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语文-2祝福同步测控优化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392991 上传时间:2025-01-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2祝福同步测控优化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2祝福同步测控优化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 祝 福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正月(  )  寒暄(  )  朱拓(  )  编纂(  )   少不更事(  ) 谬种(  ) 搭讪(  ) 咀嚼(  ) 形骸(  ) 炮烙(  )(  ) 解析:本题引导我们在加强诵读的基础上,注意词语的积累。 答案:zhēnɡ xuān tà zuǎn ɡēnɡmiù shàn jǔ hái páo luò 2.请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寒喧(  )   告戒(  )     鬼秘(  )   烟蔼(  ) 应筹(  ) 走头无路(  ) 沸返盈天(  ) 解析:本题考查易混字词的书写。 答案:喧——暄 戒——诫 鬼——诡蔼——霭 筹——酬 头——投 返——反 3.请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 (1)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_____________ (瘦弱、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_____________ (消失、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_____________ (仿佛、好像)是_____________ (木雕、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_____________ (一轮、一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2)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_____________ (紧缩、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干涸)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望、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_____________仓促、局促)了,立刻_____________ (没、敛)了笑容,_____________ (旋转、调转)眼光,_____________ (自去、直去)看雪花。 (1)解析:本段文字是对祥林嫂临死之前的外貌描写,与下文对祥林嫂的初到鲁镇、二到鲁镇的两次肖像描写形成强烈的对比,旨在加深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身心摧残与迫害的理解。 答案:瘦削 消尽 仿佛 木刻 一轮 (2)解析:本段文字旨在引导理解柳妈这一文学形象。柳妈虽然也是下层劳动妇女中的一员,但她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祥林嫂的痛苦之上,缺少必要的同情心,她的一些言语、行动对祥林嫂的死客观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作者对其也是持批判态度的。 答案:蹙缩 干枯 钉 局促 敛 旋转 自去 4.填空。 (1)《四书》中的“四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简捷”应解释为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课外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四书》是由北宋的理学大家朱熹将《论语》《孟子》和从《礼记》中抽出的《大学》《中庸》合编成的一本书《四书集注章句》;明清两代以此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答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解析:本题旨在说明鲁镇的人对待祥林嫂的态度,就连一个小小的短工都是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参考答案:直截了当。 5.阅读课文,按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在下表填写出小说情节提纲。 情 节 主要内容 序 幕 结 局 开 端 发 展 高 潮 尾 声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把握和概括。作为小说的三要素,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是阅读小说的第一步。《祝福》一文采用倒序手法,进行叙事,阅读时要注意这样安排情节的作用。 参考答案: 情节 主要内容 序幕 我回鲁镇见到行将就木的祥林嫂 结局 祥林嫂在鲁镇的祝福声中悲惨死去 开端 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做工,过上一段快乐的时光 发展 再婚,有自己的房子,有了儿子阿毛 高潮 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了,流落鲁镇,遭人鄙视 尾声 再现鲁镇的祝福场景,回扣开头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本文选择祥林嫂作为主要人物,而非“祥林哥”“祥林叔”之类的男性,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解析:本题旨在引导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最大的受害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更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参考答案:为了更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2.本文采用倒叙的写法,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倒叙给作品造成了悲剧的气氛,定下了悲凉的基调。 B.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矛盾,直奔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C.巧妙地设置悬念,能引人入胜。 D.为了写起来顺手、方便。 解析:小说先写祥林嫂的死去,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祥林嫂为什么会在年终祝福时死去?她是怎样死的?怎样沦为乞丐的?为什么向“我”提出一连串的怪问题?为什么鲁四老爷骂她“谬种”?题目中的A、B、C三个选项,正好是对以上问题的最好回答。 答案:D 3.(1)“可恶!然而……”四叔说。 (2)“可恶!”四叔说。 (3)“然而……”四叔说。 这是文中鲁四老爷说的话,试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以上加点词语的含义。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根据语境揣摩词语含义,体会精彩词语含义的能力。 参考答案:(1)第一个“可恶”是说祥林嫂的婆婆竟敢到鲁家抢人,有损鲁四老爷的尊严和声誉,所以大为发火,以“可恶”来斥骂。但他毕竟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又觉得,婆婆虽然是强行带走自家媳妇,但是合情合理,故用“然而”来转折。 (2)第二个“可恶”是对劫人以后又来的卫老婆子说的。含义有两点:一是说卫老婆子不该给鲁家推荐一个不守封建礼教的人来,二是说自己荐来的人不该又合伙劫走她。 (3)第二个“然而”是说还能找到一个像祥林嫂一样勤快能干的人吗? 4.小说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可以说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试找出来,仔细品味,谈谈它们各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生存状态,其中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解析: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鲁迅小说中常用白描手法对人物形象作简单勾勒,以提示人物的内心。阅读时要细心体会,明确人物的肖像变化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以及对提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参考答案:(1)初来鲁镇时,还很年轻,“顺着眼”,是一个本分的农村寡妇的形象;(2)第二次来鲁镇时,容颜衰败,眼中还带着泪痕,已经没有过去的神采了,说明她饱受生活的折磨;(3)临死的祥林嫂,脸上呈现出的只有麻木,眼睛也只是机械地转,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她已经被冷酷的社会摧毁了。作者写祥林嫂肖像的变化,主要是表现祥林嫂在精神上所受的迫害。 5.小说开头与结尾的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和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解析:本题旨在让我们了解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和刻画人物的作用。环境作为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主要指社会环境。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作用。 参考答案: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作者用“祝福”为题,包含了反讽的意味。鲁镇家家祝福,“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而被众人歧视迫害的祥林嫂,却在这一时刻死去。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死去,对众人来说是祥林嫂最后的“罪过”,所以鲁四老爷骂她是“谬种”。祈求“无限幸福”的众人,在众神给予“无限幸福”的时刻,扼杀了一个不幸的妇女。 6.作者多次描写祝福的景象。写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无限凄凉地离开人世,并把这篇小说取名为“祝福”,请说说这样写有何用意?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整个作品结构、艺术手法的把握。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中就有“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的反衬手法。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巧妙地加以运用,使作品产生了“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深化了文章主题。 参考答案: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一再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致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处鲁镇家家祝福之时,祝福的热闹正反衬出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妙 答 一天,海涅收到朋友寄来的一封很重的欠邮资的信。他拆开一看,原来是一大捆包装纸,里面附着一张小纸条:“我很好,你放心吧。你的梅厄。” 几天后,梅厄也收到海涅寄去的一包很重的欠资包裹。他领取这包裹时不得不付出一大笔现金。原来里面装的是一块石头,也附有一张纸条:“亲爱的梅厄:当我知道你很好时,我心里这块石头也就落地了。” 30分钟训练(巩固类练习,可用于课后)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消灭   寻死觅活   耳根清净   磨拳擦掌 B.形骸   百无聊赖   瘦削不堪   芒刺在背 C.搭讪   咀嚼赏鉴   来龙去脉   阴谋鬼计 D.蹒跚   相形见拙   原形毕露   毫不介意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中形近、音近、易混字的设计。A项“磨”应为“摩”;C项“鬼”应为“诡”;D项“拙”应为“绌”。 答案:B 2.请把下面七句话重新排列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 ②阿呀阿呀,我真上当。 ③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 ④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⑤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 ⑥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 ⑦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 A.②③⑥⑤⑦①④      B.②③①⑦⑤⑥④ C.②⑥③⑦⑤①④ D.②⑤③⑦⑥④① 解析:在这段话里,卫老婆子先表白自己上当,②⑥③句是这层意思,⑦⑤①句又向鲁四老爷和四婶道对不起,④句表明自己要如何折罪。 答案:C 3.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监生”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读书的人。 B.《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它得名于宋朝朱熹编著的《四书集注》。 C.“牺牲”的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D.鲁迅的小说集有《彷徨》《呐喊》《朝花夕拾》,《祝福》选自《彷徨》。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不是小说集。 答案:D 4.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解析:由选项的主要区别处“聊”“生”“即使”比较、分析判断。 答案:B 5.填空。   《祝福》成功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祥林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农村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没有经济地位,又毫无自主权,只能生活在旧中国社会的最底层,那个社会又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把刀子,迫使她既不能不守节,又不容许守节,还要她承担不守节的罪名而受尽侮辱与损害。祥林嫂没有从周围任何人那里得到真正的关注、_______________与帮助,得到的只是_______________、厌恶和_______________、嘲笑,最终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解析:联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和本文的主题进行分析概括。 答案:安分耐劳 勤快善良 封建礼教封建迷信 同情 轻蔑 冷漠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6~8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6.文中“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 A.鲁镇所有的人。 B.“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C.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 D.专指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 7.“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  )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至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 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8.“我”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6.解析:可以联系本文的主题及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剖析来思考。 答案:C 7.解析:细细体会,用“总算”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在祥林嫂死后的愤怒,因此解题的方向应该指向迫害她的人。 答案:D 8.解析:解决本题既要抓住选段中作者在祥林嫂死后通过环境透出的悲哀与愤怒的感情,还需要联系本文揭露封建礼教罪恶的主旨,揭示本文结构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参考答案:“我”是基本摆脱了封建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的禁锢,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又软弱无力,找不到出路。 “我”是事件的见证人,是小说的线索,同时也是作者关注的典型人物之一。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9~11题。 郭大娘似乎对这个世界还十分留恋,几次昏过去都奇迹般地苏醒了过来。当郭大娘慢慢睁开双眼的时候,大儿子国光忙从裤兜里掏出一封信说:“妈,国华弟又来信了。我这就给你念。”郭大娘并没有流露出一丝的喜悦。以往一收到儿子国华的来信,她就放下手中哪怕是最繁忙的活儿,催国光快点念。也许是她老人家没有这丝力气了,国光想。 国光展开信笺,正要往下念,郭大娘却吃力地摇了摇头,又一动不动地盯着他。是怪国华了吧,整整五年了,自从那年春节返队后,就再没有回来。“我给国华弟发了加急电报,国华是孝子,不定他一会儿就赶到。”国光看着奄奄一息的母亲,安慰道。郭大娘还是那样无动于衷。好一会儿,郭大娘缓缓地抬起僵硬的手,指了指枕头。她一向做事比较仔细,大概是留下遗嘱了吧。可是国光从枕头底下取出的,却是一份发黄的旧报纸,只听见郭大娘断断续续地说:“把华仔的……骨灰……与我合葬。”说罢,头一歪,奔向那极乐世界去了。 病房里旋即传出呼天抢地的哭声,犹如黄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悲声中,国光若有所悟,打开那张发黄的报纸。头版头条《一曲正气歌》和国华穿着军装套着黑框的标准像跃入了众亲人的眼帘。原来母亲也早知道国华五年前为制止一群流氓的非法行为而壮烈牺牲的事,想不到她竟秘而不宣接受了亲人们五年来对她的“隐瞒”。 “妈——”国光扑到母亲的遗体上,泣不成声。窗外,一只勒根雀在枝繁叶翠的桃树上啁啾长啼,仿佛在为郭大娘唱一支挽歌。 9.小说前两段中,有多处对国光的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4字)描写,这些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0字)。 10.小说在点明郭大娘“早知道国华五年前为制止一群流氓的非法行为而壮烈牺牲的事”之前,已经通过郭大娘的神态、举止作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请从原文中选出两处相关语句。(每处文字不超过15字) 11.小说结尾处,为什么又一次描写国光的“泣不成声”?(不超过25字) 参考答案: 9.解析:在写法上,小说通过国光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他由于对郭大娘的“隐瞒”而不安的心理。小说这样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一个想象的余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参考答案:语言、心理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10.解析:原文有“以往一收到儿子国华的来信,她就放下手中哪怕是最繁忙的活儿,催国光快点念”。对于郭大娘来说,这才是正常的,而当她知道了儿子牺牲之后,在她觉得已经不用隐瞒什么的时候,她才表现了与往常不一样的神情,所以与她那种“正常”表现不一样的描写应该是本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郭大娘并没有流露出一丝的喜悦。郭大娘还是那样无动于衷。 11.解析:国光的“悲痛”显然是因为他对母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尤其是母亲那种自己忍受打击而不让身边的亲人为她担心的无私精神,应该是晚辈发自肺腑深受感动的原因。 参考答案:为母亲的深明大义而感动。 三、深层探究 12.《祝福》中的祥林嫂,有人认为死于鲁四老爷将其赶出鲁家,有人认为死于柳妈让其捐门槛,有人认为死于“我”的“说不清”,等等。请搜集有关评论文章,探讨一下祥林嫂的真正死因。 解析:本题意在就某一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祥林嫂之死”的研讨探究能进一步认识小说典型人物与小说主旨的关系。小说里使祥林嫂走向死亡的,确实是与鲁四老爷、四婶、柳妈有重要关系,与我的“说不清”也有点儿瓜葛,但这并不能说明是某个人造成的。综观全文,祥林嫂的悲剧应该是时代造成的,是封建思想、封建礼教长期毒害造成的。至于对鲁四老爷,文中还有许多地方表现出他的人情味,如虽然反感祥林嫂是个寡妇,但还是收留了她。 答案:略 四、高考回顾 13.(2010年·江西)写一张给亲属的节日或生日贺卡。要求:感情真挚自然,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出现真实姓名,正文50个字左右。 解析:本题考查写贺卡的能力。开放性高,鼓励创新。 参考答案:爸爸:今天是您的生日,您在千里之外为事业、为家人的生计奔波,正因为有您,我才能坐在教室中参加高考,我一定会像您一样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家庭,对得起自己。祝您生日快乐! 7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