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模式及其路径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7827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模式及其路径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模式及其路径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模式及其路径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 第 期陇 东 学 院 学 报.年 月 .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年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年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年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年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年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教育教学研究规划课题()作者简介:张平平()女安徽无为人讲师主要从事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和土地利用评价研究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模式及其路径探究张平平鲁成树张明锋(.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商务学院安徽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安徽省土地勘测规划院 土地利用规划科安徽 合肥)摘 要:以乡村振

2、兴战略为背景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土地”入手详细分析皖江区、皖南区、中原经济区和大别山区四个典型区域在 年近十年的城乡土地利用现状据此构建出 个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科学评价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值总结提出皖江区“资源集约 区域统筹”、皖南区“生态旅游 产业融合”、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 现代农业”和大别山区“特色农业 生态移民”种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通过资源共享、产业共育、人才共用等方式有序引导四个不同区域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分类分区升级城乡产业结构从规划引领、政策保障、示范带动等方面增强城乡互融互促能力形成以“城市带动农村、产业助推农业”的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关键词:乡村振兴安

3、徽省城乡融合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第 期张平平等: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模式及其路径探究: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城市和农村融合发展新格局的重要路径之一 尽管我国通过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规划等多种形式促进了乡村振兴但是如何全面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还处在不断探索之中 其中国外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专门性研究较少大多是集中在对城乡关系的研究上 从 世纪 年代开始国外许多国家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联合起来从制度创新、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等方面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研究多侧重于城乡要素流动、公共资源配置、城乡产业发展等方面 与此同时国内多数学者从经

4、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角度出发对城乡融合的内涵界定、路径选择、模式探讨及法律制度完善等方面展开了一定的研究 一些学者针对长三角地区、环首都地区、中部河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青海省等地的城乡融合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明确了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探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现有的研究成果比较分散、零碎缺少中观层面对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及评价的综合研究且研究多体现在理论层面对中观层面的城乡融合模式探讨研究不够 安徽省作为全国传统农业大省之一一直在努力寻找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和产业集聚升级的新路径 在城乡关系重构的社会背景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背景下通过科学调研安徽省具有代表性典型城乡融合发展区域深入分析安徽省

5、城乡融合发展现状以及效果研究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吸纳典型区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与做法在此基础上以“土地”资源为入手科学评价安徽省城乡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总结不同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分析引起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差异化的根本原因以及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经济社会因素这对于促进省域城乡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参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省内区域的划分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皖南区”)、中原经济区和大别山连片扶贫开发区(以下简称“大别山区”)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通过搜集国土资源年鉴和公报、

6、农村统计年鉴、安徽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等相关数据以乡村振兴的自然资源“土地”入手利用熵权法科学评价 年近十年四个典型区域的城乡土地利用效率水平以此为依据提出不同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围绕标准、制度和规划等因素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为安徽省以城镇带动农村、以产业提升农业等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参考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研究区域概况安徽省作为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前沿阵地区内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且近些年二、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辖区内 个地市的城乡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公共基础设施和土地利用等方面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其中皖江区包括合肥、安庆、铜陵、芜湖等 个县(市、区)该区地处安徽省沿江

7、平原经济社会发展居安徽省较高水平 年全区耕地和林地面积之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例达到.分别为.公顷、.公顷交通运输发达、用地较多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占全省比例最大草地、园地分布均匀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布局合理城乡产业融合、要素供给等方面发展较快这是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的标杆区域 皖南区包括宣城、黄山等 个县(市、区)该区域林业资源丰富以山地丘陵为主要地貌类型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亟待开发 区内黄山、池州、宣城等地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观光农业等绿色产业体系正逐步形成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面积占全省比例仅次于皖江区部分山区耕作条件不够便利土地利用强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原经济区涉及阜阳、亳州、宿州等

8、个县(区)该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山体较少整体耕地质量较好林地和园地面积稀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面积占全省的比例较大 区内村庄用地分布零散土地整理复垦潜力较大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大别山区包括望江、宿松、潜山、岳西、太湖、金寨、霍邱等 个县区内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建设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占比较小村庄用地粗放利用现象普遍区内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大别山区地形地貌以山地为主区内主要有黄山、九华山等闻名世界的风景旅游片区但水域面积较少 紧邻长江的皖江区和皖南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占比较大城镇化率越高的区域往往交通比较发达交通运输用地

9、的比例也比较高陇 东 学 院 学 报第 卷表 安徽省四个典型区域所辖范围统计表序号区域名称所辖范围皖江区安庆、池州、铜陵、芜湖、合肥、马鞍山、滁州、宣城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皖南区黄山、池州、宣城、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中原经济区蚌埠、淮北、阜阳、亳州、宿州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大别山区安庆望江、宿松、潜山、岳西、太湖等 县六安金寨、霍邱等 县阜阳临泉、阜南、颍上等 县以及蚌埠寿县和亳州利辛县表 年安徽省 个典型区域主要地类面积分布对比表单位:公顷 区 域地 类 皖江区皖南区中原经济区大别山区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比例.园地面积.占全省园地比例.林地面积.占全省林地比例.草地面积.占全省草地比

10、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占全省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比例.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占全省交通运输用地比例.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占全省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比例.数据来源与方法.数据来源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年)()中国统计年鉴(年)()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年)()其他报刊以及农业农村部门官方网站等.研究方法以市、县区作为地域研究单元运用熵权法科学评价安徽省城乡 个典型区域的土地利用效率值具体步骤如下:()标准化处理设立样本矩阵 ()并对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正向指标为:负向指标为:得到标准化矩阵 ()()计算第 个年

11、份第 项指标的比值 ()计算信息熵 ()其中:/()计算各指标差异性系数 ()计算各指标权重 ()计算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水平 式中 为第 个样本第 项指标的评价值为第 个样本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总评价值.评价模型构建由于安徽省城乡用地类型多且复杂评价指标选取从全面性和多样性、针对性和具体性、现势性和可量测性等多个方面考虑确定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 个方面构成评价指标的目标层 其中经济效益指标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经济产出即土地开发利用给当地经济的直接贡献社会效益指标侧重于城乡融合发展中土地开发利用对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的促进作用生态效益指标旨在体现土地开发利用对区域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 考虑到第 期张

12、平平等: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模式及其路径探究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特点差异化地构建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 所示表 皖江区城乡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 子目标层指标层单位土地利用效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单位建设用地第二产业产值万元/公顷单位建设用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万元/公顷人均城镇可支配收入元/人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人单位建设用地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数人/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表 皖南区城乡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 子目标层指标层单位土地利用效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地均国内旅游收入万元/公顷单位建设用地社会消

13、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公顷地均国内旅游人次人/公顷单位建设用地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人/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森林覆盖率表 中原经济区城乡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 子目标层指标层单位土地利用效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单位农用地农林牧渔业产值万元/公顷地均粮食产值万元/公顷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地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千瓦/公顷单位农用地乡村从业人员数人/公顷城镇化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造林面积比例表 大别山区城乡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 子目标层指标层单位土地利用效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地均生产总值万元/公顷单位农用地农林牧渔业产值万元/公顷单位建设用地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公顷单位

14、农用地乡村从业人员数人/公顷地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千瓦/公顷生态用地比例森林覆盖率荒山荒地造林率 安徽省城乡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结果分析.皖江区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化明显 年皖江区土地利用效率由.增加至.各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等 市土地利用效率值整体偏高目前仍处于稳步增长态势 城乡经济较发达的地市土地利用效率一般较高且经济发展主导方向为二、三产业新增建设用地大部分被直接投入经济效益高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和工业园区的建设 从表 可以看出 年马鞍山市土地利用效率值高达.而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六安等市土地利用效率普遍偏低其中安庆市仅有.皖江区部分地市城乡一体化融合发

15、展速率较慢“人、地、钱、房、业、技”等六大难题凸显农村基础设施、城市交通及园林绿化等公共服务用地所占比重偏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地区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为农业区内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仍不尽合理同时区内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规模普遍偏大村庄用地布局分散城郊接合部闲置、批而未用的低效用地较多 铜陵、马鞍山等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随着开采力度的加大挖损、压占土地资源等现象日益加重部分矿区生态环境破坏明显 此外长时间的耕地粗放经营、重用轻养等不良利用方式不仅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更造成优质耕地资源的肥力流失 该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城乡土地、人口等资源统筹利用机制不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空间较大表 年皖江区城乡土地利用

16、效率评价值 年 份区 域 年 年 年平均值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滁州市.宣城市.六安市.皖江区.备注:考虑到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差异难以通过与其他区域对比得出皖江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率现仅根据上述 个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结果取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皖江区历年的土地利用效率 下同陇 东 学 院 学 报第 卷.皖南区城乡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呈现不断增长态势 年由表 可知皖南区土地利用效率由.增加至.土地利用效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皖南区土地利用效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自然人文景观优良、气候适宜、人口密度较低同时污染型工业企业较少整体生态环境较好 年土地利

17、用效率最高的是黄山市达到了.(见表)其次是铜陵、芜湖、池州其评价值分别为.、.、.(见表)安庆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值最低为.(见表)与其他城市的差距较大 区内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耕地占用的现象较为普遍耕地减少速度加快至 年仅有.公顷 全区各市地均国内旅游收入、旅游人次、单位建设用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评价期内不断增加三次产业比重逐年递增地均国内旅游收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全区旅游业的快速高效发展提高了该区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 虽然旅游业作为该区域的重点产业但是以农业为支撑的乡村振兴“旅游 农业”产业链没有形成农业发展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农民收入增收效果不佳城乡产业用地布局不尽合理此外由于区内多为丘

18、陵山区可作为宜耕的土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表 年皖南区城乡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值 年 份区 域 年 年 年平均值黄山市.池州市.宣城市.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安庆市.皖南区.中原经济区城乡土地利用效率趋于平稳中原经济区是安徽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年该区城镇化率已达.土地利用效率值高达.(见表)该区域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需求量持续加大城乡人、地、业三方融合任务艰巨 其中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有害有毒物质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在部分城郊地带“垃圾围城”的现象频发个别城市由于掩埋或焚烧垃圾促使耕地资源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严重影响耕地资源质量导致区域地均粮

19、食产量仅为.吨/公顷产业优化升级压力大 与此同时村庄用地面积占比较大用地布局散乱受多数农村居民进城务工的影响农村宅基地闲置、耕地资源抛荒现象较为普遍 年人均村庄用地面积.平方米/人远超过规定标准“村庄建设”未能形成“村庄经营”的良性循环模式 该区内土地集约规模化经营程度偏低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挖掘不足仍需强化耕地资源保护稳步提升城乡土地利用综合效率表 年中原经济区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值 年 份区 域 年 年 年平均值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淮南市.中原经济区.大别山区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大别山区是国家重点扶贫区域区内主要以农业产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速度较慢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偏低(见表)从各县

20、的土地利用效率来看相较于 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处于全省较低水平其他三个区域的数值远高于大别山区 参考 年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可知年大别山区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仅为.万元/公顷远低于皖南区.万元/公顷的水平 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较低的土地经济投入制约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使得区内农林牧渔业产值仅为.万元/公顷另一方面区内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未能有效形成农业生产方式仍停留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细小传统的农业状态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耕作地块分散农业科技应用度低且慢机械化耕作区域面积占比小 此外区内近几年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耕地、园地等用地类型土壤养分值逐年下降与此同时土地整理复垦资金不足退耕还林“示范工程”

21、较少区内生态用地比例及森林覆盖率逐年下降山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城乡用第 期张平平等: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模式及其路径探究地管理政策、制度等方面的瓶颈较多表 年大别山区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值 年 份区 域 年 年 年平均值望江县.宿松县.潜山县.岳西县.太湖县.金寨县.寿县.霍邱县.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利辛县.大别山区.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探讨.皖江区“区域统筹 资源集约”集聚区皖江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良好的岸线资源土地利用效率值一直处于平稳增长态势区域城乡融合发展速度较快 围绕“接二连三、产业融合”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统筹各区域城乡用地结构将

22、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作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重要来源利用遥感技术动态监测城乡未利用地和废弃地的数量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计划 同时利用 技术搭建城乡土地资源利用动态监测平台持续跟踪监测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实时调整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比例 以土地征收、产业延伸和组织变革等为契机为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农村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生活保障和发展空间形成农村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化、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的良性发展机制 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战略依托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农用地等不同用地规模和布局合理引导城乡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 结合沿江城市的主体功能积极发挥区域产业互补性强、联系紧密的优势将农村与城市的“人、地、业”资源加速

23、对接 同时以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为主导方向通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配套设施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加强滁州、巢湖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特色农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统筹整合皖江区城乡各类资源.皖南区“生态旅游 产业融合”集聚区皖南区依托自身优质的自然地理资源土地利用效率长期处于四区中较高的水平 该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紧邻长江区内多个铁路干线、高速公路经过有芜湖出口加工区等多个国家级开发区且港口、机场分布众多交通优势明显 皖南区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创新供应、价值和产业链连通机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逐步形成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康养的“农业 ”产业发展模式 依据国土空间规划

24、将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相融合通过合理调整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年度用地计划适度增加生态绿色系统区块配置面积有效控制旅游设施等用地规模持续优化生态用地布局 在满足人们对幸福生活、美好生活追求的前提下让城市居民体验农村生活享受农业风光欣赏农村风情 利用区内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的民俗风情打造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生态农业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示范基地 应大力开展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重点保护黄山、池州等自然保护区域风景原貌提高土地生态环境承载力.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 现代农业”集聚区中原经济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土地利用效值处于安徽省中等偏上水平新型城镇化进程速度缓慢 作为全国重要的粮

25、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深入研究区内人口变化趋势及产业发展现状引导阜亳、淮宿、蚌埠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着力发展重要交通节点的中心镇逐步推动老城区集中连片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形成以点带面、多核辐射的新型城市组团 以现有村庄用地布局为参考因地制宜地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深入挖掘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腾退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城乡土地市场 通过分步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壮大现代农产品生产企业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推动耕地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构建优质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杂粮等农产品一体化产业带培育知名特色品牌有效发展循环和生态等现代

26、农业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别山区“特色农业 生态移民”集聚区大别山区是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的“洼地”区内自然地理条件较差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慢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处于安徽省中等偏下水平 通过合理陇 东 学 院 学 报第 卷布局茶叶、药材、蚕茧、油茶、丝绸、竹木和板材等特色农产品结构积极扶持旅游、农(林)副产品生产加工等产业将山区分散细小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规模化经营逐步打造“农产品 林产品”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基地 与此同时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将相关产业进行关联延伸打造地方特色知名品牌 利用财政资金、机制政策等重点帮扶寿县、霍邱县、望江县等农业生产大县确保粮、棉、油料等基

27、础农产品产量的稳步增加 此外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对于地质灾害频发、生存条件恶劣、就地脱贫无望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扶贫将贫困地区群众就近转移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应以县域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项目为依托增加地均投入提高土地利用产出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持续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结语 安徽省地理环境优越人口众多各地市经济社会发展不一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差异显著 通过利用熵权法评测出皖江区、皖南区、中原经济区和大别山区等四区的土地利用效率综合评价值在充分考虑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总量等不同条件的基础上分区、分类制定差别化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整体推进城乡经济的快速

28、发展 为了保障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序进行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着力破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尤其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加强城乡人口、土地、人力、金融、财政、产业等方面流动方向、作用强度和内在关系研究开展政策、制度、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应由城乡振兴之源“土地”入手合理调整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城乡土地供应与收益分配结构积极发挥城乡融合土地资源的支撑作用 通过持续深化安徽省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力度加快建立针对性的税收政策完善地方土地利益分配机制形成有示范和引领效应的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从而促进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参考文献:王吉平.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叶超庄良吴佩瑾.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张海朋何仁伟李立娜等.环首都地区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及乡村振兴路径.自然资源学报():.李玉恒黄惠倩王晟业.基于乡村经济韧性的传统农区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河北省典型县域为例.经济地理():.江霞.基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耦合视角下的城乡治理思考以青海省为例.区域金融研究():.叶超.探寻新时代城乡发展的路径“新时代的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专辑序言.地理科学进展():.姚博彭英.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推进南京城乡融合发展研究.江苏农业科学():.安徽统计年鉴/.():/./.何如海谭兴坤余玉娟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时代重庆城乡融合度综合评价研究.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马莉徐礼志.乡村振兴视域下延安市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江西农业学报():.马丽潘颖.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路径及对策研究.湖北农业科学():.余思涛.乡村振兴战略下稳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探讨.农村经济与科技():.【责任编辑赵建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