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2章专题讲解
专题1 参照物
1.参照物的概念: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选定作为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的作用:判定物体是否运动以及怎样运动的依据
3.参照物的选择方法:我们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作参照物,也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但不管是怎样的物体,当我们把它选作参照物之后, 就应把它看成是不动的,然后再以它为标准,看其他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从而判断其他物体是否发生了机械运动.即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我们以它为标准来判断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专题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运动是绝对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在运动,小到微观的原子、分子、电子,大到星球、星系,比对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世界的一种存在形式。
2.静止是相对的。我们所说的静止是相对于某一物体来说,某一物体指的是参照物。
S
t
专题3 使用速度公式V = ----进行计算时需注意的问题
1.公式中的v、s、t三个物理量必须是同一物体在同一运动过程中的速度、路程和时间。
2.使用公式进行运算时,三个物理量的单位要对应:如速度用m/s(米每秒)时,路程、时间单位应该对应使用m(米)、s(秒),如果不对应,要对单位进行换算。1 m/s = 3.6 km/h.
3.涉及不同的运动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运动过程时,同一物理量要用下标加以区分。如物体开始的速度和后来速度不同时,可用V1和V2区分。同一道题里的甲物体和乙物体的路程可用S1和S2区分。
4.在解答比较复杂的运动问题时,要运用图示法表示不同物体的运动过程,用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使问题简化,从而更快地找出所求量和已知量的关系。
专题4 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误差与错误: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不精确、实验方法粗略、环境因素对测量仪器的影响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加上测量者自身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得误差不可避免;错误是由于测量的人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读数时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的,是不应该出现的,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3.减小误差的方法:在物理实验中常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另外,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实验方法,更细心认真地测量等措施可使误差减小。
专题5 在长度测量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分度值:刻度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间的长度。也叫刻度尺的精确度或准确度。
2.一个测量结果是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的。
3.对于一个测量结果,其最后一位是估读值。
4.实际估读时,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不能多读,也不能不读,必要时测量数据需添“0”作为估读。
专题6 正确理解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两种作用效果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出现。物体受力作用其形状会改变,但运动状态不一定会改变。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1)速度大小的改变(如静止到运动、运动到静止、由慢变快、由快变慢);(2)运动方向的改变(如曲线运动、转弯);(3)速度大小和方向都改变。
专题7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理解
1.定律中的“或”说明有两种情况:第一,原来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第二,原来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概括出来的,但由此推出的结论,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
3.明确以下两位科学家的观点:(1)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伽利力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将以大小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专题8 惯性及惯性现象
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它的存在是无条件的。
2.物体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就表现出惯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有惯性,即气体、液体、固体都有惯性;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都有惯性;运动状态改变时有惯性,不改变时也有惯性。
3.解释有关惯性的问题时,可按如下几步进行:(1)确定研究对象;(2)弄清被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状态;(3)分析物体发生了什么情况的变化;(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还要保持原来的什么状态,结果出现了什么现象。
专题9 区分“相互平衡的二力”与“相互作用的二力”
1.物体受到的两平衡力是指同一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平衡力的合力为零),而相互作用的二力是指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分别受到的两个力。
2.它们的异同点:
比较
一对平衡力
一对相互作用力
相
同
点
1
大小相等
2
方向相反
3
在同一直线上
不
同
点
1
在同一物体上
在不同物体上
2
一个力消失,另一力可能存在
同时消失,同时存在
3
不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
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