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轴对称变换【教学目标】1、了解轴对称变换的概念。2、理解轴对称变换的性质:轴对称变换不改变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3、会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变换后的图形。4、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5、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是轴对称变换的概念和作法。2、难点是课本“合作学习”所要求解决的问题需要从立体图形转化到平面图形。【教学准备】1、复习上节学习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它的基本性质。2、学生工具准备:一面小镜子。【教学过程】一、 观察、回答、体会下列问题: 图2-1 图2-21. 请问上面(图2-1)是轴对称图形吗?他的对称轴在哪里? 2. 现在我们把他沿着
2、对称轴剪开,这样我们把轴对称图形位于对称轴两侧的两个部分看成两个图形了。这里我们可以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3. 再观察图2-2中直线a 两边的两个图形,他们就关于直线a 成轴对称。4. 针对图2-2:由左边的“喜”变为右边的“喜”并且这两个“喜”字关于直线a 成轴对称,这样的图形改变叫做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也叫“反射变换”。(简称反射)经变换所得的新图形叫做原图形的像。5. 反思: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变换有什么关系?(注意:要从两者涉及的图形个数、后者中对两个图形统一为一个图形来看等几方面说明)6. 交流归纳:一个图形经轴对称变换后,图形上的某点与在“像”上的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3、二、 动手实践:1.例:如图,已知ABC和直线m。以直线m 为对称轴,作ABC经轴对称变换后所得的像。 图2-3 图2-4分析:(1)作图形“像”的过程其实是找到关键点,然后作出关键点的“像”的过程。 (2)操作的依据是“对称轴垂直平分连结两个对称点之间的线段”。作法:略。反思:在图2-4中如果把图形沿直线m 折叠,由作法可知:两个三角形会重合吗?如果重合,这说明什么?师生交流归纳:(1)轴对称变换不改变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2)经轴对称变换所得的图形和原图形全等。2. 练一练:课本P44 “做一做”。三、合作学习:1. 如图2-5左边是刻在印章上的“马”,右边是印在纸上的“马”,如果把它们并排放在一起,两者关于怎样的一条直线成轴对称? 图2-52. 请你在纸上写上数字“23”,把它放在你的小镜子前,在镜子中你看到了什么?交流归纳:实际图形与它在镜子里的像也可以想象成图2-5那样成轴对称关系。四、总结提高,课堂练习:1. 什么是“轴对称变换”?2. 怎样作一个图形经轴对称变换后所得的像?3. “轴对称变换”的性质是什么?4. 理解并体验镜面对称5. 完成课本P45 的练习。五、作业:1. 课本作业本。2.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3. 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了解现实中的轴对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