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共富与文化适应——以N市H区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5442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共富与文化适应——以N市H区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共富与文化适应——以N市H区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共富与文化适应——以N市H区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台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zhou University2023年8月第45卷第4期Aug.2023Vol.45,No.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一支重要的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主力军”。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少子化”“民工荒”越来越严峻,争抢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各地尤其是制造业发达区域的“新常态”。各地纷纷采取提高年薪、解决子女入学、提供经济适用房等政策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末,全国农民工数量为29 251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12 079万人,外地农

2、民工17 172万人),他们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作为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在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后,开始更加关注精神生活的质量,这已经成为能否在“他乡”安居乐业的决定性指标。为切实摸清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生活状况与“客居”城市的文化适应程度,课题组选择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对比浙江省内的其他县(市、区),试图发现当前外来务工人员在精神生活和文化融入等方面的基本规律与客观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解决“短板”的思路和建议。一、基本概念与研究进展(一)基本概念外来务工人员,过去也称“农民工”,是指户口在农村,到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从而取得收入的农

3、村居民,具有流动性强、以产业生产为主、两地分居等特点。区别于老一代务工人员,新生代数据来源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共富与文化适应以N市H区为例崔凤军,娄欣星,赵丽丽,徐宁宁(台州学院 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浙江 台州 318000)摘要:为切实摸清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生活状况与“客居”城市的文化适应程度,课题组选择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该区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得分为69.61分。其短板主要表现为文化休闲生活相对单一,参与文化享受与文化消费的意愿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科学文化素养需要提升;人生目标不明确,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等。这说明该群

4、体的文化适应性尚处于中等水平,“临时工”思想还比较“顽固”。对此,课题组提出打造休闲生活圈、优化公共文化供给、着力提升文化休闲参与度和文化适应能力等若干对策建议,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社区多方合力,充分释放群体的内在文化潜能,有效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富有和文化适应水平。关键词:精神共富;文化适应;外来务工;文化休闲DOI:10.13853/ki.issn.1672-3708.2023.04.005收稿日期:2023-05-17基金项目: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精神富有 指标体系开发与应用研究”作者简介:崔凤军(1966),男,山东利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

5、究方向:旅游管理、行政管理、中观经济;娄欣星(1989),女,浙江仙居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赵丽丽(1979),女,河北保定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目的地管理、文旅融合;徐宁宁(1993),女,山西洪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旅游与旅游消费者行为。第4期务工人员具有年纪轻、对农业农村熟悉程度低、受教育程度低、工作耐受度低,但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生活要求高等特点。精神共富,也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国民个体在追求文化生活、审美情趣、自我价值、科学知识和群体认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较好的公共文化资源和所享受到的相对公平的机会1。评价一个个体或者群体的精神生活状

6、态和水平,主要看其心理生活是否健康、文化生活是否丰富、心灵生活是否充实2。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指“由来自不同文化中的个体所组成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者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3。根据文化适应三大理论之一的社会身份认同理论,个体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整合(integration)个 体 既 认 同 原 文 化(heritageculture),又认同移入地文化(hostculture);(2)同化(assimilation)个体不再认同原文化而选择移入地文化认同;(3)分离(separat

7、ion)个体只对原文化认同,而拒绝认同移入地文化;(4)边缘化(marginalization)个体既不认同原文化,也不认同移入地文化。中国语境对文化适应的理解,经常采用文化融入、文化融合、跨文化适应等相关概念4。(二)研究进展外来务工人员通常来自农村或相对不发达的地区,由于文化差异、社会隔离、经济压力等原因,他们的心理和文化适应常常面临许多挑战和困境。近年来,学者们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生活和文化适应问题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精神健康: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着种种生活压力和适应问题,例如住房、就业、长期分离、流动压力、与本地人交往是否通畅等,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刘林平等

8、,2011)5。除此之外,群体迁移过程面临的工作压力、财务压力、孤独感等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健康均产生影响(胡荣、陈斯诗,2012)6。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孤独等7,较高的心理压力还可能导致他们紧张、烦躁和易怒8。基于此,Fothergill(2011)9认为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的市民化和促进该群体的城市融入能有效提升其精神健康状况,社会融入度越高,精神健康状况越好。2.文化差异:外来务工人员的城乡双重文化经验对其城市适应具有双重作用(李强、李凌,2014)10,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文化适应

9、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包括语言障碍,生活方式差异,严重的文化冲突,甚或在企业中遭受歧视、不公平待遇和排挤风险,使得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不易维系且精神生活相对匮乏(宗成峰,2007)11。因此,外来务工人员常常感到困惑、不适应和孤独,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3.社会支持:在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可能会导致他们情感上的困惑和孤独感。一些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减缓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成为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Snow,et al.2003)12。如,新生代的外来务工人员更加关注城镇生活给自身带来的精神生活受益和自我满足感(刘辉,2007)13,参加社区活动、与家人同住和与当地

10、员工交往等社会支持资源对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心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俞林伟,2016)14等。因此,一些研究者尝试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社区支持和社会网络,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二、研究方法与案例的基本情况(一)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这两种形式的实证分析方法。1.深度访谈。从2022年3月开始,课题组围绕“精神富有到底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设计了深度访谈提纲,对42位访谈对象开展访谈定性研究。运用Nvivo软件,对得到的42份访谈文本进行质性定量分析。通过统计词频分析,提取和归类相似表述,总结归纳精神富有由哪些可能的类型及要素构成。2.量表设计。根据深

11、度访谈的结果,从需求端出发,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建构了包括理想信念、文明素质、心理素养、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社会悦纳六个维度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指标颗粒度细化分解,构建了包含16个一级指标和48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综合反映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社会文明整体水平、社会成员精神状态、社会生活情感认同、精神活动审美追求与精神生产群众参与力等体现“精神富有”程度的重要内容。崔凤军,娄欣星,赵丽丽,徐宁宁: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共富与文化适应31台州学院学报第45卷3.数据收集。从 2022年 8月开始展开问卷调查,截至2022年12月,历时4个月。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与体现精神富有六个维

12、度的99个问题。调查对象为中国大陆年龄为16周岁及以上的中国人,调查区域包括了杭州桐庐县、宁波海曙区、温州乐清市、湖州长兴县、嘉兴嘉善县、绍兴新昌县、金华义乌市、衢州龙游县、舟山普陀区、台州玉环市、丽水青田县等11个精神富有试点县(市、区)。调查样本抽样使用配额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每个试点县(市、区)发放2 000份问卷,最终回收29 006份有效问卷。(二)案例地基本情况宁波市海曙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心,下辖10个街道和1个开发区,是宁波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海曙区常住人口104万,纳入就业登记人口约52万,其中有60%属

13、于外来务工人员,主要从事低技能、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例如装配操作、电子制造、机械制造、建筑工程等行业,且50%以上集中在各类制造业企业中。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东北地区和安徽、河南、湖北等省份为主,通常是以短期或临时劳动合同的形式就业。三、研究结果(一)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富有总体情况海曙区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得分为69.61分(满分为 100分,下同),低于全区整体精神富有得分(78.12分)。具体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在精神富有六个维度的分值均低于全区域人民群众各维度的得分,也均低于全省的均值,如表1所示。其中,文化修养、理想信念和文明素质得分较低,成为主要短板。表1宁波市海曙区精神富有六

14、个维度得分情况类别外来务工人员海曙区全人群浙江省11个试点县(市、区)理想信念68.5078.7475.69文明素质68.6477.2274.21心理素养73.3479.6077.77文化修养59.9470.5065.70审美情趣73.8878.9075.17社会悦纳73.3879.6477.11在精神富有六个维度下,包含了16个一级指标,从一级指标来看(见图1),海曙区外来务工人员得分高于70分的依次是:审美趣味78.02分、职业认同74.20分、自我认知73.96分、道德素质73.44分、精神气质73.14分、文化认同73.02分、心理状态72.90分、社会认同72.90分、价值观72.1

15、0分;低于 60 分的分别是文化程度 59.52 分、文化休闲57.64分。从二级指标的分析中发现,海曙区外来务工人员得分最高为职业认同的工作自主性,80.18分;其次是抵制“三俗”,79.06分;第三是坚定的理想信念,76.98分。其中抵制“三俗”、职业美德、工作专注力、理论学习的方式、审美想象力、工作享受度,得分高于全省、全区平均值。精神富有各一级指标得分图1宁波市海曙区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富有各一级指标得分(二)分人群内部差异1.城乡差异。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富有存在较为显著的城乡差异,无论是六个维度,还是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富有得分均显著高于农村外来务工人

16、员精神富有得分(见图2)。精神富有各维度得分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城镇农村图2宁波市海曙区城镇和农村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富有各维度分析该11个县(市、区)为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22年认定的促进人民群众精神富有试点县(市、区)。32第4期2.性别差异。从外来务工人员的性别来分析,男性和女性的精神富有程度总体均衡,性别差异不显著(见图 3)。从一级指标来看,男性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状态、文化偏好、文化休闲、审美趣味、职业认同上的得分高于女性,其他均低于女性。从48个二级指标来看,男性在15个二级指标中略高于女性精神富有的得分,其他指标均低于女性得分。

17、男性外来务工人员最需要提升的是科技知识、兴趣爱好的专注度、科学精神等,而女性外来务工人员最需要提升的是兴趣爱好的专注度、理论学习的深度广度、审美鉴赏力等。得分精神富有各维度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男女图3宁波市海曙区不同性别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富有各维度分析表2宁波市海曙区不同年龄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富有各维度得分情况类别理想信念文明素质心理素养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社会悦纳16-24岁70.8068.9468.8061.6770.9770.5125-34岁74.9374.2780.6368.4784.7981.4935-44岁82.2880.3880.2870.00

18、81.5083.6745-54岁64.1464.2673.2355.3870.6370.4755-64岁60.3562.6770.1150.8967.5867.1965岁以上51.3657.0651.1154.6363.6159.173.年龄差异。从外来务工人员的年龄结构来分析,六个维度中,25-34岁的外来务工人员审美情趣得分最高,35-44岁的外来务工人员理想信念、文明素质、心理素养和社会悦纳的得分最高(见表2)。一级指标中,25-34岁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文化偏好、审美能力、审美趣味、职业认同的得分最高。35-44岁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价值观、政治理论学习、人生目标、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状态

19、、精神气质、自我认知、文化程度、社会认同和文化认同上得分均最高。二级指标中,16-24岁外来务工人员最需要提升的是科学精神、审美鉴赏力、兴趣爱好的多样性、社会参与度等。25-34岁外来务工人员最需要提升的是审美鉴赏力、休闲生活参与度、科学精神等。35-44岁外来务工人员最需要提升的是兴趣爱好的专注度、审美鉴赏力、科技知识等。4.受教育程度差异。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大专学历的外来务工人员具有较高的理想信念和文化修养,大学学历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悦纳程度最高,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学历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文明素质、心理素养和审美情趣上得分最高(见表3)。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外来务工人员最需要提升的是理论学习的深度广

20、度、兴趣爱好的专注度、科技知识等。高中/中专学历的外来务工人员最需要提升的是兴趣爱好的专注度、审美鉴赏力、理论学习的深度广度等。大专学历的外来务工人员最需要提升的是审美鉴赏力、科学精神、科技知识等。大学学历的外来务工人员最需要提升的是审美鉴赏力、休闲生活参与度、科学精神等。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学历的外来务工人员最需要提升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审美鉴赏力、兴趣爱好的专注度等。表3宁波市海曙区不同受教育程度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富有各维度得分情况类别理想信念文明素质心理素养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社会悦纳小学及以下46.6754.0071.1145.8375.8363.33初中68.9969.5876.03

21、58.9074.4074.03高中/中专66.1168.7270.0059.5271.1772.35大专71.8767.4071.1162.8274.5872.85大学69.0768.0075.5660.0075.0079.17硕士及以上70.7471.6180.0062.4180.0077.315.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从收入情况来崔凤军,娄欣星,赵丽丽,徐宁宁: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共富与文化适应33台州学院学报第45卷看,收入在710万的群体,在六个维度中均得分最高(见表4)。收入在1万以下的外来务工人员最需要提升的是科技知识、兴趣爱好的专注度、审美鉴赏力等。收入在13万的外来务工人员最需要

22、提升的是休闲生活参与度、兴趣爱好的专注度、审美鉴赏力等。收入在37万的外来务工人员最需要提升的是兴趣爱好的专注度、理论学习的深广度、科学精神等。收入在710万的外来务工人员最需要提升的是兴趣爱好的专注度、科技知识、科学精神等。收入在 1015 万的外来务工人员最需要提升的是兴趣爱好的专注度、社会参与度、科技知识等。表4宁波市海曙区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不同人均可支配收入群体的精神富有各维度得分情况类别理想信念文明素质心理素养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社会悦纳1万以下70.4468.2374.6757.5074.5068.0613万68.0070.7076.8357.7869.5075.2235万60.5763

23、.8566.6256.2671.8970.4057万67.4865.9570.7558.9272.6070.95710万80.7977.6285.3269.5285.6084.481015万73.2174.2270.7468.0674.7274.72(三)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总体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在海曙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在积极关注他们的权益保护和服务保障问题。海曙区政府采取措施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就业保障和服务保障。例如,为他们提供职业培训、劳动安全培训等服务,推动行业改革和升级,进一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保障水平。但依据调查情况,海曙区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富有的整体情况

24、低于全区整体水平,六个维度均低于全省和全区均值。主要问题表现在:1.文化休闲生活相对单一,参与文化享受与文化消费的意愿低。空闲时间少、劳动强度大是制约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因素,社会排斥感和自卑感强烈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度低15。经济基础和时间保障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长远性、根本性、决定性因素。对于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来说,通常需要在工作中保证生产和经济效益,因此长期以来他们的工作时间(包括加班)很长,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参加文化、休闲和娱乐活动。由于收入水平较低,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在满足基本的生活开支后,很难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活动。在社区里,由于区域文

25、化氛围不浓、经济发展缓慢等原因,很少有适合外来务工人员的娱乐设施和场所。2.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科学文化素养普遍需要提升。海曙区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来自农村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所在家庭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主要集中在37万之间,经济状况并不理想;学历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或高中,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缺乏基础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外来务工人员主要从事低技能、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物流业等行业,工作环境较为单一,日常生活中缺乏接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机会,也缺乏与他人交流学习的机会。因时间和精力不足,难以更好地学习和提高科学文化素养。3.人生目标不明确,普

26、遍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在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外来务工人员极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而出现信仰缺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这亦容易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16。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生计而来,只能承担低端岗位。较低的收入会使他们无法集中精力规划未来,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在生活过程中,也缺乏正面榜样的引领。与老一代相比,新生代务工人员呈现出身份认同模糊、未来发展不明确的特征17。4.审美能力较差,对美的感受、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有待提升。在宁波海曙区,外来务工人员审美能力不高的原因可能是文化背景差异。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来自农村,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无法较好领略当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

27、价值。外来务工人员通常在厂房、车间等工作性质比较单一的环境中工作,工作强度大,使得他们很难在日常生活中有充足的时间专注于艺术品或文化作品欣赏,而缺乏艺术交流的机会也增加了他们发展高尚审美能力的难度。34第4期四、对策与建议作为现代化建设主力军之一,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社会大局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从文化融合的视角审视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适应性和精神富有状况,对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进浙江“两个先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既要注重从增加供给的角度多“送文化”,更要注重从培育主体意识的角度多“种文化”,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社区等多方合力,充

28、分释放内在文化潜能,发挥文化创造活力。(一)着力提升文化休闲参与度,为文化适应奠定基础文化休闲的参与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休闲生活圈的建构。休闲生活圈是以个体为中心,开展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游憩、文化、娱乐等休闲活动所形成的空间范围或行为空间,通过空间联系来表征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联系18,是文化适应的重要载体。休闲生活圈规划的过程不仅是人们对于美好休闲需求的实现,也是对社区凝聚力、文化认同与自信以及社会和谐度的深层次体现19。1.完善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系统谋划布局区域体育休闲设施、游憩休闲设施、文化休闲设施、商业休闲设施20等公共基础设施,充分考虑年龄结构在设施上的需求差异,进一步聚焦外来务工人

29、员中儿童、青年、老年等人群需求,根据不同社区人口结构和需求,提出针对性的引导控制要求,以形式多样的全天候系列活动提高设施利用率、民众参与率,优化居民生活空间。2.打造便利化休闲生活圈。休闲生活圈以满足城市居民和外来居民的休闲为目的,合理构建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21,是城市休闲空间建设的核心内容。按照不同的需求规划15分钟步行可达休闲生活圈、15分钟骑行可达休闲生活圈、3060分钟公共交通可达休闲生活圈等层级。通过美化社区、设立文化公园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外来务工人员在通勤和休闲的过程中享受到美好的环境和文化。探索推行文化保障卡制度建设,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权利;推动文艺团体进社区、

30、进乡村;推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错时、延时开放等。加大文化交流的力度,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节、艺术展览、文学讲座等,借助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来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3.文化服务由“配送供给”转变为“按需点单”。通过整合各部门、镇(乡)街道资源,定期收集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开通网站、电话服务专线,搭建服务资源库,建立包含文化活动、培训讲座、文化走亲等众多品类的文化服务供给菜单,采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通过对该群体历史行为的挖掘和分析,定期进行数据分析与更新,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年龄人群对文化服务的需求,定制外来务工人员的个性化信息推送系统,使文化服务更加智能化

31、。(二)着力提升科学文化素养,为文化融合创造条件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有助于促进外来务工人员的能力提升和身份转变,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为其与社会在心理文化层面的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推动其实现文化融合创造条件。对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应突出职业性、技能性和实用性,高效提升科学文化素养。1.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依托企业职工之家、志愿者协会等,凸显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公益性和福利性。建立学历教育、企业岗位培训、人文素质教育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实现从盲从型向主动型的有效转变。在城市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中,高校与社区的融合与互动被广泛认为是较佳的实现路径22。在城市

32、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中,建构基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生命成长取向的高校社区“精神共同体”,充分发挥正规教育与技能培训的作用23。同时,也要重视企业、学校和个人对培训工作的落实,切实建立起“多方参与,多管齐下,落实责任”的培训运行机制。2.强化全民阅读意识。围绕“农家书屋”“城市书房”“咖啡书吧”“书香工厂”等工程,开展各类读书活动,积极调动外来务工人员的学习热情,营造更加浓厚的社会阅读氛围。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创办阅读服务场所,借助大数据技术,积极推进全民阅读的普及,用低成本、普惠性的方式使外来务工人员接触到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让全民阅读与智慧城市、数字乡村融为一体,塑造城乡一体化的全民阅读场景24

33、。3.细分人群引导阅读。在倡导全民阅读的背崔凤军,娄欣星,赵丽丽,徐宁宁: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共富与文化适应35台州学院学报第45卷景下,更加精准地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知识服务、文化服务,针对不同年龄段、职业性质的外来务工人员编写不同的推荐书目。例如,针对未成年人提供亲子绘本;针对青年提供读书方法、修身励志、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书籍;针对中年人提供创业讲堂、文化沙龙、周末有约等主题讲座;针对老年人推出“夕阳红”“海曙讲坛”等系列品牌和“送书上门”“在线听书”等新阅读模式,将优质文化资源直接下沉到基层。让阅读走出馆舍、走向室外,从静态走向动态,营造全民阅读氛围。(三)着力提升人生目标的明确性,推进文化价值

34、观融合进程1.营造人尽其用的氛围,提升重点群体的人生价值感。开展转岗、就业和再就业职工技能培训活动,积极推动“共富工坊”项目,带动待业、失业或者农闲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建立“引导、激励、服务”制度,促使外来务工人员转变“急于找工作、急于挣钱”的想法,为自己设定长远的发展目标,积极鼓励他们走“先培训,后就业”的路子。2.深化中国梦教育,让外来务工人员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开展各行各业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培育外来务工人员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以中国梦统领个人梦,养成在追逐人生梦想的过程中保持开拓奋进的状态,坚持“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努力营造外来务工人员奋发成才的社会氛围。引导

35、建设健康向上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尤其要切实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对经济改革、社会发展意识的认同,努力提高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发展、城市文化的契合度。3.提供职业规划咨询、培训与引导支持。需要政府和企业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职业规划的咨询和培训支持,引导他们扩展工作领域与方向,提升专业技能,从而明确人生目标。政府和社区可以通过举办演讲、讲座、论坛等形式,邀请成功人士和专家来分享经验,为外来务工人员树立正面榜样、激发追求目标的热情。(四)着力提升审美能力,最大程度实现文化融合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的基层“四进”工程。政府、企业等可以增加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活动场所,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剧

36、场、文化街区等,使他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艺术和文化作品。邀请艺术家、文化团队到社区开展艺术、文化体验活动,向外来务工人员介绍各类艺术形式与艺术家的作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审美能力。结语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富有程度的不断提升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适应性,让他们安居乐业,物质与精神都富有,既是他们的现实需求,更是“客居”城市的责任和担当。从促进城镇化进程和文化适应的角度出发,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工作的切入点,满足外来务工人员文化休闲生活的不同需求,推动外来务工人员更加和谐地融入城市生活,是有效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

37、也是城市文化融合、文化发展的根本要素之一。从产业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出发,在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待遇和社会地位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精神生活质量,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不懈努力。致谢:对于宁波市海曙区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富有程度的调查问卷工作由宁波市海曙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组织开展,在此感谢宁波市海曙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大力协助。参考文献:1 傅才武,高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与指标体系 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24.2 童世骏.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7.3 REDFIELD R,

38、LINTON R,HERSKOVITS M J.Memorandum for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36(38):149-152.4 陈新,马永红.文化碰撞中的个体发展:文化适应理论及研究J.心理月刊,2022,17(6):234-240.5 刘林平,郑广怀,孙中伟.劳动权益与精神健康:基于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外来工的问卷调查 J.社会学研究,2011,26(4):164-184+245-246.6 胡荣,陈斯诗.影响农民工精神健康的社会因素分析 J.社会,2012,32(6):135-157.7 骆焕荣,黄锋锐

39、,张雪静,等.城市农民工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6):504-505.8 苑会娜.进城农民工的健康与收入:来自北京市农民工调查的36第4期证据 J.管理世界,2009,188(5):56-66.9FOTHERGILL K E,et al.Effects of Social Integration onHealth:A Prospective Study of Community Engagement amongAfrican American WomenJ.Social Science&Medicine,2011(72):291-298.10 李强,李凌.农民工的现代

40、性与城市适应:文化适应的视角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39(3):129-139.11 宗成峰,朱启臻.农民工生存状况实证分析 J.中国农村观察,2007(1):47-52.12 SNOW D L,SWAN S C,RAGHAVAN C,et al.The relationship of work stressors,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 to psychologicalsymptoms among female secretarial employees J.Work&stress.2003,17(3):241-263.13 刘辉.转型期农民工

41、工作满意度问题对策研究 J.经济问题探索,2007(9):68-70.14 俞林伟.居住条件、工作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影响 J.浙江社会科学,2016,237(5):75-84+157.15 陆自荣,徐金燕.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J.东疆学刊,2014,31(2):9-18.16 操竹霞.社会转型时期新生代农民工生命教育必要性与机制构建 J.中国成人教育,2016(5):157-160.17 卢小君,孟娜.代际差异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36-40.18 金云峰,袁轶男,梁引馨,等.人民城市理念下休

42、闲生活圈规划路径:基于城市社会学视角 J.园林,2021,38(5):7-12.19 庞学铨.休闲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J.浙江社会科学,2016(3):110-119.20 陈华英.上海市中心城区休闲设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21 胡万青,沈山仇,方道.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构建:以徐州市为例 J.现代城市研究,2015(6):70-77.22 范建波.地方高校与社区互动的运行机制研究 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9):69-73.23 黄茂勇,林惠琼,胡俊杰.高校-社区教育共同体: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增值与成长的有效范式 J.现代教育管理,2018(9

43、):93-98.24 蔡斐,张波.走向日常生活:全民阅读的时代转向与路径重塑J.中国出版,2023(1):16-21.崔凤军,娄欣星,赵丽丽,徐宁宁: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共富与文化适应Spiritual Co-prosperity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Taking H District of N City as an ExampleCui Fengjun,Lou Xinxing,Zhao Lili,Xu Ningning(Taizhou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Tourism,Taizhou Universi

44、ty,Taizhou 318000,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mental life status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degree of culturaladaptation of guest cities,the research team selected Haishu District,Ningbo City,Zhejiang Province,for research.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score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i

45、s district is 69.61 points.The main weakness is that cultural and leisure life is relatively simple,and the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cultural enjoyment and consumption is low;the cultural level is relatively low,and scientificand cultural literacy needs to be improved;the unclear life goals,lac

46、k of career planning awarenessand ability,indicate that the cultural adaptability of this group is still at a moderate level,and thetemporary worker mentality is still relatively stubborn.In response,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such as creating a leisure life circle,optimizi

47、ng public cultural supply,and focusing on improving cultural 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adaptability.It requires the cooperation ofthe government,enterprises,social organizations,universities,and communities to fully unleash the inherent cultural potential of the group,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piritual richness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level of migrant workers.Keywords:spiritual co-prosperity;cultural adaptation;migrant workers;cultural recreation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