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瓦氏夫人传说与中华民族认同.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5434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瓦氏夫人传说与中华民族认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瓦氏夫人传说与中华民族认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瓦氏夫人传说与中华民族认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理论探讨瓦氏夫人传说与中华民族认同熊威黄欣琳摘要:明朝嘉靖年间,瓦氏夫人带领壮族士兵远赴东南沿海抗倭,彰显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围绕瓦氏夫人的壮举,衍生出诸多民间传说,并融入到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深刻影响着壮族人民的道德情感、节日仪式和风俗习惯。瓦氏夫人传说不仅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案例,也是当下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文化资源。结合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梳理瓦氏夫人传说的流传与发展,展现瓦氏夫人传说中蕴含的民族认同元素,探讨其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内在关系,发掘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以期推动民间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关键词:瓦氏夫人传说

2、;民间文学;民族认同;共同体意识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2 2 CMZ021)中图分类号:1 2 7 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6-5 9 8 2(2 0 2 3)0 8-0 0 9 8-0 6浙江,总督大臣张经提议调集广西狼兵前去镇压。一、研究问题的提出2019年9 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瓦氏夫人抗倭为例,强调中华大地上不同文明要素共同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瓦氏夫人抗倭的传奇经历,已经凝结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成为超越民族、地域和文化界限的中华民族形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3、识的时代背景下,瓦氏夫人抗倭精神更是成为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文化资源。瓦氏夫人(1 4 9 6 一1 5 5 5),原名岑花,壮族人,生于归顺州,是明代土官岑璋之女,后嫁田州土官岑猛。她自幼热爱习武,武艺高强。其丈夫岑猛、儿子岑邦、孙子岑芝相继战死,此后,她独自抚养曾孙岑太寿、岑太禄,代理州政事务,将田州治理得井然有序。嘉靖三十三年(1 5 5 4),倭寇侵犯至98社会科学动态由于其时曾孙年纪尚幼,无法领兵前往支援,瓦氏夫人遂请求亲自率领狼兵去往前线。在前线抗倭期间,她领导广西狼兵浴血奋战,经历了金山卫、漕江泾、王江泾等数次战役,为抗倭斗争作出重要贡献。东南沿海老百姓被瓦氏夫人的义举所感动,

4、称颂瓦氏夫人为“宝髻将军”“石柱女将军”。因抗倭有功,瓦氏夫人受到皇帝诏赏,被封为“二品夫人”。归家后,她修建寺庙纪念阵亡将士,还修建水塘与民同乐。不久后,瓦氏夫人去世。围绕着瓦氏夫人的壮举,民间衍生出诸多传说,进一步丰富了瓦氏夫人的形象,讴歌了瓦氏夫人的精神。相关传说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关于瓦氏夫人的奇异体貌和非凡武力,传说瓦氏夫人“貌惊鬼神”,自幼学得一身武艺,仅用柴刀就能将老虎打死;二是记录瓦氏夫人在广西治理州政的故事,讲述她在处理田州事务时惩奸除恶,关心百姓的生计与生活,如济贫、除暴等;三是关于瓦氏夫人英勇善战的抗倭故事,讲述她在战场上巧用计谋、奋勇杀敌,如长奶夫人、请缨、红妖等;四

5、是关于瓦氏夫人受到朝廷嘉奖时仍心系百姓、为民造福的故事,如槟榔关、官塘等。20世纪8 0 年代,学界就开始围绕瓦氏夫人展开了一系列讨论。1 9 8 4 年和1 9 9 0 年,在广西田阳县先后召开两次瓦氏夫人学术研讨会,后一次会议的研究成果被汇编成瓦氏夫人论集出版。?这两次讨论和后续研究基本上是从历史角度出发:一是结合有关壮族土司的历史记录,考证瓦氏夫人的生平信息,如“瓦氏夫人”之称的由来和她的身份;二是结合明末抗倭的战争记录,考察瓦氏夫人抗倭的相关历史细节,如瓦氏夫人领军出征时间和行军路线、瓦氏夫人班师的原因;三是以瓦氏夫人治理田州和抗倭的历史功绩为基础,评析其个人卫国保家的精神品质。瓦氏夫

6、人作为一个历史真实人物,其诸多事迹有文献资料印证,于是这一阶段的研究者倾向于从文献考证角度人手,而忽略了民间传说的学术意义。关于瓦氏夫人传说的当代传承、发展与流变,虽然有一些研究,但是较为稀少,尤其是对瓦氏夫人传说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关系的探讨,更是十分薄弱。另外,现有研究更集中于壮族地区,对其他地区有关瓦氏夫人的传说资料关注较少。本文结合文献分析和田野研究等研究方法,着重关注瓦氏夫人传说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形式、内容实践和文化传承,探究瓦氏夫人传说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内在关系,以期推动瓦氏夫人研究的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鲜活的个案。二、瓦氏夫人传说与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瓦氏夫人传说流传于

7、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它不仅是口头传说,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生动呈现。由于瓦氏夫人传说在壮族地区比较典型,在此我们以壮族为例,从节日文化、民俗活动、信仰实践三个角度入手,深入剖析瓦氏夫人传说与壮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关系。与此同时,关注瓦氏夫人传说的当代传承与发展,以更好发掘瓦氏夫人传说的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其一,瓦氏夫人传说融人到壮族的节日体系中,成为壮族霜降节的重要文化符号。壮族霜降节是广西地区盛大的民俗活动,主要流行于大新、天等、靖西等地,一般在每年霜降的前后一周内举行,分为初降、正降与收降,该民俗活动于2 0 1 4年人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霜降节期间,壮族民众喜欢吃汤圆、吃鸭子、祭拜祖先

8、、走亲访友、对歌看戏,这些习俗是壮族民众酬谢自然、庆祝丰收的一种形式,体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后来,瓦氏夫人传说与霜降节逐渐联系在一起。大新县下雷镇的霜降节据说是为了纪念明代土司许文英和他的夫人岑玉音,岑玉音奔赴前线抗倭,人们尊称她为数娅莫;另有说岑玉音武艺非凡,她射死了祸害百姓的巨大“牙鹰”,再击败了侵犯边境的“黑王”,人们奉她为“霜降神”,在霜降期间对其进行供祭。天等县向都镇的霜降节则是为了纪念一位曾组织部落人民抗争周边强盗土匪的长奶夫人,据说她死去的这天正好是霜降。这两地的节日传说与瓦氏夫人传说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应是由瓦氏夫人传说流传变异而形成的。除了节日传说外,节日仪式也非常丰富。比

9、如大新县下雷镇的霜降节会举行敬神游神仪式,人们在娅莫庙进行祭拜后,青年男子会扮成士兵的样子,高举“岑”或“瓦”字牙旗,将娅莫画像抬出来巡游,画像上带有“巾帼英雄”“报国立功”等字样,沿途各家要放鞭炮迎接娅莫的到来。学者保罗康纳顿认为,纪念仪式通过模拟具体的情境,让人们再次重新体验过去,实现人们对过去的记忆。敬神游神仪式上会再现点兵出征的情景,以热烈气氛和盛大规模吸引广大民众参与其中,可见瓦氏夫人传说的社会影响力。其二,瓦氏夫人传说衍生出一系列民俗活动,丰富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待正降日结束后,人们会举行赶圩集市、对山歌、唱壮戏等系列娱乐活动。其中,舞龙舞狮和板鞋竞速两项民俗活动与瓦氏夫人密切相关

10、。田阳壮族舞狮历史悠久,2 0 1 1年人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相传,壮族舞狮来源于百姓们以此方式庆贺瓦氏夫人抗倭得胜归来。板鞋竞速则是一项考验团队协作能力的体育运动,一般为三人一组,三人将脚置于同一块板鞋上,统一步伐行进,最先到达终点的队伍为胜。据传,板鞋竞速是瓦氏夫人训练狼兵的一种方法,“为了能让士兵们步调一致,瓦氏2023.899夫人便令三名士兵同穿一副长板鞋齐步跑,如此长期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士兵们的身体素质”。直到现在,壮族人民每逢霜降节都会举行热闹的舞龙舞狮表演和大规模的板鞋竞速比赛,生动地再现了瓦氏夫人练兵和凯旋的场景,这些民俗活动以强烈的现场感和体验感唤醒有

11、关瓦氏夫人的共同记忆。其三,瓦氏夫人被纳入到民间信仰体系中,成为壮族民众崇拜、祭祀的对象。为纪念瓦氏夫人,壮族人民为其修建了庙宇,并定期进行祭祀活动。广西河池巴马县曾有一座建于明末清初的瓦氏夫人庙,庙内供奉着瓦氏夫人的塑像,后被毁坏,2 0世纪9 0 年代得以复建。2 0 0 3 年,这座瓦氏夫人庙被迁移至定金山上,紧邻岑大将军庙。定金山寺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先对庙堂进行打扫,摆放祭品;接着会请磨公在各神像前念唱祭词,再按照“玉皇大帝一岑大将军一观音一瓦氏夫人一灶王一社神”的先后顺序依次上香;此后还会举行踩花灯仪式;最后以众人聚餐作结。尽管瓦氏夫人庙历经拆毁、重建、搬移,但当地民众对瓦氏夫人的

12、祭拜活动一直没有间断。瓦氏夫人是真实的英雄人物,曾获得朝廷的嘉奖,与其有关的传说也在广西地区广泛流传,她对州政的治理和出兵抗倭的壮举均造福于民族和国家,因此获得人们的认同和赞颂。怀着对瓦氏夫人的崇敬,民众遂将瓦氏夫人推至神位,定期祭祀祈福,既是对瓦氏夫人的纪念,也是巩固集体记忆的一种方式。其四,瓦氏夫人传说不仅是口头传说和历史传统,而且在当代经历着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2021年3 月,广西天等县霜降博物馆正式揭牌,通过图片、文字和先进的科技手段介绍瓦氏夫人的传奇人生和英雄壮举。传说由瓦氏夫人发明的板鞋竞速运动,现已走进壮族地区中小学体育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探索民族团结进步

13、教育的媒介。同时,瓦氏夫人传说还被改编为戏曲艺术和影视作品,比如壮剧瓦氏夫人、电视剧瓦氏夫人,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继续保持传说的蓬勃生命力。可以说,瓦氏夫人传说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不仅世代口耳相传,而且融入到节日仪式、民俗活动和民间信仰之中,夯实了瓦氏夫人传说的社会文化基础。同时,借由现代新媒介,瓦氏夫人传说不断创新呈现方式,实现新的文化传承,与当代人的社会想象和文化趣味产生联接。100社会科学动态三、瓦氏夫人传说与中华民族认同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不仅关系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设、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

14、键在于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瓦氏夫人传说不仅影响着壮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还蕴藏着中华民族共享的公共记忆。可以说,瓦氏夫人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有学者指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个维度分别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互嵌性和共生性。下面,我们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具体解读瓦氏夫人传说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内在关系。(一)瓦氏夫人传说与中华民族的共同性虽然瓦氏夫人传说主要集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但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具体地域,体现出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共享的文化情感

15、资源。除了广西地区,瓦氏夫人传说中“长奶夫人”这一情节也在四川、贵州等地广泛流传,这些长奶夫人的传说基本上只保留了用长奶给孩子喂奶这一情节,这些传说均突出“长奶”这一夸张的特点,可能是受到“圣人异表”思维的影响。部分长奶夫人的传说提到其子孙们均在朝廷担任官职,成为显赫一时的大家族,如四川乐山的长奶夫人就有“九子十翰林”的说法。此外,还有讲述长奶夫人的墓地风水极好,能够庇护子孙后代,如贵州遵义的长奶夫人墓有“要得唐家不做官,除非干断洗马滩”的说法。透过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情节,能够看出民间对瓦氏夫人的崇敬及其神化过程,跨越了地区、民族和文化的边界。“民众在参与传说的传递和再创作的过程中,注人了

16、他们自已的审美和文化价值观念。这对于特定社区或集团来说也是一个文化共享和文化认同的过程。”可以说,瓦氏夫人传说在西南地区的流传与发展,使其成为共享的文化记忆符号。在瓦氏夫人传说流传散布的过程中,瓦氏夫人逐步成为中华民族保疆卫国的象征。明代诗人徐渭根据乐府民歌木兰诗创作了杂剧雌木兰,在剧本中他为木兰添上“花”姓,称其为“花木兰”。有学者分析认为,徐渭曾参与过明末抗倭,知晓瓦氏夫人挂帅出征一事;再结合瓦氏夫人原名为岑花,以及徐渭将木兰的出身从普通人家变为军官家的小姐等改编,徐渭笔下的花木兰正是以瓦氏夫人为原型。2 0 1 2 年,“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被列入“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该

17、工程旨在鼓励美术家创作出既展现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又具有民族史诗品格的作品。瓦氏夫人的英雄事迹,已经超越民族和地域的界限,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瓦氏夫人来源于广西壮族地区,瓦氏夫人传说也主要在此流行,但少数民族的文学“不是脱离总体意识形态的孤立精神与语言现象”,在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已逐步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人物形象,这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他们可以“有效地将弥散的文化凝聚和整合起来,推动隐性”分布传播的文化显性化,进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辨识度和文化特性”。可以说,瓦氏夫人传说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具象体现,也有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共同性。(二)瓦氏夫人传

18、说与中华民族的互嵌性瓦氏夫人传说生动展现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反映出各民族的互嵌关系。瓦氏夫人是土官岑璋的女儿,后又嫁田州土官岑猛,可以说她一生都在亲历着朝廷和地方、汉族与壮族之间的互动。在岑猛统治的田州地区,土官起兵斗争不断,岑猛也数次抗拒朝廷的命令,最终死于朝廷的镇压下。瓦氏夫人接管州政事务后,没有沉浸在丈夫被杀的怨恨中,而是勤勉治理州政、安定社会;与临近土司重修旧好,兴修水利、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兴建学校、教化壮人,培养封建统治的人才。她还主动改善田州与朝廷的关系,对子孙“朝夕语以朝廷恩德”,时刻教育子孙效忠于朝廷;响应朝廷号令领兵援助抗倭,在出征前发出“是行也,誓不

19、与贼俱生”的英勇宣言。瓦氏夫人的传说塑造了瓦氏夫人在两个地区、两种身份下尽职尽责的形象,她对内治理州政上井井有条,是爱护百姓的优秀执政者;对外抗倭上勇敢无畏,是英勇多谋的巾帼英雄。可以说,在广西治理州政期间,瓦氏夫人爱民恤民,有着非凡的功绩。透过瓦氏夫人传说,我们可以看到各民族亲如一家、团结互助,各地区和谐相处、守望相扶。在此过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有了长远发展,互嵌程度进一步加深。作为边缘族群的壮族逐步融人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可以说,壮族位于西南边睡地区,倭寇的威胁对其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中华民族的利益高于本民族的利益,故而瓦氏夫人积极回应朝廷的召唤

20、,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士兵一起战斗击退寇,充分彰显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一历史事迹,不仅显示出壮族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也进一步加强了壮族与汉族、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关于瓦氏夫人抗倭的记录,不仅记载了壮族狼兵保卫国家的一面,还记录了他们异于汉族的风俗习惯,比如狼兵有吃蛇肉的习惯。“花瓦家,能杀倭,腊而啖之有如蛇”,这句民谣将狼兵杀敌的气势和吃蛇肉的习惯结合起来,刻画出壮族狼兵的勇猛形象,折射出壮族狼兵的爱国情怀。对内而言,瓦氏夫人传说背后隐藏着中原与边疆、沿海与内地、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复杂动态联结,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对外而言,瓦氏夫人传说印证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

21、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够一致对外维护国家利益。(三)瓦氏夫人传说与中华民族的共生性瓦氏夫人传说不仅塑造了一位英勇无畏的抗倭女英雄形象,也展示了壮族与汉族团结协作、一致对外的精神,生动阐释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屹、保家卫国的决心,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共生性特征。客观地说,瓦氏夫人做出领兵抗倭的决定,实属不易。在瓦氏夫人传说中,多次提及当时许多族人反对她出兵抗倭的原因:一是朝廷最初下令让瓦氏夫人的曾孙带兵出征,但曾孙年纪尚小,瓦氏夫人又是年过花甲的老妇人,都确实难以带兵出征;二是瓦氏夫人的丈夫岑猛,在与朝廷的冲突中战死,因为此事,部分族人对朝廷仍有怨言;三是倭寇侵略的是沿海的汉族所在的地区,壮族地区本

22、身尚未受到威胁。瓦氏夫人并非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但她突破了狭义的民族观,选择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来考虑这一问题。在瓦氏夫人看来,无论是汉族,还是壮族,都属于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大家族。如果不顾及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而刻意放大内部冲突,则必然会导致亡国灭种的危机。“我瓦氏夫人虽年过半百,但凭着这好的身体和多年苦练的武艺,打仗还吃得消眼下要紧的是对付倭寇,2023.8101不把外来侵略者赶走,国家民族就要灭亡,我们要活下去,就不要老记着过去的思想,应该踊跃赴调,消灭倭寇!”站在民族大义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瓦氏夫人不仅激励投入抗倭战争的壮族狼兵,也深度诠释着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23、理念,展现出中华民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关系。瓦氏夫人率兵出征立下赫赫战功,受到来自朝廷的嘉奖。传说瓦氏夫人受邀前往京城接受赏赐时,向皇帝报了关于田州的贸易和生产情况,于是皇帝下令在田州设立槟榔关,而这一举措为田州当地增加了不少税收。另有传说提及,瓦氏夫人将皇帝的奖赏用于兴建水塘,使得百姓们能在水塘里竞渡龙舟、在水塘边对歌喧天,这为当地百姓提供了欢娱休闲的场所,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正是国家的稳定团结,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和谐、繁荣景象。瓦氏夫人传说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共生性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各民族共同利益的体现,需要各民族共同维护;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的稳定和繁荣,能够为各

24、民族提供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使得各民族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瓦氏夫人传说超越了地域、民族和文化的界限,充分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发展过程,由此建构出团结互助的依存关系,构建起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的集体记忆,这是形成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在瓦氏夫人传说流布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公共记忆,凝聚成保疆卫国的中华民族形象,彰显出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可以说,瓦氏夫人传说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文化因子,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见证,也为当下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文化资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高度重

25、视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和意义。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化记忆方式,以另类的方式呈现出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进程,其中有大量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这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资源。其次,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和艺术结晶,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此外,民间文学具有民间性和集体性特征,贴近各民族老百102社会科学动态姓的日常生活,将民间文学转化为民族工作资源,能够为各民族老百姓所接受和理解。民间文学具有灵活性和建构性特征,可以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文化调适,持续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文化资源。当然,

26、在充分发掘民间文学中的民族团结因子以外,还要推动民间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既是民间文学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四、结语瓦氏夫人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民族英雄,无论是治理内政的政治才干,还是其领兵抗倭的爱国精神,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围绕瓦氏夫人历史事迹,衍生出众多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与西南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融人到壮族的民族节日、民俗活动和民间信仰之中。直到现在,瓦氏夫人传说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博物馆展览、中小学教育、文艺作品创作中频繁出现,不仅丰富了壮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也传递出壮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具体

27、来说,瓦氏夫人传说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性、互嵌性和共生性特征,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与深化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民族认同表达、呈现与强化的重要前提。瓦氏夫人传说从朝廷和地方、中心和边缘、汉族和壮族等维度出发,全方位、全方面展现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和实践,以及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对外、保家卫国的决心,更是彰显了各民族群众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瓦氏夫人已经超越地域、民族和文化的边界,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巩固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瓦氏夫人传说的案例,充分表明了民间文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

28、要作用。它提醒我们,应该充分发掘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并且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充分发挥民间文学在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方面的潜能。既能让民间文学在当下社会继续焕发生机与活力,也能为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注释: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 0 1 9 年9 月2 8 日。瓦氏夫人的生平在很多资料中都有详细记载,此处综合各处说法,相关资料参见清谢启昆修、【清胡虔纂:广西通志,卷2 7 3;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大事记,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 3 页;田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田阳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

29、9 9 9 年版,第9 4 5 一9 4 7 页。莫非、陈多:民族文学论稿,广西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3 0、3 0 3 1 页。苏长仙、谭绍鹏编:爱国人物故事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5 4 一5 8 页。?田阳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田阳县故事集,1 9 8 8 年内部发行,第3 4 3 6、3 7 3 9、3941、4 1 4 3、4 3 4 5、4 5 4 6、4 2 页。参见覃彩銮、黄明标主编:瓦氏夫人论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李光军:关于瓦氏夫人的两个问题,载覃彩銮、黄明标主编:瓦氏夫人论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4 3

30、一5 4 页。黄明标:瓦氏夫人抗倭史迹考察,载覃彩銮、黄明标主编:瓦氏夫人论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1 一2 2 页。邓小飞、秦炜棋:瓦氏夫人班师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 2 年第3 期。白耀天:瓦氏夫人述论,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4 期。陈金文、孙梦梅:壮族瓦氏夫人传说的口述史价值,河池学院学报2 0 1 7 年第4 期。下雷霜降节简介,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人民政府门户网2 0 2 0 年7 月2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民俗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3 2 7 页。谢睿:广西天等壮族霜降节民俗文化研究,

31、广西师范学院2 0 1 8 年硕士学位论文。瞿明安、何明、邓启耀、杜新燕主编: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 0 1 8 年版,第2 2 6 页。【美保罗唐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9 0 页。林继富主编:中国民间游戏总汇跑跳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 0 1 6 年版,第2 8 6 页。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巴马瑶族自治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3 0 页。黄家信主编: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土司信仰与土兵,民族出版社2 0 1 6 年版,第3 0 3 一3 0 7 页。张小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原生态民族文化

32、学刊2 0 2 2 年第1 期。麻国庆:公共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西北民族研究2 0 2 2 年第1 期。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三个维度,西北民族研究2 0 2 1 年第1 期。乐山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编:乐山掌故(下),新华出版社2 0 1 7 年版,第4 4 6 页。政协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贵州旅游文史系列丛书编委会编:贵州旅游文史系列丛书红花岗卷,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1 1 页。晋克俭:论梁祝传说的文化认同作用一一兼谈南方少数民族梁祝叙事诗,民族文学研究2 0 1 2 年第5期。徐志华:瓦氏夫人与花木兰,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3 期。“中华文明历史

33、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内容简介,光明日报2 0 1 2 年5 月2 5 日。刘大仙: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1 3 年版,第3 3 9 页。范俊: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符号机制,广西民族研究2 0 2 1 年第2 期。谈琪:壮族土司制度,广西人民出版社1 9 9 5年版,第1 4 0 页。清谢启昆修、【清胡虔纂:广西通志卷273。明郑若曾:江南经略,傅正、宋泽宇、李朝云等点校,黄山书社2 0 1 7 年版,第5 9 0 页。清汪森编:粤西丛载校注(下),广西民族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1 0 4 7 页。清朱彝尊编:明诗综(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1 6 8 7 页。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3 一3 8 页。作者简介:熊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湖北武汉,4 3 0 0 7 9;黄欣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 3 0 0 7 9。舞庄春梅)(责任编辑2023.81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