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7833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4 期(总1 4 8 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NO.42023General No.148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创作思想研究齐心(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省锦州市1 2 1 0 0 0摘要:艾略特一生反叛传统道德,探索和寻找合乎自己理想和社会规范的伦理道德标准,其作品塑造的主人公亦不断面临伦理环境下的伦理困境,并最终通过艰难的伦理选择实现伦理救赎和伦理回归。以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析乔治艾略特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伦理道德主张,阐释作者对生存

2、价值及伦理道德的思考。通过伦理环境、伦理选择、伦理救赎三个维度挖掘作品的伦理教海功能,分析作者的创作思想。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环境;伦理选择;伦理救赎中图分类号:G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8-3 8 9 8(2 0 2 3)0 4-0 0 1 6-0 5乔治艾略特,原名玛丽安伊万斯,英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女作家,其小说创作具有敏锐洞察力、艺术鉴赏力和哲学思辨力,题材偏重于伦理道德的探讨,通过主人公的人生际遇探讨爱与责任的文学母题。面对十九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信仰危机,面对英国社会现实的道德弊端,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影响的艾略特,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不

3、断探索重建新的伦理道德体系。其作品对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生存状态的伦理关注,更是取代了文本性关注。伦理道德作为集体思维宝库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成为当代文学和文化理论中最受关注的词汇。伦理道德是艾略特作品中始终关注的主题,也是她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艾略特现实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的疏离,成为她内心无法抚平的隐痛,对亲情的渴望,也促使她直面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妇女观、婚姻观、道德观、宗教观。一、伦理环境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以文学文本为批评对象,运用文学伦理学观点解读社会生活现象,分析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及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复杂伦理问题。剖析特定历史环境中人物个体的不同伦理

4、选择范例,揭示道德启示,强调文学教海功能。乔治艾略特通过其半自传体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伦理环境的书写,引导读者进入英国维收稿日期:2 0 2 3-0 6-1 0作者简介:齐心(1 9 7 3-),女,辽宁省锦州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16多利亚时期的伦理现场,感受人物所处的伦理立场,分析作品中影响人物命运和导致社会事件的伦理因素,建构新的适合时代发展的伦理道德秩序。那么,首先分析作者及作品主人公处于何种伦理环境下,才能做出价值导向性的伦理选择。(一)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处在社会边缘地位维多利亚时期,作为典型的传统家庭,父亲在家中是绝对权威,母亲则是房中天使;男孩在学费高昂的学

5、校读书,女孩则在家中接受廉价的家庭教师指导()。男女家庭地位差异悬殊,女性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不单单表现在家庭生活、受教育的权利,还体现在婚姻、择业等多方面。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曾说过:父权社会以男性的价值观、价值标准评判和要求女性,女性以男性社会所规定的附属角色存在,即作为男人的妻子、情人或家庭中孩子的母亲而存在,导致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教育背景缺失、生活阅历不足,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2)。乔治艾略特同女主人公玛姬杜黎弗(Mag-gie Tulliver)拥有相同的人生体验。艾略特生活在传统思想盛行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社会边缘地位给艾略特的生活带来诸多难题,寡言而内心坚强的她选择了一条在维

6、多利亚同时代人看来惊世骇俗、离经叛道之路。青年时代曾拒绝进教堂,与宗教决裂,为此父亲拒绝与她一起生活。1 8 5 4 年与已婚的乔治亨利刘易斯公开同居关系,她的同代人不能接受这种惊世骇俗、挑战传统的关系,纷纷与她疏远,兄弟也与其决裂。1 8 5 8 年,她以乔治艾略特的男性化笔名开始文学创作,更是对男性话语权及写作空间的挑战。艾略特走上了一条离经叛道、悖逆世俗的反抗传统思想观念之路。她撰写教会史,抛头露面为重修教堂筹集资金;大逆不道放弃信仰,激怒父亲;顶着压力翻译斯特劳斯的著作(3)。乔治艾略特一生都在反抗传统宗教道德的虚伪性、反叛歧视妇女的社会道德、抗议陈腐的封建婚姻道德,一生都在找寻和建构

7、合乎自己理想和社会规范的伦理道德。(二)工业化进程的侵入,打破乡村宁静和谐生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将工业化进程对英国乡村百姓生活的影响描写如下:弗洛斯河恰如胸怀宽广的母亲河,圣奥格镇是个古老的市镇,小镇人民沿袭古老的风俗习惯;古老的市镇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船运贸易往来频繁,人民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铎尔寇特磨坊主杜黎弗一家因父亲欠债卷人河水诉讼纠纷败诉破产,家庭陷人困境;史蒂芬船运公司却日益发展壮大小镇居民还保有宗法制社会自耕农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缓慢。乡民古朴的思维中还未适应日益加快的工业化进程,而工业化进程的侵人、包围,打破了乡村宁静和谐的生活。玛姬在恬静愉悦的英国乡村自然环境孕育下

8、成长起来,是真正的自然的女儿。弗洛斯河孕育了她活泼好动、丰富细腻的情感,父亲因河水官司破产后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她学会弃绝个人追求,平静看待人生,一步步成长为隐忍坚毅的女性。二、伦理困境下的伦理选择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中,伦理选择是人的本质的选择,即做人的选择(),是按照某种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进行的选择。在特定伦理环境和语境下,每个人都会按照做人的道德目标做出自己的伦理选择。做什么样的人,按什么标准塑造自已,用什么规范要求自已,都由伦理选择决定。不同伦理身份会做出不同做人的本质选择。通过特定伦理选择范例,分析伦理选择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寻求道德启示,发掘文学的教功能,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经验和教海

9、(5)。乔治艾略特和她塑造的玛姬一样,在自我意志和当下伦理义务发生冲突时,自我意志不符合伦理环境要求时,就会出现伦理困境。玛姬与英俊富有的史蒂芬憎懂美好的感情,因两人独自划船,在弗洛斯河上出游的意外事件而加速明朗。心地善良、胸怀坦荡的玛姬也被所谓的私奔事件困扰,为乡邻议论,遭哥哥汤姆厌弃,亲情断裂。玛姬和作者乔治艾略特一样,同样深陷伦理道德的漩涡。作者艾略特让她笔下的人物在深陷伦理困境时所做出的伦理选择,带领人物走向不同的命运块择。其伦理道德困境与伦理选择体现在三方面:宗教道德的异化、伦理身份的错位、自我觉醒与伦理救赎。(一)宗教道德的异化西方的伦理道德与宗教结合,而派生出宗教道德。宗教道德包

10、括神与人关系的道德和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对神的信仰、敬畏和爱以及与拜神的宗教生活有关的禁忌和戒律等,属于处理神与人关系的道德,而基督教“十戒”中关于须孝敬父母和不可偷盗等规定,则属于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宗教道德的异化表现在艾略特对宗教的矛盾态度,通过她接受宗教、反叛宗教,到最后对宗教的再认识这一思想上的矛盾、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她自己的“人本宗教”道德理论。第二次工业革命及达尔文进化论的产生,使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人们在物质生活上获得较大提高的同时,宗教在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却大大下降,人们的信仰发生动摇,自傲、苟刻、狂妄等维多利亚主义的弊端逐渐显现。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传统道德观念受到极大冲击的人

11、们,悲观主义、怀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泛滥(),人们的精神生活陷人危机。面对社会现状,希望遏制社会罪恶,寻求理想的社会出路,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成了早年放弃信仰的艾略特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最终形成自己建立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的以人为本的“人本宗教”道德观。艾略特接受了孔德实证主义“人类宗教”,一种以“人道”代替上帝的、“以人为本,以爱为原则,秩序为基础,进步为目的”的宗教观。她否定脱离了人的真诚情感的、形式上的宗教,尊重一切真挚虔诚的宗教感情,并把这种思想感受表现在她的作品中。“人本宗教”道德观也是维多利亚时期道德取向的体现,而小说正是这种伦理媒介的重要体现。艾略特相信作家的使命乃是一种宗教使

12、命,因而一生都在与英国传统宗教道德的对立中度过。“人本宗教”道德观念就是在尊重人的本质的前提下,服从上帝的准则。渴望家人理解、回归家庭,是艾略特作品的核心道德取向之一。同时,乔治艾略特也一直在努力建构自己的宗教思想。她心中的上帝,是从自身的认识来感知的上帝。她的宗教是一切从感情出发,以人为本,以爱为核心,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宗教。艾略特强调个人应服从集体和他人,倡导利他主义思想,呼吁激发道德力量,并通过彰显人本关怀来实现社会道德进步。(二)伦理身份错位17文学伦理学批评以维护伦理秩序和道德规范为旨归,教导人如何进行正确的伦理选择。文学成为伦理导向的灯塔,引人道德向善的火炬。玛姬在成长过程中,

13、伦理意识的觉醒恰恰伴随着伦理身份的错位,因其伦理身份的错位陷人伦理选择的困境后,精神上陷入极大痛苦,艰难的自我抗争导致伦理意识的觉醒,而伦理身份的错位体现在玛姬的两段感情经历中。一是与父亲仇人的儿子腓力浦感情的错位。玛姬逃离苦闷压抑生活的出路之一就是与排力浦相处的恬静美好时光,但却陷入与仇人儿子相恋的伦理困境。玛姬杜黎弗1 3 岁时,父亲输了河水官司,家里破产,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陷人贫困交加的窘境,全家人只能节俭度日。父亲失去以往的自尊,大病一场后变得沉默寡言。母亲失去心爱的陶器和亚麻制品,整日沉浸于忧伤中不能自拔,变得抱怨满腹。哥哥一心一意赚钱还债,变得冷漠阴郁。残酷的现实使玛姬内心深

14、处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孤独感,贫困让她被迫放弃音乐和书籍,放弃热爱的学业,放弃生活中的诸多乐趣。家庭生活的压抑沉闷,使玛姬自觉学着自我克制,学着压抑与个人责任相抵触的一切愿望和追求。父亲一直耿耿于怀的是威铿律师令他破产的事,要求汤姆发誓决不宽恕仇人。汤姆也因此仇恨仇人的儿子腓力浦。腓力浦儿童时受伤成了驼背。玛姬跟腓力浦的爱情是在贫困和孤独里产生的。力浦读过很多书,很有见解,又是她在贫困孤独时唯一的朋友。她跟排力浦之间有男女之爱,但其间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她需要正常人的生活,有文化的、有品位的生活。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她都只能从腓力浦那里获得。她对他的爱情里夹杂了友谊、师情、对文化生活的兴趣、感恩之情

15、,尤其是对畸形者的怜惜。用作者的话说腓力浦打动她的更多是怜恼之情和女性的奉献精神。汤姆发现二人秘密会面后粗暴干涉,友爱的兄妹间产生巨大隔阅。困惑于家族仇恨和爱情矛盾之中的玛姬非常痛苦,陷人伦理困境。二是与表妹的未婚夫斯蒂芬感情的错位。面对闯人她生活并执着追求自已的英俊多金的优质男性,她陷人爱的两难择,也陷入与表妹未婚夫相恋的伦理困境。斯蒂芬是镇上首富的公子,公认的漂亮男性,是玛姬表妹露茜的未婚夫。露茜是个极其善良可爱的姑娘,可是斯蒂芬却爱上了玛姬,闯人她的生活。从理智上讲玛姬是绝对无法接受斯蒂芬的,但受到英俊潇洒的斯蒂芬苦苦追求,一向感情丰富的玛姬面临极其困难的选择:选择斯蒂芬就伤害18爱斯蒂

16、芬的露茜,也伤害了爱自己的腓力浦;选择力浦就伤害了斯蒂芬,实际上自己也很不甘心。按当时的感情她是想选择斯蒂芬的,她既为他那苦苦哀求和愤怒抗议所感动,也为这个英俊潇洒的男性所吸引。同时,还有一些不算纯洁的杂念,她无情自私地认为:她这一辈子已痛苦了许多年,可谁又为她放弃过什么?为什么就不可以让力浦痛苦一下?为什么就不可以让露茜痛苦一下?在富裕的生活差不多来到她面前时,在爱情、财富、舒适、高雅,这些她天性渴望的东西来到她面前时,她为什么非要让给别人不可?为什么非要放弃不可?别人需要这些东西说不定不如她迫切呢?拒绝斯蒂芬是承担历史留下的责任,接受斯蒂芬是承认自己活生生的感情。前者是理智,却是一种难堪的

17、自我压抑;后者是感情,但是难于面对社会舆论。玛姬陷人更加艰难痛苦的伦理困境。(三)自我觉醒与伦理救赎艾略特受到费尔巴哈的人性宗教观影响,基督教的本质是人类感觉的本质,唯一真正的神性是人性之神性。艾略特的道德观是建立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的以人为本的“人本宗教道德”,实现人的本质,使人在社会中按照人的本质生活,人应成为自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不受异己力量的支配,从而获得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尊重和互相友爱的关系,也就是平等与博爱的关系。她相信“爱”与“责任”是社会发展和道德完善的根本原则。根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作为有伦理意识的人,艾略特和玛姬看清现实社会中伦理环境下的伦理秩序,陷人伦理困境

18、后,自我觉醒,艰难却坚定地做出自己的伦理选择,实现伦理救赎及社会伦理秩序的构建。其自我觉醒与伦理救赎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刻画独立意识觉醒并承担道德救赎重任的新女性。以克已、自我牺牲的道德克制,追求审慎理性负责任的爱情,完成对家庭、对亲情的捍卫。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女主人公玛姬作为独立意识觉醒并承担道德救赎重任的新女性,在两次对待爱情的选择时,她都选择了理智和家族利益、社会责任,放弃爱情和自我追求,表现出极大的克己、自我牺牲的道德克制,追求审慎理性负责任的爱,完成对家庭、对亲情的捍卫。玛姬在处理亲情及爱情的伦理块择时,对家人、对爱人、对邻人、对朋友的大爱战胜小我的私欲,理性战胜情感,最终玛姬选择

19、放弃个人的幸福与欢乐来成全他者。以人与人之间的“爱”与“责任”,实现道德的自救与救人。对于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生命里的大问题有时确实不是那么分明。玛姬在斯蒂芬身边感到战栗的欢乐,却回绝了斯蒂芬,准备回去“默默地、无动于衷地咬牙承受”,却仍然陶醉于斯蒂芬还在她身边的时刻。在这里作者没有回避玛姬对感情的本能追求。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于玛姬的块择我们仍很难去评判对错。赞成她感情的,又会为腓力浦和露茜难堪;赞成她理智的,也会婉惜她所放弃的感情。不过,笔者认为艾略特是不赞成玛姬的择的,因为她自己就勇敢地选择了跟刘易斯的爱情而置社会舆论于不顾,终身不悔。但因此与家人的疏离,尤其是与兄长的决裂,使她不断反思

20、。不管是现实中还是小说里,不管是放弃爱情还是选择爱情,艾略特都赞许对道德责任和义务勇敢承担的态度,认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已的行为负责,认为承担义务能赋予人生以新的意义。二是表露对家人亲情的渴望,以对家庭的“爱”与“责任”,实现道德的自救与救人,实现家庭的回归。现实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的疏离,成为乔治艾略特内心无法抚平的伤痛,这也促使她直面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婚姻观、道德观、宗教观。艾略特认为上帝的死亡和他的礼拜仪式的有形祭坛的抛弃为人类的爱和宗教信仰开辟了道路,并努力建构自已的宗教思想:她心中的上帝,是从自身的认识来感知的上帝。她的宗教是一切从感情出发,以人为本,以爱为核心,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宗教。

21、以家庭为核心,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镇人的传统。家庭至上的理念根植于小镇人的头脑中,渗透进血液里。玛姬形象更多地继承了父亲杜黎弗先生敏感、率真、冲动的性格,在社会重重规范的压抑下深感痛苦。使她最终自我克制与牺牲的力量,并非来自宗教道德标准,而是来自她对亲情的呵护和内在的道德感,就像她自己所说的“许多回忆、种种感情以及对完美德行的渴望”。采取克己、自我牺性的道德自我克制,完成对家庭、对亲情的捍卫。因而,当玛姬面对自己与斯蒂芬划船漂流不慎远离圣奥格镇的既成事实,面对英俊富有的斯蒂芬的不断示爱,内心经历了痛苦的煎熬:选择爱情就会背离亲情、背叛友情!感情与理性的抗争中,异性带给她的战栗的快乐最终还是让位

22、于家庭荣誉。玛姬对斯蒂芬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对彼此的这种感情不应该成为支配我们的力量。我在过去生活里有我深爱的和神圣的东西,它会把我和这一切割断的。我不能通过忘记这一切开始新的生活,我必须回到我的信念去,坚持他,否则我就会觉得脚下没有实地。玛姬对斯蒂芬提到的“过去生活里深爱的和神圣的东西”,正是她的家庭所恪守的道德准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灵魂面临欲望与诱惑的纷扰,不再平静时,玛姬选择了回家去,那是她妈妈和哥哥的地方,腓力浦、露茜、她的忧患与考验的地方、她心灵渴求的避风港、保留神圣遗物的避难所在那儿她可以免于进一步的随落。“跟家里人重新住在一起”是她那一刻心灵更美好的目标。作者用大量篇幅为我们描

23、绘了玛姬对哥哥汤姆亲情的珍视,虽然汤姆误解她并把她赶出家门,作品结尾洪水暴发时,对哥哥强烈的爱,把一切冷酷、残忍的侮辱和误解都消除掉,玛姬冒着生命危险驾舟去营救被困的汤姆,灾难化解了兄妹间的隔膜,同时也带走了他们年轻的生命。在死亡面前,兄妹和解。与哥哥汤姆“拥抱于死亡之际”的玛姬,用生命换得回归家庭。她的回归,是家庭成员的回归,更是心灵家园的回归。小说结局玛姬为救洪水中的哥哥甚至不惜放弃个人生命,玛姬面对死亡时身上散发出的爱的光辉,成为作者利他思想的化身。艾略特与哥哥艾萨克现实中却矛盾重重。童年时期,哥哥的态度就十分恶劣,艾略特租住在威斯敏斯特评论主编恰普曼家里做编排工作时,哥哥从未要她回家,

24、即使是圣诞节。艾略特在孤寂的煎熬中找到爱人刘易斯,但刘易斯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因某些原因不能离婚,两人的婚外情受到社会的驱逐,哥哥更是声明与她断绝关系。艾略特曾无数次写信给哥哥,都未得到回信。直到她病逝,哥哥才在葬礼上原谅她。作品中反映出的家庭观,尤其是面对死亡时玛姬同哥哥尽释前嫌、紧紧相拥的兄妹情,恰恰是她现实生活中与哥哥艾萨克决裂的一种隐痛的情感抒写。潜意识中艾略特渴望得到家人的谅解,渴望与哥哥复合,渴望回归家庭。艾略特在作品中实现了伦理重构的诉求,让玛姬走上了一条自已现实生活中无法回头的人生之路,这也是她对现实主义黑暗面的锐意探索。艾略特渴望建立统一和谐的社会道德秩序。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

25、下,玛姬的形象正是艾略特要表达的爱与责任为重的婚姻道德伦理选择的演绎者。艾略特通过艺术形象在伦理环境中面对伦理困境的伦理选择,诠释自己的道德主张,倡导爱与社会责任为重的婚姻观、道德观,强调个人应服从集体和他人,倡导利他主义思想,呼吁通过激发道德力量和人本关怀实现社会道德进步。艾略特试图探索理想的伦理道德观念,既遵循家庭伦理道德秩序,又遵循社会伦理道德秩序;艾略特试图构建符合维多利亚时代精神和道德状况的、统一和谐的社会道德秩序。在富有责任感的作家们的探索中,英国文学中的道德主题不断变革发展完善,(下转第3 4 页)19四、创新与特色(一)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坚持以学生

26、就业为导向,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坚持“让优秀成为习惯,做雷锋式职业人”校园文化理念,建构以“思政课+雷锋式职业人+职业教育”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探索出(3+5)课堂教学模式+移动的思政课,旨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雷锋式职业人,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有棱有角、有虚有实、有滋有味、有情有义,更加接地气。(二)有机结合专业教育结合高职生特点和专业属性,引导学生在专题教学中,倡导借助学生擅长的专业技能。比如,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运用朗诵、音乐、美术、书法、支教等形式,强化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提升学

27、生教学课件制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综合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领悟思政课的魅力,并对教师职业有更深的了解。2023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辽阳职业技术学院深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建构以“思政课+雷锋式职业

28、人+职业教育”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以培育“雷锋式职业人”为抓手,将思政课教学、职业教育、雷锋精神三者有机结合,探寻出一条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新路径,真正提高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从中汲取了更多营养,受益终身。参考文献【1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 0 1 9-03-19(01).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 0 1 8 0 9-1 1(0 1).【3 美 霍德华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 9 9

29、 9:3 2.【4】习近平.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N.人民日报,2 0 2 3-0 2-2 4(01).(上接第1 9 页)人类重建精神家园的精神探索也将永无止境。参考文献【1 吴庆宏.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 0 0 3(0 6):8 3-8 7.【2 刘爱琳.论伍尔夫女性主义的历史意义 J.南京师大学报,2 0 0 7(0 4):1 3 4 1 3 8.【3 赵国锋.走出房间的天使伍尔芙笔下的简奥斯丁和乔治艾略特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 0 0 8(0 4):3 6 7.【4 何卫华,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族裔文学:聂珍钊教授访谈录 J.外国语文研究,2 0 2 0(0 1):6.【5 曾巍.文学伦理学批评:从方法探索到理论建构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 0 2 2(0 5):1 5 7.【6 聂珍钊,杜娟,唐红梅,等.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5 1 5.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