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内容,在这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及废物的排出。本章的学习将有利于学生形成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本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第六章教学的基础,完成好本节的任务,将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又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本节主要包括视觉探究和听觉探究两部分内容,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既是知识的介绍、能力的训练,又是一次很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本节内容较多,进过分析,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眼球的结构与视觉形成;第二课时:近视眼及预防、听觉的形成及其他感官介绍。
下面以第一课时为例,说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人体通过眼睛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的结构,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同用眼卫生的重要性,树立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人群的意识
3、教学重点
掌握眼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视觉形成的过程
4、教学难点
掌握眼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难点成因分析:眼睛的结构也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描述眼睛的结构不难,看图看模型就可以打到目的。但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构?功能是什么?这是理解视觉形成的关键。加之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没有凸透镜成像知识做铺垫,就显得更难。因此眼球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是重点也是难点。掌握了眼球结构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将变得简单。
二、说教法学法
考虑到这一内容与学生自身紧密联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学效果,教法以多联系生活实际为原则,以掌握知识为前提,采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寓教于乐法,问题导入法等。
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方式感性为主,理性为辅。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效果。倡导以“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因为本节课为这一章内容的开始,所以导入包括章内容和节内容。
章内容的导入: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雅安地震》,此时向学生介绍“学习了第六章《人体对生命活动的调节》将能帮助大家解决这些疑问”,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人体对生命的活动的调节是以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为前提的,顺其自然又引入了节内容。
第二步:合作探究——探究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本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创设多个与生活密切的教学情境。
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用ppt展示眼球结构的平面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边观察边讲述各结构的名称及重点结构如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的功能。
第三步:巩固提高——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
由于前面的讲解,学生已经对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很好的掌握。下面通过几个活动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并对瞳孔、晶状体这些重要的结构的了解更进一步。并通过自学总结视觉形成的流程图。
【学生活动】.抢答——巩固所学知识
1、常说的“白眼球、黑眼珠”指的是眼睛什么结构?
2、体会瞳孔在视觉形成中的作用
展示两幅人眼在强光和弱光下的眼球示意图,找出两者不同的地方。
学生很容易答出瞳孔的大小不一样。教师接着设问,为什么不一样?学生很容易从强光和弱光的信息中知道,瞳孔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光线的多少。
然后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观察对方在看书和看黑板时瞳孔的大小变化以验证所学知识的正确性。
【教师释疑】视觉形成的场所在大脑皮层
一位小姑娘眼球结构没有任何损伤,但这位小姑娘却失明了。怎么回事呢?
由事例引申出视觉形成的条件:
视觉形成的三个条件: 1.眼球的完好 2.视神经没断 3.大脑正常
由于这并非课本内容,因此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就可以了。
第四步:拓展延伸——近视的形成及预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