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25题共50分)
1. 在《自然辨证法》一文中,恩格斯指出,文艺复兴驱散了“中世纪的黑暗”,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西方学者在论及文艺复兴的意义时,普遍将它作为西方社会近代化的开端。这充分体现了
①反映时代要求和任务的哲学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社会变革推动了人类思想的解放
③哲学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来变革社会
④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是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 千百年来,“嫦娥”“女娲”“盘古”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人物形象,却伴随着美好的神话传说深深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这表明
A.神话传说可以脱离现实生活
B.历史事实总是无法追溯的
C.人类思想能够创造幻想世界
D.人物形象都是扑朔迷离的
3. 2012年世界末日是虚构的,但人类面对的危机是真实的。“世界比我们伟大,不会按我们的想法行事;我们比世界渺小,必须遵循它的法则。”本杰明•惠奇科特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B.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遵循规律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4. 某科研小组通过研究猪笼草的叶子,发现该叶子几乎无摩擦,虫子停在上面便会瞬间滑倒,沦为这种植物的盘中餐。由此他们想到将其运用到生产生活中,通过反复试验,复制这种叶子的分子结构,研发了一种超滑材料。人类追求的自净窗户和“完全不粘锅”的理想将成为现实。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看,下面排序与材料顺序一致的是
A.①认识是实践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③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5. 对于中国而言,烟草业实际上已成为“赔本买卖”。一项最新报告表明,相对于烟草制品带来的巨额利税,它所造成的健康危害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更为巨大,两者的差值达618亿元。上述认识:
①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体现了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
③体现了新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④是对客观事物的最终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 库布其沙漠中生长着160多种珍稀沙旱生植物,这些植物既能防风固沙,又有很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某资源集团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大面积种植了甘草、肉苁蓉、藻类等中药材和植物,改善了环境的同时,还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并发展了沙漠旅游产业。从唯物论角度看,这一事实表明
A.科技进步为人类战胜沙漠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B.治理沙漠需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
C.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利用客观规律为前提
D.既要利用外部条件,又要重视内在因素
7. 汉字成千上万,在书法创作中需要注意重心平稳、疏密匀称、参差有致、比例得当、点划呼应等,才能使人看了产生美感。这说明
A.必须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B.做工作要具体分析事物的条件
C.应当消除原有联系,创造新的联系
D.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8. 近来,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中国式过马路”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有专家认为,要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仅是一道社会管理题,还是一道公民文明素质题。这种说法坚持了
①普遍联系的观点 ②形而上学的观点 ③辩证否定的观点 ④对立统一的观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9.在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上,我国过去着重强调政府的权威性,奉行典型的“政府本位”的价值取向,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民众的需求和利益。今天,我们着力倡导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真正发挥民众在政府部门绩效评估过程中的作用。这两种观点存在的差异表明
A.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C.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基础上形成的
D.不同时代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定不同
10. “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老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生活中,这些平凡而又朴实的故事,让我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得到震撼和洗涤。在那些“最美”的瞬间,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别人。这体现了
A.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B.社会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C.价值观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也不同
D.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11. 2012年央视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了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而采访对象面对的都是同样的问题: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呢?简单的问题收获的答案却千奇百怪。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A.幸福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源自于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B.客观实际决定了人的主观感受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不同
C.对幸福的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前提
D.幸福的标准取决于人的自身满足
《中国好声音》无疑是中国电视荧屏最大的赢家,在收获口碑的同时又赢得了收视,更唱火了节目版权生意。据此回答第12-15题。
12. 《中国好声音》爆红原因之一,是成功引进了荷兰优秀节目“The Voice”的模式,并将其与中国人重感情和家庭的特点相结合,巧妙讲述歌手的故事和情感,点燃了中国老百姓每个人心中的音乐梦想。从哲学角度看,这一做法体现了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
③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内在联系
④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13. 《中国好声音》另一个创新点是它的运作模式,即尝试制播分离,与市场化运作结合,打造媒体、营销、资源整合的产业链条,利用微博等社交媒体,让话题、热点、感动、悬念、期待不断,激发企业、媒体、观众、网民的欲望。这启示我们
①创新中要坚持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②要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发展
③主动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④要通过数量的积累,为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4. 一个节目的成功,往往会导致电视台一窝蜂一拥而上。这反映了中国文化创新能力整体上还比较匮乏。解决这一问题要做到
①摒弃传统文化
②增进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消除文化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5. 《中国好声音》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开发和在整个音乐产业链上的成功布局,使其成为了一笔“中国好生意”。当前,文化产业高附加值的特性吸引了很多投资者的目光。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社会资本追逐的新热点。这反映了文化
A.与经济相互交融
B.与政治相互交融
C.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D.是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
16. 南昌二中高中部举行大型义卖捐助活动为港北小学的同学们筹建一个图书室,高一、高二年级近两千名同学参加,各摊位的同学为了能筹集更多的善款,奇思妙想,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义卖,青年志愿者协会、心理社、音乐社、魔术社等社团也纷纷以舞台表演等形式筹集善款,为义卖增添了不少人气。活动现场洋溢着新锐的文化创意,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生活及其活动
17. 我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意味着我国的文学作品得到世界的欣赏与肯定。诺贝尔委员会在颁奖词中说:“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中国和世界吗?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力度压过大多数当代作品。” 对“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中国和世界吗?”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
B.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交流与传播
C.消除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差异
D.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8. 2012年9月3日,“北京数字学校”正式启动。北京数字学校是传统教育模式与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北京市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最新尝试。学生可以通过北京数字学校门户网站、歌华有线电视点播课程资源,随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名师同步课程进行学习。北京数字学校的启动,说明
①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②现代信息技术是文化交流、传播的动力和源泉
③大众传媒能够以超越时空界限的优势,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9. 2012年央视“开学第一课”用自然的大美、人性的善美、社会的和美阐释“美在你身边”这一主题,在教孩子们认识和欣赏美的同时,也引导着他们追求真善美,对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这表明
A.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 2012年,一首《江南Style》仅用86天就获得超4亿
点击量以及35个国家iTunes MV榜单排行榜冠军。论
者表示互联网平台多元的参与性是助推其走红的重要
原因之一。这表明
A.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B.大众参与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C.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文化传播
D.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1. 某市实施文化立市战略6年,文化增加值以年均约20%的高速增长,占全市GDP的比重突破7%,成为该市经济4大支柱产业之一。曾被嘲讽为“文化沙漠”的城市现在吸纳了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前来投资,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①文化生产力在该市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④该市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 【微话题:你赞同国人丢弃筷子改用刀叉吗?】我国年产800亿双一次性筷子,每天需要砍伐2千万棵树,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木材进口国。英国每日电讯报称:筷子和刀叉孰优孰劣已经争论了几个世纪,如今该下定论了,中国必须丢弃筷子改用刀叉。某同学看了微博之后想写一篇相关的小论文,最合适的主题可以是:
①外来文化点燃现代文明 ②倡导绿色理念、践行低碳生活
③文化影响深远持久 ④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中继承发展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3. 《黄河大合唱》自诞生以来,始终鼓舞着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战胜一切困难。这表明
A、文化作品总以其特有的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B、音乐艺术作品能够充实人的精神生活
C、文化作品对人的影响是积极而潜移默化的
D、优秀的文化作品振奋人的精神
24. 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是中华文化永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③是中华民族优于其他民族的鲜明风格气派 ④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 藜蒿炒腊肉属赣菜系豫章菜一支,为江西南昌当地的一道名菜,其主料藜蒿产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腊肉选用南昌本土特产腊肉。藜蒿炒腊肉以其“脆嫩爽口,醇香柔润”的特点而入选“十大赣菜”之一。江西省重视传统赣菜的保护和弘扬的文化意义是
A.提升赣菜的商业品牌价值
B.利用物质载体传承传统文化
C.促进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
D.丰富中华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二、主观题(50分)
26.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美食纪录片,更是一部人文纪录片。其浓郁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不仅吸引了年轻群体的集体观看,还在网络和媒体上引起热烈讨论。
材料一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开播,让发誓不吃了的“吃货”们极其震撼。该片所介绍的美食,其食材绝大多数取自天然,不但远离污染,更远离各种化学添加剂、色素,都是真正的绿色无公害食品。也正是因为其健康、绿色、无公害,所以才赢得了普通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同时片子也有意突出了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的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
(1)结合材料,请从唯物论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吃货”们会受到震撼。(12分)
材料二 《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带来了超乎预期的社会关注度和收视效果,仅在戛纳电视节上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该片的播映权。有境外媒体评价该片是文化传播的范例。《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精美的画面,朴实地讲述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各色原生态美食,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该片借鉴了欧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故事推动影片进程,并设置悬念,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价值观等传播障碍。一位日本女大学生观看该片后说:我现在才知道中国原来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国家。”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12分)
27、2013年3月,北京召开的两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新任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指出,未来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结合材料,试分析 “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4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稳中求进”工作基调的指导意义。(12分)
南昌二中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政治 答题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24分)
(1)(12分)
(2)(12分)
27、(26分)
(1)(14分)
(2)(12分)
27、(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确定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是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作出的科学决策。(4分)
②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国经济要“稳”,体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我国经济要“进”,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4分)
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稳定的基础上大胆推进改革和创新,坚持稳中求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或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要不失时机的促进飞跃,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