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诵读,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课文。(理解写的是什么?)
(二)、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写景之笔,了解白描的手法。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三)、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的雅趣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多形式诵读及翻译重点语段。难点:了解白描这种写景手法。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便展示大量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明确所上课题——《湖心亭看雪》。出示教学目标(ppt):
1、读会、读通顺课文,会翻译。
2、学习作者写景、写人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出示“自学指导一”,进行第一次“先学后教”。12分钟后检测。
1、读一读:方法:第一步,放声读。第二步,自由读。
2、理一理: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写人。
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说”(翻译,要求学生“说”出来)一边课文;画出写景的语段,仔细读并翻译(写在笔记本上)。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当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矣 gēng 余拏一小舟 ná 拥毳衣炉火cuì 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 一芥jiè
(2)、解释加点字: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上下一白 ③雾淞沆砀 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⑤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⑥及下船
(3)、自学指导2、3
(三)、出示“自学指导二”,进行第二次“先学后教”。5分钟后检测。
赏景:领会写景技法。
(品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观察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试用一个字概括其特点。
(2)、观察作者运用的量词有何特点?(试与我们现代说话对比。)
(3)、试从不同角度分析作者的写景特点。(板书引导)
黑与白:白描的艺术 意境美
景(奇) 大与小:本文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音韵美
来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画面美
实与虚: 动态美
Ppt出示: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形象,这样的描写手法叫“白描”。
第三、四组同学齐读: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四)、出示“自学指导三”,进行第三次“先学后教”。
说人:闲雅之趣。
1、(品读)浏览全文,完成以下问题。6分钟后检测。
(1)、文中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一个词是?(痴),用俗话说是什么?(傻)。
(2)、你认为人物的“痴”表现在那些地方?自己试着加上一些话根据。(板书引导)
“是日,更定矣。”(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
人(痴)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看雪。)
连接:文中“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万籁俱寂。)
现在我采访一下同学们,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2、张岱的举动正好反映了他“痴“的一面。可是他“痴”的原因是什么?猜想。(好山水。痴迷于西湖。)
(教师引导: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西湖。或许,我们能从《西湖梦寻》中找到答案。出示《西湖梦寻》序,第一、二组同学读:“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西湖梦寻》自序)
作者说他离开西湖28年了,但是西湖每个晚上都走进了他的梦中,可见,他对西湖是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
3、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产生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板书:天人合一)。那么作者写景是为了 ,在这一刻,张岱有什么情趣?(板书:情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指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先用句式“湖中焉得更有……之人”说话,再得出结论。)
(预设:湖中焉得更有此雅兴之人。湖中焉得更有此豪情之人。湖中焉得更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湖中焉得更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
(四)、拓展:
1、开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你还能联想到那些诗?
显示异曲同工的诗:
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唐朝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除了写雪的古诗文句、成语、俗语外,你知道与雪有关的那些典故?
“雪”中典故多:(ppt展示)
谢女咏雪:常用来称赞才女。刘义庆《世说新语》
粤犬吠雪:比喻少见多怪。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蝉不知雪:比喻见识不广。恒宽《盐铁论》
六月飞雪:常用来指冤案。关汉卿《窦娥冤》
程门立雪:指尊师重道。《宋史 杨时传》
孙康映雪:指刻苦攻读,勤奋学习。 廖仲贤《尚友录》
吞毡卧雪:比喻民族气节。《汉书 苏武传》
袁安卧雪:后借称高洁之士。《后汉书 袁安传》
3、根据自己搜集的与雪有关的材料,展开联想写一个小片段,尽量用上一些材料。(即学生积累的古诗文句、典故、成语、俗语等。)
五、作业:
1、根据下面文字发挥想象,把作者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2、搜集其它写雪的名句或名篇。
景
附:板书设计:
黑与白: 意境美
(奇)景 大与小:“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音韵美
天人合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画面美
湖心亭看雪 远与近(实与虚) (描写) 动态美
抒情
痴行 清高、高雅
(痴)人 痴景 (叙事) (情趣)
痴遇 超凡脱俗
融情于景于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