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机理与路径——以武汉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4152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机理与路径——以武汉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机理与路径——以武汉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机理与路径——以武汉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 第 期 文 化 软 实 力 研 究 年 月:/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机理与路径 以武汉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为例蔡武进 张津期摘 要: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城市文化是城市绿色空间的灵魂 城市文化的注入 不仅能丰富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内涵、提升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动力 还能强化城市绿色空间的服务与创新能力 正因如此 用文化驱动和支撑城市绿色空间建设 推动城市绿色自然景观空间与人文空间的融合已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建设的普遍选择 本文以武汉市为例 分析了武汉在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历史文脉传承、文旅融合开发、多元文化贮存三种实践模式 这三种模式在驱动武汉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同时

2、也在绿色空间的可及性、连通性和品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 当前 应当在总结经验、反思不足的基础上 从转变思维、建构机制、创新方式等方面着手 进一步探寻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路径 推动城市绿色空间走向集物理空间、制度空间和精神空间于一体的人文生态新空间关键词:城市绿色空间 城市人文空间 城市文化 城市绿化 武汉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生态服务 调节城市气候变化、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任 同时它又处于城市生产、生活复合空间系统中 承载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功能 特别是文化与城市绿色空间的链接 能进一步强化城市绿色空间的价值和功能 越来越多的

3、理论与实践表明 因文化的融入而具有人文和自然生态功能的城市绿色空间 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有机体系 文化的注入 使得城市绿色空间具备高度的公共性、开放性和亲和性 使之与城市生产、生活空间紧密融合 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户外观光、休闲游憩、社交集会的重要场域 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间 城市居民受病毒传播及空间限制 主动或被动地亲近城市滨水廊道、绿地、园林等绿色基础设施 在公园、广场、花园等能够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的户外空间中开展文体活动 为人们战胜新冠疫情提供了重要支撑 可以说 蔡武进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张津期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现在城市绿色空间已不再只是自然绿色景观空间 还是融人文于一体的综

4、合空间 是寄托着城市居民美好生活期待的新场景一、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内在机理梅洛庞蒂在解释自然的现象学中指出“如果有任何进入自然的途径 即使是改变 它将只能通过我们的文化中介 而不是脱离它们”同样 对于现代城市而言 自然生态和历史文脉犹如城市的根和魂 二者有机耦合、浑然天成 要想在偌大的城市共同体中构建处于自然或半自然状态的城市绿色空间 便不得不借助文化的深层次力量 运用现代人本观、艺术观和技术观推动城市绿色空间可持续创新 通过文化不竭的涵养力、内驱力和创造力带动城市绿色空间可持续发展(一)文化能丰富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内涵如今 水体、湿地、林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不再被视为与城市建筑空间相对立

5、的存在 城市绿化作为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 与其他建筑空间共生共融 并对城市整体空间规划具有先导作用 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城市把目光投射至绿色空间建设领域 热衷于开发城市大草坪、森林公园、景观大道等“形象工程”然而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绿色空间营造又不可避免地沦为城市建设的手段和工具 一些城市盲目跟风 哪里的绿化有名气就去哪里考察 什么样的景观用得多就一味地仿制复刻 全然忽视历史文化在城市绿色空间营造中的本真力量 以至于城市绿化仅停留于花草树木的形色之美 只有表象、没有内涵 大街小巷一个样 城里城外一个样 面貌雷同、千篇一律 文化的全方位介入将有助于改善、提升和丰富城市绿色空间的内涵缺失其一 文

6、化能提升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气质和格调 文化所承托的是人们的价值期待和情感追寻 将文化融入城市绿色空间有助于增进绿色自然景观与人们的情感链接 并通过不同的绿色元素表达不同的文化情感 提升城市绿色空间的特色文化内涵和品格 譬如 山、水、林、木作为城市绿色空间的主要物质成分是人们托物言志的基本载体 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 我们早已通过抽象的想象力赋予花草树木丰富的文化信息 使之获得超出本身的符号价值和意义 比如 梅花、兰花、竹子、菊花在我国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其中 梅花代表着孤高傲岸的品格 兰花寄托着幽雅清逸的情操 竹子体现着清雅淡泊的气节 菊花传递着淡泊名利的情怀 借助诗词歌赋

7、等文化艺术形式 我们把文化的“意”巧妙地融入绿色植物 孕育出独特的绿色文化 极大地丰富了绿色空间的文化内涵其二 文化能夯筑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厚度 文化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符号化表达 文化融入城市绿色空间使得草木本身被人类赋予了各种符号性意义 注入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体悟 这就让城市绿色空间从单纯的自然景观之美走向文化艺术美学与自然生态美学的交相辉映、共同升华让城市空间中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既具备浓郁的生态气息 也展现出深厚的人文气质 从而产生更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比如 立体花坛把各种类型的小灌木或草本植物种植在二维或三维立体钢架上 运用不同植物的特性打造城市的个性符号 使城市特有的景观、风貌、文

8、化气息以绿植等视觉形式表现出来 将城市文化内涵有机地融入生态环境 点亮城市微空间 创造城市标志性名片其三 文化能拓展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广度 文化是情感记忆的集合 不仅能沟通人与自然的蔡武进 等: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机理与路径联系 而且还能沟通历史和现实、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关系 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一切劳作和活动 建造和照料 都是文化 而文化始终只是并且永远就是一种栖居的结果 这种栖居就是诗意的”草木本无情 倘若没有文化情趣和韵味的栖居 城市的绿色空间便会过于浅薄、残缺和单调 既留不住记忆 也留不下乡愁 注定只是摆在城市中的空壳 有形或无形文化的注入能赋予城市绿色空间丰富的精神内涵 使城

9、市绿色空间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展示出自然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结合的本真之美 使得城市绿色空间打破物理空间的束缚 彰显出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制度空间相融合、延展的广博之美(二)文化提升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动力“文化并非天造地设的自然本有之物 而是自然界孕育出的具有理性和劳动能力的人类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再创自然的产物 由人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养育生成”也就是说 文化即“自然的人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命最本质的特征 而人在创造文化间又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辐射影响 不断塑造自身的心智和德性“故文化的养育长成又实现着化人”文化由人所创造没有人就没有文化 反过来 又是文化创造了人“每个人都降生于先于他而存

10、在的文化环境中 当他一来到世界 文化就统治了他 伴随着他的成长 文化赋予他语言、习俗、信仰、工具等等 总之 是文化向他提供作为人类一员的行为方式和内容”文化在历史积淀中生成的强大力量 使人不必经历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 便能获得相应的文化修养 习得某种制度性或结构性规范 最终形塑人的价值观念 影响人的行为习惯文化融入城市绿色空间建设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城市绿色空间的理解、想象、期待 以及共同的追崇 对于个体而言 文化的深层滋养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处于特定文化结构中的个体会在文化熏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成某种意识 并运用意识来指导实践 如“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命题 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乃至整个东亚

11、文化圈人的生态理念 无论是儒家的“天道”“人道”的合一 还是道家的“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一也”亦或是佛教的“我佛一体”都在强调天道与人性、自然与人为的统一 即在我国的文化认知里 人与自然具有不可分割性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离开了自然万物的滋养 人便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只有“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像关爱人类自身那样呵护自然万物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也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 才造就了苏州拙政园、无锡寄畅园等众多融建筑、山水于一体的古典园林 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绿色空间文化融入城市绿色空间建设有助于提升人们参与城市绿色空间建设

12、、维护和发展城市绿色空间的自觉 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更高级的阶段 城市中的人们“敏感地意识到需要为另外一套互补的行为提供同样的场所 野生的、多样的、自发的、自然的可以和人类的形成互补 个体性的集体性的形成互补”渴望打造宜居生态环境以呼应人更深层的主观需求 在特定的文化制度和社会实践影响下 人不会全然满足于眼下的城市环境状况 总是孜孜不倦地探索何为自然 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共生 以及人如何与自然共生 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意图采取行动 不断地寻求周遭环境的改变 从而为城市绿色空间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三)文化强化城市绿色空间的服务与创新能力“城市应当是一个爱的器官 而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应是关怀人和

13、陶冶人”城市绿色空间文化软实力研究第 卷 第 期亦是如此 城市绿色空间起源于自然 发展于技术 但最终要服务于人类 人是城市绿色空间的营造者 更是城市绿色空间的持久享用者 离开了人 城市绿色空间便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正因如此 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应以人的需要为前提 以丰富人的生活、保障人的自由、关怀人的幸福为根本目标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加速 人对城市绿色空间的需求呈现出由单一到多元、由同质向异质的跨越 城市绿色空间不仅要被用作栖息人的身体的物质场所 还要充当净化人的心灵的精神空间 文化与城市绿色空间的结合有助于促进城市绿色空间更好地关照和贴近城市居民的需求、不断地适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并在

14、人们追求城市空间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深厚的精神底蕴和内涵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首先 文化能为城市绿色空间提供流动的时间感 文化是时间孕育下的产物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印迹 把代表着历史底蕴、特色和张力的文化元素 渗透至城市绿色空间 与城市中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有机融合 既能使内隐的、无形的、抽象的城市文化价值观、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等 通过绿色空间这一媒介得到具象化表达 延续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 同时 悠久的城市文化也赋予了城市绿色空间更有价值的时间意义 使绿色空间不再是停留于此时此刻的静止状态 而是成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续统一体其次 文化能为城市绿色空间营造强烈的场景感 文化是空间品

15、质的保证 没有文化的空间是抽象而空洞的 正是文化的参与 让空间获得了易辨的场景 使它不至于因为缺乏感知性 而被人们轻易忽略 在城市绿色空间营造中 人们结合当地的特色符号与居民的情感诉求提炼出生动的地域文化元素 并在空间自然景观的基础之上 叠加这些文化因子 创造出可意象的城市空间场景能直接冲击人的各项感官 使绿色空间不止是被人看到 而是被人清晰地感知、认识、理解在文化的驱动下 身处绿色空间的人能够从自然风光中获得强烈的时间和空间感 实现人与场所的深层精神交互 这意味着 文化的介入极大地拓展了绿色空间的服务功能 不仅帮助人们在更高的生命境界中回归自然 收获身体/物质上的满足 更重要的是 关联人们的

16、心灵感受 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 文化的注入使空间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感知相互适应 进一步满足了人对于城市绿色空间的意境需求 从而使城市绿色空间更贴近人、更好地服务于人二、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武汉模式及其不足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江汉交汇之区 西接河湖纵横的江汉平原 东承大别山余脉 恰好位于我国山水地理格局的关键节点 在武汉地理版图上 纵横南北的长江蓝轴与横贯东西的山水绿轴垂直交叉 在城市中心形成了“龟蛇锁大江”的十字型山水景观轴线 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地貌形塑了武汉的城市空间形态 也为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 武汉的绿色空间打造于城市自然山

17、水之间 强调以城市自然山水为依托、以地域历史文化为纽带 用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手法 构筑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城市绿地 勾勒古典诗画意境和现代艺术场景并存的“山水城市”经过几十年探索 形成以下三种基本模式(一)历史文脉传承模式 东西山系人文绿道横贯武汉全境的东西山系 自武汉西北方向从昆仑、秦岭、武当、大洪山一线山系引入 在龟蔡武进 等: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机理与路径山、蛇山处横切长江 又向武汉东南方向绵延 下沿长江出武汉、接庐山一线 这条长约 公里的绵延山系以及镶嵌环绕其间的江河湖泊水系乃世间少有的自然山水地脉 同时也是武汉的历史主文脉 年 中共武汉市委政策研究室、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18、、武汉大学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武汉市规划院联合课题组所作的武汉山水人文绿轴初步研究显示 武汉地区的历史遗迹遗存资源大部分都分布在这条山系及其连带湖泊河流水系沿线 其中龟山、蛇山“锁大江”之山水形胜处 即武汉三镇核心区域 更是大量历史遗迹遗存密布区域 从农耕文明时代的行吟阁、古琴台到工业文明时代的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 再到信息文明时代的东湖高新区、中法生态城 汇聚了武汉长江文明内涵的精华 集中展示了武汉的城市发展印迹依托东西山系范围内的山水和人文资源 武汉市规划建设西起九真山、东至九峰山的东西山系生态廊道 打造“世界级城市山水人文绿道”武汉市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要重点实施武汉东西山系人文绿道建

19、设工程 规划建设穿城绿道 武汉市 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指出 要推进东西山系建设、东湖绿道三期建设 新建绿道 公里 东西山系城市绿道的建设 将串联起武汉大部分人文景观 贯通城市历史文脉 特别是在龟山至蛇山核心段 武汉市计划建设西起张之洞博物馆、东止长春观、连接“两山、一桥、一园”(龟山、蛇山、长江大桥、月湖公园)的“黄鹤诗道”利用“天下江山第一楼”等经典诗词意象 营造“登楼观景、行街赏诗”的城市绿色空间 自古以来描绘武汉城市风情的诗作不胜枚举 诗仙李白的千古绝句“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成就了武汉“江城”的美誉 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广为传唱 让黄鹤楼闻名遐迩东西山系蕴藏

20、的诗词资源和人文典故融汇了武汉地域文化精粹 为城市绿道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支撑 塑造了城市绿色空间特色品牌 反过来 诗性绿道的建设 又有助于弘扬武汉悠久的历史文化 传承江城的历史文脉(二)文旅融合开发模式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东湖本是因长江沿线湖泊干涸而形成的城郊湖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延展 东湖由城郊野湖变为我国水域面积最为广阔的城中湖之一 与武汉的城市发展历程紧密联系起来 在湖泊与城市共同发展的过程中 武汉的城市文化与湖泊文化相互渗透 孕育了东湖独有的文化资源 古楚文化(屈原文化)、三国文化、湖泊生态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在东湖汇集 使其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文共生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 在长

21、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 东湖实现从“公园”到“景区”再到“风景名胜区”的转型跨越 辐射范围逐渐扩大 游览方式日益齐全 如今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由听涛、磨山、落雁、吹笛、白马等 个景区组成 总面积 平方公里 水域面积 平方公里 集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主题娱乐等于一体 年获评“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年被评定为国家 级旅游景区 年被誉为“世界级赏花胜地”对于广大市民而言 东湖风景区是武汉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高度物质化的城市社会中 原子化的个体对自我身份定位、认同建构与诉求表达的需求大幅增加 东湖风景区作为武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旅游景区之一 其自然与人文景观所展现出的鲜明城市个性“不仅能够给游客带来丰富的

22、知识体验 还能激起游客的怀旧、想象、回忆和避世等情感体验”使游客在游览中找寻到“个人与自然、个人与族群之间的联系 从而完成自我身份的建构”随着东湖风景区社会化功能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第 卷 第 期环湖绿道建设提上日程 年以来 景区依托山、林、泽、园、岛、堤、田、湾等八种自然地貌共建成总长 公里的线性开放绿道 分为听涛道、湖中道、白马道、郊野道、森林道、磨山道和湖山道七段 串联湖域内听涛、磨山、落雁、马鞍山森林公园等历史文化景点 向公众免费开放为人们营造了一个亲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绿心”这条环抱东湖的城市绿道是我国目前最长的 级城市核心区环湖绿道 它兼具古典园林的诗意性和现代公园的开放性 将湖光山

23、色与楚风汉韵完美融合 使东湖各个景区之间产生良好的联动效应 为广大武汉市民与外来游客提供了观光游览、赏花踏青、休闲运动的绝佳场所 可以说 东湖景区的重大自然生态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驱动着环湖绿道的建设 同时 开放绿道的落成也为东湖文旅景区的更新创造了条件(三)多元文化贮存模式 城市口袋公园口袋公园的概念起源于 年建成的美国佩雷公园 常指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高密度城市结构中的小型绿色空间 年“口袋公园”概念正式出现在武汉官方语境中 此后武汉平均每年建设约 个口袋公园 年 武汉市启动“城市公园绿地 分钟服务圈”构建行动 利用未建设的城市绿化、闲置用地和城市微空间 大规模建设城市口袋公园 截至 年底

24、武汉市口袋公园数量达到 余座 其中面积最大的 万平方米 最小的 平方米 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 以上的居住用地 一座座口袋公园散落在武汉的大街小巷 使绿地成为武汉市民平等享有、触手可及的日常化、生活化场景 园内精巧的绿色景观 不仅拉高了城市颜值 让市民享受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惬意生活 更融入了文化基因 凸显了城市多元文化生态的魅力如果说东西山系人文绿道规划依托的是基于武汉地脉和文脉的城市主流文化形态及其呈现形式那么口袋公园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则有赖于城市多元文化生态“多样性是城市的本性 多元文化生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 武汉市借助多样化的城市文化象征和符号包装口袋公园 使口袋

25、公园迎来个性化发展时代 例如 兴业路口袋公园把场地内现存电线杆拟化为日晷指针 以太阳照射电线杆的投影模拟我国传统计时工具 日晷 用一个个天然钟表勉励游人珍惜时光、砥砺奋斗 又如 硚口区主题公园利用“火柴盒”设计诉说汉江湾辉煌的近现代工业文明历史街道口口袋公园通过在装饰墙上刻画洪山区多所大学门户 展示“洪山大学城”的文化特色 剪纸公园则重在展示和传承青山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色文化的注入 让口袋公园成为城市多元文化生态的记忆场所 受到市民的广泛喜爱 而星罗棋布的口袋公园又宛如城市文化多样性的拼贴图保护了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四)武汉绿色城市空间建设的经验及不足城市绿色空间的转型与创新发展

26、离不开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 当人们对自然的生产与再生产不再那么依赖传统自然资源时 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意义显得更加重要 武汉市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中所构建的历史文脉保护、文旅融合开发和多元文化贮存等三种模式在以文化驱动、支撑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上形成了有益的经验探索 其中 历史文脉传承模式强调城市地脉与文脉之间的关联 致力于建设以保护传承弘扬城市主题文化为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态空间 文旅融合开发模式注重具有休闲游憩功能的文化旅游风景区与周边大型山体、水域、湿地等自然景观之间的联系 目标是打造连通各类文化旅游景区的城市绿色空间 多元文化贮存模式则是利用城市多元文化生态系统 在空闲或蔡武进 等: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

27、间建设的机理与路径废弃的边角地块营造极具个性和特色的城市开放空间 三种模式均以文化为内核 运用不同的文化表达方式支撑着城市绿色空间建设 驱动着不同规模或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成 从而使得城市绿色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城市文化的产物 较好地实现了人文空间和自然空间的融合不过 城市文化与空间肌理的紧密结合并不必然地导向更好的事态 它在促进自然与人文、物质与精神、认知与行为相统一的同时又会直接影响城市绿色空间的可及性、连通性与品质性 甚至给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在可及性方面 诸如东西山系人文绿道等依托城市历史文脉而建设的绿色空间 它的选址和规划不可避免的受到文化资源分布的影响 城市文化资源空间

28、分配不均衡将会导致城市绿色空间的离散分布 加剧位于城市不同区域的居民对绿色空间物理或经济上的可及性差异 消解城市绿色空间分布的正义性 在连通性方面 受近现代工业、信息文明影响 城市文化的孕育、演进、发展历程往往呈现断裂状态 如武汉城市文化兴起于横贯武汉的东西山系但到近代开埠后 长江逐渐成为武汉最重要的文化轴线 城市文化轴心的迁移 必然会破坏城市原本的空间形态 进而降低绿色空间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而在品质性方面 文化的浸入固然能改善传统城市绿化中的文化匮乏现象 但倘若过分重视城市绿色空间的人文价值 忽视自然过程的体现也不利于达成自然与人文的动态平衡 在绿色空间中设置人工景点 虽是为了构建绿色空间的

29、历史感和场景感 满足人的记忆情感需求与归属认同需要 但很多情况下 人造景观远达不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有形式没内涵的人造景观充斥于自然环境之中 极可能破坏自然原始美感 阻碍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总之 文化是改造城市绿色空间的良药 但如果服用不当的话 良药也会产生副作用三、推动文化支撑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基本路径尽管包括武汉在内的许多城市已经进行了文化支撑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多维探索 但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在文化元素的运用、文化理念的表达、人文关怀的融合上尚不够充分当前有必要进一步总结武汉市以及其他典型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经验 从转变思维、健全机制、创新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探究用

30、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基本路径 使文化在城市绿色空间营造中发挥更具创造性的力量(一)树立“文绿”融合的城市绿色空间建设新观念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居民与自然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武汉市的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经验表明城市绿色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发挥着恢复自然植被、串联城市绿地、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 显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同时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绿色空间功能开始从单一的生态功能拓展到休闲、文化与产业多功能并重“块状”或“线状”的空间结构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休憩地 让人们通过休闲娱乐以及艺术审美体验等从生态系统中收获物质的满足与精神的愉悦 无论是武汉的城市绿道 还是牛津

31、的泰晤士河绿道、德国的“哲学家小径”、新西兰的夏洛特女王步行道等绿色开放空间 宛如城市的立体画卷 人置身于其中 既能充分领略当地的自然风光 又能认识和体悟城市的历史文化 达成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 现代城市绿色空间必当是文化和绿化深度融合的新空间 是文化场景与自然景观的文化软实力研究第 卷 第 期统一体 建设现代城市绿色空间首先需要城市管理者、建设者、居民树立“文绿”融合 即文化和绿化相融合的新的城市生态空间发展观其一 树立“文绿”融合的城市空间建设发展观的前提是让城市各方主体 特别是城市管理者认识、认同城市文化与绿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现代城市绿色空间的多功能转向

32、要求它不仅要有绿化 更要有文化 绿化是城市绿色空间的基础 没有绿化的城市空间不能称之为绿色空间 但文化才是城市绿色空间的内核 没有文化内涵的城市绿色空间显得千篇一律、死气沉沉 在城市绿色空间中 文化与绿化唇齿相依 只有改变传统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理念 将特色文化融入绿化 用绿化表达和传递文化 使城市文化与绿化完美融合 才能共同引导城市空间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此 城市管理者应当切实树立绿色发展观与人文发展观相结合的系统生态发展观 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特质 利用好城市的文化禀赋 促进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全过程其二 树立“文绿”融合的城市空间建设发展观的核心是切实树立人本

33、关怀 确保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观念转型 关键在于人“人类社会的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 应该是人的改造”城市居民作为城市绿色空间的创造者和享用者 是城市绿色空间的主体 一方面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必须符合市民的长远利益要求 当前市民的文化需求日趋强烈 他们迫切希望城市绿色空间不再只是混在钢筋水泥建筑一角的身体栖息地 而应该是能够满足城市多元文化需求并且充满城市文化氛围的精神“绿洲”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绿色空间的基本文化需求 直接决定着城市绿色空间的文化转向 另一方面 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必须有广泛的市民参与 市民是城市文化的创造者 也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 他们对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参与程度 将直

34、接影响城市绿色空间的文化品质 只有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中 城市绿色空间才具备联通自然和人文的媒介 不至于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三 树立“文绿”融合的城市空间建设发展观的关键是要提升市民的文化意识和素养 运用多元化的宣传和教育手段 普及文化支撑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基本价值和理念 夯实“文旅”融合的民众基础 一是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展适应性、需求性教育 引导市民树立广泛的文化自觉意识 夯实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文化根基 二是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弘扬城市文化传统 倡导城市绿色空间文化建设 培育文化与绿化融合的社会氛围 从根本上凝聚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文化力量(二

35、)健全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机制目前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行动停留在经验层面 缺乏制度性保障 要想用文化进一步推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 应加快构建相关体制机制 完善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制度框架其一 进一步推动文化支撑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法律保障制度建设 加强法律保障是实现文化支撑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制度化、长效化的关键 美国、英国、德国等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在有关城市绿化的法律中逐步增加了文化元素 特别是重视文化传统的东亚国家 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绿化规划的重要考量因素被纳入相关法律规范中 例如 日本城市绿地保护法第三条第一项规定 与神社、寺庙、历史遗迹相连或与该地区传说有关 与当地风俗习惯有关 以

36、及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段蔡武进 等: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机理与路径可定为城市绿地保护区 我国城市绿色条例第十条指出 城市绿化规划应当根据当地的特点 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 以方便群众为原则 合理设置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等 但总的来看 我国目前有关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法律规范在文化指向上较为抽象 既没有清晰的法律界定和解释 也未规定肯定或否定性行为后果 导致法律条文的约束性和执行力不足 现实适用性有限 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绿色空间法律制度建设 进一步突现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中的文化营造 特别是要在现有法律规范中 增设关于

37、文化支撑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具体规定 如规定城市绿色空间规划要纳入城市文化要素 要实现城市绿色空间规划与城市文化规划的统一 要推动城市绿色设施、绿色场景与文化设施、文化场景的对接和统一 要推动城市自然公园、湿地建设与文化公园建设的衔接和统一 从而进一步突出文化在城市绿色空间营造中的重要作用其二 建立文化支撑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部门协作机制 文化的注入 使城市绿化不再仅是美化城市人居环境的工具 还日益成为城市文化和精神的载体 比如 武汉市把城市文化形象与城市绿色空间的深度捆绑 赋予城市绿色空间丰富的文化内涵 延展了城市绿色空间的功能属性 绿色空间的功能由一元向多元拓展 导致空间辐射范围愈发广泛 涉及

38、城市规划、园林绿化、文化旅游、宣传教育等各个领域 这客观上要求政府各部门之间加强横向合作 协调完成城市绿色空间的文化建设任务 塑造城市绿色空间的文化品牌 一是持续加强城建、园林、文旅、财政等部门之间的公务往来 畅通部门日常沟通渠道 二是组建部门联席会议 统筹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战略 研究制定城市绿色空间建设计划 指导城市绿色空间的文化建设 解决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三是成立跨部门协作机制 出台促进文化支撑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经费补贴、人才培养、基础设施保障等联合激励政策 监督和惩罚城市绿色空间文化营造中的不作为或乱作为行径其三 健全文化支撑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社会协同机制 人是城市绿色

39、空间的主体 城市绿色空间起源于人的多元需求 最终也要服务于人的多元需求 人与绿色空间之间的密切联系 决定着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不只是政府的责任 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义务 也就是说 用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不能光靠政府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调动城市及周边居民参与绿色空间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 比如 年武汉发起了一场自下而上的口袋公园建设活动 即把城市口袋公园的规划、建设、选择与评价权交给市民 让市民通过“众规武汉”微信公众号平台报名提交口袋公园设计方案 再将平台征集到的设计方案交由网民投票评选出设计巧妙、大众喜爱的口袋公园样本方案 这种社会共建活动给予城市居民

40、充分表达自身意愿的机会让城市文化内涵通过民有、民享、民用的方式融入城市绿色空间建设 营造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良好社会生态(三)创新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方式城市文化与城市绿色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城市文化是城市绿色空间的灵魂 文化之于城市绿色空间犹如林之于鸟、水之于鱼 无论是武汉市所形成的将自然植被覆盖于业已形成的城市人文景观之上的“植被嫁接型”模式 还是将历史文化附着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生态空间之中的“文化附加型”模式 都有助于城市绿色空间的文化转型 因此 以文化驱文化软实力研究第 卷 第 期动城市绿色空间持续发展 必须依据城市文化的内在肌理 创新文化支

41、撑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方式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 城市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构成 物质文化是表层的文化现象 形塑着城市的外在形象 反映着城市的精神风貌 制度文化是中层的文化现象 引导着城市的制度规范 约束着城市居民的社会关系 精神文化是深层的文化现象 代表着城市居民共同的价值观念 凝聚着城市文化的精髓 其中“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物化体现 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 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统领”三者互为因果、相互转化 共同构成有机的城市文化生态系统 所以 对于城市绿色空间而言 文化驱动不是笼统的概念 而是分层次的行动 创新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方式

42、应当根据城市文化的生态分层进行在表层 以物质文化营造城市绿色空间的人文场景 借助标牌、雕塑、井盖、廊道等有形的物质载体 直接反映市民普遍认同的城市文化内容 表达标志性的城市文化符号 通过物质文化与空间自然环境的相互渗透 打造具有“易辨性”的城市绿色空间场景 全方位触及人的文化感官 在中层 以制度文化规范城市绿色空间的主体行为 用城市居民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稳定的社会规范体系 构筑正式或非正式的城市绿色空间运行制度 约束各类组织和个人在城市绿色空间中的社会行为 维持空间的有序运转 在深层 以精神文化引领城市绿色空间的发展方向 利用包括生态文化在内的城市主流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引导城市绿色空间

43、的物质文化建设 强化城市绿色空间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符号的空间意义 带动城市绿色空间的文化转型 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共同作用下 重构城市绿色空间形态 让城市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深度融合 推动城市绿色空间由单一的物理空间走向物质、制度与精神相统一的人文生态新空间参考文献?.():.():.:.:().():.().:德海德格尔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冯天瑜 中国文化生成史(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美怀特 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曹锦清等 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德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方勇译注

44、 孟子.北京:中华书局 蔡武进 等:文化驱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机理与路径美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文化.宋俊岭 李翔宁 周鸣浩 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美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 倪文彦 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研究报告 武汉的东西山系是什么?/.().:/钱学森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谈园林学.人民日报().傅才武 申念衢 诗词文化资源在城市文化建构中的价值开发研究 以打造武汉“诗梦小道”为例.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湖/.:/傅才武 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张文英 口袋公园 躲避城市喧嚣的绿洲.中国园林():新 增“口 袋 公 园”余 座 武 汉 冲 刺“千 园 之 城”/.().:/.:郭沫若 文艺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熊花 文化资源整合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重庆社会科学():():文化软实力研究第 卷 第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