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力》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②、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而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敢于公开自己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启发和讲解结合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很好地解决了"实验教材的图画多于文字"的鲜明特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让学生探究结果的方法,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究,自己公开见解,自己总结结果,而不是我直接给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启发+规范"("启发"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心智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主要是动脑。"规范"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得出的结论是各式各样的,结论的表述可能也是不准确或个性化的,此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把学生得出的结论统一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上来,使结论标准化)。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图景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常见的力现象导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力现象的兴趣。
2、新课教学
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本节课有三个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讲每个问题时都贯彻了"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思想。
如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6种与力相关的图景,从表象看,这些图景各不相同。它们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动物;有的涉及无生命的磁铁、推土机;有的发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触,有的则不接触;作用方式则有举、推、拉、吸引、排斥……在这些不同情景的背后,又隐含着共同点--都与力有关。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
(利用书上"加油站"关于"作用"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己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结论。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我进一步指出力的作用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从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力概念的过程,领会这种方法。
再如讲"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时,同样采取了这个过程。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简易实验和有关图景,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利用书上"加油站"关于"运动状态变化"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的教学结论。培养了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关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我进一步指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一定是同时出现,而且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一个铺垫。关于"力的作用效果",我可进一步补充"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的介绍。
3、实例介绍
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发挥自我的认知能力,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思维,举出一些有关的实例,同时在我的控制下广播给全体同学,一方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有成就感,同时也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无疑对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认识"知识就是财富"的哲学思辨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堂课的讲授应该是一个自然流畅的过程,尽管我把一堂课分成了以上三个环节去教学,但在课堂教学时,我注意各环节的渗透和融合,同时视具体情况,必要时可适当调整顺序。总之充分遵循教学规律,最终宗旨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