经过第 一、二、四 象限;
问题1一次函数y=kx+b中,k决定什么?b决定什么?
问题2新函数y=-x经过第几象限?原函数和新函数的图像有什么共同点?
易错提示:一次函数图像不经过第三象限是指图像经过第一、二、四象限或第二、四象限.
知识点2: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
k,b符号
图像形状
经过象限
函数性质
k,b符号
图像形状
经过象限
函数性质
y随x的
增大而
一、二、四
y随x的
增大而
一、三、四
二、三、四
练习【例1】对于函数y=-3x+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它的图像必经过点(-1,3) B.它的图像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C.当x>1时,y<0 D.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处理方式:对于课前测试1.(2)小题,教师提出两个问题,其中:
问题1让学生回顾一次函数中k,b的符号与函数图像的性质的联系;
问题2引导学生关注图像所经过象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本问题较为开放,可给学生留出时间交流讨论后回答,如“图像都是直线,都经过二、四象限,都不经过第三象限,y都随x的增大而减小”等等.并由此得到易错提示.
回答完成后师生共同填写知识点2表格,学生完成例1.
活动内容3: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
课前测试1(3)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 (3,0) ,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 (0,3) ;
(4)当x <3 时,y>0;当x ≥3 时,y≤0;
课前测试2如图,一次函数的图象l1与的图象l2相交于点P.则方程组的解是 ,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x<-2 .
知识点3:
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根就是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的图像与 轴交点的 坐标.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kx+b>0(或kx+b<0)(k≠0)的解集可以看做一次函数y=kx+b取 值(或 值)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一次函数与方程组
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是两个一次函数解析式y=k1x+b1和y=k2x+b2所组成的关于x、y的方程组 的解.
练习【例3】如图,经过B(-2,0)的直线y=kx+b与直线y=4x+2相交于点A(-1,-2),则不等式4x+2<kx+b<0的解集为 .
处理方式:利用题目结合知识点3内容共同完成,其中:
课前测试1.(3)为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联系,可让学生说出作法或写出过程后,对比表格中第一条进行作答;
课前测试1.(4)为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联系,可让学生说出作法或写出过程后,对比表格中的第二条进行作答;
课前测试2为一次函数与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可让学生说出作法或写出过程后,对比表格中的第三条进行作答.
最后完成例3练习,学生自主完成.
活动内容4:待定系数法
课前测试3.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0,8),B(-4,0),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待定系数法:①根据题意,设出函数表达式;②根据题目中所给条件,确定表达式中未知的系数;③将系数代入得到函数表达式.
【例3】根据下表中一次函数的自变量x与y的对应值,可得P的值为( )
x
-2
0
1
y
3
P
0
A.1 B.-1 C.3 D.-3
处理方式:找一名同学板书或展示课前测试3过程,根据做题过程复习待定系数法,并将其过程进行分步骤,然后学生自主完成例3,其中:例3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完成.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基础环节.本环节充分利用了课前测试的内容,将课前测试的题目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利用题目引出知识点并归纳,然后紧跟练习.这样做的优势是,知识的复习有抓手、不生硬,虽然内容较多,但提前已经完成了一部分,而且课上可利用反馈及时调整详略,从而达到最高效率.题目的选取与知识点的分布紧贴《新课程——初中复习指导丛书》,充分利用资源.
三、综合运用,巩固提升
【例4】如图1所示,在A,B两地之间有汽车站C站,客车由A地驶向C站,货车由B地驶向A地,两车同时出发,匀速行驶,图2是客车、货车离C站的路程y1,y2(千米)与行驶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图像.
(1)填空:A,B两地相距 千米;
(2)求两小时后,货车离C站的路程y2与行驶时间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客车、货车何时相遇?
处理方式:一名同学黑板板书完成,其他同学自主完成.教师需要关注内容:①学生是否能够理解题意,是否能够读懂图像;②第(2)问学生除了待定系数法外,是否还有特殊作法;③第(3)问学生是否会利用方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通过《新课程——初中复习指导丛书》中的综合题目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回顾中考,达标测试
活动内容1:回顾反思
问题1:本节课我们否复习了哪些内容?
问题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问题3:构建知识网络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知识点1)
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知识点2)
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知识点4)
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
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知识点3)
处理方式:先出现问题1,让学生自己回顾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后,举手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再出现问题2,学生思考反思,让学生感受到,虽然是旧知复习,但却还可以获得新知,感受学无止境.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板书知识网络,并借助下一步中考回顾来加深知识网络的重难点分析.
活动内容2:中考回顾
年份
出现题目
考查知识
2010年
24(2)
4.求一次函数表达式
2011年
10
3.一次函数与不等式
2012年
10. 24(1) 25(2)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平移)4.求一次函数表达式
2013年
23
4.求一次函数表达式
2014年
8 24(1)
3. 一次函数与不等式 4.求一次函数表达式
处理方式:教师将统计数据展示给学生,并总结中考趋势:一次函数的知识在中考中知识点1或知识点3以单独考题为主,知识点4求表达式则在解答题中某一问中出现,或在最后压轴题作为工具出现.
活动内容3:达标检测
必做题:
1.将函数y=-3相等图像沿y轴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所得图像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 )
A.y=-3x+2 B.y=-3x-2 C.y=-3(x+2) D.y=-3(x-2)
2.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点A(1,-1),B(-1,3),则k 0(填“>”或“<”).
3.函数y=2x与y=x+1图像的交点坐标为 .
选做题:
4.直线y=kx+b不经过第四象限,则( )
A.k>0,b>0 B.k<0,b>0 C.k>0,b≥0 D.k<0,b≥0
5.直线y=k1x+b1(k1>0)与y=k2x+b2(k2<0)相交于点(-2,0),且两直线与y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4,那么b1-b2等于 .
处理方式:根据教学时的剩余时间,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适当取舍题目,让学生自主完成.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五道题目,分别是三道必做题和两道选做题,其中:
第1题对应知识点1;第2题是对应知识点2和4;第3题对应知识点3;第4题提升难度,对应知识点2中的注意事项;第5题对应知识点3中的不等式问题,包含一次函数与坐标轴围成三角形面积的应用.意在加强对本节课定理的应用.
板书设计:
投影区
知识点1
知识点2
知识点3
知识点4
例题
达标检测
学 生 活 动 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