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遗产旅游视角下的博物馆藏品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2801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遗产旅游视角下的博物馆藏品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化遗产旅游视角下的博物馆藏品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化遗产旅游视角下的博物馆藏品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0引言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成功申报37处世界文化遗产,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助推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不论是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民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需求,都需要作为文化遗产主要收藏场所的博物馆更好地实现遗产价值的全社会共享。因此,随着博物馆藏品与文化遗产旅游关系的日益密切,基于文化遗产旅游视角的博物馆藏品利用研究将越来越重要。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研究背景1.1.1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文物工作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为

2、新时代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如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从多个方面入手,提出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研究,进一步探索符合新时代、新形势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我国目前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十三五”时期文物日渐走入大众视野,文物保护工作持续发展,文保法律日益完善。到了“十四五”期间,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预计达6500家,年博物馆展陈数量预达3万个,年观众人数预计达14亿人次。这些数字随着文物

3、保护被日益重视还将不断上升。由此可见,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主要收藏场所将越来越成为遗产旅游的首选目的地,这要求博物馆必须更加重视对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更多地站在文化遗产旅游的角度下思考博物馆职能的发挥。1.1.2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在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后,目前已拥有世界遗产53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项,世界自然遗产13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2021年12月29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发布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20年度保护状况总报告。报告指出2020年度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

4、存(图1、图2)。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文化遗产发展工作应立足于保护、传承和展示中华古老文明和悠久历史,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好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者简介】任彦霖,男,汉族,贵州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文化遗产旅游视角下的博物馆藏品研究摘要:实体博物馆依靠实体藏品、虚拟博物馆依靠虚拟藏品,藏品对博物馆的组成、功能发挥、更新至关重要。博物馆通过自身职能的实现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并且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博物馆社会化、大众化、文化化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我国博物馆藏品的利用在与文化遗产旅游的不断融合中已经取得了许多优秀成绩,但仍然存在某些

5、利用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借鉴已经取得的成果,并吸收世界各国博物馆的藏品利用经验,为我国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新形势下博物馆如何利用藏品提出新方法。关键词:文化遗产;遗产旅游;藏品利用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16.020任彦霖(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550000)080Vol.259【博物馆学】Museology1.1.3我国博物馆藏品及利用现状我国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的可移动文物实际数量41963657件(占比65.49%)。目前博物馆藏品利用方式除了传统形式的展览外,已经成功探索出三种新形式:首先是数字化的广泛应用。许多博物馆开始重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

6、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极大提高了存储、更新和展示文物资源信息的效率。其次是对新媒体的运用逐渐成熟,人们对新媒体依赖性日益加重,主要集中于对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的运用,尤其在各种网络视频平台活跃后,各种文物藏品信息开始主动出现在大众视野,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游客前来参观。最后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是目前极具潜力的藏品利用手段,能提高博物馆对自身藏品价值的阐释能力,为博物馆创造了额外的收入,同时使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更为密切,从高端的博物馆联名奢侈品到普通的办公文具,文创产品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2研究意义随着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大批优秀文化遗产资源得到开发利

7、用,其鲜明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旅游业创造了一系列充满历史文化氛围的目的地,旅游者开始更多地选择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博物馆作为文物藏品的主要收藏场所、保护场所、研究场所、展示场所,逐渐成为广大旅游者的首选目的地。因为旅游者年龄、爱好、学历等方面的复杂性和博物馆对文物藏品利用效果的不同,藏品往往不能或较少得到充分开发,这不仅浪费了文物藏品的宝贵价值,也会使旅游者产生较差的旅游体验,长此以往既不利于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也不利于文物文化的延展。通过探索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遗产资源在旅游中的利用方式,在文化旅游环境下为博物馆藏品利用寻找更合适的发展方式。2相关理论概述藏品是指被博物馆或个人

8、收藏、管理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藏品的包含内容很广,从自然演进的标本到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见证物,既包括古代文物也包括现代艺术品,藏品体现着收藏者的兴趣爱好,也是构成博物馆基本要素之一,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遗产泛指一个民族、国家或特定群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2.1遗产旅游的价值遗产类型的丰富影响着旅游者对遗产价值的认识程度,无论是从旅游者角度或遗产旅游本身来说,遗产价值永远是遗产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根本。遗产的概念范围在不断扩大,其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但遗产旅游的内涵始终以遗产价值为主体,

9、从而区别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旅游者在参与遗产旅游时,更注重的是遗产背后的自然和文化价值。综上,遗产旅游的内涵有三个角度:第一,从遗产本身的角度看,遗产旅游就是对遗产价值的发掘和阐释,不同的遗产有各自的特色,可发掘的遗产价值也多种多样。除了对遗产价值的开发外,现代遗产旅游同时也强调了对遗产的保护。第二,从供给侧(遗产地)角度看,遗产旅游为当地社区提供了展示遗产价值的全新途径,是一种能够保护遗产原真性、促图120112020年国内旅游发展情况(图片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2020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图220112020年全国文物机构接待观众人次及未成年观众人次(图片来源于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0812023.8(下)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进当地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开发策略。在这个角度下,遗产旅游侧重于旅游者到访遗产地,遗产具有物质性。第三,从需求侧(旅游者)的角度看,遗产旅游是一种可以追溯历史、感受不同于惯常居所地文化的遗产地特色旅游活动。在这个角度下遗产旅游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旅游者的参观活动、体验和感受以及遗产保护意识都属于遗产旅游的一部分,其内涵侧重于旅游者的参观体验性。2.2藏品利用的内涵藏品利用与遗产旅游两者在很大程度上相像

11、,二者都是藏品或文化遗产作为主体被开发并展示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三个方面的相似性:第一,在主体上,文物藏品与文化遗产都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都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见证物,性质具有相似性。二者在后现代旅游的发展中愈发能够吸引旅游者,逐渐成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吸引物,作用相似。第二,从供给侧角度看,开发理念具有相似性。不论是博物馆还是遗产地都需要合理地开发藏品与遗产资源,以此来满足文化旅游的发展需求。价值开发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旅游服务体验的优劣,更影响着博物馆与遗产地经济效益的高低。除此之外,在利用中对藏品及遗产的保护也成为二者共同强调的责任。第三,从需求侧角度看,旅游者

12、能从藏品及遗产资源拥有的价值中感受到独特的旅游体验,藏品及遗产背后的价值是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根本。藏品及遗产已经成为旅游者精神生活的主要构成部分,旅游者逐渐渴望更深层次地参与到藏品利用与遗产旅游中来,由此,藏品与遗产保护甚至开发过程都有旅游者参与进来。3文化遗产旅游视角下博物馆藏品利用方式我国博物馆事业与文化遗产旅游经过长时间的融合,目前既存在着博物馆特色的藏品利用方式,也有适应文化遗产旅游要求的藏品利用方式。目前,这些藏品利用方式主要存在四种:一是向旅游者提供陈列展览;二是向青少年传播文物知识;三是开发旅游文化衍生创意产品;四是提供藏品线上展示服务。3.1提供陈列展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

13、备案博物馆有5788家,90%以上的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年接待观众由7亿人次增长至12亿人次,博物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持续显现。博物馆自向社会免费开放后,陈列展览逐渐变成博物馆实现教育和展示功能的传统与基本方式。博物馆藏品以实物形式存在,藏品的价值也依附于藏品实物而存在。陈列展览是在一定空间内、以科学技术为辅助手段,按一定标准组合、排序,展示藏品物质属性和文化价值的手段,是参观者、博物馆、文物藏品三者最直接的互动方式。2020年,博物馆接待观众52652.35万人次,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总数的85.4%。对于藏品物质信息的传达,陈列展览要兼顾学术性和美观性。在基本信息的描述上,不能出现学术性

14、错误,使藏品与描述不对应;对于藏品文化价值的展示,要对藏品的造型、成分、工艺、用途等进行充分研究,找到各个藏品的特点与共性。3.2向青少年传播文物知识教育是博物馆的职责之一,博物馆拥有的丰富藏品为实现其教育职责提供了资源优势。在博物馆科技水平和运营方式的变革下,青年人群已成为博物馆旅游者的主体,博物馆借此机会也推出了针对青年人的社教活动。青少年对文化知识有强烈需求,同时也肩负着传承文化的责任,他们是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博物馆具有丰富文化资源,也肩负着社会教育的职责。2020年10月20日,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要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拓

15、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博物馆教育组织保障等意见。博物馆教育活动越来越丰富,如研学活动、走进中小学课堂、志愿者团队义务讲解、小小讲解员等活动。3.3开发旅游文化衍生创意产品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强调,要把握正确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文化文物资源的精神内涵,使文化创意产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201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款文创胶带爆火,瞬间点燃了国内博物馆文创产业热潮,201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率先与腾讯、阿里巴巴合作,上线了自己的文物旗舰店,开发线上文创平台,至此博物馆文化资源

16、正式进入互联网产业的大市场。082Vol.259【博物馆学】Museology目前博物馆文创产业已经在藏品研究、文创生产、产品宣传方面有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对藏品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藏品本身,以往直接复制藏品形制的文创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博物馆开始更多地发掘藏品的文化价值,更加注重博物馆文创产品IP塑造,试图将文化内涵赋予文创产品。文创生产的模式主要有文创自研、外包、合作三种,博物馆与文创企业的合作模式介于自研与外包之间,是由博物馆进行藏品资源的开发、文创产品的设计,与文创企业共同确定产品的最终形式,博物馆与文创企业都有一定的参与度,双方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4文化遗产旅游视角下博物馆藏品利用问题当

17、前博物馆通过线上线下展览、开发文创等方式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藏品利用经验,但是仍然存在藏品利用效率低、未能充分开发文化资源、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等问题。4.1博物馆藏品利用率低博物馆藏品利用率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藏品形式单一、缺少专业研究人员、利用成果展示不足等问题。首先,利用的主体是文物藏品,如果博物馆内的文物藏品类型陷入同质化,就会导致藏品利用率低。从全国可移动文物数量来看,大量的文物集中为钱币、陶器、瓷器等类型,它们不仅占据了博物馆藏品研究的大量精力,而且因类型趋同,难以形成完整的展览思路。除此之外,长时间展出同样几类文物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但因博物馆没有新的藏品更新展览,即便更新,也只是同类文

18、物进行替换而无法产生新的展览思路。对于体量较大的博物馆来说,此种情况尽如人意,它们可以通过文物交换、借展等方式进行更新,然而对于中小型博物馆来说,即便馆际有交流,双方藏品类型其实大同小异。另外目前库房陈旧、展览停滞依旧是常态。其次,博物馆藏品利用成果展示不足,主要是指大多数博物馆对藏品的研究都以促成展览为落脚点,陈列展览固然是博物馆的主要展示方式,但是新的发展环境不仅要求博物馆办好展览,还要求博物馆与其他社会热点一同竞争,这就需要博物馆探究其他的展示方式。4.2未能充分开发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文化遗产旅游地与博物馆具有相似之处,探讨文化遗产旅游地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时出现的问题,对分析博物馆利用藏品时

19、出现的问题具有前瞻性的借鉴意义。文化遗产旅游地在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时主要有轻视资源保护、配套建设不完善、重形式轻内涵等问题。第一,轻视遗产资源保护是一个贯穿于文化遗产旅游始终的问题,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要坚持保护第一、强化系统保护,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对于博物馆来说,文物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对文物藏品的保护至关重要。第二,配套建设不完善的问题,指围绕文化遗产资源和观众体验的配套建设,如交通线路、参观路线、服务区、公共卫生、消防等建设。第三,重形式轻内涵,是指在利用文化遗产资

20、源时不注重文化价值的开发,一味地迎合热点、创造噱头。面对这样的问题,要牢记文物展品研究不能再囿于物质的层面,应努力揭示其背后的精神因素。4.3内部管理存在协调障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博物馆内部管理岗位设置过于细化或不严谨都会导致协调障碍,尤其是在博物馆部分工作逐渐外包的环境下,如策展人员、研究人员、文保人员之间如果无法协调管理,那么陈列展览的逻辑性、学术性和严谨性将会大打折扣。博物馆的市场竞争意识与内部管理也有联系,博物馆的“保护”与“利用”不能协调就会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出现文创产品同质化的现象。目前只有部分博物馆能够独立地开发文创产品,大多数的博物馆与遗产旅游地内的文创产品都是大同小异的钥匙扣

21、、胶带、装饰品、包装盒、U盘等。文创产品发生同质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缺少资金和专业人才投入,对文物藏品研究不深入,开发浅尝辄止等。5文化遗产旅游视角下博物馆藏品利用案例分析故宫博物院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在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程度与馆藏文物的数量、属性三个因素都具有相似性的情况下,在藏品利用上仍然各具特色。故宫博物院以紫禁城为基础建立的,经历了600年的风雨;西安是十三朝古都,陕西历史博物馆坐落于西安南郊0832023.8(下)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大雁塔附近,二者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22、有助于在文化遗产旅游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以二者为例,从基本展览、教育服务(讲座)、馆际交流(赴外展览、馆际合作)、科技创新、学术研究等5个方面做案例分析。5.1故宫博物院多元化藏品利用案例分析故宫博物院主要依托紫禁城原始建筑、采取原状陈列的展示手法,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原貌。其常设展览主要包括专馆与原状陈列。专馆依托文物藏品的数量、按文物藏品类型可划分12个展览馆,如钟表馆、珍宝馆、书画馆等;原状陈列依托紫禁城的古建筑,将文物藏品按历史记载摆放,最大程度还原古建设的历史原状。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藏品数量180万余件(套),此外收录进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的新石器时代至元代文物有12933件。为了更好

23、地完成博物馆教育服务,故宫博物院于2016年成立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截至目前举办165期故宫讲坛。为了完善博物馆儿童教育服务,故宫博物院与中信出版集团联合打造“我要去故宫”线上微课堂,在线下针对不同年龄段,开展了从5岁至成人的教育活动。故宫博物院依托其强大的藏品保有量与知名度,与避暑山庄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龙泉市博物馆、韩美林艺术馆、日中友好会馆美术馆等国内外许多博物馆进行合作办展。故宫博物院积极探索藏品利用科技创新,开发上线数字多宝阁与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如故宫博物院“全景故宫”等,其文创产业除有实体产品以外,也有动漫、游戏等,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故宫博物院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践行

24、博物馆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的使命,故宫博物院组建故宫学院,这是国内首家以博物馆办学的模式成立的“学院”,主要负责故宫博物院员工培训、国内文博业界培训、国际文博业界培训、公众教育培训四大部分。5.2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利用措施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170余万件(套),其中清、唐、宋、汉、“中华民国”藏品数量位居前五位,分别占37.16%、19.43%、16.65%、11.62%、6.62%。馆内的常设展览共七个单元,按时间顺序展出163万年前至1911年陕西地区的文物,依托文物资源,面向青少年开展线下体验活动,教育内容包括古代科技、传统节日。陕西历史博物馆与其他类型博物馆合作办展,如扬州博物馆、贵州

25、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与国外博物馆也有合作。陕西历史博物馆建设了系统完善的电子藏品库,收录文物藏品的基本信息、文物简介及所处展览简介。馆内文创产品种类丰富,有学习用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图书等。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学术研究活动主要包括创办刊物、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针对馆藏文物藏品的特点,成立了馆藏壁画科研基地。6文化遗产旅游视角下博物馆藏品利用优化建议针对目前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通过文化遗产旅游的视角,以具体博物馆藏品利用为例,研究总结五个优化建议:完善博物馆藏品利用制度、多样化开发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设计文化创意精品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增进馆际交流、现代技术的应用。6.1完善博物馆藏

26、品利用制度完善博物馆藏品利用制度包括有效处理已入馆藏品和科学规划未来藏品两部分。对于已经入馆登记的文物藏品,首先需要更新藏品信息,将陈旧过时的信息重新统计、审核,统计内容包括入馆时间、基本信息、完残情况等,目的是对馆藏文物情况知根知底。博物馆要根据馆藏文物现状制定未来的藏品征集计划。陈列展览是博物馆藏品利用的主要手段,收藏符合展览特色的文物藏品是博物馆藏品征集的重要要求。除此之外,博物馆的库房条件也会影响博物馆藏品的征集,一般条件下纸质文物或者丝绸的保存条件更为苛刻,而陶器、瓷器、金银器等对库房环境要求小,博物馆要根据自身库房条件“量力而行”。6.2多样化开发文化遗产资源旅游模式对遗产资源的开

27、发目前较为单一,很难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指出“通过科技促进文化和旅游生产方式、体验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文化事业的保障能力,提升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供给质量。”遗产、旅游、科技三者融合发展是遗产资源开084Vol.259【博物馆学】Museology发的主流。在藏品展示环节使用科技手段将遗产资源的图像数字化、开发数字藏品库与线上展览是热门手段;在藏品保护环节利用科技手段分析文物成分、控制恒温恒湿,极大地提升了文物保护效率。6.3设计文化创意精品,提高社会服务意识文创产业是时下博物馆藏品利用的热门领域,但是存在着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导致文创产品千篇一

28、律缺乏创意、同质化严重。博物馆要树立文创设计“精品意识”,选取特色文物藏品、深度开发藏品文化价值。博物馆在放宽营收限制、着力解决资金问题时,不能忽略自身公共服务的职责一味地追逐经济效益,在文化遗产旅游视角下,要始终以本土文化资源IP为出发点,积极创新,着力提高社会服务意识,进一步吸引旅游者。6.4增进馆际交流合作目前,许多博物馆出现库房藏品积压与展览一成不变同时存在的问题,这种问题不仅影响博物馆藏品的后续征集,也影响陈列展览的更新,最终陷入恶性循环。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库房藏品与展览所需藏品类型大同小异;二是博物馆展览空间有限导致更换藏品的成本较大。增进馆际交流可以有效地解决藏品积压与展览更新

29、等问题,博物馆之间通过互相交换借用文物、共享展览空间等方式,可以极大地减轻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压力。6.5现代技术的应用博物馆对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博物馆的科技水平已成为衡量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我国博物馆现代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倾向于用VR/AR技术打造虚拟博物馆。在虚拟博物馆的建设中,VR技术主要被应用于虚拟展厅的开发,AR技术主要用于开发数字库房。相对于传统的展陈手法,VR/AR技术的应用具有许多优势:第一,其应用弥补了博物馆展陈空间不足的问题,尤其对于馆藏文物展陈率低或者陈列空间利用率低的博物馆,通过VR将展览开发到线上、用AR开发数字藏品库房。

30、第二,两者可以增加展览的趣味性,提供更多信息。博物馆出于展览设计的需要,不得不减少文物藏品信息的展示空间,有时也会放弃某件藏品的展陈,通过AR技术,旅游者可以线下欣赏文物,用手机浏览文物信息。目前许多博物馆已经利用AR技术在展厅内设置大屏幕互动游戏,增加创意性文化互动项目。以此提升旅游者的参观体验感。参考文献1王一韩,宋宛儿.从失真到失活:博物馆文创设计的萌化之路:以故宫博物院文创为例J.大众文艺,2022(16):61-63.2宋俊涛,董洁,张景柯,等.移动互联网时代故宫博物院数字化转型研究J.商展经济,2022(15):14-17.3郎梓坤,赵忠波.浅谈AR/VR技术在数字化博物馆中的应用

31、与研究J.大众文艺,2022(14):52-54.4李玉静,闫洁.VR/AR技术赋能自然博物馆虚拟展陈设计应用研究J.艺术品鉴,2022(21):110-113.5闫萧宇.新媒体视域下博物馆文创产品传播策略: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J.出版广角,2021(23):89-92.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7“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N.中国文物报,2021-11-09(003).8赵晓霞.“十四五”期间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将有长足进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11-08(11).9陈勃源.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现状与完善策略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1):142-144.10李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21.11佚名.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N.中国文物报,2021-05-28(003).12杨建兵.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保护和利用J.炎黄地理,2021(2):83-85.13卢翠玲.现代VR科技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应用J.文化月刊,2020(11):138-139.14李姣.关于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J.文物世界,2019(5):60-63,49.15万林金.博物馆文物藏品保护与利用探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8):284.0852023.8(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领证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