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研究设计举例.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399969 上传时间:2025-01-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设计举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研究设计举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录二:研究设计举例 设计1:茂名地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探究 华南师范大学2002级教育硕士黎雪琼的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指导教师是胡中锋教授,引用时已征求作者同意,有修改与删节。 一、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和文献综述 “职业倦怠”(burnout)一词原指燃料耗竭、燃尽。1974年美国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在《职业心理学》杂志(professional psychology journal)阐明了职业倦怠的症状,将“职业倦怠”(burnout)一词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由于与他人相互交往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的加剧,而最终导致的在情绪、情感、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与弗登伯格同时研究职业倦怠的心理学家还有马勒诗(C.Maslach)、佩斯(A.Pines)、奎内思(C.Cherniss) 及萨若森(S.B.Sarason)。关于职业倦怠的特征与形成原因,他们的主要研究思想是:①职业倦怠的临床观点。代表人是弗登伯格,他开始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于个体不能确立自己的需要而紧张工作造成的,后来他指出是是由于个体过分执着于生活的理想与方式,因而无法获得预期所得的美好而产生的疲乏或挫折状态。②职业倦怠的社会与心理学观点。此观点的代表人是马勒诗和佩斯。他们使用问卷及调查方法在不同行业中搜集了几千人的资料,确定了倦怠的3个主要特征: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即感到耗尽、用完;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即表示冷酷、麻木,非人格地对待来访对象;缺乏个人成就感(lo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即觉得无效能和缺乏适应性。他们编制了“马勒诗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1981,1986),用来评估职业倦怠的3个特征症状。③职业倦怠的组织理论。代表人是奎内思。他及同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职业”方面,认为倦怠的原因主要是工作者的付出和所得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分两类,一是个体处于过多的刺激情景,一是个体处于有限的刺激情景或缺乏挑战。④倦怠研究的社会与历史观点。代表人是耶鲁大学的萨若森。他认为“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映”。 “职业倦怠”一词被提出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被视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普遍发生在各种助人职业的群体中,像教师就是出现这一现象的高发群体之一。国外众多学者对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们普遍认为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的一种反应,一般经历情绪耗竭、性格解体和降低成就感三种行为反应,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包括职业因素、工作环境、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20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过探讨,仅有少数描述性的介绍,且主要停留在思辨的层面,缺乏实证性研究和深入剖析,因而突破性研究成果不多。 二、研究课题的科学依据及意义(教育科学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等): 1、研究课题的科学依据 以弗登伯格、马勒诗、佩斯、奎内思和萨若森等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在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方面,除了马勒诗和佩斯提到的情绪耗竭、非人性化和缺乏个人成就感这三个维度外,新加入“社会角色转化困难”;在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方面,概括为个人因素(人格、压力应对方式、工作期望等)、组织因素(工作量、角色冲突、晋升机会和报酬体系等)、家庭因素(家庭负担、家庭和谐度和家庭结构等)和社会因素(群体关系、社会支持系统等)。其中,家庭因素是本次研究中新确实的因素。 2、研究意义 理论价值:总结比较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调查研究目前小学教师的心理职业倦怠水平、成因,为我国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理论提供实证依据;并提出应对的策略,充实关于教师心理健康保健的理论内容; 应用价值: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保健提供有可操作的保健措施,促进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并为其他领域教育工作者的心理保健提供一定的参考。 创新价值:①设计出比较、科学系统的“教师心理职业倦怠现状与成因调查问卷”。②对影响教师心理职业倦怠的因素进行归类,并探讨出各种因素影响力的大小。③提出关于预防、干预小学教师心理职业倦怠的管理对策,促进小学教师心理保健的措施。④把量化研究的问卷调查法与质的研究的观察、深度访谈法结合起来,探讨教育科研方法的整合。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包括六个方面: 1、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述评。 2、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卷编制。 3、问卷调查的实施。 4、质的研究。 5、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6、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量的研究采用问卷法,质的研究主要采用访谈的方法进行。 五、要突破的难点 1、编制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成因调查问卷。 2、对研究材料的整理、分析与归纳,研究成果的综合与表述。 六、完成本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分析 本人是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长期参与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对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很深的了解,也有浓厚的兴趣来研究这个问题。同时,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也比较熟悉。另外,本人在师范任教,也有较充裕的时间和条件完成这一研究。 七、研究总体计划和进度安排(略) 设计2:行动研究计划简例 转引自:郑金洲等著. 行动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5-76页 有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对初中二年级物理的教学效果感觉不满,拟以行动研究法以求改进,兹示其研究计划如后,以为参考。 1. 问题: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不满。 2. 重点: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物理学习发生重大的兴趣。 3. 诊断:问题的诊断与结果分析如下表所示。 1 2 3 4 学生对物理缺乏兴趣的原因 这一原因是 是否能够改进 有办法改进的原因 事实? 揣测? 能 不能 1. 缺乏物理实验 2. 学生缺乏讨论 3. 没有现代的演示设备 4. 有趣的物理书刊太少 5. 科学的基本知识不够 × × × × × × × × × × × 为获得第二项原因的证据,计划约若干学生个别谈话,借以说明了学生是否在平日时常谈论物理学的问题。 4. 行动假设:假设安排每周两节课做物理实验,每周一节课讨论,学生对这一科的兴 趣将会增加。 5. 研究进度 (1)(至2000年1月1日)编制“实验前”的物理兴趣量表并实施测验。这项兴趣测量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要每个学生就所谈的科目,依照自己兴趣高低的程度排列,以显示物理学在各科中兴趣的地位。另一种是以五点分的物理兴趣量表,要学生评定自己对物理兴趣的程度,用同一量表,再请学生评定自己认为一般同学对物理兴趣的程度。物理兴趣的平均等第与各科兴趣相比较的结果便可作为准则。同样的,五点量表的平均数与认为一般同学对物理兴趣的平均数间的差异,一定具有意义。 (2)(2月、3月、4月)每周两节课上物理实验。依照教具设备的情况,全班分为两组。有很多教具可能需要自制。如有必要,应收集有关制作简易科学教具的书刊,并请其他教师协助。每两周一次讨论,可能需要收集些有关讨论方法的书,并在学生中训练几位小组讨论领导者。 (3)(5月1日)实施了3个月的物理实验教学和小组讨论之后,再应用第(一)项中所述的两种测量工具实施测量。 (4)(至5月15日)比较前后两次测量所获得的证据,并归纳讨论,评鉴整个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