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典型例题1单选题1、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A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B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D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表明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B项正确;A项太过绝对,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2、元政府特设站户,每站平均约
2、200户,全国站户在30万户以上。站户固定在驿站上,耕地四顷以下者不输租税,但这些田地不能卖给非站户。驿站上的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供应,大部分由站户负担。由此可见,元代A重视维护国家的统一局面B着力减轻农民经济负担C保护小农对土地的所有权D积极加强对外经济交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建立驿站制度,遍设驿站和站户,意在保障交通和使臣往来,进而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A项正确;部分小农“不输租税”,但要负担“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供应”,经济负担并未减轻,排除B项;元朝禁止站户将土地卖给非站户,是为了加强对站户的控制,限制了其对土地处置的权利,排除C项;站户主要是为了满足大一统国家内政管理的
3、需要,排除D项。故选A项。3、朱熹强调“圣德至道”,他认为:道是人人共同必由的道路;德是每个人自己要明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和要去践行的准则。这表明朱熹A强调人的主体地位B注重内心的道德自觉C重视社会人伦和谐D主张民众的礼乐教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朱熹强调“圣德至道”,即道德,人人要明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和要去践行的准则,强调内心的道德自觉,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道德自觉,而非人的主体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道德自律,而非社会人伦和谐,排除C项;材料与礼乐教化无关,而是强调道德自律,排除D项。故选B项。小提示:4、史书记载:(宋太祖)尝弹雀于后苑,或称有急事请见,帝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帝
4、怒,诘之举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帝骂曰:“汝怀齿,欲讼我乎?”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帝悦,赐金帛慰劳之。这反映出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B青史留名一定程度制约了皇权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答案:B解析:据材料“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帝悦,赐金帛慰劳之”并结合所学可知因为史官们有“君举必书”“秉笔直书”的传统,故青史留名一定程度制约了皇权,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宋太祖不是重视以史为鉴,而是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排除A项;“臣不能讼陛下”体现了儒家中的君臣伦理不能制约帝王,排除C项;“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材料
5、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5、南宋时期,贺寿、赠祝、以词代简等应用性词作中,议论化成分比较常见;写山水风月,常寓含某种幽微之理,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社会受尚理风气的影响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南宋时期的词作中经常渗透议论和说理的内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明显始于当时理学形成,尚理风气影响社会氛围有关,B项正确;出现这种现象并不代表学术水平的迅速提升,排除A项;只是在词作中出现议论和说理的成分,并不能说明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和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等,排除CD项。故选B项。6、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
6、、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A社会动荡人心败坏B书院教育非常发达C商业发达影响农业D儒家伦理的普及化答案:D解析:南宋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使儒家伦理世俗化,普及化,D项正确;南宋社会相对稳定,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当时书院发展情况,排除B项;C项内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A致良知B本心即天理C工商皆本D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答案:B解析:根据“理学家”、“格物致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格物致知是宋代理学提倡的治学方法,
7、理学强调的是本心即天理,B项正确;致良知是心学的内容,排除A项;理学中没有强调工商皆本,排除C项;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是理学强调的治学态度,没有体现理学的本质,排除D项。故选B项。8、宋元时期,市舶司对进出港船舶所载货物实行抽分(收取商税)。元代至元市舶则法规定“蕃货双抽,土货单抽”,这A体现了厚往薄来的理念B突破了闭关锁国的桎梏C维护了自然经济的稳定D推动了出口贸易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政府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管理、抽分。市舶司的设立,使海外贸易趋于制度化,推动了出口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体现了厚往薄来的理念的是朝贡贸易,排除A项;明
8、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9、统和元年(983年),辽圣宗下诏“民间有父母在,别籍异居者,听邻里觉察,坐之;有孝于父母,三世同居者,族其门间”。他还曾“诏汉儿公事皆须体问南朝法度行事,不得造次举止”。由此可见,辽圣宗A借助程朱理学加强社会教化B试图延缓辽国封建化进程C采用儒家治国之术巩固统治D认同并全面接受中原文化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辽圣宗强调孝道,并积极推动学习“南朝法度”,也就是学习北宋的制度文化,这是辽圣宗采用儒家治国之术的表现,C项正确;程朱理学完全形成于南宋,A项时空不符,排除;辽圣宗的措施加快了辽国封建化的进程,B项与史实不符,排
9、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项。10、南宋时,阿拉伯后裔大舶商蒲寿庚任泉州提举市舶使,“擅番舶利者三十年”,在南洋群岛一带颇有威望。元初,蒲寿庚被留用,并升迁为福建、广东招抚使,总海舶兼“主市舶”。这说明元朝初期A缺乏本国商业人才B开始放弃海禁政策C经济重心转向海外D顺应商业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新政府任用前朝有经验、有威望的市舶使继续管理东南沿海的对外贸易,“总海舶”兼“主市舶”等,说明元朝初期在顺应商业发展趋势,D项正确;蒲寿庚是南宋官员,并非外国人,排除A项;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才明确推行的政策,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并未转向海外,排除C项。故选D项。11、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
10、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得益于A南北面官制B郡县制C行省制D四等人制答案:C解析:元朝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的治理,使得“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C项正确;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排除A项;元朝在全国推行行省制,排除B项;四等人制是元朝实行的民族分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小提示:12、南宋时期,刻版印书业发展较快。当时有官刻本(监本)和书坊的坊刻本;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私人手工业刻书作坊,有的刻工多至百人以上,还专门接受委托雕印业务;刻书种类多,有礼书、乐书、药方以及可称为日用百科全书的酬世大全。上述材料可说
11、明南宋时期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活字印刷术广泛应用D书籍印刷已经商业化、产业化答案:D解析:根据“当时有官刻本(监本)和书坊的坊刻本;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私人手工业刻书作坊,有的刻工多至百人以上,还专门接受委托雕印业务;”可得出宋代印刷业已经商业化,成为一种产业,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印刷业的发展,与重心无关,排除A项;B项是在明朝,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是活字,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列引语反映宋代历史的是()“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ABCD答案:C解析:材料“坊巷桥门及隐僻
12、去处,俱是铺席买卖”指的是宋代商业打破空间限制;材料“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反映的是宋代的纸币交子,符合题意,C项正确;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小提示:14、元朝初期的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的“春猎秋狝”活动;皇庆元年(1312年),元仁宗降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朕不飞放(纵鹰隼捕猎)”,此后行猎的规模和频率渐减。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A民族本位原则的调整B汉化历史进程的开启C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D帝王个人旨趣的变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君主因“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而
13、逐渐减少“春猎秋狝”活动,体现了元朝君主由重视游牧渔猎到逐渐重视农业活动,反映了元朝民族本位原则的调整,A项正确;“开启”一词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无关,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5、李沆(北宋名相)字太初,累加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一夕,(宋真宗)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刘娥:出身寒微)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上述史事体现了北宋A统治阶级仍未打破门第观念B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良好C高级官僚深受理学观念侵染D皇权受到了“制度性”约束答案:D解析:材料中作为宰相的李沆敢于焚烧皇帝的手诏
14、,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的手诏未经过既定程序,不合规范,体现出宋代皇权受到“制度性”约束,D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皇权受到制度的约束,不是门第观念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的皇帝手诏显然没有通过三省六部的商议,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理学观念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填空题16、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_即位。_年,定国号为_,忽必烈就是_答案:忽必烈1271大元元世祖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所以是忽必烈,是1271,是大元,是元世祖。17、12世纪后期_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_”,世宗
15、被百姓誉为“_”答案:金世宗大定之治小尧舜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所以是金世宗,是大定之治,是小尧舜。18、元朝的统一:_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答案:1276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故本题填写1276.19、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_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_和_。答案:儒家佛教道教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
16、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所以是儒家,是佛教,是道教。20、12世纪后期_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_”,世宗被百姓誉为“_”答案:金世宗大定之治小尧舜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所以是金世宗,是大定之治,是小尧舜。21、元朝的统一:_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答案:1276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故本题填写1276.22、王安石变法的目的:_答案:富国强
17、兵解析: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23、到宋朝,_阶层的数量显著减少。前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_。宋朝_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_束缚答案:贱民雇佣无地人身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到宋朝,他们的数量显著减少。前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24、农业(1)耕种制度:宋朝时_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
18、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_。(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_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3)棉花的种植和推广:棉花的种植始于_,在_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_的发展。(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4)边疆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_、西北、_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答案: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经济宋朝元朝棉纺织业东北云南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3)结合所学知
19、识可知,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25、宋元城市中,_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_,实际上就是早期的_。答案:说书话本白话小说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所以是说书,是话本,是白话小说。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唐宋之变材料一状况时间北方农田水利工程南方农田水利工程全国农田水利工程总数数量占全国比例(%)数量占全国比例(%)唐代前期8868.24
20、131.8129唐代后期3127.78172.3112据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材料二时间区域隋大业五年(609)前后唐天宝年间(742-755)唐元和年间(806-820)全国总户数(户)890754689553702746150北方户数所占比例(%)75.854.929.4南方户数所占比例(%)24.245.170.6据梁庚尧中国社会史材料三时间区域北宋元丰三年(1080)南宋淳熙十四年(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元至顺元年(1330)全国总户数(户)165704741916600113711174北方户数所占比例(%)30.635.418.9南方户数所占比例(%)69.464.681.1据梁
21、庚尧中国社会史(1)指出材料一反映出的现象并分析其影响。(2)据表材料二、材料三分别指出隋唐、宋元时期人口南北分布的特点,并说明影响隋唐至宋元时期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因素。答案:(1)现象:唐代后期南方的农田水利工程数量超过了北方。影响: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2)特点:隋唐时期,北方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南方则逐渐上升;唐中后期,南方人口比重迅速超越北方,并占一定优势。两宋时期,南北人口比重变化较为稳定,宋元时期,南北人口比重差距进一步扩大;南方的人口比重始终超过北方。因素:政治局势演变,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差距,人口迁移流动,自然环境差异,民族交流融合。(任答3点)
22、解析:(1)关于现象:根据材料一可知,北方农田水利工程数量下降,南方农田水利工程数量上升,即唐代后期南方的农田水利工程数量超过了北方。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2)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二可知,隋大业五年(609)前后到唐元和年间(806-820),全国总户数(户)不断减少,北方户数所占比例减少,南方户数所占比例增加,故可知特点是:隋唐时期,北方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南方则逐渐上升;唐中后期,南方人口比重迅速超越北方,并占一定优势。根据材料三可知,全国总户数(户)减少,北方户数所占比例减少,南方户数所占比例增加,故可知特点是两宋时期,南北人口比重
23、变化较为稳定,宋元时期,南北人口比重差距进一步扩大;南方的人口比重始终超过北方。关于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局势演变、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差距、人口迁移流动、自然环境差异、民族交流融合等方面分析作答。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
24、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进行对比,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答案:(1)做法:推行郡县制混合体:郡国并行制(2)“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解析:(1)根据“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始皇的做法是推行郡县制;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郡国并行制。(2)根据“元行省制
25、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知元代行省制的“优点”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创举主要体现在开创省制。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代各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
26、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材料二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法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有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答案:(1)条件:张骞出
27、使西域,沟通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相对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内容:商品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2)表现:设市舶司专职管理;政府制定了相关法律;进出口商品种类多;官方和民间贸易并存,以民间为主。解析:(1)条件:根据材料“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可知,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根据材料“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代各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相对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内容:根
28、据材料“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可知,商品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2)表现:根据材料“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可知,设市舶司专职管理;根据材料“还制定市舶条法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可知,政府制定了相关法律;根据材料“进出口货物有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可知,进出口商品种类多;根据材料“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可知,官方和民间贸易并
29、存,以民间为主。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内容出处“辽之先,出自炎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苍山,徙潢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金史百官志根据材料,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答案:表现: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作用:为其政权的合法地位提供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表现:
30、根据“辽之先,出自炎”,可见辽人认为其祖先是华夏族的炎帝,得出血缘认同;根据“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可见辽人认同儒家思想,得出文化认同;根据“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可知金人沿用了中原汉族政权的制度,得出制度认同。作用:根据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民族交往方面回答,如从政治方面得出为其政权的合法地位提供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从文化方面得出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从民族交往方面得出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31、一南宋与金在边境设立榷场互市,“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通二国之货。”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等方能交易。贸易地点、货物、交易方法都有限制,而且由于双方时断时续的战争和相互防犯,榷场废置无常。进口禁止出口金茶和生姜为大宗,以及水果、糖、药材、虔布、乳香、象牙、木材、金银、木器。铜铁、银、粮食;羊猪腊肉及可制军器之物货、原料;牛、马、犬三种牲畜。南宋盐和绢为大宗,以及北珠、貂革、人参、松子、红花、紫草、甘草等。铜铁、银、粮食;军用物资;牛、马、犬三种牲畜;书籍。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材料二1606年英王詹姆士一世发给伦敦公司特许状同意
32、伦敦公司可以美洲开拓垦殖地。特许状规定,移民拥有对殖民地土地的“自由永佃权”,从英国和其他莫属领地进口货物,10年内不必交进口税和其他关税。在殖民地开采的金银,要将获利的15或115,上交给英王。1607年,英国移民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殖民地。1651年航海条例,后多次扩充和修订只有英国或其殖民地所拥有、制造的船只可以运装英国殖民地的货物;政府指定某些殖民地产品只准许贩运到英国本土或其他英国殖民地,包括如烟草、糖、棉花、靛青、毛皮、大米、糖蜜等;其他国家的制造产品,必须经由英国本土,而不能直接运销殖民地;限制殖民地生产与英国本土竞争的产品,如纺织品等。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1)根
33、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宋、金榷场贸易开展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英国推行经济政策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金之间经济关系和英国、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关系有何异同。答案:(1)因素:南北经济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宋金的和战关系和边境的社会环境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经济的恢复两个政权财政对商税的需求人民对南北方经济交流的渴望。(2)影响:对英国:有利于殖民扩张与掠夺打击了荷兰等其他国家海上贸易优势确保了对殖民地贸易、市场、资源的垄断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殖民地:一方面限制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殖民地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和商业
34、上的保护,促进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3)相似点:政权力量的主导和干预。(回答两种经济关系都具有互补性也可酌情赋分)不同点:宋金之间是民族政权之间正常贸易往来,具有平等性后者是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的不平等的经济关系,殖民地经济发展要满足宗主国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依附性性质上,前者是农耕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商贸,后者是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一部分。解析:(1)材料金进口“茶和生姜为大宗”而南宋进口“盐和绢为大宗”可知南北经济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材料“由于双方时断时续的战争和相互防犯,榷场废置无常”可知宋金的和战关系和边境的社会环境根据所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彻底南移、北方经济同时也有
35、所恢复可知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经济的恢复材料“商人须纳税、交牙钱”可知两个政权财政对商税的需求根据所学可知商品互易利于提升生活水平,故可知影响因素还有人民对南北方经济交流的渴望。(2)对英国:材料“同意伦敦公司可以美洲开拓垦殖地”可知有利于殖民扩张与掠夺材料“只有英国或其殖民地所拥有、制造的船只可以运装英国殖民地的货物”可知打击了荷兰等其他国家海上贸易优势材料“只准许贩运到英国本土或其他英国殖民地”可知确保了对殖民地贸易、市场、资源的垄断根据所学可知当时英国重商主义的系列政策,扩大了英国的贸易额,推动英国成为了海上贸易霸主,这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殖民地:材料“限制殖民地
36、生产与英国本土竞争的产品”可知限制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材料“其他国家的制造产品不能直接运销殖民地”可知这也给殖民地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和商业上的保护,促进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3)相似点:材料“皆设场官”“英王詹姆士”可知政权力量的主导和干预。不同点:材料“通二国之货”可知宋金之间是民族政权之间正常贸易往来,具有平等性材料“移民拥有对殖民地土地的自由永佃权”可知英国和殖民地是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的不平等的经济关系,殖民地经济发展要满足宗主国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依附性根据所学可以判断两者性质不同,宋金互市是比较简单、直接的传统贸易,而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推动了世界连为一个整体,刺激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可知前者是农耕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商贸,后者是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一部分。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