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现代传媒对延安新秧歌的抚育与型塑——以《解放日报》为主要考察对象.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5039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传媒对延安新秧歌的抚育与型塑——以《解放日报》为主要考察对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现代传媒对延安新秧歌的抚育与型塑——以《解放日报》为主要考察对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现代传媒对延安新秧歌的抚育与型塑——以《解放日报》为主要考察对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9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Vol.52No.3第5 2 卷第3 期(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June20232023年6 月现代传媒对延安新秧歌的抚育与型塑一以解放日报为主要考察对象魏安晨,刘慧珍(1.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 1 0 0

2、1 8;2.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文学院,广东珠海5 1 9 0 8 7)摘要新秧歌是抗战时期延安大众化文艺运动中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的出现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现代多重话语和多种传播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以解放日报为代表的现代报刊充当了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通过理论探讨和创作、演出实践,甚至参与这一运动本身,对新秧歌的主题、内容、形式进行规范,对新种歌的文体形式及风格的形成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从而影响了运动的走向,建立了新歌的审美规范,使得新秧歌运动完全按照党中央的意图,达到了宣传民众、团结民众、鼓舞民众的作用。现代传媒不仅对新秧歌具有抚育之功,还有型塑之效。【关键词延安;新秋歌;现代传媒;

3、抚育;型塑中图分类号】1 2 0 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0 0 1-7 6 2 3(2 0 2 3)0 3-0 0 4 9-0 6D01:10.3969/j.issn.1001-7623.2023.03.005一、延安新秧歌的缘起延安新秧歌是在陕北传统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 9 3 6 年到1 9 4 7 年间,主要盛行于延安及周边解放区。陕北传统秧歌起源于远古时期民间的祭祀仪式,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变为一种年节期间民众自娱的歌舞杂耍,因此又有“闹秧歌”“闹社火”的称谓。秧歌一般分为秧歌舞与秧歌剧,节奏感强,带有较强的滑稽戏甚至情欲挑逗的意味,因而陕北百姓又将其唤作“骚情秧歌

4、”“溜沟子秧歌”。延安新秧歌借用、改造了旧秧歌的表现形式,去除了旧秧歌中的色情成分,以革命宣传的内容替换之,将其当作政治宣传的工具,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受到毛泽东同志等党中央领导的认可与赞誉,因而快速发展成为一场新歌运动。延安新秧歌运动的高潮期是在1 9 4 3 年年底至1 9 4 5 年年底,但延安新秧歌的创作与演出早在1 9 3 6 年就已开始尝试。1 9 3 6 年,刚进人延安的文艺工作者看到陕北秧歌活泼、滑稽的表演形式及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就开始尝试借用、改造陕北秧歌,把传统秧歌的形式同革命的内容结合起来,“闹”起了新秧歌,如“1 9 3 6 年人民抗日剧社就采用民间秧歌小调编排过

5、小型歌舞剧上前线和亡国恨”1。这些新秧歌不仅具有战斗的、现实的内容,还在形式上尽量做到通俗化,因而取得了一定的宣传效果。1 9 3 9 年,新华日报发表文章,要求文艺工作者在旧历新年这一“聚众”的传统节日,利用秧歌进行政治宣传。因为这时民众观看秧歌的“心理状态是比平日略微不同的,一切鼓动组织动员工作,可以收到特殊的效果”2 。到1 9 4 0 年,华北各根据地也逐渐认识到秧歌不只是简单的会聚、愉悦民众的手段,更是“提高群众文化水平的重要工具”3 。1 9 4 2 年1 月,晋察冀日报发表社论,指出秧歌能够“使边区广大人民更深刻认收稿日期 2 0 2 3-0 4-2 2【作者简介】魏安晨,浙江传

6、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影视文学与传播;刘慧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传播学。50第5 2 卷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识坚持敌后抗战的伟大事业,百倍提高与坚持胜利信心,发扬民族意识,提高民族气节,提高对敌战斗情绪”4 。新秧歌所具有的较强大的宣传功能,被时任鲁艺教员的丁里发现,他撰写了秧歌舞简论一文发表在解放日报上,这是作为“党的喉舌”的解放日报第一次公开报道新秧歌。丁里在文中简要概述了解放区新秧歌的基本现状,并指出:“在边区,扭秧歌除了娱乐之外,已成为参与政治斗争、社会活动的武器,并起着较大的作用。”5 也许是受到解放日报文章的启示和指引

7、,再加上旧秧歌自身的特质和良好的群众基础,的确适合作为一种有效的政治宣传形式。1 9 4 3 年2 月,延安“鲁艺”的作家们开始借鉴陕北旧秧歌的形式,创作秧歌舞、秧歌剧,以配合党的政治宣传。解放日报于1 9 4 3 年2月1 1 日、1 3 日先后发表了记者莫艾撰写的新闻报道和特写,讲述曾是难民的马恩父女在开荒中获得了丰收,成为劳动英雄的事迹 6-8 。鲁艺的艺术家们据此创作了秧歌剧兄妹开荒,描写了兄妹二人在大生产运动中争当英雄模范的故事。该剧上演之后,在群众中反响很好。1943年春节前后,鲁艺组成的百余人秧歌队在延安各个学校、军队所在地及周边村镇表演秧歌舞,并演出了秧歌剧兄妹开荒,得到了毛泽

8、东同志等党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据称,毛泽东在黄土飞扬的大风中,坐在长板凳上观看演出后,赞扬道:“这还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嘛!”朱德也高兴地说:“不错,今年的节目和往年不同了。革命的文艺创作,就是要密切结合政治运动和生产斗争啊!”1 兄妹开荒等秧歌剧的创作和演出的成功,标志着延安新秧歌的正式诞生。随后,延安新秧歌迅速在陕甘宁边区兴盛起来,并形成一场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二、现代传媒对延安新歌的抚育传统的陕北秧歌在传播中是以手抄文本与歌舞说唱为主要传播方式,受众面窄、传播速度慢。随着现代报刊业的发展,大众媒体使新秧歌大量、快速复制信息及大规模、大范围的传播成为可能。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如果媒介本

9、身具有权威性,那么对受众就更容易产生影响,甚至改变他们的行为。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作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分别在解放区和国统区的重要党报,其权威性及影响力不言而喻,因此,它们对新秧歌的宣传力度远远超过其他媒体,这是使新秧歌这一运动快速深人人心的主要原因。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肯定和鼓励下,1 9 4 3 年春节过后,以延安鲁艺为首的文艺工作者们创作了大量的秧歌,并深人农村,为广大民众表演,起到了很好的娱乐及政治宣传作用。以解放日报为主的大众媒介,以现代报刊“把关人”的身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延安新歌进行了广泛、全面、集中的报道,使新秧歌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大众熟知并积极参与,使一种本来偏向于文艺创作和

10、演出的活动,发展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带有极强政治色彩的政治文化运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新秧歌运动从延安扩展到周边解放区乃至国统区。以解放日报为主的现代传媒在推广延安新秧歌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三种传播策略。第一种策略是全方位报道新歌的创作与演出活动。1 9 4 3 年2 月2 1 日,解放日报登载了记者兼采访科长黄钢的特写文章皆大欢喜记鲁艺宣传队 9 。4 月1 2 日发表了安波撰写的由鲁艺的秧歌创作谈到秧歌的前途【1 0 ,用大量事实说明新歌在民众中的影响力。4 月2 5 日又发表了时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艾思奇撰写的社论从春节宣传看文艺宣传的新动向。社论肯定了春节演出初步实践工农兵方向的成就,尤其指

11、出春节演出是文艺界在毛泽东讲话后“新的运动发展成绩的检阅”,他们演出的“歌剧是值得介绍和学习的”。这可以说是中共中央通过解放日报向延安全体文艺工作者发出的一个政治信号。1 9 4 3 年1 2 月2 1 日,解放日报副刊部发出启事,积极鼓励、支持各秧歌队和个人来稿,而且希望各地演出时也通知报社的记者去采51以解放日报为主要考察对象魏安晨,刘慧珍现代传媒对延安新秧歌的抚育与型塑第3 期访、报道,并称:这些活动“值得在党报上有系统地反映出来,作为新的方向上的文艺运动的检阅”。在解放日报的鼓励、呼吁之下,陕甘宁边区的各个艺术团体、各个部门纷纷成立秧歌队。据1 9 4 4 年3 月1 2 日解放日报的

12、一则消息说,仅在安塞地区,群众就组织了3 0 多个秧歌队。这些秧歌队都积极参与到新秧歌运动当中,使解放区秧歌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并在1 9 4 4年进人高潮阶段。从1 9 4 4 年1 月开始,解放日报加大了对新秧歌创作、演出等方面的宣传力度。1 9 4 4 年春节,延安各机关举行新年联欢,很多机关都采用歌的形式表演节目。陈学昭和林默涵都在解放日报上撰文,记录、赞美这一种联欢形式及其意义【1 2 。1 月1 1 日,又发表了汶沙清?山秧歌队的演出,记录了中央印刷社、解放日报社、新华社联合组成的清?山歌队在新年活动中的秧歌表演过程。2 月3 日,刊登了西北党校秧歌队、南区秧歌队等赴柳林区

13、农村演出的情况。2月2 0 日,发表通讯军法处的秧歌,介绍了军法处秧歌队在春节期间演出钟万财起家组织起来生产舞等秧歌剧的情况。2 月2 5 日,报载通讯西区宣传队。2 月2 8 日,发表樊定国撰写的行政学院的秧歌队。3 月5 日,报载延属分区歌队的演出,报道了由大部分战士组成的延安直属分区秧歌队自编自演的秧歌。3 月1 2 日,报载西北党校的秧歌队等。3 月1 7 日,崇基(艾思奇一一笔者注)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群众自己的歌队,再一次呼吁各机关、学校都组建自己的秧歌队。时任解放日报副刊编辑的林默涵以禾乃英为笔名,在2 月至4 月连续发表了留政秧歌队延安市民的秧歌队学习郝家桥秧歌队等报道、时评,认为

14、“他们表现了新生活,宣传了新事物,是老百姓自己改造民间秧歌的先声,值得在边区各处提倡”。到了1 9 4 5 年,新歌运动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无论是开会还是节庆,都会有秧歌队的表演。解放日报也对此详加报道,并且将秧歌队的演出通讯作为“来稿摘辑”专栏进行发表。很多文艺工作者也都撰文,表达对新秧歌的关注。据统计,“从1 9 4 3 年到1 9 4 7 年的五年间,解放日报对新秧歌运动作了全方位的报道,有关秧歌的理论及消息报道达9 3 条,其中1943年1 5 条,1 9 4 4 年3 9 条,1 9 4 5 年1 8 条,1 9 4 6年1 5 条,1 9 4 7 年(只有2 个月)6 条 1 3

15、。新秧歌运动空前高涨。延安解放区的新秧歌还传到了国统区。周恩来将秧歌剧本带回重庆,并组织新华日报工作人员在报社的空场和红岩八路军办事处的草地上,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秧歌演出,招待国统区文艺界人士。新华日报于1 9 4 5 年2月2 6 日对此进行了报道,使国统区的民众初步了解了延安新秧歌。第二种策略是报载、印刷优秀的秧歌剧,以及作者或演出者撰写的创作、演出的经验文章。1943年4 月2 5 日,解放日报刊载了兄妹开荒的剧本和音乐,并发表了延安县委宣传部及某团全体指战员写给鲁艺秧歌队的信一一正确的艺术方向,热烈赞扬他们演出的改造二流子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发挥了革命艺术工作者的威力”。解放日报还于4

16、月2 6 日登载了王大化撰写的文章从 兄妹开荒的演出谈起一一个演员创作经过的片断。重庆新华日报也于1 9 4 3 年7 月5 日予以转载,更名为一个秧歌剧演员的创作经验谈,并加了编者按:“歌,是中国各地农民都爱好的一种艺术。当抗战和民主生活创造了新的农民的时候,这农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就生长出了更新的内容,发出了更灿烂的光辉,在北方赢得了人民衷心的爱好,收到莫大的成功。这一篇是演出兄妹开荒的演员自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艺术民族化的实例。”对王大化及其演出的兄妹开荒给予极高的评价。此外,其他优秀的秧歌剧本被解放日报不断地宣传和推广出来。在发表作品的同时,还发文介绍创作者的创作过程及其事迹。如

17、1 9 4 4 年3 月2 8 日,解放日报发表了中央总卫生处秧歌队集体创作的快板剧护士拜年,同时,又登出志中的文章中央总卫生处的秧歌。1 9 4 4年3 月2 9 日,枣园文艺工作团集体创作的秧歌剧动员起来及其曲谱被登载,同时又发出枣园文艺工作团的秧歌一文。1 9 4 5 年2 月,贺敬之的52第5 2 卷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歌剧栽树被解放日报全文发表并大力推荐:“植树护林是建设边区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个小型秧歌短小而生动,运用了农村劳动人民的风趣和轻快活泼的形式,适于各剧团、各宣传队选用。”1 4 此外,钟纪明的就是他,肖汀、方杰的回娘家,苏一平的打斑螯,钟纪明执笔、边区抗联

18、集体创作的秧歌剧一盏灯等秧歌剧,都是经由解放日报推荐才被广大民众熟知与喜爱的。除了在解放日报等报刊上进行推广、宣传新秧歌,延安书店还将这些优秀剧目编辑成册,进行销售。1 9 4 4 年1 2 月2 8 日,陕甘宁边区新华书店登出印行秧歌小丛书广告。这套小丛书主要是歌唱革命的人民领袖和边区劳动英雄的革命业绩,而以老百姓喜闻乐唱的民歌小调唱出。曲调包括:刘志丹调、打黄羊、剪剪花、练子嘴、大鼓词等 1 5 4 7 8。78。1 9 4 5 年9 月1 0 日,重庆出版“新华文艺丛书”秧歌剧初集。重庆新华日报1945年9 月1 9 日发表题为反映人民生活的新艺术的文章,推荐歌剧初集。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新

19、秧歌运动从开始就与现代媒介紧密相连。没有现代传媒的宣传和推广,秧歌剧的创作与演出要想获得领导的肯定、百姓的承认,实现其社会价值是十分困难的。第三种策略是广泛宣传被官方树立起来的典型和先进代表,以扩大影响。解放日报等大众媒介,不仅仅满足于客观的报道,还密切关注运动的走向,着力培养新秧歌运动的主力和领导者。延安解放区多次在不同的文教大会上表彰、奖励新秧歌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优秀团体,将其树为劳模或英雄,以解放日报为主的大众媒介都快速予以广泛报道、宣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1 9 4 4 年9 月2 9 日,延安市文教大会闭幕,3 5 位文教模范受奖,其中王大化被推选为甲等文教英雄。贺敬之在

20、解放日报发表文章,对获奖模范进行了报道。而艾青的新秧歌创作更是与解放日报密不可分。可以说,正是由于解放日报等传媒的着力推举,艾青才成长为延安时期新歌运动中的一名光彩夺目的领航人。他积极参加新秧歌运动,领导中央党校秧歌队,先后演出了牛永贵挂彩张兰英等秧歌剧,“都给观众以很大的教育(如文化沟二流子看完后领纺车)”。他写的歌剧形式一文,总结了党校的秧歌活动,给秧歌以恰当的估计,提出若干正确的意见,并被印成小册子,教育了“好多民众和文艺工作者”1 6 。解放日报围绕艾青的秧歌剧作过几次介绍。1945年1 月1 3 日,边区群英大会举行授奖典礼。艾青获中央直属机关“模范工作者”奖项和中央党校“为人民服务

21、的模范”称号。在模范人物与集体的影响下,在现代传媒的大力宣传下,新秧歌运动蓬勃发展。据统计,1944年各类秧歌队有9 4 9 个,观众达8 0 0 万。同时,各部门的新文艺工作者、民间艺人、群众都积极投身于秧歌及秧歌剧的创作。从1 9 4 2 年至1 9 4 5 年,解放区共创作秧歌剧1 6 9 篇。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的肯定下,在延安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及边区广大民众的支持下,尤其是在解放日报等现代传媒对延安新歌运动持续不断、多维度的报道、宣传、推广之下,延安新歌运动从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扩展到了其他解放区。三、现代传媒对延安新秧歌的型塑现代传媒不只是简单地做“中介者”,以解放日报为代表的现代传媒

22、,基于自身的权威性及强大的传播效力,把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到作者和读者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构建作品身份的文化特权”1 7 。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以解放日报为代表的现代报刊充当了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利用自身优势,促成了新秧歌运动的形成,甚至还参与到这一运动本身,对新秧歌的主题、内容、形式进行引导、规范,从而建立了新秧歌的审美规范,影响了这一运动的走向。新秧歌运动成功实现了对广大陕北民众的教化改造,唤起了他们的抗战意识。现代传媒对新秧歌的型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规范了新秧歌的主题内容。延安新秧53以解放日报为主要考察对象魏安晨,刘慧珍现代传媒对延安新秧歌的抚育与型塑第

23、3 期歌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观的指导下,自出现开始就具有强烈的教化色彩。为了让新秧歌成为鼓舞、号召民众投身生产和坚持抗战的有力武器,中共领导人充分利用解放日报等大众媒介,对新秧歌的主题和内容进行规范与引导。在1 9 4 3 年之前,解放日报等大众媒介主要是对新秧歌的创作和演出进行报道和宣传,到了1 9 4 4 年,解放日报就开始着重发表关于新秧歌的理论文章,对新秧歌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规范与引导。1 9 4 3 年4月2 5 日,解放日报发表艾思奇的社论,社论肯定了1 9 4 4 年春节的联欢活动,并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这次秧歌表演所取得的成绩:一是文艺工作者

24、“现在开始抛弃小资产阶级的艺术趣味,努力表现革命的战斗的内容,把抗战、生产、教育问题作为创作主题”,做到了“文艺与政治的密切结合”;二是文艺工作者现在开始面向工农群众”;三是解决了文艺的普及与提高问题1 。改版后的解放日报隶属于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毛泽东任委员会书记,王稼祥任副书记。艾思奇时任解放日报副刊部主任,因此,这篇社论无疑代表了党中央、毛泽东的意见,所以,社论对新秧歌的创作观念及主题内容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1 9 4 4 年3 月,解放日报发表了周扬的文章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他从理论上总结、肯定了新秧歌运动,并进一步强调,新的秧歌必须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 1 8 。门。这些理论文章

25、与鲁艺的创作实践,为新秧歌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实践方向和理论基础。从此,秧歌不再是简单的民间艺术形式,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政治符号。第二,影响了秧歌剧人物的塑造。延安新秧歌在改造之初,很多节目都是“旧瓶装新酒”,内容换了,形式还是旧的。传统秧歌在秧歌队末尾往往都要设置蛮婆、蛮汉等一批丑角,因此,新秧歌也都有几个丑角。除了在角色上以工农兵形象为主之外,新秧歌还善于塑造生活中的人物,特别是将在政治生活中表现突出的人物搬上舞台,加以歌颂。如赵富贵自新张丕模除奸等秧歌剧,是为了配合拥政爱民、歌唱边区新人新事、赞扬生产模范等宣传活动而创作的,其中的主角都是在生活中出现的英雄人物。此外,在冯牧笔下是弊端的问题,

26、如“那里一个巫神,由于偷偷给人治病,被捉住了,在长久的规劝下,也转变了;那里又一个农民,他想尽了办法要让帮助锄草的八路军战士吃饭,但终于还是被他们设计(通常是装病)跑掉了等等”1 9 1 。如果换个角度看,这些人物也存在着为群众所熟悉、带有极浓厚的生活色彩的特点。也正是因为歌“能根据实在的事情演,能看懂,又是新鲜事,使老百姓在新秧歌演出时,不觉得自己是局外人,才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政策方针也容易接受和认同”。第三,对新秧歌形式的规范。在新秧歌的创作初期,还存在许多问题:要么过于强调对旧秧歌形式的模仿,使得新秧歌充斥着搞笑、调情的内容和色彩;要么过于强调新秧歌的使命感和

27、宣传性,不少作品存在简单的感情宣泄和口号式喊话等问题。为了纠正这一弊端,中共中央宣传部门以解放日报等报刊为平台,组织演员、歌剧作者及剧评家召开座谈会,就新秧歌的表现形式及其优劣进行讨论,并发表文章,从而影响了新秧歌艺术特点的形成。现代传媒为新秧歌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对新秧歌的内部形式还有催生、塑型之功,使得新歌在艺术本体与理论建设两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改造后的秧歌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着边区民众,使其在鲜明的政治意识浸润中,自觉主动地认可和遵循了主流意识的规训。解放日报等现代传媒倡导和推动了新歌运动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解放区乃至全国新秧歌运动的开展,为新秧歌革命化、大众化作出了巨

28、大的贡献。参考文献1陈晨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J文史精华,2 0 0 3(01).2怎样过旧历新年【N新华日报,1 9 3 9-0 2-1 3.3今后宣传方式的发展方向N抗敌报,1 9 4 0-01-25.4广泛开展旧历新年的文化娱乐工作N】,晋察冀日54责任编辑阿茹汉第5 2 卷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报,1 9 4 2-0 1-3 0.5丁里秧歌舞简论N.解放日报,1 9 4 2-0 9-2 3.6马氏妇女生产卓著,一年劳动两年余粮,移民生活迅速改善的榜样N解放日报,1 9 4 3-0 2-1 1.7劳动家庭-难民马丕显得翻身故事N解放日一一报,1 9 4 3-0 2-1 1.8

29、新中国的儿女诞生了一一女-妇女劳动英雄马杏儿N.解放日报,1 9 4 3-0 2-1 3.9黄钢皆大欢喜一一记鲁艺宣传队N,解放日报,1943-02-21.10安波由鲁艺的秧歌创作谈到秧歌的前途【N解放日报,1 9 4 3-0 4-1 2.11艾思奇从春节宣传看文艺宣传的新方向N】解放日报,1 9 4 3-0 4-2 5.12式微事务人员的文艺活动一一记王家坪的年节同乐会N】:解放日报,1 9 4 4-0 1-0 6.13顾文若.解放日报与“新秧歌运动”【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 0(1 0).14贺敬之.栽树N解放日报,1 9 4 5-0 2-1 1.15艾克恩.延安文艺

30、运动纪盛(1 9 3 7 年1 月一1 9 4 8 年3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8 7.16刘景范更加推广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的运动【N】.解放日报,1 9 4 4-0 1-2 4.17单小曦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8.18周扬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N】解放日报,1 9 4 4-03-21.19冯牧对秧歌形式的一个人看法N解放日报,1945-03-04.The Nurturing and Shaping of Yan an Xin Yangge by Modern MediaTaking Jiefang Daily as the Mai

31、n Object of InvestigationWEI Anchen,LIU Huizhen(1.School of Television Arts,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Zhejiang,Hangzhou,Zhejiang,China 310018;2.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ejing Normal University(Zhuhai),Zhuhai,Guangdong,China 519087)Abstract:Xin Yangge was the most distinctive art

32、form in the popular artistic movement of Yan an during theAnti-Japanese War.Its emergence was not only the need of the times but also the result of multiple modern dis-course and dissemination methods.Modern newspapers represented by Jiefang Daily acted as the most importantmass media.Through theore

33、tical discussion,creation,performance practice,and even participating in the move-ment itself,they regulated the theme,content and form of Xin Yangge,thus establishing its trend,aesthetic stand-ard and role of publicizing,uniting and encouraging peop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intention.Modern media not only nurtured but also shaped Xin Yangge.Key words:Yanan;Xin Yangge;modern media;nurturing;shap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