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杨家厂小学2017年春“一师一优”
教 学 设 计
班 级:三(2) 执教者:邹先芳 时间:2017、04、6
教研主题
构建“和谐 灵动 智慧”的课堂
授课内容
面积 面积单位
课 型
新课
教材分析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学生知识水平来看,这部分内容是从直线到平面,从长度到面积,由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知识跨度大、难度高。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教法
引导、合作探究
学生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 学前准备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单位?米、分米、厘米是用来测量什么的单位?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是面积 面积单位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派两名学生进行涂色比赛。(一个是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一个是白板)。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 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 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 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板
书
设
计
面积 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平方厘米 c㎡ 平方分米d㎡ 平方米㎡
教
学
反
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从线到面”的一个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先前知识是抽象的、陌生的。教学本课后,一些学生对面积的意义、面积的单位有了粗浅的认识。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组织了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本节课我认为对于“面积”这个概念的揭示还是比较成功,学生在一系列用手摸身边熟悉物体的表面及体验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的活动中,已经建立了“面积”的表象。在教学面积单位定义为何种形状、尺寸的图形时,我依据教材提示的思路,一步一步展开。但是在提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任务后,没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哪个部位又是1平方分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但是学生的反馈热情并没有我预计的那么高涨,这也许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有关。在教学中我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同时也可让学生估算一下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但是我在我在教学中没有体现这一环节,没有使得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总而言之,这节课虽有可取之处,但也还是有许多不足,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改进。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