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1月开放专科管理会计期末复习资料
( 浙江电大经管学院吕静静老师整理)
题型: 1、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 共20分)
2、 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 共10分)
3、 简答题( 每小题10分, 共20分)
4、 业务题( 3~4小题, 共50分)
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请见中央电大下发的期末复习指导和与教材配套的《管理会计学习指导》
简答题( 15题)
1、 简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P13-14
2、 什么是经营预测? P60经营预测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P61经营预测的特点有哪些? P62
3、 简述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根本区别?
题目不清, 应该是区别。答案能够看P42
4、 什么是利润预测? 利润预测包括的基本方法P78-79
5、 简述各有关因素单独变动对目标利润是如何影响的?
答: 单价单独变动对目标利润的影响是同方向的, 固定成本总额单独变动对目标利润的影响是反方向的, 单位变动成本单独变动对目标利润的影响是反方向的, 销售量单独变动对目标利润是同方向的。
6、 简述管理会计的内容P10-11
7、 简述业务量的增加会对固定成本总额、 变动成本总额、 单位固定成本呢、 单位变动成本各产生什么影响?
答: 业务量的增加不会影响固定成本总额; 会增加变动成本总额, 且是正比例增加; 会减少单位固定成本, 且是反比例减少; 不会影响单位变动成本。
8、 影响长期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她们是如何影响长期投资决策的?
答: 影响的主要因素有货币时间价值、 投资项目计算期、 现金流量和资本成本。
在分析货币时间价值对长期投资决策的影响时, 计算方式主要有复利终值和现值、 年金终值和现值;
项目计算期包括建设期和生产经营期;
在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中, 一般见现金流量而不是会计利润来作为计算评价指标的主要依据。现金流量的内容包括现金流入量、 现金流出量和净现金流量。
资本成本不但反映了项目的资金成本, 还体现了项目的风险价值。
9、 简述短期经营决策的特点P88
10、 什么是预算? P132全面预算包括哪些类型? 预算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答: 预算是企业为达到一定目的在一定时期对资源进行配置的计划, 是用数字或货币编制出来的某一时期的计划。
全面预算根据预算编制所依据的业务量的数量特征, 其方法可分为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 根据预算编制的出发点特征, 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根据预算的时间特征, 可分为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
11、 短期经营决策的方法有哪些? 怎样运用这些方法?
答: 方法主要有相关损益分析法、 相关成本分析法、 贡献毛益分析法。
相关损益分析法是最基础的一种方法, 以相关损益为评价指标, 且是正指标;
相关成本分析法适用于各方案相关收入相同时, 以相关成本为评价指标, 且是个反指标;
贡献毛益分析法适用于各方案固定成本相同时。但须注意的是, 应以贡献毛益总额或单位资源贡献毛益为评价指标, 而不是以单位贡献毛益为评价指标。
12、 什么是预算控制? P143预算控制的程序包括哪些具体步骤? P143-144
13、 什么是责任中心? P174责任中心包括哪些基本形式? P175各责任中心的特征是什么?
答: 包括成本中心、 利润中心、 投资中心三种形式。
成本中心是只对成本或费用承担责任的责任中心, 其特点是: 考核对象只包括成本费用, 不包括收入; 只对可控成本负责; 只控制和考核责任成本。
利润中心是指对利润负责的责任中心, 即既对收入负责, 也对成本费用负责。其一般具有生产经营决策权。
投资中心是指既要对成本和利润负责, 还要对投资的效果负责的责任中心, 其具有投资决策权, 且一般都是独立的法人。
14、 简述标准成本的制定过程
答: 制定标准成本, 一般先首先确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 其次确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最后确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15简述长期投资决策的程序P105-107
计算题举例( 21个) : 复习时能够参考老师给的这些题目, 但关键还是要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理解相关原理, 能举一反三。
1、 利用高低点法进行混合成本的分解
请结合教材P29例2-2或学习指导P13第1道计算分析题或学习指导P32第2道计算分析题
相关知识点: 高低点的确定以业务量x为标准,
不论是高点, 还是低点, 都满足y=a+bx, 这样该题目就变成计算求b和a。
2、 利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 期间成本、 贡献毛益、 营业利润等
相关知识点:
完全成本法是财务会计系统( 包括成本会计) 的采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是对成本会计原先所学的品种法、 分批法、 分步法等一些方法的统称。
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系统的采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两种方法存在很多不同, 我们从计算的角度, 需要大家掌握以下这点不同: 两种方法的产品成本及期间费用的构成内容不同, 即两种方法中,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等这些成本项目到底是计入产品成本还是计入期间费用, 做法是不同的的。
如何理解产品成本: 这里的产品是广义的, 包括销货( 已销售掉的) 、 存货( 已完工但尚未销售的、 在产品等) 。产品成本的归属期有两种可能, 也就是说期末有两种去向: 第一, 是随销货以销货成本的形式计入当期利润表; 第二, 是随存货以存货成本的形式计入当期资产负债表, 递延到下期。即产品成本中, 只有销货成本部分计入当期利润表。
如何理解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的归属期只有一个, 即在发生的当期全额计入当期利润表。
因此, 如果两种方法中, 产品成本及期间费用的构成内容不同的话, 则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利润也可能是不同的。
完全成本法中, 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 生产成本(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
期间费用的构成内容: 非生产成本(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 。
变动成本法中,
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 变动生产成本(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 ;
期间费用的构成内容: 固定性制造费用( 即固定生产成本) 、 非生产成本(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
成本项目
完全成本法的处理
变动成本法的处理
直接材料
归到产品成本
归到产品成本
直接人工
变动制造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
归到产品成本
归到期间费用
销售费用
归到期间费用
归到期间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归纳下, 这两种方法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归类不同, 而对别的项目的归类是一样的( 对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都是划分到产品成本, 对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都是划分到期间费用) 。
利润上的差额具体是多少呢: 利润是销量、 单价、 各项成本的结果。两种方法下, 销量和单价一致;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都是划分到产品成本, 在两种方法中都是只有销货部分计入当期利润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都是划分到期间费用, 在两种方法中都是全额计入当期利润表) 。因此影响利润不同的因素只有是固定性制造费用。
在完全成本法下, 固定性制造费用归到”产品成本”中, 因此只有销货部分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计入当期利润表; 而在变动成本法下, 固定性制造费用归到”期间费用”中, 因此固定性制造费用全额计入当期利润表。因此两种方法就可能会有利润上的差额。
l 利润表的一般格式: 即划分为产品成本的, 就在第一步扣解, 且只有销货成本部分计入利润表; 划分为期间费用的, 就在第二步扣解, 且全额计入利润表。
销售收入
— 销售成本 ( 销货部分的产品成本)
毛利
— 期间费用
营业利润
( 也能够结合 1月试卷中第一道业务题)
例: 某企业某产品有关成本资料如下: 单位直接材料成本为10元, 单位直接人工成本为5元, 单位变动制造费用为7元, 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为4000元, 单位变动性销售及管理费用为4元, 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为1000元。期初存货量为0, 本期产量为1000件, 销量为600件, 单位售价为40元。
要求: 按变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的有关公式计算下列指标: ( 1) 单位产品成本; ( 2) 期间费用; ( 3) 销货成本; ( 4) 营业利润。
解: 完全成本法:
1) 单位产品成本=单位直接材料+单位直接人工+单位制造费用=10+5+7+4000/1000=26元
2) 期间费用=变动性销售及管理费用+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600×4+1000=3400元
3) 销货成本=26×600=15600元
4)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销货成本-期间费用=40×600-15600-3400=5000元
变动成本法:
1) 单位产品成本=单位直接材料+单位直接人工+单位变动制造费用=10+5+7=22元
2) 期间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性销售及管理费用+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
=4000+600×4+1000=7400元
3) 销货成本=22×600=13200元
4)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销货成本-期间费用=40×600-13200-7400=3400元
或贡献毛益总额=40×600-( 13200+600×4) =8400元
营业利润=贡献毛益总额-固定成本总额=8400-( 4000+1000) =3400元
3、 采用变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编制利润表
相关知识点:
l 那如何利润表的一般格式转换成完全成本法的利润表、 变动成本法的利润表? 只要将完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内容替换进去即可。:
完全成本法下, 利润表的格式:
销售收入
— 销货部分的生产成本
毛利
— 非生产成本
营业利润
变动成本法下, 利润表的格式:
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
— 销货部分的变动生产成本 — 销货部分的变动生产成本
毛利 — 变动非生产成本
— 固定性制造费用 → 贡献毛益
— 非生产成本 — 固定制造费用
营业利润 — 固定非生产成本
营业利润
在变动成本法下, 进行这样转换, 理由有两点:
1) 为了突出”贡献毛益”这一指标;
2) 把”销售产品的变动非生产成本总额”放在第一步扣解, 并不影响计算结果。”变动非生产成本”仍属于期间费用, 无论放在那一步扣解, 均是全额计入当期利润表。
例: 已知某企业 只生产一种产品, 有关的业务量、 售价与成本资料如下:
期初存货量( 件) 0
变动生产成本( 元) 60000
本期生产量( 件) 6000
固定制造费用( 元) 15000
本期销售量( 件) 4500
变动销售费用( 元) 900
期末存货量( 件) 1500
固定销售费用( 元) 2100
售价( 元/件) 20
变动管理费用( 元) 450
固定管理费用( 元) 4050
要求: 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编制收益表。
解: ( 1) 变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
销售收入 90000 ( 20*4500) 销售收入 90000( 20*4500)
减: 变动成本 减: 销货部分的生产成本56250
其中销货部分的变动生产成本 45000 ( 60000+15000) /6000*4500
( 60000/6000*4500) 毛利 33750
变动销售费用 900 减: 非生产成本
变动管理费用 450 其中销售费用 3000( 900+2100)
变动成本合计 46350 管理费用 4500( 450+4050)
贡献毛益 43650 非生产成本合计 7500
减: 固定成本 营业利润 26250
其中固定制造费用 15000
固定销售费用 2100
固定管理费用 4050
固定成本合计 21150
营业利润 22500
第4、 5、 6、 7为本量利分析: 计算保本点等
相关知识点:
本量利基本关系式: 营业利润=(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贡献毛益×销售量-固定成本=贡献毛益总额-固定成本总额
贡献毛益, 与利润一样也是反映产品盈利能力的指标, 但又不等于利润。有贡献毛益总额、 单位贡献毛益、 贡献毛益率三种表现形式。
贡献毛益总额=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单位贡献毛益×销售量=贡献毛益率×销售收入总额
单位贡献毛益=单价-单位变动成本=贡献毛益总额/销售量=贡献毛益率×单价
贡献毛益率=贡献毛益总额/销售收入总额=单位贡献毛益/单价
变动成本率+贡献毛益率=1
单一品种的保本点有保本销售量、 保本销售额两种形式。多品种的保本点只有保本销售额一种形式。
单一品种条件下的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单位贡献毛益
单一品种条件下的保本销售额=保本销售量×单价=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固定成本/( 1-变动成本率)
4、 利用本量利公式计算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变化, 贡献毛益率不变, 价格将怎样变化。
相关知识点: 贡献毛益率=单位贡献毛益/单价=(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单价
中央电大给的题意不是很清楚, 暂不举例。
5、 单一品种下如何计算保本点, 各相关项目变化对保本点的影响
结合教材P49例3-5、 3-6、 3-7、 3-8
也能够结合 1月试卷第2题业务题: 某服装企业, 本月销售50000件, 单价240元, 单位变动成本180元, 固定成本1 0元。要求: ( 1) 计算该企业本月的保本点。( 2) 若企业为了促进销售力度, 将单价下调15%, 则需要销售多少件服装才能保本。
解: ( 1) 本月保本销售量=1 0/( 240-180) = 件
本月销售额= *240=480000元
( 2) 单价下调15%, 则单价变成204元。
则新的保本销售量=1 0/( 204-180) =5000件
6、 多品种情况下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保本点
相关知识点:
加权贡献毛益率合计=Σ( 各产品贡献毛益率×该产品销售额占的比重)
综合保本销售额=固定成本总额/加权贡献毛益率合计
某产品的保本销售额=综合保本销售额×该产品销售额占的比重
某产品的保本销售额=该产品的保本销售额/该产品的单价
请结合教材54的例3-9或学习指导P24第2道计算分析题
7、 利用本量利公式计算贡献毛益、 变动成本率、 利润等
请结合学习指导P23第1道计算分析题
8、 预测销售量( 算术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 指数平滑法)
请结合学习指导P31第1道计算分析题
第9、 10题为短期经营决策
相关知识点:
1、 相关收入和无关收入
相关收入: 与特定决策方案相联系的, 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 在短期决策中予以充分考虑的收入;
无关收入: 无论是否存在某决策方案, 均会发生某项收入, 在特定决策中不须考虑的收入。
2、 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
相关成本: 与特定决策方案相联系的, 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 在短期决策中予以充分考虑的成本。
无关成本: 无论是否存在某决策方案, 均会发生某项成本, 在特定决策中不须考虑的成本。
3、 增量成本: 是指在同一决策方案下, 仅由于生产能量利用程度不同或产量的不同所引起的差量成本; 一般情况下, 就是该方案的相关变动成本, 表现为单位变动成本和相关业务量的乘积。
4、 机会成本: 是以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多种选择机会的存在为前提, 是指在经济决策中应由中选的最优方案承担的, 按所放弃的次优方案潜在收益计算的那部分资源损失。这一成本能够全面考虑决策方案。
5、 专属成本和共同成本
专属成本: 能够明确归属于特定决策方案的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它往往是为了弥补生产能力不足的缺陷, 增加有关装置、 设备、 工具等长期资产而发生的;
共同成本: 应由多个方案共同负担的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
6、 沉没成本: 是指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成本。
综上所述, 增量成本、 机会成本、 专属成本、 加工成本属于相关成本, 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应予以考虑;
共同成本、 沉没成本属于无关成本, 在短期经营决策中不须考虑。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小结:
1、 相关损益分析法: 最基本的一种; 以相关损益为评价指标, 哪个方案的相关损益最大, 哪个方案最优; 相关损益是指某个方案的相关收入与相关成本的差额。
2、 相关成本分析法: 若各方案的相关收入均为零时, 则可采用此法; 以相关成本为评价指标, 哪个方案的相关成本最低, 哪个方案最优; 该法实质上是相关损益分析法的特殊形式; 相关成本是反指标。
3、 贡献毛益分析法: 各方案的固定成本相同的情况下, 则可采用此法; 经过对比各个备选方案所提供的贡献毛益的大小进行择优, 哪个方案的贡献毛益大, 哪个方案为优; 应以贡献毛益总额或单位资源贡献毛益作为择优的依据, 不能以各产品的单位贡献毛益大小作为择优的依据。
9、 开发新产品的决策
也能够结合 1月试卷第3个业务题。与下面的这个例子, 仅仅是数字略有变化。
例: 某企业现有生产能力40000机器小时, 尚有20%的剩余生产能力, 为充分利用生产能力, 准备开发新产品, 有甲、 乙、 丙三种新产品可供选择, 资料如下:
产品名称 甲 乙 丙
预计售价 100 60 30
预计单位变动成本 50 30 12
单件定额机时 40 20 10
要求: 根据以上资料作出开发哪种新产品的决策。
解: 以贡献毛益分析法为例
产品 甲产品 乙产品 丙产品
单价 100 60 30
单位变动成本 50 30 12
单位贡献毛益 50 30 18
单件定额机时 40 20 10
单位资源贡献毛益 50¸40=1.25 30¸20=1.5 18¸10=1.8
剩余生产能力 8000 8000 8000
最大产量 8000¸40=200 8000¸20=400 8000¸10=800
贡献毛益总额 200×50=10000 400×30=1 800×18=14400
或1.25×8000=10000 1.5×8000=1 1.8×8000=14400
由上表可知: 从丙能提供的贡献毛益总额和单位资源贡献毛益最多, 因此, 开发丙产品较为有利。
10、 亏损产品是否继续生产
例: 某企业组织多品种经营,其中有一种变动成本率为80%的产品于1998年亏损了10000元,其完全销售成本为110000元.假定1999年市场销售、 成本水平均不变。
要求: ( 1) 假定与该产品有关的生产能力无法转移, 1999年是否继续生产该亏损产品?
( 2) 假定与亏损产品生产能力有关的生产能力可临时用来对外出租, 租金收入为25000元, 1999年是否应当继续生产该产品?
解: ( 1) 该亏损产品的销售收入=110000-10000=100000元; 变动成本=100000×80%=80000元
贡献毛益=100000-80000= 0元
因为该亏损产品的贡献毛益大于零, 因此该亏损产品应继续生产。
( 2) ”继续生产亏损产品”方案的机会成本为25000元, 因为继续生产该产品可获得的贡献毛益 0元小于”继续生产亏损产品”方案的机会成本25000元, 因此应停止生产。
8、 根据已知条件, 判定开发哪种新产品
11、 依据已知条件, 计算经营杠杆系数, 并利用经营杠杆系数的公式进行相应的计算
相关知识点:
经营杠杆效应: 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 而引起的利润的波动幅度始终大于销售量的波动幅度。
描述经营杠杆效应的指标是经营杠杆系数。
经营杠杆系数=利润变动率/产销量变动率 或 =基期贡献毛益/基期利润
例: 某企业生产一种甲产品, 今年的产量为60000件, 售价5元, 单位变动成本3元, 固定成本60000元。
要求: ( 1) 计算经营杠杆系数;
( 2) 明年销售量增加到7 件, 预测明年可实现的利润;
( 3) 若明年目标利润为66000元, 计算明年应达到的销售量。
解: (1)基期贡献毛益总额=60000×( 5-3) =1 0元
基期营业利润总额=1 0-60000=60000元
经营杠杆系数=1 0¸60000=2
(2)销售量变动率=( 7 -60000) ¸60000=20%
利润变动率=20%×2=40%
预计可实现的明年利润=60000×( 1+40%) =84000元
(3)利润变动率=( 66000-60000) ¸60000=10%
销售量变动率=10%¸2=5%
明年应达到的销售量=60000×( 1+5%) =63000件
12、 用净现值法判定长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需考虑所得税)
相关知识点:
不考虑所得税情况下, 每年现金流量的发生遵从以下规律:
建设期某点的净现金流量=—该点发生的原始投资额( 包括固定资产投资、 流动资金投入)
经营期某点净现金流量=销售收入—经营成本 或=税前利润 +折旧
经营期终结点净现金流量=销售收入—经营成本+固定资产残值+流动资产回收额
或=税前利润+折旧+固定资产残值+流动资产回收额
考虑所得税下, 每年现金流量的发生遵从以下规律:
建设期某点的净现金流量=—该点发生的原始投资额
经营期某点净现金流量=销售收入—经营成本-所得税 或=税后利润 +折旧
经营期终结点净现金流量=销售收入—经营成本-所得税+固定资产残值+流动资产回收额
或=税后利润+折旧+固定资产残值+流动资产回收额
注: 经营成本又被称为付现成本, 其金额= 总成本-非付现成本( 主要指固定资产折旧额)
某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 则该项目具备可行性。
资金在不同时间点上价值量的差额。不同时点上的资金不能直接进行比较。计算方法有复利终值和复利现值、 年金终值和年金现值。
复利是一次性收付款项, 要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再计利息, 逐期滚算, 俗称”利滚利”。
复利终值是按复利计算的某一特定金额在若干期后的本利和。
复利现值是指为取得将来一定本利和, 那么现在所需要的本金是多少?
年金是指每隔相同时间就发生相等金额的系列收支款, 例如每个月的基金定投形式。这里我讲的是普通年金( 每期期末首付等额款项的年金) 。
普通年金终值, 相当于零存整取中的能拿到的本利和。
普通年金现值, 相当于整存零取中的每期能拿到的相等金额的款项。
例: 某公司现有一投资项目, 有关资料如下:
( 1) 该项目需固定资产投资1 0元, 第一年初投入项目当年建成, 当年投产并有收益。
( 2) 投产前需垫支流动资本100000元
( 3) 固定资产可使用5年, 按直线法计提折旧, 期末残值为15000元。
( 4) 据预测, 该项目投产后产品的销售收入每年1 0元, 每年需支付的直接材料等为64000元, 每年设备维修费5000元。
( 5) 流动资金于终结点一次回收
( 6) 当前资金成本为10%, 所得税率为40%。
注: ( 4年, 10%) 的复利现值系数=0.683 年金现值系数=3.170
( 5年, 10%) 的复利现值系数=0.621 年金现值系数=3.791
( 4年, 9%) 的复利现值系数=0.708 年金现值系数=3.240
( 5年, 9%) 的复利现值系数=0.650 年金现值系数=3.890
要求: 用净现值法评价该投资方案是否可行。
解: 项目计算期=建设期0年+生产经营期5年=5年
年折旧额=( 1 0-15000) /5=21000元
每年税后利润=( 1 0-64000-5000-21000) *( 1-40%) =18000元
NCF0=-1 0-100000=-2 0元
NCF1-4=18000+21000=39000元
NCF5=18000+21000+100000+15000=154000元
净现值NPV=-2 0+39000*3.170+154000*0.621或=-2 0+390000*3.791+( 100000+15000) *0.621 =-736元,
净现值NPV小于0, 因此该投资方案不可行。
13、 用内部收益率法, 判定长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内插法)
相关知识点: 内部收益率, 由称内含报酬率, 是指一项长期投资方案在项目计算期内预期可达到的报酬率, 即净现值为零时的折现率。
进行投资决策时, 采用内含报酬率评价方案是否可行的标准: 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大于等于要求的资本成本, 则接受投资方案; 否则, 拒绝方案。
已知: 某项目按12%的设定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17.03万元, 按14%的设定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1.54万元。行业基准折现率10%。
要求: ( 1) 不用计算, 直接判断该项目是否具备财务可行性, 并说明理由;
( 2) 用内插法计算该项目的内部收益率, 并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
解: ( 1) 按10%计算的净现值NPV一定大于按12%计算的NPV, 因此按10%计算的净现值NPV大于17.03万元, 大于零, 故具有财务可行性;
或以内部收益率作为折现率计算出来的净现值=0, 因此直接判断, 内部收益率介于12%和14%之间, 大于行业基准折现率10%, 即具有财务可行性。
( 2) 内部收益率=12%+2%×17.03¸(17.03+1.54)=13.83%, 大于行业基准折现率10%, 故具有财务可行性。
14、 利用公式进行材料、 人工成本差异计算
请结合教材P157例8-1、 P158例8-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