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1803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可见,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乡村振兴各个方面紧密相连。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格局,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方面全面考量制约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当前,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对乡村文化建设产生了严重冲击,乡村文化建设既迎来了现实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2。对此,应着力于从上述四方面推进乡村文化建设3,为提升

2、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示范引领和智力支持4。全面梳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困境、分析成因,探索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有助于凝聚乡村社会思想共识,重建乡土文化自信,激发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彰显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重要理论和现实价值。一、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集中力量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了惠及14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无论是在脱贫攻坚时期,还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注重发挥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增强

3、乡村发展的文化活力,发展好乡村文化生产力,为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起到了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刘鑫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摘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涉及乡村社会价值体系、社会习俗、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产业及乡村社会治理等方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文章全面梳理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分析困境成因,从强化精神引领、夯实物质基础、优化社会环境、提升内生动力、构建组织保障等方面探索推进乡村文化建

4、设的有效路径,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重要支撑。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图分类号:G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805(2023)03-0091-08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21KSC206)作者简介:刘鑫,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乡村振兴。第21卷 第3期21(3):91982023年6月June 2023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21卷

5、一是乡村公共文化供给不断优化。建设和完善各类文化设施,诸如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山东农村文化大院、安徽农民文化乐园等基层文化空间,福建农村文化特派员、甘肃乡村领读员等惠民文化举措,“乡村阅读榜样”推荐活动,“云看展”“云演出”“云课堂”等优质文化内容,使农民不出村庄就能享受到高品质、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截至2022年末,我国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超过57万个,农家书屋58万余家,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不断满足着农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取得了物质上的伟大成就,也获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通过推动全社会践行社会

6、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引导社会各界关爱贫困群众、关心减贫事业、投身脱贫行动。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文明新风得到广泛弘扬,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干劲得到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三是乡村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依托自然、文化资源,结合特色发展乡村旅游,2022年农业农村部推出25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文化和旅游部推出29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广西大寨村和重庆荆竹村等4个乡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6 000多个省级、1 59

7、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形成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新兴乡村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化等建设,带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价值提升,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塑造了乡村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形象,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四是农耕文化得到传承发扬。农耕文化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成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挖掘“龙脊梯田”、大寨村“西山韶月”“千层天梯”“金佛顶”等农耕文化的梯田景观,使“水稻成为风景线,梯田成为金饭碗”。农业农村部连续开展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认定工作;“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等

8、活动,让人民群众自觉成为非遗传承保护的实践者。此外,从国家层面推进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更有质量、更可持续,形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良性循环。凡此种种,都让悠久的农耕文化得以在新时代重新焕发风采,凝聚价值认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二、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5传统农业文明的封闭性与城市文明的现代性冲突,使得乡村文化建设在最初难以得到广泛响应。而乡村传统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也使乡村发展面临着文化危机、伦理危机和秩序危机。就目前而言,乡村文化建设

9、面临的困境主要包含以下五方面。(一)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引致乡村文化价值取向失范乡村文化作为维系乡村社会发展的情感归属和精神支撑,具有塑造民众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功能。随着城市化、市场经济等现代经济因素的注入,乡村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收入结构被打破,乡村文化存在的基础也发生了变化。在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一方面,现代文化异质性和传统文化本土性各具特点,二者在碰撞时表现出冲突性,尽管原有的乡村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但城市文化的融入仍存在较大阻隔;另一方面,乡村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利益群体日益多元。城市文化的冲 数据来源:盘点2022年乡村文化建设亮点乡村文化,前行中的收获和感动,农民日报,2023-1-5。

10、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的通知(农办产 2022 9号)。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通知(文旅资源发2022 113号)。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https:/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21卷业融合的主体带动能力不强。在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中,由于缺少专业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指导,致使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大规模农业技术推广困难,乡村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此外,作为文化产业融合的主体,一些企业和乡村合作社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环节

11、管理松散、脱节,导致产业链条断裂和后期分配方式不均,不仅没有达到整合文化资源的目的,反而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五)“三治”融合治理模式不完善导致乡村文化治理主体缺位自治、德治、法治是乡村文化治理的三个基本要素,“三治”融合是摆脱乡村文化治理困境,实现“乡村村治”向“乡村共治”转型的必由之路。当前,村民道德观念弱化、法治观念淡薄,影响乡村文化治理效果。一是乡村文化自治主体缺位,随着土地成本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乡土文化人才涌入城市,乡村“空心化”和社会治理“虚弱化”等问题日益凸显。部分村庄中本应成为治理主体的乡村留守人员,却因参与能力有限或参与意愿不足,致使村庄公共事务无人问津,村民自治成为空

12、谈,甚至异化为村干部“自治”6,文化治理效能难以发挥。二是乡村德治影响乏力,在现有乡村文化建设协同机制驱动下,广大农民对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正确认知,乡贤、社会精英、道德模范等群体数量不足,未能全面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并形成乡村文化治理的凝聚力,乡村德治影响不足。三是法治对自治和德治规范作用不强,由于部分农民法治观念不强,也未能有效传承道德文化,导致乡村治理过程中法治和德治融合困难,传统家庭、宗族和村落对农民主体的道德约束作用降低。同时,由于法律程序复杂、法律体系边界不清、农民法治观念落后等因素,通过法律制度对乡村内部不良行为的惩戒作用相对薄弱。一些地区村民和基层组织出现道德失范问题,不

13、仅不利于乡村治理,也有碍于乡村文化建设。三、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困境成因研析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困境主要源于市场经济的外部文化注入、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良思想观念的滋长、经济利益的内在诉求、乡村文化主体功能发挥不充分等多重因素。(一)市场经济的外部文化注入冲击乡村传统文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广大农民在适应和融入市场经济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生产效率,传统社会关系发生颠覆性变革,农耕文化传统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随之式微。一方面,市场经济引发的劳动力流动成为文化变迁的主要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二元

14、结构逐渐松动,农民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身份转变,小农意识逐渐淡化,现代文化理念开始孕育。反之,进城务工的农民也改变了乡村传统的收入结构,原本依靠家庭生产的单一化收入格局迅速分化,激发了农民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主体意识,传统乡土文化观念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多种价值观冲突成为文化变迁的直接动因。从封闭的、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样态转变为开放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文化样态,无论是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还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都与过去的文化传统不一致。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和工具理性思维方式,诱发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伦理失序和道德下滑等问题,在乡村传统

15、文化日渐衰落情况下,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造成了农民文化心态的失衡和文化行为失范。(二)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制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为乡村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国部分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佳,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势头下滑,导致集体收入下降,严重影响村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一方面,乡村经济发展落后,必然对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而城乡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城乡文化二元结构,文化资源、文化服务、文化人才集聚于城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94刘鑫: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第3期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功能发挥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目标相

16、距甚远,也难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重要性认识不足。文化职能的主导和管理归属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影响至关重要,决定着乡村文化建设能否有效开展,关系着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进程和建设效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有的基层政府重物质建设、轻精神文明,把乡村文化建设当作“虚功”,侧重将乡村建设重心向经济领域倾斜,不利于乡村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已经充分表明,文化建设的短板严重制约着乡村发展。(三)不良思想观念的蔓延妨碍乡村文明社会构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结构依靠血缘关系和宗法观念建立起来,其内部相对封闭。受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乡村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17、,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村民的思维方式越来越活跃,而乡村社会道德观念开始弱化,不良社会风气滋生。市场经济发展在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也为经济理性的泛化提供了便利,并且逐渐拓展至文化领域。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在乡土社会蔓延,导致乡村社会道德问题频发,传统乡村道德理念面临严峻考验。“传统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各种矛盾的凸显”7增加了价值认同的难度,容易造成乡村民众之间的人际关系冷漠、社会道德观念式微、不良风气抬头。(四)经济利益的内在诉求影响乡村文化产业重构城市中不断扩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各级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和社会资本大幅下乡等有利因素,使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表现出

18、可行性与可预期。然而,城乡二元结构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对文化产业化认识不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好,同时第三产业相对发达、文化历史底蕴厚重的村镇才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条件,而其他地区农村则很难实现文化产业特色发展。因此,由于缺乏统筹谋划和生产经验,很多地区文化产业存在布局混乱、生产经营集聚效应不强、发展定位不准、规模格局较小等问题,未能形成相应产业链。二是乡村文化产业渠道未打通。很多地区乡村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已经影响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对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缺乏深度挖掘。比如,缺乏

19、对优质文化产品衍生品以及特色民俗文化产品、工艺品、旅游产业附加品的开发,文化产品未能与乡村特色人文环境有效结合等。另一方面,对地方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信息媒介的融合发展利用不够。三是乡村文化产业主体专业化程度较低。从现有人员情况看,留守乡村人员多为老年人与儿童,文化知识层次普遍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在产业内链条各环节发挥效用不足,缺乏创新能力和经营经验,难以规避和防范商业风险。(五)乡村文化主体功能发挥不充分造成文化治理失衡文化治理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有着系统性关联,科学的文化治理模式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形成互补协作的治理格局。各方主体应明晰自身角色定位,建立一套符合乡村文化发展实际的管

20、理制度,实现“乡村村治”到“乡村共治”的现代文化治理体制转型。由于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规范的管理细则和有效的融合机制,乡村文化治理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三治”融合难以实现。首先,随着城镇化进程和乡村土地流转等政策的实施,乡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基层政府对文化治理的认知依旧停留在文化的工具性作用上,忽略了文化治理本身。其次,乡村精英外流导致治理人才短缺和治理能力下降,为乡村行政权力干预村民自治提供了空间。过度行政化对发挥村民在基层自治中的主体作用造成了不良影响,治理主体缺位和外部力量的过度干预严重影响村民自治效果。再次,在多元化价值观念指引下,村民思想观念、交往方式、行为规范发生变化,重利逐利以

21、及相互攀比等现象使乡村的德治建设面临严峻考验。同时“官本位思想”“特权思想”等时有存在,加之乡村文化治理缺乏法治基础,大家族实际掌控乡村治理权等,均会造成村民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自身利益难以维护。95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21卷四、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为破解乡村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际,应着力从强化精神引领、夯实物质基础、优化社会环境、提升内生动力、构建组织保障五方面探寻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以期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和现代转型。(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精神引领社会主义

22、核心价值观作为乡村社会的价值基础和精神支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是引领乡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力量。乡村文化建设,就是对“具有涵养身心的生命价值、接近自然田园的生活价值、支持绿色发展的生产价值、维护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优化人格心态的教化价值、升华乡愁德行的人文价值以及促进公序良俗的社会价值进行再塑造的过程”8。一是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强化以此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便于农民理解和接受的阐述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域文化、家训文化、红色文化,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目可见的宣传格局。二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建设内容有序对接,与广大农民认可的乡土观、家族观、道德观相互融合,保证乡村文化建设的方向性、正确性和先进性。加强宣传教育,以文化育人,深化村民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乡村思想文化阵地。走进乡村开展文化惠民、教育帮助、理论宣讲、技术支持等活动,在服务村民的同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民心。三是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统筹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找准工作载体,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村民的行动自觉。构建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乡镇党组织为引导,干部带头、村“两委”及农民共同参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组织体系。发挥村干部在村民

24、议事、乡风塑造、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模范践行、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典型人物的积极带动、榜样熏陶作用,依托重点人群抓好示范带动,用实际行动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成效。(二)推动全方位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新格局文化建设的特殊属性要求政府要做好顶层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布局、明确职责分工,制定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方案,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地方政府和当地村委会要积极联合社会力量与社会资源,鼓励市场参与,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如政府和企业联动,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社作为文化交流的平台作用,建立乡村特色文化设施产业公司、组建农企合作的乡村文化设施发展机构,构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新秩序。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各地在

25、国家财政资金扶持的基础上,要制定相应配套措施,利用财政杠杆引导资金投入向乡村倾斜。要整合社会资源投入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搭建“政府拨款+乡村自筹+企业扶持”的资金保障格局,打通乡村文化阵地设施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强化任务落实,在保障基本文化设施建设的前提下,研究本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做好“一中心”“两堂”“三室”创建工作,即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文化礼堂、道德讲堂,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党建活动室等设施。坚持“建、管、用、育”一体化的工作思路,设置具体服务项目,明确种类、数量、规模和质量要求,形成“一村一色”“一堂一品”“一室一用”的良好局面。充分展示村史村情、乡村特色、生

26、态保护,挖掘人文底蕴,记录乡音乡愁,让村民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提高文化生活品质9。(三)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优化乡村文化建设社会环境落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 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推动破除陈规陋俗,引导村民行为自治,推动文明乡风建设。一是建立移风易俗责任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级政府负责、各相关责任部门分工落实的责任机制,研究乡村婚丧陋习、孝道式微等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动因。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妇女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作用,加强对移风易俗的日常监督。党员干部率先垂范,96刘鑫: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

27、路径选择第3期带头移风易俗,加强对农民群众教育引导,以此带动乡风民风的整体提升。二是推进移风易俗差异化管理。加速推进殡葬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进行殡葬改革。自觉抵制低俗婚恋观,索要高额彩礼等问题。对宗教管理范畴进行整顿、完善、净化,加强宣传教育。三是推动移风易俗常态化宣传。针对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的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厚葬薄养、封建迷信、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引领、集中治理,把不良风气压下去,把新风正气树起来。比如,各地乡村要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村广播、村宣传栏、特色宣传墙等,坚持正面激励,积极选树、宣传农民群众身边的移风易俗先进典型。深入基层、贴近农民开展宣讲

28、、培训、巡演等活动,在乡村公共空间广泛使用宣传标语、横幅、宣传画等,以持续浸润的方式推动移风易俗观念深入人心。(四)加强特色化差异化乡村文化产业建设提升内生动力坚持因地制宜,走特色化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实行文化市场的差异化竞争,建设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的乡村文化产业基地。首先,准确定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立足乡村实际和发展优势,避免走同质化发展道路,既要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又要充分考量当地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比如,近年来崛起的“关中第一民俗村”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被誉为山西“丽江”的袁家村,深入挖掘传统关中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以产业文化为切入点

29、促进“三产”融合,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其次,构建深入融合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10,鼓励具备条件的乡村探索“文化+”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文化与生态、旅游、教育、人才等方面有机结合。打造一批符合现代文化发展模式的文化项目,促进乡村传统产业向现代观光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转型升级,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激发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活力。再次,构建乡村文化建设产业集聚地。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发挥市场在经营中的导向作用,大力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引进了解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加快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的乡

30、村文化产业基地。发挥乡村文化产业基地的集聚性效应,以乡村产业文化发展带动乡村文化与社会、自然、人文等多要素有效融合,打造完整的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链,带动乡村电商、物流、手工制品生产等各行业快速发展。(五)盘活乡村文化治理“三治”功能构建组织保障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协同共治体系建设,强化法律权威,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首先,以现代治理文化指引村民自治,强化自治制度实现“三个倾斜”:一是村民自治向生产生活领域倾斜,通过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男女平等、推动村与村之间的团结、互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二是村民自治向文化主体回归倾斜,通过培育农民的文化主体意识,

31、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涵养自身文化素质。三是村民自治向公共服务倾斜,改变以往重选举、轻服务的自治管理模式,推动基层乡村事务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其次,以法治文化助力法治乡村建设,通过对宪法法律精神的学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养。弘扬法治文化,深化普法教育,通过送法下乡活动、开展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发放法律援助宣传手册等,加大乡村普法力度,培养农民法律观念。通过推广法律驿站、法律诊所、普法讲座、配备村法律顾问等宣传方式和执法实践,引导农民潜移默化地树立守法、懂法、用法的意识。再次,以道德文化引领乡村德治,发挥道德的教化感召作用,法治与德治协同推进。完善制度安排,发挥文化的化育功

32、能,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乡村内源式发展。深度挖掘乡村社会道德教育资源,在道德规范下,重塑乡村矛盾化解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农民树立规则意识,并通过建立“红黑榜”发布机制,有力推动乡村诚信建设。乡村文化建设是数千年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标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是从针对特定贫困人口的脱贫攻97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21卷坚向全面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福祉转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本质特征和价值追求,更是实施乡

33、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和抓手,需要宏观把握总体目标、明晰各阶段具体目标,积极稳妥、有力有序推进。通过文化铸魂、文化凝聚,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增量。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7.2 孙喜红,贾乐耀,陆卫明.乡村振兴的文化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3 李明.“四位一体”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19(6).4 金伟,金妮.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困境及其价值超越J.湖北社会科学,

34、2021(5).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侯宏伟,马培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体系下治理主体嵌入型共治机制的构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7 李跃军.统筹城乡发展论纲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7.8 王忠武.乡村文明的价值结构与新时代重构实现乡村振兴的文明复兴之路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8(5).9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4.(责任编辑:贺莉莉)Research on the R

35、ealistic Dilemma and Path Selection of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LIU Xin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Heilongjiang,ChinaAbstract: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necessary way topromote

36、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path to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agricultural power.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as a key link in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involves aspects such as the rural social value system,social customs,cultural infrastructu

37、re,culturalindustries,and rural social governance.It is a fundamental project for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strategy.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reviews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faced in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analyzes the cause

38、s of the difficulties,and exploreseffective paths to promot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from strengthening spiritual guidance,consolidatingmaterial foundation,optimizing social environment,enhancing endogenous power,and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security.It continuously improves the level of rural social civilization,providing important support forachieving the strategic goal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rural culture;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modernization of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