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概况及展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5198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概况及展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概况及展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概况及展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体育文化导刊2023 年 8 月第 8 期Sports Culture Guide No.8 August 202359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概况及展望方征 陈科吉(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北京 100081)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概况、特征,并提出展望。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相关概况:众多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课题频繁立项,研究成果被核心期刊大量刊载,重点关注社会功能、传承与保护、学科建设与理论方法、文化内涵等选题。主要特征:研究选题多样化、理论方法综合化、研究团队协同化。展望:深入发掘民族传统体育的当代价值,充分萃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注重研究开展的整

2、体视野。关键词:群众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研究Over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FANG Zheng CHEN Ke-ji(College of P.E.,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this paper analyzed the overview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on Ch

3、inese traditional sports,and put forward the prospect.Overview related to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research:Many projects have entered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national projects have been frequently approved,and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a large number of core j

4、ournals.It focuses on topics such as social function,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heoretical methods,and cultural connotation.Main characteristics:The research topics are diversified,the theoretical methods are integrated and the research team is coordinated.Prospects:We s

5、hould deeply explore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fully extract the ideological esse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vision of research.Keywords:mass sports;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research on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第 1 作者简介:方征,男,硕士,

6、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讯作者简介:陈科吉,男,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长期以来,党中央把搞好民族传统体育工作作为贯彻指示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传统文化、提高健康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促进国际交往等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近十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成果,可以挖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动向,总结和展望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提供借鉴,为拓展学术视野和促进学科发展提供思路。同时,还可以为挖掘和保护文化资源、落实体育政策和民族政策提供指引,助力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1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7、概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各民族在历史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经验、知识和60思想智慧的总结。长期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在科研成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纳入保护名录。据统计,20062021 年,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公布 5 个批次,共有 1557个项目被收录其中,其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 93项,总占比接近 6%,可以看出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第二,民族传统体育国家级课题频繁立项。相关数据显示,20122022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体育学)共立项 1808项

8、,其中民族传统体育类 462 项,占比约 26%,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中重点项目为 11 项、一般项目为 334 项、青年项目为 62 项、西部项目为 55项。第三,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成果被核心期刊大量刊载。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受到学界高度重视,在万方数据库中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题词检索出 20122022 年载录的成果条目共 22211项,其中学术期刊 16491 项,学位论文 3309 项,会议 2283 项,地方志 6 项,其他(专利、法规、科技成果)122 项;中文核心期刊刊载 2274 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极大地

9、提高了广大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者的工作积极性,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质量也显著提高。同时,相关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也反映出社会对研究成果需求的紧迫性。从 20122022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民族传统体育类立项内容来看,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厘清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包括对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健康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如课题项目广西节庆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等。第二,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以推动活态化存续发展为主,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遗产的发掘、整理、创新,实现与新时代发展接轨,如课题项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乡土武术文化复兴研究等。第三,研究

10、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建设与理论方法,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西方学科理论与方法,完善学科体系,如课题项目中国武术科学话语体系构建及跨文化传播研究等。第四,深层次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主要深耕文化遗存,追溯文化历史,沉淀文化内容,如课题项目巴蜀民间身体行为符号表征与文化记忆研究等。民族传统体育以一种共同认同的方式,依靠广泛参与性、公平竞争性、惊险刺激性、健康趣味性和艺术鉴赏性等特点,打破了民族、地域、语言、信仰和习俗等方面的隔阂,结成人们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形式,显示出巨大的时代价值。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带动了学科的深度发展。但整体

11、来看,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呈现出学科发展不完善、理论方法不健全等特点,无法满足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紧紧抓住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两个维度,结合党中央的政策部署、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实际需要进行发掘和研究,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2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特征2.1 研究选题多样化 随着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具有各种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研究。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题词,检索了 20122022 年国内学者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等,进行筛选、分类和分析

12、。从相关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来看,研究选题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政治价值的研究。近年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题成为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者也不断投身于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白晋湘、郑健在研究中从历史、血缘和地缘方面论述了苗疆传统体育交往的记忆;从体育技艺和文化的交流方面论述了全面交流的路径;从体育教学、非遗传承、体育赛事、乡村振兴和全民健身等方面论述了深度交融的渠道;提出“从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到深度交融、依次递进和不断深化的三重路径”1。王炫力等从“我族”“他族”和“国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层”“提升层”和“升华层”三61个递进层次分析了节庆体育

13、的实践逻辑,通过节庆体育的仪式感、时代感和参与感,聚合民族情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牛欢等提出,以注重校本文化、加快教学改革、加强文化认同等方式培养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可以看出,当前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民族传统体育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方法、逻辑关系等。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果较少,对民族政策和理论的理解亟待加强,在发掘民族体育自身功能、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还有很大研究空间。第二,关于民族节庆体育的研究。近年来,民族节庆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最为活跃的元素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王钧等论述了民族节庆体育空间生产、认同及其在非物

14、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4。谷松等提出,应保持节庆体育的原真性,强调节庆体育原真性与营销的兼容及融合5。陈浩然等提出节庆体育文化具有文化维模、社会整合、个体适应和情感目标四个基本功能取向6。张小林等提出,村寨传统体育节庆文化现代创意发展要注重文化生态学保护、对文化主体的尊重、节日盛会的转型和品牌创意塑造等7。民族节庆体育的研究主要从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空间、文化特征和功能、发生变迁的原因、开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法等方面切入,重点关注民族节庆体育从民间自发组织状态向政府主办的转变过程中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问题,以及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相结合的问题。民族节庆体育研究应进一步加

15、大与政策法规、社会形态、经济形式、文化基础和民族意识等方面相结合的综合考量,做到从“观察”到“参与”的指导性研究,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固有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三,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生态空间探索的研究。生态民族学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变迁与发展受该民族所处的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也受历史发展中其自身的进化和与其他民族接触中文化传播的影响。王洪珅等提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交互适应维度、演变适应维度、趋同适应维度和策略适应维度的路径选择问题8。王钧等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发掘与保护,需要开发共进的生态发展链条、建构空间文化的生态运行机制9。郑国华提出民族传统体育

16、文化适应,需要融合原始意义与时代意义,并保存其核心形式,从而体现时代性与民族性10。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化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影响环境的各种因素的探讨,从学理、机制、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化与地理环境、文明发展、民族迁徙、文化接触和社会形态等具有密切关系,目前在中国整体地理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分布格局以及社会文明历史特征的框架下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化研究尚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不断总结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思想,深入开展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第四,关于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成果斐然。白晋湘等对我国体育非

17、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使命进行了分析11;提出生计方式、民间社会组织、社会性别、文创传承模式的保护路径12;认为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改“档案式”治理模式为以“民族生态村”“生态博物馆”等为主体的治理模式13。花家涛等提出,要建立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日常生活、社区治理四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导向模式14。廖建媚等建议依托政策、生态、生产和生活等路径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15。赵富学等提出使用特色数据库、虚拟博物馆、数字化图案设计、数字化故事编排与讲述等技术的保护方法16。阎彬等提出重建集体记忆、赋予符号象征、营造共享生态等保护路径17。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

18、产研究主要关注保护的意义、挖掘的方法、保护的模式、传承的路径以及科技的应用等。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变迁、人口的移动、经济生活的改变、思想意识的演化等使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通过博物馆式保护和应用式保护等模式,把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产业等多种业态相结合,实现创造性改变和创新式发展,是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622.2 理论方法综合化近十年来,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者的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其中,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研究中得到普遍应用。21 世纪初,胡小明提出用人类

19、学的参与性观察和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弥补研究视野狭窄的问题18。随后,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运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体育”的成果大量出现。特别是一些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特色的综合院校,利用学科优势,积极开展跨学科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杨海晨等对体育人类学研究范式中的田野关系进行了讨论19,并对体育人类学研究中跨文化比较方法进行了论述20。胡小明撰文提出要秉承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传统、开展身体运动效果和生态环境测评、构建民族体育志等21,并指出体育人类学研究三个发展阶段的问题,分别是体质人类学的初期阶段、文化人类学的主动引进阶段和形成自身学科特色的新阶段22。万义等运用文化生

20、态学理论深入田野进行调查,对达巴跳与东巴跳进行结构比较,并对原始宗教与身体运动之间的文化逻辑关系进行了探讨23。赵国炳等运用人类学家对身体动作的理论,提出体育人类学有助于深化研究和开发等观点24。谭广鑫依据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黑水河流域的羌族、藏族铠甲舞开展田野调查25。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广泛应用,实现了研究水平的提升,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高质量发展。但从部分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当前民族传统体育田野调查的深度仍显不足,在理论应用方面,一些成果中的西方理论运用难免让人感到牵强。应当从新时代的社会背景出发,坚持“西为中用”,加强对我国民族理论和政策的理解,不断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思

21、想、历史变迁、民族关系和民族生存空间等方面的总结,构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范式与体系。2.3 研究团队协同化近十年来,随着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不断发展,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研究者被培养出来,一批具有哲学、生态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跨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也涌现出来,加快了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水平的提升。研究者的队伍结构逐渐从小规模团队和“单打独斗”向“规模化”团队建设发展,跨地域、跨院校的合作不断加强,逐渐形成特色研究团队。在优势团队建设中,上海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吉首大学等保持强劲优势,成都体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迅速发展,并逐渐占据学术研究领先地位。近些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学术活动日益增多,

22、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旗下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体育史分会组织开展了高质量的民族传统体育论坛,相继成立的中国民族学学会民族体育专业委员会、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民族体育专业委员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体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也组织了多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论坛。民族传统体育学术活动也吸引了许多相关学科专家的参与和关注,带动了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在相关高校和学术社会团体的推进下,以高校教师为主的研究队伍的协同合作进一步加强,人员流动进一步增进,形成了全国联动的强劲发展态势。尽管研究团队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但仍存在学科理论和方法建设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整体研究水平不高的情况,特别

23、是竞技技术与文化理论相脱离、两者兼备的人才储备不够、学术理论功底较弱、研究视野狭窄等问题亟待重视。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团队建设、促进相互交流与协作、不断开阔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新视野是当前应当努力的主要方向。3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展望3.1 深入发掘民族传统体育的当代价值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应立足于新时代的使命任务,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前,我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第一个一百年向第二个一百年过渡的关键节点,要把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要在中

24、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中思考体育发展的路径,明晰体育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联系,63更加深入地挖掘体育的综合价值26。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思想意识、生命态度和生活经验的集中体现,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激励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精神支撑。深入发掘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力量和优秀品质,可以为体育事业的发展筑牢根基。民族传统体育丰富多彩、底蕴深厚,以一种共同认同、共同参与的形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充分利用其群众性、健康性和娱乐性等特点,充分发掘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不断增强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强国”“乡村振兴”“一带一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25、体意识”等决策中的价值作用和拓展其应用前景。要立足于新时代的要求,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路径,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哲学思想、历史经验、文化交往、治理模式、民族关系、生态文明、精神遗产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一方面,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坚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西为中用,呈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底蕴,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服务于国家战略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赛事、节庆活动、娱乐生活等社会功能研究,进一步发掘民族传统体育的应用价值,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高质量发展。通过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为贯彻党的政策方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教育

26、事业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际交往和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美好生活等做贡献。3.2 充分萃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追求和谐、重视“和合”,强调“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倡扬重德,以报恩、虑后、明分为三大道德标准;颂扬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以追求国家统一为己任、以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为责任的态度,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自强不息、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天下为己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与特质,“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使中华民族生生不已、历久弥新。它

27、显示了东方文明自身的价值和独到的智慧”27。民族传统体育哲学是从体育文化的视角探索天道、人道、方法、修养和政治等方面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反映出天人关系、人性、人生理想、道德伦理、处世原则等方面的理念。深入发掘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优秀元素,对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英勇顽强、博爱精神等思想品质进行理论总结,为构建中国特色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周桂钿从整合与个体、统一和多样、模糊和精确、守旧和创新、认知和法制等维度提出了传统哲学思想的现代化发展思路28。当前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应用情况主要表现为运用西方理论对某一地区文化现象进行解释性研究,缺乏对中国的历史经验和文化类型的总结,缺乏系统

28、性和学理性论述。一方面,要综合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不仅要深入理解和正确地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根据研究需要不断扩展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生态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的综合应用,而且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使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朝着更加宽广和深入的领域发展。另一方面,要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品质、行为规范和生存智慧等进行深入挖掘与阐释,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的共有性和特殊性特征,通过田野实践和深入研究,不断总结出符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理论范式,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3.3 注重研究开展的整体视野整体论要求把事物放在社会整体的大

29、背景下看待,认为人类的文化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犹如人体的各种器官,相互协同配合才能使人体机能正常运转,不能脱离整体独立存在。社会是一个相互补充和相互联系的有机体,文化事物是整体中的组成部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文化中分化出来的产物,是按照“体育”的文化特征从生产劳动、军事斗争、宗教信仰和民俗生活中整合出来的文化事务,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脱离不了社会文化整体背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者往往注重体育本身的价值功能研究,却忽视了在历史与社会的整体背景下看待民族传统体育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强调了从主位文化的特殊性看问题,却忽略了从客位的、整64体的视角看待民族体育所处的环境。因此,民

30、族传统体育研究者应不断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关注民族传统体育与其他文化事物的关系,用整体论的观点和方法整合体育文化,再从体育文化透视整体文化的方方面面。“民族走廊”是我国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提出的概念,运用“一个宏观的、整体的、全面的概念,看中国民族大家庭里的各个成分在历史上是怎样运动的”29。“民族走廊”概念的提出提醒我们要用历史的、动态的、联系的眼光看待民族问题,注重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应从反映某一地区历史文化和社会关系的体育现象入手,通过长期的、由浅入深的、由点及面的参与式田野调查,解读民族建构过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论述在社会因素的影响

31、下民族社会变迁、发展和交融的过程。笔者曾 30 余次深入大、小兴安岭,对鄂伦春族群众开展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疾病状况、死亡情况、人口结构、婚姻家庭、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调查,从历史变迁、民族关系、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社会转型、文化产业、科技转化等方面深入研究,田野调查时间超过一年,融入当地社会,被鄂伦春族群众誉为“荣誉公民”。在全面了解鄂伦春族社会以及与区域的关系的情况下,再谈鄂伦春族体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就有了整体的、全面的、客观的视角,才能真正理解社会的全貌。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者要摒弃那种走马观花式的田野模式,扎根于某一地区进行长期跟踪式研究,真正做到“成为一位合格的本地人”,从历史的、动

32、态的、整体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及与之相联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发展趋势,要以“体育”为切入点,由点及面地从历史的、区域的、全面的视角对社会进行深入考察,从实践到理论进行探索和总结,论述其当代价值和深远意义。4 结语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彰显出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但也在研究中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反映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同质性。随着新时代新命题的提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必须提高自身政治站位和学术站位,不断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哲学思想中汲取营养,不断整合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建构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深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理论

33、与实践探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参考文献:1 白晋湘,郑健.交往交流交融: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路径J.体育学刊,2022,29(1):1-8.2 王炫力,杨慧馨,徐飞.节庆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与推进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8):21-26.3 牛欢,耿献伟,陈喆.民族体育铸牢民族院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武术研究,2021,6(11):96-98.4 王钧,张文鹏.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生产与认同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6):93-1025 谷松,薛岚.节庆体育文化原真性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 基

34、于楚雄、石林彝族火把节的实证研究J.体育与科学,2020,41(1):112-120.6 陈浩然,周波.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乡村节庆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9):16-19.7 张小林,白晋湘,吴力.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节庆元素与现代创意发展 基于湘西德夯“百狮会”的考察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6):140-144.8 王洪珅,韩玉姬,梁勤超.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生态适应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4):309-313.9 王钧,王长生,谷松,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生态建设研究 以哈尼族磨秋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2):

35、113-118.10 郑国华.失衡与适应: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J.思想战线,2016,42(4):33-38.11 白晋湘,万义,龙佩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1):33-40.12 白晋湘.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65护的社会建构研究 以湘西大兴寨苗族抢狮习俗为例J.体育科学,2012,32(8):16-24.13 白晋湘,万义,白蓝.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治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0):1-7.14 花家涛,余涛,孙继龙.“非遗”保护视域下农村民族民间体育的文化再生

36、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5):124-130.15 廖建媚,耿宝军,闫艺.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20,36(5):92-101.16 赵富学,程传银,高继科,等.“一带一路”背景下散存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保护问题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5-11.17 阎彬,王立峰.文化认同视域下传统武术非遗的基础特质与发展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1(5):7-13.18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289-293.19 杨海晨,王斌,沈柳红,等.论体育人类学范式

37、中的田野调查关系J.体育科学,2012,32(2):81-87.20 杨海晨,王斌,胡小明,等.论体育人类学研究范式中的跨文化比较J.体育科学,2012,32(8):3-15.21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方法论J.体育科学,2013,33(11):3-16.22 胡小明.人类学方法进入体育研究的新阶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5):5-9.23 万义,王健,龙佩林,等.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与身体运动文化形成的文化生态学分析 东巴跳与达巴跳的田野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14,34(3):54-61.24 赵国炳,谭广鑫.文化人类学的身体动作研究及其对体育人类学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4

38、,35(4):8-11.25 谭广鑫.藏羌铠甲舞的战争丧葬祭祀仪式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1):68-74.26 国家体育总局编写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7 郑师渠,史革新.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M.广州:广东出版社,2014:35.28 周桂钿.中国传统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9 费孝通.谈深入开展民族调查问题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2-6.场地设施布局策略J.体育教育学刊,2022,38(3):77-80.8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 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编制

39、导则 的通知EB/OL.(2016-10-21)2023-01-14.http:/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 江苏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南(试行)(2020年版)的通知 EB/OL.(2020-08-03)2023-01-14.http:/ 耿慧志,胡淑芬,徐烨婷,等.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实施的难点、问题和完善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2):46-53.11 王新松.公民参与、政治参与及社会参与:概念辨析与理论解读J.浙江学刊,2015(1):204-209.12 廖萍,秦小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协商治理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4

40、8(5):27-33.13 姚磊.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路径J.体育科学,2022,42(6):19-30.14 彭国华,张莉,庞俊鹏.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体育治理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基于公民参与的视角J.体育文化导刊,2020(1):23-29.15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让乡村体育充满“农耕农趣农味”N.光明日报,2022-04-14(7).16 张成福,谢侃侃.数字化时代的政府转型与数字政府J.行政论坛,2020,27(6):34-41.17 张诚.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的流变与重构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0):58-64.(上接第 4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