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现代化理论的溯源与创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5015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化理论的溯源与创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现代化理论的溯源与创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现代化理论的溯源与创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2023年第3期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代化理论的溯源与创新韩喜平朱禹璇摘要: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必然形态,是世界各国一直以来的共同追求。西方凭借现代化的先行占据现代化理论的先机,其目的是把其他国家引导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于现代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探索社会进步同时对于西方现代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中国现代化由被动到主动,从工业化的认识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拓,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关键词:现代化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2、中图分类号:B0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447(2023)03-0001-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至上价值及实践研究”(20ZDA004);吉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项目“中国式现代化基础理论研究”(2022CXTD08)作者简介:韩喜平,男,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朱禹璇,女,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新时代新征程

3、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及其实现步骤进行翔实的规划,由此使得现代化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为了更清楚地把握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我们有必要从思想史上对现代化理论进行梳理,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系统创新。一、现代化理论的西方先发解读“现代化”是由英文“现代”(modern)一词衍生而来的,在日语中也等同于近代化,顾名思义“现代化”,即要成为现代的、向现代转化的。最早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用来“表达一个新的观念体系,即把文艺复兴看成是一个与中世纪对立的新时代”1。其实,对于西方现代化的开端,也存在着不同理解。一般认为,现代化

4、伴随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技术变革、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还有观点认为,现代化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建立起全球性联系,同时促成了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的出现。无论是哪一种观点,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西方的现代化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由此也引发了西方最早对于现代化理论的研究。最早的现代化理论研究缘起于解释西方世界变革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为此产生了关于社会经济变迁与发展的一般理论,如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纷纷瓦解,资本主义为了继续把落后民族、地区和阶级纳入所谓文明进程之中,形成了众多的现代化理论,产生了

5、许多的现代化流派。如帕森斯的结构分析方法,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布莱克的现代化动力论,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论等等,均从根本上认为现代化理论是世界现代化实践2韩喜平朱禹璇:现代化理论的溯源与创新的理论概括和凝聚提炼。现在我们所提及的现代化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等领域,是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迁的、世界性的历史过程。大规模的工业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巨大繁荣,使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追随其后的现代化路径。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和定义都各不相同,不同学科的学者往往强调各自领域的重要性。如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

6、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就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学派的罗斯托用经济理论将人类社会发展程度以西方为范本,划分出现代化的实现需要顺次经历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趋向成熟、高额群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的六个发展阶段,以经济指标判断由农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社会学视角下的现代化研究通过发现社会并探索其自“传统”而至“现代”的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相对性变化,力图从相应的社会变化中总结出定性的标准模式;著名的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从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社会的总体适应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的结构不断分化提高并能够与社会系统的功能充分适恰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他

7、创立了“经典现代化理论”,将所有非西方的、未达到现代化的社会全部归纳到“传统社会”一极中,以根据它们与西方现代社会的差异大小来确定其发展程度的高低。政治学领域中的现代化研究,重点探索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问题。政治学家们认为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政治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如“比较政治学之父”阿尔蒙德在吸收借鉴了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与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传统政治体系与现代政治体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认为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政治结构的不断分化、政治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政治文化不断世俗化的过程。正如美国发展政治学家亨廷顿所说:“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

8、程,涉及人类思想和活动的一切领域。”2当然,出于研究立场的原因,他们都是按照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来界定现代化的。他们都是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化、社会的城市化、思想的世俗化、生活的消费化等西方标准说成是“现代”的,而不符合这些标准的就是“传统”的。“概括起来,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3。这种基于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研究,把西方现代化看作是社会进步与发展唯一模板的认识,得出的结论自然就是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等于美国化,等于英国化;发展中国家要想顺利地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在制度和观念上“西方化”,即“西方化”是现代化必然途径

9、和唯一选择。然而,问题在于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按照西方模式模仿和追赶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时并不顺利,绝大多数国家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环境污染、资源告罄、社会秩序混乱等等,出现了“无发展的增长”。而这时的西方现代化流派,又把责任指向发展中国家本身,宣称工业经济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顶点,要从工业化转入非工业化轨道,要使服务经济比重持续上升,要让城市人口迁移至郊区和乡镇等等。总之,按照这种现代化理论,落后国家永远赶不上现代化的步伐,永远进入不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将永远陷入“贫穷之所以贫穷,就是因为贫穷”的恶性循环。二、现代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实现现代化,现代化在全球的扩张逐渐

10、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而作为后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制度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原则性的差异,决定了它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都不可能套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确提出过“现代化”的概念,但生活在“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时期现代时期”的马克思有着丰富的现代思想和对于现代化的表述,如“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代资本家阶级”“现代生产方式”“现代大工业”和“现代国家政权”等等。正如我国著名现代化研究专家罗荣渠教授所说:“马克思虽未使用过现代化一词,但他关于现代化3 韩喜平朱禹璇:现代化理论的溯源与创新的思想早在他的唯物史观形成之时即已提出,事实上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11、的中心部分正是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4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现代化的认识可以主要描述为以下几点:一是认识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预言人类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社会的更高文明。工业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过程就是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二是反思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所造成的危机有着深刻的认识。面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工业化、城市化等正面效应,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其所爆发出的强大威力,同时对于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负面效应也给予有力的批判。恩格斯曾深刻地刻画出追求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对人类生活造成的灾难性的毁灭:在资产阶级不断地剥削和压迫下,工人

12、成为科技进步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牺牲品,人们被迫生活在毫无保障的动荡之中,机器被驯化成为“资本镇压劳动追求独立的一切要求的手段”5,是“资本家阶级用来实行专制和进行勒索的最有力的工具”6。三是寻求现代化的本质,寻求人类解放是人类应该追寻的现代化实质。物质利益、科技发展、社会财富只是满足人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科学和财富并不能统揽一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暨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个体的自由发展促进了物质财富的创造才能够最终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现代化的认识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评价与批判,那么列宁的现代化理论则是与俄国现代化的建设实践密切联系的。作为

13、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创者,列宁非常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要靠劳动生产率带动,要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要建立一个能够赶上并超越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基于此,列宁提出并设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构想:一是要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具有的先进的工业水平,列宁深刻地意识到大工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只有依靠最新的科学技术实现对工业、农业的改造,即使工业向现代化的电气化过渡,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俄国才能彻底实现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目标。二是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利用国家自身所具有的丰富资源来与外

14、国资本进行交换,吸收外国资本,利用其先进的技术与机器快速提高自身的生产力,逐步改善落后的境况。三是要以农业现代化作为保障,提出“新经济政策”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将社会主义大工业的建设同小农经济相结合,引导农民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四是要以人的现代化作为根本,“把具有真正现代素质的人才,即同西欧优秀人才相比并不逊色的人才”7,才能够承担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三、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化认识进程在面对西方列强侵略的强大冲击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只能顺应世界潮流,选择新的发展道路。走向现代化,成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主题。早期的中国在被动卷入现代化潮流后被迫开启了现代化,以此

15、来寻找能够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正确道路。孙中山作为最早一批觉醒的革命者提出振兴中华的目标,明确追赶欧美、学习“现代文明”的主张,“如是,以我四万万众优秀文明之民族,而握有世界最良美之土地、最博大之富源,若一心一德,以图富强,吾决十年之后,必能驾欧美而上之也”8。至于“现代化”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22年的东方杂志,文中称颂阿富汗模仿日本明治维新所启动的“现代化”改革是一项融政治、经济、税务、教育变革于一体的综合计划。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夏丏尊在译介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时,对其由“农业文明”向“商工文明”的时代转化概括为“中国的现代化”。1933年我国近代主要刊物申报还曾专门设立一个讨论现

16、代化问题的专栏,这是我国首次关于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9中国共产党最早使用“现代化”一词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1938年毛泽东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首次将“现代化”使用在军事领域,他指出:“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10,要“发展新的军事4韩喜平朱禹璇:现代化理论的溯源与创新工业”11。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革命不是束缚在民族主义框架之内的旧式的前进道路,而是一个真正中国化民族化的纲领指南;不是模仿西方走向资本主义的,而是走向无产阶级所领导的“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12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是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工业化国家的基础是大机器生产,而没有大机器工业的我们此时只

17、是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农业国,如果我们不能够获得机器,那我们就永远不能胜利,注定是走向灭亡。当然,“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13。1944年8月,毛泽东进一步提到,中国的农业发展是事关未来中国工业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国家未来前途发展有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工业化作为最为重要最为紧迫的发展目标。1953年党提出过渡时期“一化三改”总路线,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谋求尽快形成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人民对于建立

18、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4,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将现代化的工业提上日程。建设现代工业必须以现代农业作为前提保障,现代化又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提升。因此,1960年,毛泽东在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51964年,经毛泽东建议,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提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并提出分“两步走”的时间规划。“四个现代化”贯穿了社会主义建

19、设和曲折探索的整个时期,形成了许多具有启迪意义的理论经验,成功开辟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激起了全国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6的激昂斗志。诚然,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崭新的事业,而现代化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曲折与失误,对发展进程造成影响。与此同时,面对大洋彼岸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新技术革命的热浪下迎来蓬勃发展的高潮期,我们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差距更是彰明较著。为了人民幸福与加速发展,中国在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带领下,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重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对于现代化,邓小平凭借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卓越的政治智慧带领全体人民

20、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新道路:第一,坚定现代化的目标。邓小平把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他指出:“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17第二,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首次将“小康”这个概念带向国际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个“中国式的”现代化,还是按照国家当时实际发展情况的标准而制定。“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8。第三,明确实现现代化的具体路径。邓小平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社会

21、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9,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0。第四,制定“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解决的如何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课题,就是要实现工业化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对此,邓小平制定出一条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的现代化战略路径。这一时期也形成了我国对于现代化研究的第二次高潮。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不懈的坚持与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22、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不仅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而5 韩喜平朱禹璇:现代化理论的溯源与创新且实现了总体小康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与时代同向前行,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全心全力推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心为民,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系列辉煌非凡的人间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确定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这30年分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 21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

23、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遵循新时代三步走战略,我们顺利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了进一步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科学概念2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刻阐述;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本质要求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描述,他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

24、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3经过不断地革新突破,中国共产党在对现代化理论进行了系统性创新的基础上,成功总结延续并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以“开新篇、走新路、启新局”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优越性、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机活力。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对现代化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了新的全面综合的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综合的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内涵,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的全面性上;表现在不仅要实现共同富裕达到物质富足,更要保证精神富有的全面性上;表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不

25、断发展,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4的全面性上;表现在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民生福祉的不断增强等全面性上。从20世纪80年代的三步走战略,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迈向社会主义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已经全然实现了中国的觉醒与超越,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跨越。这体现的不仅是一个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辩证过程,更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与全面性,改变了以往粗犷只追求单纯经济体量上的扩张,是覆盖物质文明向社会全面进步的转变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揭示了现代化

26、的本质,道出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与价值旨归。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赓续不变的初心与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需要长期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25从实现高质量发展,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再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无一不是围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各方面需要展开的。作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同样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使命,即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27、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6中国式现代化把现代化的核心回归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将最终追求转移回对人自身的需要,对人民的需要上,句句以人为本,事事不离人民。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是现代化理论在21世纪的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立为人类实现现代化的进步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现代化的具体标准,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了自身的鲜明特征。我们所建设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实际、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具象特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实现提出“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

28、6韩喜平朱禹璇:现代化理论的溯源与创新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27的具体要求,而后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展望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的美好远景:推进“新四化”同步实现,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28,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得到大幅度跃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9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

29、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30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的西方唯一论,为人类实现现代化的途径提供了新的选择。“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31,“履不必同,期于适足”32,不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可以具有多样性,不能将现代化的标准模式定于一尊,奉为圭臬,也不能将独一种现代化模式发展到“天下大同”。中国式现代化秉持“计利当计天下利”33的宽广胸襟,以中正仁和、善交天下的和平理念为全人类谋发展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从来不求天下一统,而是发扬求同存异、各具特色、和而不同、异而不争的价值理念,秉持“为文明谋进步,为世界谋共荣”的美好愿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

30、的选择。总之,作为人类社会近现代以来就开始追求的深刻的社会变革,现代化理论无疑伴随着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而丰富更迭。作为21世纪最新成果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道路发展中总结出来的,是建立在追求真理的实践成就上创新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拓展与超越。系统梳理现代化理论、从历史源头聚焦现代化的考证研究,使中国式现代化稳健前行的步伐坚实有力。参考文献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2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2.3 西里尔E布

31、莱克.比较现代化M.杨豫,陈祖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7.4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87.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87.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57.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4.8 孙中山.建国方略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304.9 程美东.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蕴涵J.毛泽东邓

32、小平理论研究,2022(9):18-30,108.1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1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0.1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8.1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0.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41.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3、24.1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1.1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1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4.2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2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8-29.2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14.7 韩喜平朱禹璇:现代化理论的溯源与创新23 习近平

3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2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25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68.2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24.27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35、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6-28.28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2.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9.30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23.31 焦循.孟子正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234.32 魏源.默觚 魏源集M.赵丽霞,选注.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55-56.33 廖承志.廖承

36、志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661.Retrospective Origins and Innovations of Modernization TheoryHAN Xiping ZHU YuxuanAbstract:Moder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form of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has been the common pursuit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roughout history.Earlier mode

37、rnization has given the West the lead in modernization theory,and its purpose is to direct other countries to the capitalist modernization path.Marx,Engels,and Lenin had deep understanding of modernization,and made profound reflections on Western modernization while exploring social progress.Chinese

38、 modernization has undergone passive and active phases,the understanding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four modernization goals,the commencement and successful advancemen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Chinese modernization fuels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opens up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and provides a new option for mankind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Key words:modernization theory;socialist modernization;Chinese moderniz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