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6T+1865-2023湿地碳汇监测技术规程.docx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576213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6T+1865-2023湿地碳汇监测技术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DB36T+1865-2023湿地碳汇监测技术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DB36T+1865-2023湿地碳汇监测技术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DB36T+1865-2023湿地碳汇监测技术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DB36T+1865-2023湿地碳汇监测技术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65.020.40DB36CCS B 64DB36/T 18652023备案号:江西省地方标准DB36/T 18652023湿地碳汇监测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wetland carbon sink monitoring2023 - 11 - 08 发布2024 - 05 - 01 实施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36/T 18652023目次前言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监测对象35 湿地总体概况调查36 计量与监测37 监测要求7前言本文件依据 GB/T1.1-2020 的编写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2、,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省林业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任琼、袁继红、曾欢欢、周莉荫、俞长好、程淳姬、况小洪、王礼权、敖卿鑫、 郑辉、漆泳宾、缪泸君、迟韵阳、万方、况绍祥、李建中、严员英、唐山。I湿地碳汇监测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湿地碳汇的监测对象、湿地总体概况调查、湿地碳汇的计量与监测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范围内的湿地。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文本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

3、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4708湿地分类LY/T 2898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NY/T 1121.4土壤检测 第 4 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HJ/T 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501 水质 总有机碳的测定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HJ 658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 燃烧氧化-滴定法HJ 1169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湿地 wetland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 米的海域,但是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除外。3.2河流湿地 river

4、ine wetland围绕自然河流水体而形成的河床、河滩、洪泛区、冲击而成的三角洲、沙洲等自然体的统称。3.3湖泊湿地 lacustrine wetland由地面上大小形状不一、充满水体的自然洼地组成的湿地,包括各种自然湖、池、荡、漾、泡、海、 错、淀、洼、潭、泊等各种水体名称。1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3.4沼泽湿地 marshy wetland地表及地表下层土壤经常过度湿润,地表生长着湿性植物和沼泽植物,有泥炭累积或虽无泥炭累积 但有潜育层存在的土地。3.5人工湿地 human-made wetland人类为了利用某种湿地功能或用途而建造的湿地,对自然湿地进行改造而形成的湿

5、地,也包括某些 开发活动导致积水而形成的湿地。3.6湿地有机碳库 wetland organic carbon pool在碳循环过程中,湿地生态系统存储碳的各组成部分。包括土壤、沉积物、植物和水体等四个部分。3.7土壤有机质 soil organic matter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生物残 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等。3.8湿地有机碳储量 wetland organic carbon storage在特定时间内湿地生态系统有机碳蓄积的结果,主要包括土壤、沉积物、植被和水体的碳储量。3.9植物含碳率 carbon

6、 content fraction单位干物质的碳含量。3.10总有机碳 total organic carbon水体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含碳的总量。3.11湿地碳汇量 wetland carbon sequestration一定时间段内监测边界内湿地碳储量变化量,反映的是湿地对温室气体的清除能力和贡献。3.12湿地碳计量与碳监测 wetland carbon accounting and monitoring对现有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碳汇量和监测区域边界内的排放量情况进行动态监测。3.13绝对碳汇能力 absolute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单位面积内湿

7、地碳储量的变化。24 监测对象参照 GB/T 24708 湿地分类,监测对象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5 湿地总体概况调查湿地总体概况调查内容与方法参考 LY/T 2898,调查内容和方法见表 1。湿地总体概况数据记录见附录 A.1。表 1 湿地总体概况调查内容和方法项目单位方法图斑号遥感影像区划编号样地号遥感影像布点编号地理坐标、GPS 测定海拔高度mGPS 测定湿地类型地形图、遥感影像判读结合实地调查湿地面积hm2遥感影像勾绘地貌形态类型地形图结合实地调查湿地成因类型遥感影像判读结合实地调查湿地土壤类型实地调查湿地植被类型实地调查湿地水源类型遥感影像判读结合实地调查湿地积

8、水状况遥感影像判读结合实地调查地下水位深度m实地调查平均淹水深度m实地调查淹水面积hm2遥感影像判读结合实地调查人为干扰强度实地调查6 计量与监测6.1 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监测6.1.1 土壤采样点的布设土壤采样点的布设按照 HJ/T 166 规定执行。6.1.2 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保存和质量控制土壤样品的采集采用土钻法钻取深度为 100cm 的土样,按 0 cm10 cm、10 cm20 cm、20 cm 30 cm、30 cm50 cm、50 cm100 cm 分层取样。土壤样品制备与保存方法和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按HJ/T 166 规定执行。土壤采样点基本信息野外监测记录见附录 B.1

9、。6.1.3 土壤容重和有机碳测定6.1.3.1 土壤容重测定按照 NY/T 1121.4 中第 4 章的规定执行,测定内容见表 2。6.1.3.2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按照 HJ 658 规定执行,测定内容见表 2。3表 2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测定内容及方法表监测内容测定方法单位监测周期土壤容重NY/T 1121.4kgm-3每 23 年 1 次,包括丰水期和枯水期土壤有机碳HJ 658%6.1.4 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 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见公式1和公式2。CD土壤k i=1(1- Gi ) Hi Bi C%i104.(1)式中:CD土壤 湿地土壤碳密度(kghm-2);k 土壤所分层次;Gi i

10、 层土壤中大于 2 mm 的石砾所占的体积百分比 (%) ;Hi i 层土层厚度(m);Bi i 层土壤容重(kghm-2);C%i i层土壤有机碳含量(%)。C土壤= CD土壤 S 10-3. (2)式中:C土壤 湿地土壤碳储量(tC);CD土壤 湿地土壤碳密度(kghm-2);S 湿地土壤面积(hm2)。6.2 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储量监测6.2.1 沉积物采样点的布设沉积物采样点的布设按照HJ/T 91 规定执行。6.2.2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保存和质量控制沉积物样品的采集采用沉积物采样装置取深度为 100cm 的样品,按 0cm10cm、10cm20cm、20cm30cm、30cm5

11、0cm、5cm100cm 分层取样。沉积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保存和质量控制按照HJ/T 91 规定中的 4.3 执行。沉积物采样点基本信息野外监测记录见附录 C.1。6.2.3 沉积物容重和有机碳测定沉积物容重和有机碳测定方法和 6.1.3 土壤容重和有机碳测定一致。6.2.4 沉积物有机碳储量估算= 沉积物有机碳储量的计算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计算一致,见公式3和公式4。CD沉积物k i=1(1- gi ) hi bi C%i104.(3)式中:CD沉积物 湿地沉积物碳密度(kghm-2);k 沉积物所分层次;gi i 层沉积物中大于 2 mm的石砾所占的体积百分比 (%); hi i 层沉积物

12、厚度(m);bi i 层沉积物容重(kgm-3);C%i i 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4C沉积物= CD沉积物 S 10-3.(. 4)式中:C沉积物 湿地沉积物碳储量(tC);CD沉积物 湿地沉积物碳密度(kghm-2);S 湿地沉积物面积(hm2)。6.3 湿地植物碳储量监测6.3.1 植物采样点的布设植物采样点的布设按照 HJ 1169 中的 7.1 和 7.2 执行。植物采样点基本信息野外监测记录见附录D.1。6.3.2 植物指标监测6.3.2.1 湿地植物包括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乔木、灌木和草本,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中的乔木和灌木生物量通过高度、胸径和冠幅等进行估算,按照 HJ 1169

13、 中的 9.6 执行。草本植物包括生长在水陆交界地带的湿生植物和生长在水中的水生植物,生物量通过样方收获法测定,按照 HJ 1169 中的 9.7 执行, 测定内容见表 3。6.3.2.2 在进行样方调查时,取样方内每种乔木、灌木的地上(包括枝条和叶片)和地下部分以及草本层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带回实验室烘干恒重,并粉碎植物样品,测定各乔木和灌木以及草本层的地上 和地下部分有机碳含量,测定方法与土壤有机碳的测定一致,测定内容见表 3。表 3 植物指标监测内容及方法表监测内容测定方法单位监测周期植物生物量HJ 1169kghm-2每 23 年 1 次,包括丰水期和枯水期植物含碳率HJ 658%6.3

14、.3 植物碳储量估算植物碳储量估算见公式5公式7。CD植物地上部分=mi=1( AB C%乔木i乔木i) +mi=1( AB C%灌木i灌木i) + AB草本 C%草本.(. 5)式中:CD植物地上部分 湿地植物地上部分碳密度(kghm-2);m 乔木种类;n 灌木种类;AB乔木i 乔木 i的地上生物量(kghm-2); AB灌木i 灌木 i的地上生物量(kghm-2); AB草本 草本的地上生物量(kghm-2); C%乔木i 乔木 i 的地上部分含碳率(%); C%灌木i 灌木 i 的地上部分含碳率(%); C%草本 草本的地上部分含碳率(%)。CD植物地下部分=mi=1(BB C%乔木i

15、乔木i) +mi=1(BB灌木i C%灌木i) + BB草本 C%草本.(6)式中:CD植物地下部分 湿地植物地下部分碳密度(kghm-2);m 乔木种类;5n 灌木种类;BB乔木i 乔木 i的地下生物量(kghm-2); BB灌木i 灌木 i的地下生物量(kghm-2); BB草本 草本的地下生物量(kghm-2); C%乔木i 乔木 i的地下部分含碳率(%); C%灌木i 灌木 i的地下部分含碳率(%); C%草本 草本的地下部分含碳率(%)。C=(CD+ CD) S 10-3.(7)植物植物地上部分植物地下部分式中:C植物 湿地植物碳储量(tC);CD植物地上部分 湿地植物地上部分碳密度

16、(kghm-2); CD植物地下部分 湿地植物地下部分碳密度(kghm-2); S 湿地植物面积(hm2)。6.4 水体碳储量监测6.4.1 水体采样点的布设与水样采集水体采样点的布设按照 HJ/T 91 中的 4.1 执行。水体采样点基本信息野外监测记录见附录 E.1。通过测定水体中的总有机碳含量来估算水体碳储量,水体总有机碳含量的测定方法参照 HJ 501 执行。6.4.3 水体碳储量估算水体碳储量估算见公式1。C= TOC V10-9水体水体.(8)式中:C水体 水体的碳储量(tC);TOC 水体总有机碳(mgL-1);V水体 水体体积(L)。6.5 湿地总碳储量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通过上

17、述 6.1、6.2、6.3 和 6.4 获得的碳储量之和获得:C = C土壤 + C沉积物 + C植物 + C水体(9)式中:C 湿地总碳储量(tC);C土壤 见公式 2 ; C沉积物 见公式 4 ; C植物 见公式 7 ; C水体 见公式 8 。6.6 碳汇/源测算66.4.2 水体指标监测监测间隔期内( n 时间段内)的净碳汇/源量,通过碳储量的变化来反映,采用公式10获得:C汇/ 源 =(Ct 2 - Ct1)/ n.(10)式中:C汇/源 在 n 时间段内的净碳汇/源量(tCa-1);Ct1 监测间隔期内 t1时刻的碳储量(tC); Ct2 监测间隔期内 t2时刻的碳储量(tC); n

18、 监测间隔期(年)。6.7 绝对碳汇能力绝对碳汇能力是指单位湿地面积内的湿地碳汇/源能力,采用公式11获得:C绝对碳汇 = C汇/ 源 / S.(11)式中:C绝对碳汇 绝对碳汇能力(tCa-1hm-2);C汇/源 见公式 10 ;S 湿地总面积(hm2)。7 监测要求监测应基于样地开展,其中样地的复位率应达到 100%。考虑到湿地水位变化的波动性较强,一般土壤、沉积物、植物和水体碳储量监测间隔期为每 23 年1次。如监测间隔期间,有明确资料表明土壤、植被和水体碳库相对稳定,则不予考虑。7附 录 A(资料性附录)湿地总体概况监测记录表表 A.1湿地总体概况监测记录表样地编号:地理坐标:记录人:

19、记录时间:湿地斑块序号湿地斑块名称平均海拔(m)湿地土壤类型地貌形态类型湿地成因类型湿地水源类型湿地积水情况地下水位深度(m)平均淹水深度(m)淹水面积(hm2)人为活动类型人为干扰强度8附 录 B(资料性附录)土壤采样点基本情况野外监测记录表表 B.1土壤采样点基本情况野外监测记录表采样地点东经北纬样品编号采样时间样品类别采样人员采样层次采样深度/cm样品描述土壤颜色植物根系土壤质地砂砾含量(%)土壤湿度其他异物采样点示意图自下而上植被描述注 1:土壤颜色可采用门塞尔比色卡比色,也可按土壤颜色三角表进行描述。颜色描述可采用双名法,主色在后, 副色在前,如黄棕、灰棕等。颜色深浅还可以冠以暗、淡

20、等形容词,如浅灰、暗灰等。注 2: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野外估测方法为取小块土壤,加水潮润,然后揉搓,搓成细条并弯成直径为 2.5cm3cm 的土环,据土环表现的性状确定质地。砂土:不能搓成条;砂壤土:只能搓成短条;轻壤土:能搓成直径为 3mm 的条,但易断裂; 中壤土:能搓成完整的细条,弯曲时容易断裂;重壤土:能搓成完整的细条,弯曲成圆圈时容易断裂; 黏土:能搓成完整的细条,能弯曲成圆圈。注 3:土壤湿度的野外估测,一般可分为 5 级: 干:土放在手中,无潮润感觉;潮:土放在手中,有潮润感觉;湿:手捏土块,在土团上塑有手印;重潮:手捏土块时,在手指上

21、留有湿印; 极潮:手捏土块时,有水流出。注 4:植物根系含量的估计可分为 5 级: 无根系:在该土层中无任何根系;少量:在该土层每 50cm2 内少于 5 根; 中量:在该土层每 50cm2 内有 515 根; 多量:在该土层每 50cm2 内多于 15 根; 根密集:在该土层中根系密集交织。注 5:石砾含量以石砾量占该土层的体积百分数估计。9附 录 C(资料性附录)沉积物采样点基本情况野外监测记录表表 C.1沉积物采样点基本情况野外监测记录表采样地点东经北纬采样人员采样时间采样工具样品编号河流(湖库)名称样品描述沉积物类型采样断面(点)沉积物颜色水深(m)沉积物嗅砂砾含量(%)注 1:沉积物

22、类型分为泥质、砂或砾石。注 2:沉积物颜色可采用门塞尔比色卡比色,也可按沉积物颜色三角表进行描述。颜色描述可采用双名法,主色在后,副色在前,如黄棕、灰棕等。颜色深浅还可以冠以暗、淡等形容词,如浅灰、暗灰等。注 3:沉积物嗅分为无、弱、强和很强 4 种。10附 录 D(资料性附录)湿地植物群落监测记录表表 D.1湿地植物群落监测记录表采样点号地理坐标平均海拔(m)采样人采样日期采样地基本概况湿地斑块序号湿地类型湿地斑块名称湿地面积湿地植被特征植被类型覆盖度面积(hm2)湿地乔木层特征(20m20m)物种名拉丁学名胸径(cm)高度(cm)密度(株)异速生长方程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湿地灌木层特征(5m5m)物种名拉丁学名高度(cm)盖度(%)密度(株)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湿地草本层特征(1m1m)物种名拉丁学名高度(cm)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11附 录 E(资料性附录)水体采样点基本情况野外监测记录表表 E.1水体采样点基本情况野外监测记录表采样地点东经北纬采样人员采样时间样品编号河流(湖库)名称水质现场参数水温()采样断面(点)号pH水深(m)溶解氧流速(ms-1)透明度(cm)流量(m3s-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