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现象透明性美学解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4585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象透明性美学解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现象透明性美学解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现象透明性美学解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0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XSP21YBC153)作者简介:李江宁(1989-),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E-mail:通信作者:段湘华(1976-),女,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美学,E-mail:引文格式:李江宁,段湘华.现象透明性美学解读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3,30(08):90-95.LI Jiangning,DUAN Xianghua.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Phenomenal TransparencyJ.Furniture&Interior Design,2023,30(08):90-95.20世纪50

2、年代,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建筑系教师科林 罗(Colin Rowe)和艺术系教师罗伯特 斯拉茨基(Robert Slutzky)共同完成了 透明性(Transparency)著作,系统地论述了透明性理论。作者认为,透明性概念包含多层意义:其一,物理层面:透明是一种作为性质或状态的物质条件;其二,理性本能:源于 人们先天的需求,希望事情容易被感知;第三,视觉特征:空间维度上的两难;第四,空间秩序:对一系列不同的空间位置进行感知;第五,隐喻暗示:暗示上下文且揭示事物中被忽略的结构特征;第六,语义双关:文本之外更深层的意义。基于上述含义,两位作者1 现象透明性理论产生背景1.1 社会变革18世

3、纪中期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西方国家集体迈入工业化进程,经济的发展远超农业社会时期,包括政治、军事、科技、文化、外交在内的各学科领域也都涌现出了新的发现及思考方式。全世界的财富分配、国家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发展与变化虽为人们展现了未来的美好前景,但也为日后社会的变革埋下伏笔。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由于两次世界大战而放缓,一战后经济大萧条和极权主义的兴起,以及二战都加剧了颇具精神分裂色彩的社会态势:欢将透明性概念界定为“物理的透明性”和“现象的透明性”两方面。“物理的透明性”是具象的概念,指物质原有的属性,例如玻璃砖、亚克力、透明混凝土等材质,是真实可见的“

4、透明”。“现象的透明性”则是一种抽象概念,在科林 罗及罗伯特 斯拉茨基的观念中它是一种建筑空间的组织关系,且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1。本文试图抛开“透明性”理论的物理属性,采用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路径,运用各类文献资料考察并梳理了“现象透明性理论”的发展脉络,剖析其发生的内在机制,挖掘“现象透明性”美学深意,以期为建筑设计及表现提供理论指导。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Phenomenal Transparency李江宁,段湘华 Li Jiangning&Duan Xianghua(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摘 要:透明性理论是二十世纪最具争议的建筑

5、理论之一,是一种借由立体主义绘画对比分析现代主义代表性的建筑,将“透明性”分为“物理的”和“现象的”两个层面的理论。有些学者对“现象透明性”理论存疑,他们认为“现象透明性”的概念突变,且佐证案例不具有普遍性。虽“现象透明性”理论存在局限性,但给建筑学以及建筑设计带来了不同维度的思考和多重解读的可能。目前,关于“现象透明性”理论的美学研究较少。试图采用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路径,运用各类文献材料溯源“现象透明性”理论发生的内在机制,梳理其理论发展脉络,从建筑环境美学的角度解读了“现象透明性”的客观美学和主观美学,以期为建筑设计及表现提供理论指导。关键词:现象透明性;建筑;美学DOI:10.16771/

6、43-1247/ts.2023.08.016中图分类号:TS6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60(2023)08-0090-06Abstract:The theory of transparency i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architectural theories of the 20th century.It is a theory that divides transparency into physical and phenomenal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representativ

7、e architecture of modernism through cubist paintings.Some researchers had doubts about the theory of phenomenal transparency.They reckoned the concept of phenomenal transparency was changed,and the supporting cases were not convincing.Though the theory of transparency has limitations,it possesses im

8、portant meaning by providing thoughts from different dimens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of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Currently,little research is published on the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f phenomenal transparency.The present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inn

9、er mechanism,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phenomenal transparency theory based on the knowledge sociology research approach and various literatures,and interpret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aesthetics of the phenomenal transparency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in

10、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expression.Key words:Phenomenal transparency;Architecture;Aesthetics现象透明性美学解读Forum of Design设计论坛91F&ID第30卷第08期 2023年08月 家具与室内装饰快与沮丧的并存成为欧洲世纪末文化的主要特点。社会学家和史学家纷纷向物质世界、社会结构和人性等方面的传统观念发起全面挑战,哲学家则对既定事实充满反抗,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一部分对社会抱有乌托邦式的愿景,另一部分则对社

11、会充满了愤怒和恐惧。20世纪50年代以前,矛盾与反叛是当时社会的底色。1.2 文学排斥与当时混乱的社会一脉相承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当人们发现许多无意识问题无法通过科学或哲学的既有分析得到解释,于是哲学家们向理性和客观现实发起了重大挑战:弗里德里希 威廉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拒绝理性;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用仪器验证了非理性思维的存在;卡尔 古斯塔夫 容格(Carl Gustav Jung)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无意识理论就这样打开了西方哲学向新方向发展的大门。艺术家们受弗里德里希 威廉 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

12、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鲁道夫 斯坦纳(Rudolf Steiner)的神秘主义的影响,打破了 从古希腊文明到19世纪的写实艺术发展所形成的统一的、绝对的美学标准真实的优雅,他们将内心的感受以充满张力的线条、戏剧化的笔触和纯粹的色彩方式呈现,这也与传统艺术再现式的描述方式背道而驰。西方的现代艺术家们除了集体排斥经典的、古典的艺术流派,他们之间也是相互摒弃的姿态,新的艺术流派兴起需要否定另一流派。因此19世纪至20世纪的艺术很大程度上是一段关于彻底排斥的艺术史。1.3 建筑突破与哲学、艺术领域彻底排斥不同的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筑和城市发展正经历着多重矛盾: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材料与建筑创作的复古主义思潮

13、之间的矛盾;建筑学界传授的传统学院派理论与全新的建筑类型和建筑需求之间的矛盾;新的建筑功能需求和新技术条件与旧建筑风格和形式之间的矛盾;城市人口的快速膨胀和对田园牧歌式的理想生活之间的矛盾等。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可以用“新旧并存”来形容,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建造工艺、设备和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新材料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建筑设计高度和跨度的局限,建筑在平面与空间设计 上拥有较大自由度,直接导致建筑形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尤以钢铁、玻璃和混凝土的作用最为突出。钢铁和玻璃的组合在19世纪建筑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对现代主义建筑产生巨大影响的新思潮,寻求一种适应社会

14、需求急骤变化的新建筑是当下建筑从业者思考的重中之重2。20世纪40至5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突破性的发展带动了建筑教育和实践的多元发展,这一现象在战后的美国尤其突出。在美国建筑集体迈向现代主义之前一直深受古典主义影响,长期盛行仿古或半仿古风格。由于美国西部的开发,位于东西部交通要道的芝加哥于19世纪后期快速发展,直到1871年一场大火摧毁了芝加哥中西区域的大部分房屋,人口的激增和火灾的破坏使得原本拥挤的土地更显窘迫,于是一批高层建筑应运而生,芝加哥建筑学派随之诞生。1933年,深受二战影响的包豪斯学派重要人物被迫移居美国,成为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等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

15、中流砥柱。他们的到来使美国不费吹灰之力便拥有了国际建筑大师,打破了原先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为首的“学院派”单一教学体系,为美国新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培养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美国的建筑学术多元化提供可能。伴随“文化际”的交流,国际样式开始占据美国建筑的主流市场,整个社会对建筑的海量需求极大地刺激了 全美建筑行业的发展,正是这样的土壤为“现象透明性”理论的孕育埋下种子。原先美国的建筑沿袭巴黎美术学院古典主义的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作为一门技艺在建筑院校被传授。而现代主义建筑是否也同样存在能被传授和普及的设计方法成为青年一代建筑学从业者思考的问题。在美国西部的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由科林 罗、罗

16、伯特 斯拉茨基、伯纳德 霍伊斯里(Bernhard Hoesli)等青年建筑学者成立的“得州游侠”团队(Texas Rangers)对已有的建筑及其教育体系提出质疑。他们挑战由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等人对现代建筑提出的常识系统,倡导建筑教育课程的方针和中心原则是坚持某种新的特定的原则,这无疑对现代建筑教育与学术体系造成巨大冲击力。“现象透明性”正是这表1 现象透明性理论溯源分析 时间 文献 作者 相关内容1941年1944年1947年1952年1954年空间

17、 时间 建筑Space,Time and Architecture视觉语言Language of Vision运动中的视觉Vision in Motion透明性:原初与现代Transparency:Primitive and Modern 艺术与视知觉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西格弗 莱德 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戈 尔杰 凯普斯Gyorgy Kepes拉兹洛 莫霍利 纳吉Laszio Moholy Nag西格弗 莱德 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鲁道夫 阿 恩海姆Rudolf Arnheim提出建筑空间的概念中 存在透明性描述透明性的概念,包含

18、“图形叠合”“互相渗透”“拓展了 的空间秩序”“空间感知”等词语提到“透明和移动的光线”“某种形式的交替”“交叠的透明性”“某种被忽视的结构”等词汇就透明性理论进行深入思考系统地分析 了 现实主义绘画中的透明性概念92样一种对建筑空间的深度进行多重解读的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得州游侠”们将透明性理论视作一种设计手段应用于实践和教学,伯纳德霍伊斯里(Bernhard Hoesli)更是不遗余力地为透明性理论的推广进行奔走和演讲。2 现象透明性理论沿革在科林 罗和罗伯特 斯拉茨基将“透明性”的概念区分为“物理的”和“现象的”之前,就已有大量学者对建筑和绘画领域的“透明性”产生思考:1941年,希格弗

19、莱德 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出版 空间时间 建筑,首次提出建筑空间的概念中存在透明性;1944年,戈尔杰 凯普斯(Gyorgy Kepes)在 视觉语言 中用“图形叠合”“互相渗透”“拓展了的空间秩序”和“空间感知”等词语形容“透明性”4;1947年拉兹洛 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 Nag)在 运动中的视觉 一书中提到“透明和移动的光线”“某种形式的交叠”“交叠的透明性”和“某种被忽视的结构”等词汇5,拉兹洛 莫霍利纳吉对“透明性”的隐约感知;1952年,希格弗莱德 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又发表了 透明性:原初与现代 的文章,对透明性有了更

20、进一步的推敲6;1954年,鲁道夫 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在 艺术与视知觉 通过绘画中的重叠原理和选取典型透明面的原理系统地分析了现实主义绘画中的透明性概念7(表1)。以上关于“透明性”的思考为“现象透明性”理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55年,罗和斯拉茨基依次完成文章“透明性1”和“透明性2”(表2),直到1963年“透明性1”才发表在耶鲁建筑杂志 Perspecta 第8期上8,文章以柯布西耶的加歇别墅和瓦尔特 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的包豪斯校舍这两座极具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为例,对比分析称加歇别墅是“现象的透明性”,其建筑主体不仅有物理层面的透明且存在空间层

21、化系统,而包豪斯建筑是“物理的透明性”,仅仅只有外墙采用了透明的玻璃幕墙9;1971年,“透明性2”发表在Perspecta 第13/14期,该篇文章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透明性2”认为古典建筑同样具有“现象的透明性”,这与“透明性1”将“现象的透明性”限定在“立体主义绘画现代建筑”框架有所不同;其二,作者认为不能忽视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分析、理解“现象的透明性”,并且举例论证了如何科学地使用格式塔理论分析建筑的“现象透明性”,使现象透明性理论具有了普效性10。自 透明性 系列文章发表之日起,建筑学界批判性的言论从未停止。作为反驳方,1970年,斯坦尼斯劳斯 冯 穆斯(Stanislaus

22、von Moos)和罗丝玛丽哈格布莱特(Rosemarie Haag Bletter)分别发表批评文章,质疑两位作者关于“透明性”概念的隐喻含义以及应用范畴11;1989年,哈门 希思(Harmen Thies)在 Daidalos 杂志第33卷上刊登了反驳文章 玻璃角,认为罗和斯拉茨基对包豪斯的建筑存在“误读”;1996年,德特勒夫 莫廷斯(Detlef Mertins)在 AA Files 第32期发表 透明性:自治性和关联性,承认罗伯特 斯拉茨基的透明性理论对美国建筑学的影响,但认为其理论依赖于把建筑通过平行透视转换成二维平面来理解,忽视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对建筑的影响,并且对于凯普斯 视

23、觉语言 的引用也存在片面性12。支持方则以伯纳德 霍伊斯里(Bernhard Hoesli)为代表,他终其一生都在将关于透明性的讨论延伸到设计方法领域,并于1961至1975年间奔波于各种学术讨论会阐明自己观点,称其为“作为形式组织原则的透明性”13;1982年,伯纳德 霍伊斯里完成透明性“补遗”的写作,扩充了透明性概念的同时认为透明性可以用作一种评价形式组织的手段和标准,这种手段应成为创造理性秩序的技术14。进入21世纪,关于透明性的探讨也未停止。2002年,随着 建筑学与立体主义 文集出版15,人们重新审视了现代建筑史学界普遍认为的“立体主义在二十世纪早期绘画和建筑之间形成了至关重要的联系

24、”这一观点。立体主义绘画和建筑表2 现象透明性理论提出过程分析 时间 文献 作者 相关内容1955年(秋)1955年(冬)透明性1Transparency:literal and phenomenal part 1透明性2Transparency:literal and phenomenal part 2科林 罗Colin Rowe罗 伯特 斯拉茨基Robert Slutzky将透明性定义为“字面的”和“现象的”两个方面。1.古典建筑同样具有透明性;2.不能忽视用格式塔心理 学的方法分析、理解现象透明性Forum of Design设计论坛F&ID第30卷第08期 2023年08月 家具与室内

25、装饰93之间虽然存在碎片化、立体空间、透明性、复杂性、技术层面等方面的许多交叉点,但并非直接、简单的联系。同年,杰弗里 基普尼思(Jeffrey Kipnis)和托德 甘农(Todd Gannon)出版了 轻建筑读本,收录了就现代“轻型建筑”提出的关于材料的应用、建筑效果的本质等问题相关的文章,其中就有影响较为广泛的“透明性1”和“透明性2”文章16(表3)。综上所述,学者们争论的焦点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其一,透明性的概念突变,即通过平行透视(一点透视)的观察法强行将透明性从二维绘画推及三维建筑是否存在过度解读;其二,透明性理论的佐证案例选择是否合适,即加歇别墅和包豪斯校舍的对比分析具有导向性

26、而不具有普遍性,且作者捧加歇别墅而踩包豪斯校舍的态度也成为许多学者最无法接受的观点;其三,现象的透明性是否能够成为一种作为形式组织的原则;其四,透明性究竟能否作为立体主义与建筑之间探索的连接点,以及他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通过文献梳理我们不难发现,科林 罗和罗伯特 斯拉茨基反复探讨的关键词,诸如“秩序”“层次”“多重平面”“交叠”和“空间层化”等是对绘画和建筑本身的客观描述,而“张力”“隐喻”和“多重解读”等词汇是观者对绘画和建筑主观感受的描写。科林 罗和罗伯特 斯拉茨基也发现了“现象透明性”的主客两面性,于是在 透明性2中加入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分析17。立体主义绘画不仅包含二维平面的属性和表

27、现内容的三维性,同时具有隐喻的深意,既有客观性又存在主观性,与建筑美学的主客关系相得益彰;在真实的建筑中,建筑本身具有三维立体属性,自身的多层次和深空间如果转换成立体主义绘画的表现形式来理解,那“现象透明性”是一种合适的载体,因此,将立体主义绘画同建筑联系起来讨论“现象透明性”并不牵强,甚至是一种较好的连接点。而 透明性 文章中通过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分析加歇别墅,其实是基于 人在环境中游走的动态感受转化成一帧帧连续的静态的画面于脑海中的呈现,即建筑环境审美的连续性,也并无不妥之处。至于 透明性 佐证案例的选择不具有普遍性以及“现象透明性”能否成为一种设计的原则和手段仍需通过学者们的大量研究才

28、能得出结论。3 现象透明性美学意涵要探讨建筑中“现象透明性”蕴藏的美学内涵,须将“现象透明性”置于建筑环境之中,脱离建筑环境的“现象透明性”是缺乏载体且毫无根基的。“环境”一词始见于 元史 余阕传:“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这里的环境是指围绕人居住的区域,与现代意义的“环境”一词用法并无太大区别。环境学词典 解释道:“environment,指围绕人群周围的空间及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18。美国当代环境学家阿诺德 柏林特(Arnold Berleant)将环境定义为:“一系列感官意识的混合、意蕴(包括意识到和潜意识的)、地理位置、身体在场、个人时间及持续

29、运动。”可见人自身对于环境本身的影响及重要性,抛开人的主观感受而谈建筑环境是空洞的且毫无意义19。笔者认为对“现象透明性”的美学理解同样应该建立在客观分析和主观感受两个层面,正如凯普斯在 视觉语言 中描述:“如果一个 人看到两个或更多的图形叠合在一起,每一个图形都试图把公共的部分据为己有,那这个人就遭遇到一种空间维度上的两难这些图形被认为是透明的;也就是说,它们能够互相渗透,同时保证在视觉上不存在彼此破坏的情形透明性还暗示着更多的含义,即拓展了的空间秩序。透明性意味着同时对一系列不同的空间位置进行感知”20这段话首先基于“现象透明性”客观存在的“两个或更多的图形叠合”,之后则由主观感知的介入:

30、“陷入空间维度的两难”“图形互相渗透”“保持彼此不破坏”和“对不同空间位置进行感知”。换言之,当人们进入优美的建筑环境时,也将面临客观存在表3 现象透明性理论争议分析 时间 文献 作者 相关内容1970年1989年1996年1961-1975年1982年2002年Zeitschrift fr schweizerische Archaeologie und Kunstgeschichte 杂志Oppositions 杂志透明性:自 治性和关联性Transparency:Autonomy&Relationality透明性补遗建筑学 与立体主义Architecture and Cubism轻建筑读本

31、The Light Construction Reader 斯坦尼斯劳斯 冯 穆斯Stanislaus von Moos罗 丝玛丽 哈格 布莱特Rosemarie Haag Bletter德特勒 夫 莫廷斯Detlef Mertins伯纳德 霍伊斯里Bernhard Hoesli伯纳德 霍伊斯里Bernhard Hoesli杰弗 里 基普 尼思Jeffrey Kipnis托德 甘农Todd Gannon质疑罗和斯拉茨基关于“透明性”概念的隐喻含义以及应用 范畴认为 罗和斯拉茨基对包 豪斯存在“误读”认为其理论忽视 了 时间和空间的 变化对建筑的影响奔波 于 各种学 术讨论会阐明 自 己对于透明

32、性理论的理解认为透明性 可以用作一种评价形 式组织的手段和标准立体主义绘画和建筑之间 虽然存在许 多交叉点,但并非 直接、简单的联系提出 关于材料的应用、建筑效果的本质 等问题,收录 透明性1 和 透明性294的两个或多个平面,并且不由自主地对这个空间产生包含审美感知在内的多重感知。因此,“现象透明性”的美学意涵包含两个方面:客观美和主观美。客观美是指建筑环境形象自身客观美,囊括“秩序”“层次”和“组织”等内容,多表现在“元素”和“形式”上;主观美指建筑环境带给人们的感受,包含“空间维度上的两难”“连续运动的后退和变动”和“远近感”等方面,多见于心理层面。3.1 现象透明性客观美学3.1.1

33、现象透明性客观美学元素“现象透明性”的客观美学元素可以用“面”来概括,这个“面”包含了“建筑立面”“平面属性”和“界面”等。当然,这个“面”元素可以理解成建筑环境美学中常见的“点”元素,而不同形状的“面”元素可以形成“线”“面”元素本身是“面”也可能是更大的“面”。在罗伯特 斯拉茨基看来,建筑的“面”就像建筑师手中的“面片”玩具,它可以随意地摆放、切开、挖去、插入、推进和后退,目的在于用两个维度的“面片”暗示第三个维度,并不断叠加,形成空间层化系统。这样,建筑的水平和进深方向就出现了“秩序”和“张力”,建筑师就为空间的理解提供了深入解读的可能。3.1.2 现象透明性客观美学形式“现象透明性”的

34、客观美学形式表现在“平面关系”“图底关系”“空间层化”和“暗示深度”等方面。“平面关系”是指建筑平面内的关系,它经常与“图”“底”联系起来,在霍伊斯里在透明性 中的补遗部分,这种平面组织关系也被理解为“实”与“虚”。“这种关系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预示”。21再次强调了平面组织对建筑内部空间在纵向上彼此平行的分层关系(即“空间层化”)和在空间深度上的“暗示”作用。詹姆斯 斯特林(James Stirling)的斯图加特美术馆就很好的体现了“现象透明性”的客观美学。从平面布局来看,美术馆的外形为方形结构,由许多大小不等的“面”将平面分隔开来,围绕中心的方形形成“U”型的“实”体房间,与中心的方形

35、开敞空间形成虚实关系(图1);而在方形平面中挖出了圆形部分用作楼梯并形成墙面,分隔了空间的同时,让参观者可以在此通往更高的楼层,打破了原本单一的水平空间,在纵向方向形成了张力,暗示了空间的层化系统(图2)。3.2 现象透明性主观美学3.2.1 建筑环境对感知的影响阿诺德 柏林特(Arnold Berleant)在 都市生活美学 中谈及人类感知、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他认为感知不同于感觉,感觉是一种生理事件,包含感觉器官和感觉意识的表面;纯粹的感觉并不存在,它只是书本上的理想概念;在真实的环境中,人们的感觉和知觉往往紧密联系,知觉是感觉的产物,它通过感觉的过程、格式塔的特性和经验,让人对环境产生感知

36、的丰富性,而这种包含审美的丰富性是人类独有的,因此环境感知在本源上具备审美性22。环境的美只有人才能感知到,其他生物并不具备这样的感知。人对环境美的感知是一种本能,因此,审美欣赏并不仅仅是被动接收的,它同样是主动的。3.2.2 现象透明性美学感知类型“现象透明性”的美学感知类型主要有:“空间维度上的两难”“连续运动的后退和变动”和“远近感”等,这些感知几乎是同时进行和发生的。“空间维度上的两难”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完形”作用,每个空间都试图“补完”被藏的部分,于是心理上产生了 一种动态的“补完”过程。人在走入建筑的过程中,这种动态的“补完”也在持续发生。与持续“补完”同时发生的还有“连续运

37、动的后退和变动”的感知。人在运动中通过身体突破建筑环境的纵深,目中景物不断转换,三维空间的感知由此而生。三维空间最重要的属性是深度,人的身体穿越建筑环境,身体感知“近”的空间,眼睛感知“远”的空间,当人由近处向远处的空间进行时,身体逐渐靠近视线的“远”处,通过时间的积累,“远”变成“近”,“近”变成“远”,深浅空间易位23。以笔者参与设计的梅山文化园为例,梅山文化园是再现古梅山地区的建筑地域文化的主题公园,它的呈现手法与中国传统园林类似,采用自然的方式布景。漫步园中,景观随着人的向前运动而不断退后,用古话描述即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情趣。“现象透明性”的美学感知与中国古代园

38、林追求的“步移景异”异曲同工。人在园中行进,空间持续“补完”,“远”的空间与“静”的空间不断交织,景致尽入眼中,吸引人们向更深的空间走去24。比如梅山文化园的大门(图3),远观时,两边的炮楼会让观者陷入“空间维度上的两难”,吸引人向前走近,这一过程会让观者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补完”的过程,对这一建筑产生主观图1 斯图加特美术馆虚实关系分析图(红色区域代表实空间 蓝色区域代表虚空间)图2 斯图加特美术馆张力分析图(红色箭头方向为横向 蓝色箭头方向为纵向)图 1图2Forum of Design设计论坛F&ID第30卷第08期 2023年08月 家具与室内装饰95的美学感知(图4)。4 结语任何一种

39、新观点的出现都有迹可循,“现象透明性”理论亦是如此。本文梳理了从“现象透明性”萌芽至今的发展历程,通过研究不难发现,社会的变革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思想的变化映射在文学的表达中。建筑艺术自存在以来直到十九世纪以前一直沿袭古典主义的原则,遵循特定的模式和方法。然而随着玻璃等新材质的出现和社会对现代建筑的推进,既有的建筑设计方法似乎已经无法满足需求,罗伯特 斯拉茨基的“现象透明性”理论正是于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本文试图从建筑环境美学的角度探讨“现象透明性”的美学原则和审美发生的机制,从客观美学和主观美学两方面解读了“现象透明性”理论,以期为建筑水彩画表现提供理论指导。“现象透明性”理论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0、,但需承认,其拓展了建筑空间形态和组织关系的认知广度和深度,对于建筑学以及建筑设计带来了不同维度的思考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意义深远。(责任编辑:黄艳丽)参考文献:1科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24-55.2杨柳.碰撞与激荡19101920年的现代艺术与室内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05):98-99.3西格弗莱德吉迪恩.空间时间建筑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4Keps G.Language of Vision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995.5拉兹洛莫霍利纳吉.运动中的视觉M.北京:中信出版社,

41、2016,120-130.6科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13.7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68-169.8科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10.9科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35-55.10韩艺宽.透明性理论的延伸与转变解读透明性J.建筑师,2017(02):95-102.11科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9-22.12Detlef Mertins.Transparency:Autonomy&R

42、elationalityJ.AAFiles,1996,(32):3-11.13科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16-17.14科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85-97.15Eve Blau、Nancy J Troy.Architecture and CubismM.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2.16Jeffrey Kipnis,Todd Gannon.The Light Construction ReaderM.New York:The monacelli Press,2002.17Col

43、in Rowe,Robert Slutzky.Transparency:Literal and Phenomenal Part IIM.New Haven:The MIT Press,1971.18李江宁.基于构图学法则的梅山文化园环境形态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19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3.20科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24-25.21科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96.22阿诺德伯林特.都市生活美学C.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16.23李普红,王兴博,丛璐等.基于眼动的语义和视觉图像关系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06):28-33.24马珂,黄艳丽.原生态理念下的梅山文化园导视系统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06):60-62.图3 梅山文化园大门实景图图4 观者由远及近“补完”感知过程分析图图3图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